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中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万历中兴-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嘶!张维贤吸了口气,修路的能收税,这铺设个轨道,皇帝竟然同样有这个打算!每年通过大同进入北直隶一代的商队到底有多少,张维贤想想都头晕,皇帝这是抢钱的节奏啊。

“老夫出资,把轨道从大同继续铺到归化去,要多少钱老夫都出!”张维贤咬牙道,大明的皇帝,怎么一个二个都这么爱与民争利,并且这个更是像是个狡猾的商人,竟然一口气把一条路都给包了,还好只修到大同,不然自己这帮勋贵们还不连汤都没得喝了。

“从辽东镇到京师也要修一条。”李成梁开口到,辽东的人参貂皮等等,现在可都是靠着马车驴车运回内地的啊,倘若有一条轨道,这要比平时节省多少时间?能给李家多带来多少利润,他睡觉恐怕都能够笑醒。

“辽东先等等,先修到归化城的。”张维贤说道。

李成梁点了点头,换上别的他可能会争一争,但是轨道先向西修,这点他绝不会反对,在他担任辽东李家之主的时候,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大明的陆军大臣,尽管这个万历起得这个称呼太没有品位,朝中大臣正在想办法改名换了它,但现在依旧是叫陆军大臣没错,站在这个位置上,就必须要为大明的军事战略考虑,一条能够提高物资运输率的轨道,对大明向西的统治起到怎样的好处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轨道能不能铺设到哈密卫?”李成梁张嘴问道。

倘若真的能够修到这么远,那自己就是整个兵部强压内阁,把申时行堵死在文渊阁,批准的计划也一定要拿到手,这对军事扩张中的大明实在太重要了,至于这要花多少钱,这是朝廷的事情,他不关心。

………………

带着富国强军的思想改造大明朝的万历,不知道自己手下的这帮贵族财阀们正迫不及待地瓜分着一块新的蛋糕,即使他知道,也不会太过在意。

倘若是传统的以农业为本王朝,为了维持王朝的稳定,那么,皇帝势必要规范天下的资源,以防止贵族和官僚这帮人占据太多的土地,最终迫使底层农民没了存活的余地,站起来推翻原有的朝廷建立新的王朝重新分配资源。

但万历不需要,他拥有足够的时间,接下来还有几十年让他一点点改良这个国家,他拥有足够的知识,即使现有的资源被权贵和士大夫瓜分,他还能够发现新的蛋糕供给这个国家的所有阶级进行分享,尽管这些新的资源在分配中,权贵和士大夫依旧要占很大的一头,但这些落后的制度,还拥有足够的时间去更改,他有的是时间,用不着如同末代皇帝那样走钢丝的快刀斩乱麻,毕竟他穿越成的是万历,而不是已经需要破罐子破摔的崇祯以及南明的几位皇帝,中兴之世即使他不是穿越者,也依旧会出现在这个时代,他要做的,是把这种中兴延续下去,成为治世和盛世。

世家们贪财不要紧,他乐意这些世家成为大财阀,武将贪财不要紧,只要敢于用命去换,大明不吝啬赏赐,文人贪财也不要紧,只要有胆子把手伸向他江山的墙角,他手中的刀一点也不会怜悯对方,毕竟天下等着做官的人多得是,少一个不少,多一个不多,当然,即使都像海瑞海青天那样清廉估计是不可能,万历自认为自己没有那个本事。

但是学明太祖那样,发现一个杀一个,超过多少就剥皮充草,这种事情万历还是干的来的,在这个时代呆久了,接受这个时代的环境,身为封建统治者的他说习惯了也不为过。

“现在当马夫估计是个不错的职业了。”悄悄溜到宫外的万历,掀开马车上的窗户,看着京城道路上来往的马车说道。

“养家糊口大概是没问题。”同行的是锦衣卫指挥同知的骆思恭,家里本来就是勋贵,不是平民出身,哪里知道这个,只得尴尬地回应道。

对此,万历只是一笑,敲了敲马车前方的隔板,上面的小窗立马被拉开。

“老爷有何吩咐?”驾驶马车的田尔耕低声问道,这个称呼是万历安排的,这个时代,宫里的许多的称呼其实和民间是通用的,像“万岁爷”等称呼一点都不常用,其中一些叫法直让万历不自在,自己小时候被称为“小爷”还好,当了皇帝之后,宫里的亲近都会用“爷爷”的称呼叫自己,要知道,即使现在,他也只能算是二十而已,纵然能被人叫“爷爷”,也是蛮不自在的,还是“老爷”这种称呼稍微好一些。

“我问你,你若是当马夫,一年能挣多少两银子?”万历问道,出了宫不会用“朕”这种自称,并且即使是宫里,明朝的皇帝也并非一直都称“朕”,非官方场合用我这种自称,同样是正常,万历也免去了来回适应的麻烦。

