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义将军高兴得糊涂了,跑腿这种事,怎么可能算是首功,不过话说回来,跑腿也是计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功劳自己是拿定了。更重要的是,以子义将军在军中地位,他认可了自己,想融入将军府还会有什么阻碍吗?
“主公交代组织民兵的事儿啊,还真是非你莫属。”果然,太史慈下一句就提到了这事儿,他由衷的感慨道:“原来某觉得张角他们也就那么回事,动动嘴皮子,忽悠了一些愚夫愚妇,再挟裹些不知情的,搞出了偌大声势,现在看来,这里面学问还真不少呢。”
“其实说破了,也没那么难。”裴元绍口不对心的回答。
道理说起来确实不难,可这是在事后。事后神算子,人人可当。可在没发生之前,博览古今,总结出这些道理,并付诸实施的人,那可就就了不得了。能与之比肩的,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所改进,改得更有效率。丰富活力之人。
“君侯才真是神人啊,就算是当年的大贤良师,也未必说得出这些道理,更别说我这样的徒子徒孙了。”裴元绍从前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跟在张角身边久了,照猫画虎的也就会了而已。
等到实际和王羽一接触,后者随口道出一句话。就使得他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如此’之类的惊叹,更是成了他唯一的对答。
到现在,在组织造反这件事上,裴元绍已经成了理论结合实际的专家。就算是张角复生,也未必比他更强。好在他倒不会因此而自满,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至少。大贤良师就没办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来这么多人。”
“不会吧?当年的黄巾不也是临时起事吗?声势可也不小啊?”太史慈疑惑的看了裴元绍一眼。怀疑对方是不是在造反天赋之外,还有马屁精的属性。
“子义将军,这你就说错了。”
他的眼神让裴元绍很是不爽,反驳的语气都重了许多:“太平道发动民众前,是要传教的,这个耗时可不是一般的长,你得先学点东西,比如医术、打铁、裁缝什么的,用这些技能融入百姓的生活,获取他们的好感,慢慢得到他们的信任……”
太史慈点点头:“我说你怎么还懂医术呢。”
裴元绍坦然道:“对,就是那个时候学的,学的不够好,但跌打损伤,伤寒咳嗽之类的病,还是能治一治的。”
传教前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医术是最有利于缩短这个过程的技能,张角本人最擅长的就是这个。
“取得了信任之后,才能施行后面这些步骤,以教众为核心,推动起义大业。别看当年的声势很大,可在正式起兵之前,大贤良师足足花费了二十几年做准备!就这样,准备还不充分呢,好多人都是被挟裹进去的,等到核心教众屡遭重创,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裴元绍的语气有些低沉起来:“没了这些教众,就算大贤良师复生,想再来一起也同样不可能了。没想到有生之年,竟然还可以……而且还是打着大义的名头,世间事,果然是变幻莫测啊。”
王羽的名声和背景,作用远远超过了张角二十年的苦功。
有他百战百胜的名声在,百姓就不会怀疑青州军许下的承诺;有他代天征讨的名声在,百姓就不会因为和官府作对,而惶恐不已;有他施行的种种善政做备注,青州军的信用就是满值的。
再加上他草拟的那个民兵战法的概要,裴元绍用比当年起义少上许多的力气,就撬动起了宏大得多的场面。
当年,起义前夕时,他负责的也就是五六个村庄,百姓虽然都听他的,可什么事都得他一个人跑,几个村子就让他无暇分身了。所以,尽管他得到过张角的亲身指点,可他的地位也就是那么回事,一个小帅而已,拉不起足够的人马,就没地位呗。
若以当年的标准来衡量,眼下的清河百姓,根本就没达到起兵的最低标准,他们还没被逼得走投无路呢。可结果却是截然相反,他一个人,轻轻松松的调动了总计八十二个村庄的人力、物力,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的增长之中!
村民自愿献出钱粮,放弃房舍和田园,甚至主动申请加入,为反抗事业添砖加瓦,出谋献策,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就算是当年最虔诚的那些信徒,有没有这种精神面貌都很难说。
虔诚的信徒,不怕牺牲,作战勇敢,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活人味儿,和眼下的清河反抗军全然不可同日而语。只要看到后者的身影,就会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活力和干劲,仿佛熊熊燃烧的烈火般耀目。
太史慈固是感慨万千,裴元绍心中何尝不是波澜起伏呢?
