此战虽大获全胜,但距离王羽的目标还差不少,公孙瓒的幽州军差不多打残了,虽然方便了彻底将幽州纳入治下,但代价却过于沉重了一些。
恢复恢复,这支残军应该还能作为边防军使用,继续戎守边疆。但依照目前的态势,就算恢复的再怎么快,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幽州军顶多也只能守住半个幽州甚至更小的范围。
也就是说,如果王羽想就此高奏凯歌,班师回高唐,准备接下来的中原大战的话,就必须在幽州留下一支兵马,并且留一员上将驻守。
王羽原本属意徐晃。
其实,随军北上的众将都是一时之选,太史慈勇冠三军,斩将夺旗,无往不利;魏延年纪虽小,读的书也不多,但在兵法方面有着天生的直觉,很能在复杂的局面下,快速把握到重点;于禁治军严谨,布置的防线滴水不漏;赵云指挥轻骑的本领,更是连王羽自己都望尘莫及。
但若只论大局观和指挥大兵团的能力,还是要数徐晃最好,他的决断力也强,最适合作为方面军的大将驻防边塞。
然而,这其中却有几个问题。
泰山军以步兵为主,虽然徐晃很擅长奔袭作战,但这种战法太危险,一次两次可以冒点风险,奔袭作战。要是每次都这样,很容易被敌人摸清套路,加以针对。另外,步兵就是步兵,再怎么拼命,也不可能跟骑兵赛跑。
只要胡人的智商比记吃不记打的狗强一些,谨记不能和泰山军正面硬拼的原则。留守边塞的泰山军就会重复前人的覆辙,被对手牵着鼻子走,彻底牵制住。
在中原格局渐渐明朗,随时可能爆发中原大战的时候,将泰山军这样的主力部队,放在吃力不讨好的边塞。无疑是对战力的极大浪费。
另外,骠骑军的几支部队当中,就以泰山军对地形的适应性最好。羽林军对军阵的依赖性很高,在平原上展开固然威力巨大,一旦到了荆州、淮南那种山多水也多的地方,能发挥出几成战力真的很难说。
在未来的大战之中,王羽是打算将泰山军当做主力军团使用的。很可能会负责某个方向的攻略,怎么舍得将其留在幽州?
何况,王羽一向不喜欢被动防守。
鲜卑人这一仗败得够惨,就算放着不理,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麻烦了,但乌丸和杂胡却实力尚存。蹋顿和阎柔都不笨,得到大战的消息后,他们应该会在第一时间撤出幽州。恢复一阵子,再和鲜卑联起手,随时都可以拉出十万大军来捣乱。
这次,胡人在打败公孙瓒后多少有些自大,又没有和青州军交手的经验,被杀得血流成河。下次他们肯定会学乖点,重新打起老本行的游击战。到时候,北疆就会烽烟连绵,不得宁日了,在中原大战的关键时刻抽后退都未可知。
王羽可没忘。许攸那个祸害还没死呢。
这人在军略上没多少造诣,但他在中原的人际关系极广,情报来源多,对中原形势的了解也足够透彻。在他的指引下,胡人若铁了心的将骚扰战进行到底,不能不说是个大麻烦。
所以,王羽觉得反正走了这一趟,干脆就一劳永逸的来个大解脱算了。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战前,他就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没花费太多精力,毕竟当时的主要问题是要先击退鲜卑大军,但已经有了个基本的轮廓。今天看到张辽的发挥,王羽才突然记起来,打辽东,实在没有比张辽更合适的主将了,历史上阵斩蹋顿,扫平乌丸的不就是他吗?
之前没想到,是因为张辽一直以客将自居,从未逾越亲卫铁骑副将的本分,王羽不确定,对方有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度。
而且,张辽加入的时间太短,对骠骑军内部的人和事都不是很熟,这显然会影响他的发挥。
这一战的决胜一着是黄巾力士,王羽并未对众将明说,不过除了张辽和吕绮玲之外,众将都隐隐猜到了真相。特别是泰山众将,一向冲动好战的李乐,从开战后就一直老老实实待在王羽身边,一点都不着急,因为他很清楚,等到他登场的时候,才是这场大战最绚丽的一刻。
但张辽对此一无所知,王羽也没法解释。
他是一方诸侯,总不能搞得像个神棍似的告诉张辽,哥其实会仙法,能撒豆成兵,召唤天兵天将云云。他平时表现得很随和,但有些事终究还是不能做的,否则就不是不似人主这么简单的问题了。
正是因为这样,张辽后来主动发令,要求同僚配合,有条不紊的发动并引领追击的行为才显得很了不起。
特别是王羽看到,在没得到中军指示的情况下,张辽有意的放过了魁头的中军,只对其他部落全力追杀的时候,他几乎要为对方击节叫好了。
斩将夺旗,所向披靡;临阵决断,避害趋利,在这些方面有所造诣的武将,分别可以勇将、智将相称。若是能在这个基础上,还考虑到战场之外的种种因素,并以之为根据,做出最恰当的指示的武将,就可以称之为名将了。
现在的张辽,就是如此。
慕容锋跑了,而且跑的很果断,以当时的战场形势,骠骑军既追不上,也没有条件抽出兵力对其进行追击。
如果置之不理,全力攻杀魁头,倒是很可能来个擒贼擒王,不过那样一来,在骞曼、魁头以及中、东部鲜卑各部都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草原的形势就会演变成慕容部一家独大。
于整个鲜卑族来说,这场败仗固然伤筋动骨,可对慕容锋来说,却是个绝好的整合部族的机会。如果他趁着这个机会登上大单于之位,说不定会比之前的领军更难对付,打仗这种事,不是兵多才有用,上下号令通行,所有人把劲往一处使才是王道。
要知道,这个部落可是姓慕容的!