“不知老爷说的是什么样的马夫,臣以前干过马夫,但水平不行,倘若是拉两批马的寻常马夫,一年结余八十两没有问题,至于能驾驭六匹马的马夫,一年至少要挣到五百两。”田尔耕回答道。

两匹马拉得是士人才能够坐的马车,天子的规格是六匹,但是现在大明还有谁在意这个,一个好的车夫能够同时驾驭多匹马,意味着能给自己身后的车上多拉多少东西,在这个需要畜力做动力的时代,这样的马夫简直就是高级司机,实在是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看来他这个千户,比你这个指挥同知更像锦衣卫啊。”听了田尔耕的话,万历笑着对骆思恭说道。

“臣恐慌。”骆思恭忙道。

“恐慌什么?朕知道,你们家都是刑讯高手,不擅长这个。”万历说道,骆思恭家里已经几代锦衣卫了,拿手的绝活是刑讯逼供,像田尔耕这样在外侦查,经常外出的锦衣卫自然侧重点不同。“但是也不能一点都不懂,倘若紧靠你祖上留的那一套,当道指挥同知,我估计也就是到头了,朕还打算让你过两年再进一步呢。”万历继续说道。

“臣回去定当努力。”骆思恭连忙说道,随机心里一阵惊涛骇浪,皇上这是什么意思,按照大明的制度,锦衣卫指挥同知之上,那就只有一个职位了,那就是锦衣卫的最高级别,锦衣卫指挥使了,听万历的意思,这是有过两年接刘守有班的意思啊,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落在自己头上了,一时间愣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是好了。

万历可不会关心自己的下属现在在想什么,刘守有当锦衣卫指挥使的时间已经够长了,自己必须要考虑下一任接班人的问题,这个骆思恭其实是一个比较好的人选,但是到底出身家庭太好,没吃过什么苦,见识不够,想要让自己重用,恐怕还要历练两年。

当然,再多都是两年之后的事情了,毕竟锦衣卫和别的职务不同,太过重要,万历也不确定是让他成为一个终身制的职务,一切都还在考虑中,而现在他考虑的是,身在宫中的他,若说了解民间,和这个骆思恭也差不了多少,八十两银子现在在大明购买力是多少,以他的见识,还是需要好好换算一下的。

“现在干马夫这一行,待遇可不比那万般皆下品的科举受的欢迎差。”赶车的田尔耕突然又补充道,却是让万历眉头一皱。

“读书人可有干这一行的?”万历问道。

“老爷说笑了,纵使再穷的读书人,也不会自贱身份去干这个的。”田尔耕虽然感到万历的语气变得不对劲,但还是恭敬地回答道。

“哦。”车中的万历简单的回应了一声,便不再说话,沉重的气氛让同样坐在车中的骆思恭压的几乎不敢喘气。

“回宫吧,今天哪都不去了。”不一会,扫了兴致的万历突然说道。

“是。”在前面的田尔耕虽然不知道万历哪里生气了,但估计和那帮眼高手低的士大夫有关系,果然,虽然已经到了秋天,天气凉爽了些,等马车进了宫门,下车的骆思恭整个背上的衣服依旧都已经被汗浸透了。

第112章 全都当马夫去吧

一个马夫一年能够有八十两的结余,这个结果无论如何万历不可能不满意,大明境内的百姓现在的生活,绝对是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一批了,那些在大明被野蛮践踏后后来者居上的欧罗巴白皮,现在还吃着硬邦邦的黑面包呢。

大明百姓的生活没问题,万历生气的原因和田尔耕猜测的一样,和那些眼高手低,万般皆下品的读书人士大夫有关。

即使是干别的行当再怎么能够赚钱,再能够养家糊口,那些冲着科举去的读书人也不会在意一点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心态,在已经加速奔跑的大明,依旧是被人广泛接受的,只有读书当官才是最光宗耀祖的事情,这是中原百姓几百年来的一种普遍心态。

“让他们穷死算了。”万历翻着田尔耕送来的汇报,气愤地说道。一帮人穷书生只知道死读书,研究八股文,考了一年又一年,考的家徒四壁还继续考的人在大明实在大有人在,然而更让人气愤的却是,在大明科举成功,能够考上举人考上进士的人,这些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科举制度最成功的受益者不是这些越考越穷,越穷越考的穷秀才们,实际上科举成功的读书人,大多来自拥有良好师资力量的地区,江浙的士子、江西的考霸才是其中得力的主力,文风鼎盛地区的学院和族学才是输出这些官员比例最高的机构。

考试制度倒是公平,但是毫无益处,这是万历此刻唯一的评价。

科举制度给了所有人都能够做官的权力,但却不能保证考试出来的人都适合做官,更何况,对于正把大明带往工业、军国道路上的万历而言,现有的科举考试制度带来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把他推动这一切所需要的人才给死死的限制在那些八股文上。