“总之万事俱备,就等十一的情报了。”太史慈对此并不太过关注,真正让他摩拳擦掌的是,杨丑已经分兵,只要判明了敌军的具体动向,就轮到他出场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太史慈这个小团队的分工很明确。裴元绍负责后勤,李十一负责情报,太史慈主战事。
前面俩人的能力有限,裴元绍压根就不识字,连粮草的帐目都算不清。好在民间有的是人才,他只要把人手组织起来,安排职责下去就可以了。
在曾家村救的那个魏昇,就是此道好手,他本来就是个商人,帐目做的那叫一个漂亮。目前真正行使主簿职责的,就是此人。
李十一倒是比较专业,可他对附近的地理环境不熟,也是没有用武之地。不过不要紧,乡民们熟,他挑选了几个胆大心细,貌不出众的年轻人,指导了一番,然后情报就源源不断的送过来了。
说起来,也就是太史慈的职责比较重,民兵毕竟是非正规军,用他们做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用以正面搏杀。勇气,终究是不能代替战力的。
当然,这样就足够了,只要杨丑分了兵,胜负本来也不存在悬念。
“子义将军,杨丑的动向已经探明了。”很快,李十一捂着帽子快跑的身影出现在村口:“他分兵六路,两两相邻,呈扇面沿着官道推进,中路二军的目标应该就是曾家村!”
太史慈眼睛一亮:“哈,这贼子还真是乖巧,竟然主动送上门了。十一,拿舆图来。”
“喏!”舆图是临时制作的,但却很精细,不但表明了山川河流,村庄道路,连一些很少有人知道的小路,都有标注。这也是民众积极性高涨的成果之一,与战争胜负起不到直接的作用,可一样息息相关。
将舆图摊开放下,李十一顺手将一些折成小段的枯枝摆了上去,以表明敌我态势。
“架势倒还说得过去,可既然胆子小成了这样,为何还敢来送死呢?真是奇怪。”
杨丑的布置还算中规中矩,两队五百人,基本上可以当做一队来看。之所以分列,只是为了不聚在一起,一队搜村的话,另一队可以在旁边保护,无论哪一队受到攻击,另一队都可以及时援救。
而三个千人队实际上离得也并不太远,也就是通常两个村庄之间的间隔。一队示警,另一队赶来应援,急行军赶路,应该用不到半个时辰。
“他不得不来。”李十一接茬道:“河内军粮草有限,不能尽快收集到足够的粮草,很快就要缺粮了。杨丑又非张杨嫡系,也不可能指望着向后方求援,求了想必也求不到,擅自撤兵的话,恐怕会被张杨军法处置,所以,他不得不来。”
“嗯。”太史慈点点头,补充道:“而且他应该找到了一些人,知道我军的具体情况了。”
裴元绍无奈道:“这也是没办法,人心难测,总有那么些人心存侥幸,不舍得离开家,或者干脆出卖我军,试图以此邀功。”
“无所谓,一粒屎坏得了一锅粥,却坏不了一个池塘的,就算没这些人,十一的从兄不也把情报传递回去了吗?要的就是他来。”太史慈一摆手,眼睛盯着舆图,嘴角已逸出一丝笑意,笑容间,杀气凛然。
“十一,你这就启程去北面的冯家集,尽快集结人手,等我将令,寻机配合作战!”
“喏!”李十一应诺而去。
“周毅,你去南面的白石寨,任务相同!”
“遵令!”王羽当日潜入洛阳时的几个河内兵,现在都已经成长起来,偏偏还都在这次行动的行列之内,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个怎样的巧合。
“子义将军,那我……”裴元绍急了,这事儿可是自己张罗起来的,到了关键时刻,咋就没自己份儿了呢。
太史慈嘿嘿一笑,搂着裴元绍的肩膀,在他耳边嘀咕上了:“老裴,你就留在镇上,如此这般……”
第三七一章小镇杀机
小镇的街巷静悄悄,只有阵阵脚步声在回荡着。
故地重游,赵良的心情却很沉重。
上一次来,他是来抖威风的。
见人就伸手,打男人,抢女人;
见钱也伸手,怀里揣,袖里藏;
要不是转行的时间不长,心底多少还有那么点良知,见到房舍他也是要伸手的,干嘛?付之一炬呗。杀人不放火,那也称得上威风?