在后世的五胡乱华中,鲜卑人不是第一个南下的,却是绝对的主力。单是在东晋时期,鲜卑就先后建立了包括燕、秦、凉、北魏在内的七个国家,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建立前、后燕的慕容部,和建立北魏,统治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大部的拓跋部。
王羽对那个混乱且黑暗的时代中,群胡相互之间的征战史没多大兴趣,但他不会轻视敌人。能在群胡之中脱颖而出,并且在第一次建立的国家覆亡后,还能东山再起,慕容部的凝聚力足可见一斑。
当然,隔了百多年,眼下的慕容部和两晋时代的慕容部没有太大关系,不能一事而论。但本着料敌从宽的原则,王羽还是不希望看到慕容部整合的鲜卑,与乌丸人东西呼应,对幽州展开袭扰。
张辽的对策正中王羽的下怀。
放过魁头,慕容锋就没那么容易上位,特别是在南下无果,无法述诸外求的时候,刚刚联合起来的鲜卑,势必会重新陷入互相残杀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争夺权力,更紧要的则是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
这一战,王羽并没有如同以往那样身先士卒。毕竟战争的规模太大,个人的勇武已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反倒是风险大了不少,他虽然喜欢冒险,但也不会因小失大,去冒无谓的风险。
因此,他觉得自己占了旁观者清的优势,看到慕容锋先扬后抑的行动,很快便意识到,对方打的什么主意。
而张辽却一直都处于乱战之中。
普通人处在他的位置,连挣扎保命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情和能力去观察整个战局,就算观察到了,又哪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前因后果都想得这么清楚?
不愧是张辽!
想来想去,王羽也只能用同样的话来感慨了。
如果没有先知的优势,并利用这个优势,打下了青州这块地盘,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强悍的骠骑军,王羽相信,在公平的条件下正面对决,自己八成不是张辽的对手。
好在,那只是个假设罢了。
现在的事实就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强兵再次以寡击众,击败了数以十万计的胡虏,获得了又一场辉煌的胜利。
天下大势的天平,又向自己这边倾斜了!
夜幕终临,十万人规模的大型追击还在持续。能见度已经无法满足作战的需要了,但将士们却依然战意高涨,夜色完全不能阻挡他们如虹的气势。
风,将震天的喊杀声送入王羽耳中,令得他微微醺然,既而豪情陡起。
麾下将星云集,强兵无数,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场北疆大战进行得更加彻底,将游牧野蛮人的膻腥气息彻底消除呢?
没错,自己不会让这场大胜成为终结,这,只是个开始!
第七六五章大战之后
这一追,就是两三个时辰过去。直到从种种迹象都可以判断出,除了魁头的本部外,胡骑已经不复千人以上的建制,众将这才收兵回营。
再追也没什么意义了,弱势数量的步兵对上优势骑兵,即使打赢,也不可能围歼对方,追的太过深入,反而会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实际上,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单独逃到荒野里的胡骑,至少有一半会死于饥寒。
幽州虽然地僻,倒也不至于没有人烟,但自从鲜卑大军入关以来,幽州被祸害的实在太惨,眼下只有渔阳、范阳、燕国的南部还算有些人气,其他地方,用十室九空来形容,可能都过于乐观。眼下的幽州,特别是西关以西这两个郡,荒凉的景象,跟塞外荒漠也差不多了。
王羽没加入追击,他本以为公孙瓒会出城来见自己,结果等了老半天,却不见公孙瓒的踪影,倒是等来了黄泽。
看到黄泽,王羽顿时恍然,他知道那路援兵到底是哪儿来的了。
当日他派了一队斥候精锐出关送信,结果在路上遭遇胡虏残害百姓,斥候们怒而出手,尽屠了押送百姓的胡兵。之后那对斥候分成了死路,两路继续赶往原来的目的地,一路回蓟县报信,黄泽则是一个人留了下来,引导难民自救并逃亡。
刚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王羽大吃了一惊。这任务太过凶险,而且黄忠迄今尚无子嗣,对这个侄子看得颇重,这要是有个万一,他回高唐后可怎么向老将交代?