穷读书到死,期间不能创造任何价值,这对万历而言,就是浪费了大明所创造的价值,这种结果绝对不是他想要的。

“让申时行过来见朕。”万历头也不转,站在身后的张鲸也知道,这是自己的事情,赶紧跑到一旁,安排跑腿的小太监快点。

对科举如何下手,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万历坐在龙椅上,细细地沉思,自己穿越而来后,就没有怎么依靠士大夫这个群体,也算是一开始就不看好这些读书人,一切都是通过武将、勋贵、太监来完成自己的目的,进而推动朝廷向自己希望达到的目标进行靠拢,这期间,他运用勋贵和武将子弟,建立新军,利用这样一个集体对朝廷的传统势力经行改革,在那些士大夫认为他是一个像正德那样爱玩的皇帝态度下,他逐渐把这个新的集团给孕育出来,和旧的集团结合,为大明的延续掠夺资源,寻找着大明的出路。

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这样做的效果也不错,一个和旧的集团有交集的新的集体,虽然免不了沾染上旧的集团的一点毛病,但依旧使旧的利益集团睁开眼睛,跟着他一路扔出的骨头,朝向自己希望达到的方向上去前进了。

但令万历遗憾的是,现在看来,跟着自己最紧的,依旧是那些勋贵、武将和太监,自己依靠的依旧是那个后世臭名昭著的集团,阉党。

文官士大夫这个从大明由马上打天下改到下马治天下时就掌握权力的集体,依旧如同慢吞吞的老爷爷一样,拄着拐杖跟在自己的屁股后面,被动去接受着自己的一切改革。

老人政府,一个缺乏创新性,体质僵化的朝廷,万历不由地想到这个词汇,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考到几十岁才能出头的老头子们,到底如何才能跟得上自己的脚步。

放弃科举制另寻出路?这显然不可能,这么做,即使自己培养的新兴利益集体还站在自己的这一边,那么传统的势力也足够把自己这个皇帝给推翻,把自己一直以来努力的成就摧毁的连渣都不剩。

那么就只能选择改革这条道路了,万历心理默念道。改革一个集体比创造一个新的集体要麻烦的多,至少已经掌握权力许久的万历至今也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从大明的战车在他手里跑起来开始,他选择的就是培养新的集体,而不是改革一个旧的集体为自己所用。

“皇上不是要废除科举?”这是接到传旨后来到的申时行听了万历的苦恼之后最快蹦出嘴边的话。

“凤磐先生莫不是在说笑。”万历鄙视地看着自己面前的“老好人”首辅申时行,“先生是想朕下了这个旨意之后在宫里暴病身亡还是先生草拟之后被言官们冲进府上给打死?况且,废除了有什么好处?大明以后怎么选官?”

“不是废除就好。”申时行用自己的袖子擦了擦自己脑袋上的汗,万历看不过去,挥挥手让太监们拿个湿巾递给他。

“皇上,科举制度,是从隋朝以来,我华夏千年的制度。”将手中的湿巾还递给侍候的太监,申时行说道。

“朕知道,所以朕才找先生。”万历直接说道:“先生做到内阁首辅,敢问这当年科考所用的八股文,到底有什么用?有的读书人不是生产,不劳作,每日在家中研习八股,对我大明到底有和好处?”

老夫当然知道没有好处,申时行心里一阵嘀咕,现在让他写出一篇能够考上科举的八股文,他估计也写不出来,当然,倚老卖老,指点一下年轻人还是可以的,毕竟什么样的文章容易考中,他这几十年还是比较有经验的。

“皇上打算如何改?”申时行拱手问道。

朕要是知道,还找你商议干什么,看着低着头的申时行,万历知道,这是对方打算当鸵鸟,把事情当做不存在,毕竟这种事实搞不好,一辈子的清誉可能都要毁了。当然,申时行一辈子的清誉在万历的眼里,一文钱不值,如何最大规模的压榨内阁的行政能力才是他的目标。

“朕没有良策,爱卿不如替朕想想。”万历黑着脸说道。

跑也跑不掉,就知道,摊上一个爱折腾的皇帝,让自己这个内阁首辅做的异常苦闷,你说一个皇帝不老老实实在宫里为老朱家传宗接代,一代比一代多而努力,整天关心这么多事情干什么?这都多少年的规矩了,几代人都没事,到这里非要改上一改。

“八股必须考。”申时行苦涩地说道,“老好人”现在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想出一个皇帝满意,读书人满意的好办法,从而保住他内阁首辅的位子,保住“老好人”的称号。

万历点了点头,这个他理解,也可以接受,八股自然不可能废掉,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