而这一次,他是来剿匪的。
说是剿匪,但赵良却没多少底气,依传统观点而论,他和他的同袍们才是贼军。
他也是老百姓,在家园遭天杀的匈奴人祸害之前,他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整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和父兄们一起,在土里刨食。日子过得艰辛,但也有淡淡的幸福感酝酿其间。
后来匈奴人打进了上党,一切都改变了。
家园成了废墟,只剩下了残桓断壁可以留念追思;亲人或死于沟壑,或被匈奴掳走,再无音信;赖以生存的田园也没了往日的勃勃生机。
当时,正好赶上武猛从事张杨在上党募兵,当时的口号喊得很响亮,说是要带着大伙儿报仇,保境安民,成为上党的守护。被张杨的气魄所慑服,同样是为了找口饭吃,赵良义无反顾的投了军。
结果,成军之后,口口声声为了大义而战的张从事,却将矛头指向了壶关!那里是上党郡的治所,是太守的辖地。攻入了壶关之后。张从事摇身一变,变成了新任太守。兵力也扩充了数倍,又掉头南下,为了大义,加入了群雄讨董的大战之中。
张杨的行动很果断,赵良却迷茫了,他再分不清父祖们说过的美德为何物,也不知大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只知道,只要手中有刀。刀子够硬,那么,无论你从什么人手中抢了什么东西,都没人敢出来指责你。
秉承着这个指导思想,他来了冀州,到了清河,参加了河内军的征粮行动。
在行动中。他如鱼得水,冀州的富庶远远超过了屡经乱离的河内,更别提贫瘠的上党了,在这种地方随便抢,随便拿,日子简直和神仙一样。
也许是乐极生悲。就在这曾家小镇,在肆虐之后,他迎来了噩梦降世魔神般凶猛的敌将,从九幽深渊一样突然出现,索命无常!在他的身后。还有汹涌怒涛般纵横驰骋的无数铁骑!
仅仅一个照面的工夫,那白马银枪的敌将竟然接连挑杀了五名悍卒。用他们的尸身砸倒了数倍于此的士兵,这哪是人力所能做得到的?就算是并州第一豪杰,天下闻名的吕温侯,怕也不过如此吧?
直到现在,赵良每次一闭上眼睛,那个可怕的身影就会在眼前晃动,带着冲天的杀气!让他夜不能寐,睡不安寝。
现在,他要再次面对这个凶神了,让他怎能不心惊肉跳?
不过,军令如山,他也没有违抗的余地,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尽可能的保住小命了。
要做到这一点,主要就是得有眼色,不冲动。敌人太强,就算这一仗最终是自家赢了,先上去拼命的,八成也只有给人家垫背的份儿。
所以,一旦打起来了,不能傻乎乎的往前冲,上次那五个白痴就是教训;也不能往后跑,后面还有督战队呢,他们手里的刀可不是吃素的。最安全的就是躲在人群中间,前军赢了,就跟上去捡便宜,输了,逃跑时也不会第一个挨督战队的刀。
当然,这里说的安全,只是相对了,可既然当了兵,就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不是么?
譬如眼下,四周都静悄悄的,看起来很安全,但赵良却一点都不敢大意。
按照情报上说的,这个小镇已经成了青州军的主要据点之一,从各村集中起来的钱粮,八成就存放在这里。钱粮重地,焉能没有守护?
虽说种种情报一致指出,青州军的人数只有区区三百,可也有流言说,青州军还有后援,是从幽州招募的壮士,人数足有数千之众!随时会赶到这里!
就算流言是假的,如果敌军在这里打个埋伏,象上次一样隐藏在不远处,然后等自己这些人出镇的时候,突然杀出来……
镇外还有一支兵马在警戒,人数不比敌骑少,打不过,当一阵子还是可以的。可赵良却一点信心都没有,才五百人,怎么可能挡得住三百青州铁骑?除了数量,他们还有哪一点占上风?
赵良只是在心里祈祷,希望老天保佑,让自己所在的部队顺利在镇上搜刮到一些粮草,以交付差事,尽早离开就好了。
“你们几个,去屋子里搜一搜,看看有没有什么可疑的东西。”这时,耳边传来了领军的军官的喝令声,赵良转头一看,庆幸的发现,被对方选中的人当中没有自己,而是几个倒霉的河内兵。
外面这么冷,进屋搜查按说是个美差,可自从出兵开始,军中就一直流传着一些令人又喜又忧的流言,流言的主要内容就是青州军对待俘虏的态度。
冠军侯豪勇却不嗜杀,战俘一般都会得到妥善的对待,被俘期间有饭吃,有衣穿,只要不闹事,就不会被人打骂,运气好的话,走的时候还能拿到些遣散费。
不过,这规矩对一种人是例外的,那就是做过残害百姓之事的人,这种人就算藏在人堆里,也会被揪出来,行军法以谢清河百姓。
上次被俘的那几十个人当中,没动手祸害百姓的,就被放回来了,没回来的,都被填了沟壑。
正反例子都有,再加上返还者的现身说法,以及在冠军侯麾下当过兵的河内人的推波助澜,流言一下就传遍了全军。
仗还没开打,就先讨论被俘后怎么办,赵良不得不对这一仗的前景感到悲观。真正强势的军队,这时候要讨论的,难道不应该是战后要怎么收取战利品吗?
那几个倒霉蛋磨磨蹭蹭的进去了,赵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