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劳逸失当
行役劳苦,动作不休,使肌肉筋膜损伤疲极;或房劳太过,肝肾亏虚,阴血暗损,虚风内动;或贪逸少动,使气缓脾滞而气血日减,筋脉失于调畅而不得任持自主。
二、病机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肝主身之筋膜”,为风木之脏,肝风内动,筋脉不能任持自主,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头颈颤抖摇动。其中又有肝阳化风、痰热动风、瘀血生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等不同病机。
颤证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关系密切。肝郁化火,热甚动风,扰动筋脉,而致肢体拘急颤动;或痰热内蕴,热极生风;或各种原因,导致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或肝肾阴虚,虚风内动,筋脉失养,不得自持;或元阳虚衰,温煦失职,筋脉不用。
肝肾乙癸同源,若水不涵木,肝肾交亏,肾虚髓减,脑髓失充,下虚则高摇。若脾胃受损,痰湿内生,土不栽木,亦可致风木内动。
本病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标本之间密切联系,风、火、痰、瘀可因虚而生,诸邪又进一步耗伤阴津气血。风以阴虚生风为主,也有阳亢动风或痰热化风者。痰或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成,或热邪煎熬津液所致。痰邪多与肝风或热邪兼夹为患,闭阻气机,致使肌肉筋脉失养,或化热生风致颤。火有实火、虚火之分。虚火为阴虚生热化火,实火为五志过极化火,火热耗灼阴津,扰动筋脉不宁。久病多瘀,瘀血常与痰浊并病,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致筋脉肌肉失养而病颤。风、火、痰、瘀之间也可互相转化,如阴虚、气虚可转为阳虚,气滞、痰湿也可化热等。颤证日久可导致气血不足,络脉瘀阻,表现为肢体僵硬,动作迟滞乏力,甚则活动困难,肢体痿废。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善忘,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起病隐袭,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二、病证鉴别
颤证与瘛疯:瘛疚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部分病人可有发热神昏,两目上视等症状;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而无肢体抽搐牵引和发热、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颤证重在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表现为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为病之标,属实,表现为震颤较剧,肢体僵硬,胸闷体胖,烦躁不宁,遇郁怒而发。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初期,本虚之象并不明显,常见风火相扇、痰热壅阻之标实证,治疗当以清热、化痰、息风为主;病程较长,年老体弱,其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本虚之象逐渐突出,治疗当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为主,兼以息风通络。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因此治疗更应重视补益肝肾,以求治本。
三、证治分类
1。风阳内动证
症状:肢体颤动粗大,不能自制,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眩晕耳鸣,面赤,流涎,或有肢体麻木,语声沉重迟缓,尿赤,大便于,舌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阳亢,化火生风,扰动筋脉。治法: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加减。前方以平肝息风,清热安神为主,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后方重在镇肝息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适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颤证。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息风止颤;生地、白芍、玄参、龟板、天门冬育阴清热,潜阳息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川楝子疏肝理气;黄芩、山栀清热泻火;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牡丹皮;烦躁失眠,加琥珀、磁石重镇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息风活络止颤之力。
2。痰热风动证
症状: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内蕴,热极生风,筋脉失约。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代表方: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以化痰行气为主,适用于痰浊壅盛,阻滞气机之证;后方重在清热平肝息风,适用于热盛动风之证。二方合用,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颤证。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羚羊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潜阳,息风止颤;生地、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
痰湿内聚,证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舌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天竺黄、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平肝潜阳;心烦易怒者,加佛手、郁金疏肝解郁;胸闷脘痞,加厚朴、瓜蒌皮理气化痰;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全蝎搜风通络;神识呆滞,加石菖蒲、远志醒神开窍。
3。气血亏虚证
症状:头摇肢颤,面色晄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言迟语缓,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
证机概要: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代表方:人参养荣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补益心脾,适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内动之颤证。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陈皮理气和胃;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息风止颤。