现在看看,黄泽的任务完成的居然还不错,带来的难民足有一千多人,可见他这段时间没光顾着逃难,而是一边游击。一边解救其他人。非但如此,在最后的决战关头,他还把队伍拉来了居庸城。
看着一脸风霜的部将,王羽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夸他?肯定不行啊!
先前他自作主张留下解救灾民还算有情可原,换成王羽自己,说不定也会做同样的事。但最后这一招实在太冒险了,一千多灾民。充其量只能虚张声势一下,如果被识破,不用多,只要鲜卑人分出数百骑兵,连同黄泽在内,这一千多人没一个能活下来。
骂他?王羽也骂不出口。
看对方风尘仆仆的样子。八成也是兼程赶过来的。这一千多人的虚张声势没起到逆转乾坤的作用,却切实的加速了胡骑的崩溃,使得慕容锋的借刀杀人,驱虎吞狼之计没能尽收全功。
以胡骑最后的反扑势头来看,若没有黄泽的虚张声势,汉军想要彻底压制并击溃他们,至少要多打上小半个时辰。在那样的激战中。半个时辰的时间,可能就意味着上千忠勇士兵的伤亡。
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泽是有功的。
“你啊你,让本将说你点什么好?”王羽最终也只能摇头苦笑了。
“末将也没想到主公和诸位同僚如此神威,两万步卒竟然摧枯拉朽的打败了十万胡骑!末将闻讯时,还以为战事会胶着一段时间,想着虚张声势一下,说不定能打乱胡骑的部署。给大军营造战机呢,谁知道……”
刚见到王羽的时候,黄泽还有些惴惴的,见王羽这么一笑,他放心了,嘻嘻笑道:“啧啧,早知如此。末将就一个人回来了,在阵前也找几个胡酋杀杀,省得让子义将军一个人把功劳都抢光了……”
黄泽知道主公对自家人随和,不过还是存了点小心。特意提起了太史慈。
若论擅自做主,冒险行事,全军上下,没人比太史慈更会乱来了。河北大战时,主公让他骚扰敌后,接应友军,结果他开辟了个敌后战场;东渡三韩,主公的命令是探路,建立几个据点,结果他把三韩搅得天翻地覆,差点连三韩的国王都给抓了。
比起太史慈的自作主张,他这次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当然,比太史慈更爱冒险的人也有,面前的这位主公就是了。单比胆量,主公若是自居第二,恐怕天下间就没人敢称第一了。说到底,这就是什么主将带什么兵啊。
他这点小心思,当然瞒不过王羽,但后者也只有苦笑的份儿,没办法,这也是诸葛亮反复提醒自己的副作用之一。
“黄水木,你这厮专好在背后编排人!”王羽摇摇头,正想着勉励对方几句,忽听一把雄壮的声音响起。
用不着抬头去看,王羽便听出来人是谁了,他觉得很纳闷,抬头看看天,疑道:“居然是你第一个回来了?子义,今天吹的是什么风啊?”
大军追击的速度很快,等到胡骑彻底溃散后,主力部队已经追出了十几里地,王羽根本没办法下达收兵的命令,只能任由众将自行判断,何时应该结束追击。
太史慈最是好战,小仗能都让他打成大场面,今天这么大的场面,他应该是一直穷追不舍,最后回来才对,结果他居然第一个回来了,由不得王羽不惊讶。
“争功劳,谁能争过夫人啊?”太史慈三两步走到王羽面前,拱手为礼,瞥了黄泽一眼,悻悻叹道:“那铁骑简直就是一群怪兽,被他们撞上的,想留个全尸都难,那叫一个凶猛,夫人也是……诶,早知道这样,俺就不应该去三韩,领着铁骑打仗才是真的威风啊。”
让他郁闷的不只是这些。
今天这仗,从战略来说,王羽是最出彩的,他一手主导了这场长途奔袭的经典战役;从战术运用来说,张辽在最后关头的指挥可圈可点;就连黄泽虚张声势的时机都值得一提。
不过,这些不是太史慈最在意的,他本来也没把自己当成指挥若定的儒将,真正让他感到被抢了风头的人,是吕绮玲。
这位夫人可不是一般的凶猛!从一开战,她就始终冲杀在前,那杆画戟如同入海的蛟龙,翻江倒海,杀人无数。在大战中段。她一度孤身入阵,被数百敌军团团包围,结果她就那么硬生生的坚持了下来,这份勇武和胆魄,实在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