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加焦三仙、砂仁。
4。阴虚风动证
症状:头摇肢颤,持物不稳,步履疾趋,筋脉拘急,肌肉瞤动,伴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代表方:大定风珠加减。本方增液滋阴息风,适用于热盛耗伤阴津,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
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阴潜阳,平肝息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
若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溲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神呆痴傻者,加胡桃肉、石菖蒲补肾宣窍;善忘者,加远志、茯神益智强识。
5。阳气虚衰证
症状: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温煦失职,筋脉不用。
治法: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代表方:地黄饮子加减。本方补肾助阳填精,温煦筋脉,适用于肾阳衰微,筋脉拘挛,颤抖不止者。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益肾温阳;山萸肉、熟地黄补肾填精;党参、白术、茯苓、生姜补气健膊,祛痰除湿;白芍、甘草缓急止颤。
大便稀溏者,加干姜、肉豆蔻温中健脾;心悸者,加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神疲乏力者,加黄芪、黄精益气健脾;小便自遗者,加益智仁、桑螵蛸暖肾缩尿。
【预后转归】
本病年龄尚轻、病情轻浅者,运用中医治疗能缓解症状,延缓自然加重过程,保持良好生活质量。若病情较重,逐渐进展,全身僵硬,活动困难,甚者痴呆,终至不能起床,预后不良。
【预防调护】
预防颤证应起居有节,保持心情舒畅,劳逸适度,节制房事,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暴饮暴食及嗜食肥甘厚味,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此外,避免中毒、中风、颅脑损伤对预防颤证发生有重要意义。
颤证病人应注意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可选练太极拳、五禽戏、内养功等。对患者进行语言、进食、行走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和指导。病室应保持安静,通风好。对卧床不起的患者,注意帮助患者翻身,经常进行肢体按摩,以防发生褥疮。
【临证备要】
1。颤证外在表现在筋脉,其病本在肝、脾、肾。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是其基本病机。肝藏血主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肾藏精生髓,肝、脾、肾亏损,则阴精不足,筋脉失养而致肢体震颤,因此,养肝健脾益肾是治本之法。痰浊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者,据“血行风自灭”之理,临证当用养血活血、化痰祛瘀通脉之品,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颤证属“风病”范畴,临床对各证型的治疗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配合息风之法,而清热、平肝、滋阴、潜阳等也常与息风相伍,常用的药物有钩藤、白蒺藜、天麻、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白僵蚕等。其中虫类药不但息风定颤,且有搜风通络之功。正如叶天士所言:“久病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运用虫类药物,以焙研为末吞服为佳,人煎剂效逊。临床证明,羚羊角粉在颤证的治疗上有肯定的疗效,久颤不愈者可配合应用,但其价格较贵,临证可用山羊角代替。
3。年高病久,治宜缓图。因老年体衰,脏腑气血失调,病理变化复杂,往往难以迅速收效,欲过分求速反易招致诸多变证,故治疗只宜缓缓图之,慎用耗伤气血阴阳等攻伐之品,可酌用填精补髓之品,如能减轻症状,控制发展,则应坚持治疗。
【医案举隅】
许某,男,51岁。
主诉:1968年起发现右上肢震颤,渐进发展为四肢震颤。
诊查:入院时查四肢震颤幅度大,程度重,肌张力增高,呈铅管样强直,书写困难,始动时间为3。3秒,拐弯时间3秒,兼有头晕,腰酸。舌质暗,舌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肝肾不足,血瘀风动。治法:培补肝肾,活血息风。
处方:何首乌15g,生地15g,玄参10g,钩藤15g,白蒺藜10g,生牡蛎30g(先煎),丹参15g,赤芍10g,杜仲10g,珍珠粉0。3g(分冲)。
经服药10天出院,震颤幅度明显减轻,右手为中等度,左手为轻度,肌张力增高程度也减轻,始动时间为1。25秒,拐弯时间2。2秒,写字情况较前好转,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治疗前后肌电图和脑电图对比:治疗前肌电图可见明显群放电位,治疗后群放电位明显减少。治疗前脑电图α波指数为46%,前后对照α波指数有明显提高。疗效显著进步而出院。
按:患者年逾五旬,正气亏虚,肝肾不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痿软;肾为作强之官,主司技巧,肾亏技巧不能,作强失司,故见肢体不自主震颤,且伴有头晕、腰酸、舌暗等症。治用培补肝肾、活血息风之法,选用何首乌、生地、玄参、白蒺藜平肝息风、培补肝肾,丹参、赤芍活血息风。
(彭建中编著。中国古今医案精粹选评。学苑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选#书#网#x#u#a#n#s#h#u#。c#o#m…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证治准绳·杂病》:“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末,木气鼓之故动。经谓风淫末疾者此也。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头乃诸阳之首,木气上冲,故头独动而手足不动,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皆木气太过而兼火之化也。”
《医宗己任编·战振栗》:“大抵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若身摇不得眠者,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或加味温胆汤。”
第四节痉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痉”。
《内经》对痉证的病因病机早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气厥论》载有“柔痉”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提出失治误治,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致痉的理论。其有关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给后世以重要启迪。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强调阴虚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