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之药物,以迅速缓解心痛症状。疼痛缓解后予以辨证施治,常以补气活血、温阳通脉为法,可与胸痹辨证互参。
真心痛发作时应用宽胸气雾剂口腔喷雾给药,或舌下含化复方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或麝香保心丸,缓解疼痛,并合理护理:卧床休息,低流量给氧,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等。必要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1。气虚血瘀证
症状:心胸刺痛,胸部闷窒,动则加重,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人参、黄芪补益心气;失笑散、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赤芍、当归、丹参养血活血;柴胡、枳壳、桔梗行气豁痰宽胸;甘草调和诸药。
瘀重刺痛明显,加莪术、延胡索,另吞三七粉;口干,舌红,加麦冬、生地养阴;舌淡肢冷,加肉桂、仙灵脾;痰热内蕴,加黄连、瓜蒌、半夏。
2。寒凝心脉证
症状: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不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舌质淡黯,舌苔白腻,脉沉无力,迟缓或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散寒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补血活血;芍药养血和营;桂枝、附子温经散寒;细辛散寒,除痹止痛;人参、甘草益气健脾;通草、三七、丹参通行血脉。
寒象明显,加干姜、蜀椒、荜茇、高良姜;气滞加白檀香;痛剧急予苏合香丸之类。
3。正虚阳脱证
症状:心胸绞痛,胸中憋闷或有窒息感,喘促不宁,心慌,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则神识昏迷,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四逆加人参汤加减。阴竭阳亡,合生脉散。红参大补元气;附子、肉桂温阳;山萸肉、龙骨、牡蛎固脱;玉竹、炙甘草养阴益气。
阴竭加五味子,并可急用独参汤灌服或鼻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用药。亦可选用蝮蛇抗栓酶、蚓激酶、三七总苷、毛冬青甲素、川芎嗪等活血药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凝和溶栓作用,并可扩张冠状动脉。
第三节厥证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短时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则可一厥不醒而死亡。
有关厥的记载,始于《内经》,论述甚多,从症状而言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厥论》指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素问·大奇论》亦认为:“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另一种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如《素问·厥论》说:“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汉代张仲景继承了《内经》中手足逆冷为厥的论点,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指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元·张子和《儒门事亲》对厥证立专篇论述,不仅记载了手足逆冷之厥,而且还论证了昏不知人之厥,并将昏厥分为尸厥、痰厥、酒厥、气厥、风厥等,如《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指出:“厥之为状,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热也……厥亦有令人腹暴满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或猝然闷乱无觉知者……有涎如拽锯,声在咽喉中为痰厥,手足搐搦者为风厥,因醉而得之为酒厥,暴怒而得之为气厥。”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鉴于厥的含义较多,本节厥证所讨论的范围是以内伤杂病中具有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为主症,伴有四肢逆冷的病证。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休克等,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引起厥证的病因较多,常在素体亏虚或素体气盛有余的基础上,因情志内伤、久病体虚、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因素诱发。主要病机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一、病因
1。情志内伤
七情刺激,气逆为病,以恼怒致厥者为多。若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或因大怒而气血并走于上等,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为厥证。此外,其人若平素神气衰弱,加上突如其来的外界影响,如见死尸,或见鲜血喷涌,或闻巨响等,亦可使气血逆乱而发为昏厥。
2。久病体虚
体质虚弱或多种慢性病日久,阴阳气血暗耗,元气亏虚,脑海失养,猝遇过度劳累或情志刺激,致清阳不升或气逆于上,发为厥证。
3。亡血失津
如因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因创伤出血,或血证失血过多,以致气随血脱,阳随阴消,津血亏虚,不能上荣,神明失主,而发为厥证。
4。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饮食积滞,停于中焦,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脾失升清,上下痞隔,发为厥证。或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伤,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如遇恼怒,痰随气逆上壅,阻遏清阳,发为厥证。
二、病机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正如《景岳全书·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发为气厥实证;素来元气虚弱之人,加之劳累饥饿等诱因,气机不相顺接,中气下陷,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发为气厥虚证。气与血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血的病变互相影响。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实证;大量失血,血脱则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神明失养,昏不知人,则发为血厥虚证。由于肝气郁结,木旺乘脾,或饮食不节,痰浊内生,猝遇情志刺激而致气机逆乱,痰随气升,发为痰厥。由于暴饮多食,食滞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清窍闭塞,而发为食厥。
因体质和病机转化的不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大凡气盛有余,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夹痰浊、瘀血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不知人事,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清阳不升,气陷于下,或大量出血,气随血脱,血不上达,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知人事,为厥之虚证。
病变所属脏腑主要在于心,涉及脑(清窍),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其中厥之实证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郁则全身之气皆郁,肝气逆则全身之气皆逆也,气血并走于上则昏不知人,阳郁不达则四肢逆冷。厥之虚证,与肺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肺脾气虚,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致神明失主,而发为厥证。此外,心主神明,心病则神明失用,而致昏厥。肾为元气之根,肾虚精气不能上注,导致神明失养,可发为厥证。
厥证之病理转归主要有三:一是阴阳气血不相顺接,进而阴阳离决,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二是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瘀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决,此类厥证或生或死,取决于正气来复与否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若正气来复,治疗得当,则气复返而生;反之,则气机逆乱加重,气不复返而死。三是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血厥虚证常转化为脱证等。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等临床表现,是厥证诊断的主要依据。
2。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心悸、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汗出、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偏瘫等后遗症。
3。发病前常有明显的精神刺激、情绪波动等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痰盛宿疾。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昏厥前后的表现。
二、病证鉴别
1。厥证与中风
中风以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特征。厥证与中风均可出现猝然昏仆,但厥证醒后无后遗症。但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
2。厥证与痫病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甚则突然昏仆,昏不知人,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病有宿根,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类似。厥证虽亦有突然昏仆,但无喉中异常叫声及反复发作的特点。
3。厥证与昏迷
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而厥证发作前一如常人。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因
厥证的发生常有明显的病因可寻。如气厥虚证,多发生于体质素虚,且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突受惊恐等诱因;血厥虚证,常继发于大出血之证;气厥、血厥实证,多发生于形壮体实者,而发作多与急躁恼怒、情志过极密切相关;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
2。辨虚实
此为厥证辨证之关键所在。实证者表现为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或夹痰涎壅盛,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虚证者表现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二、治疗原则
厥证总由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故发作时的治疗原则是回厥醒神,醒后则需辨证论治,调治气血。气厥实证顺气开郁,气厥虚证补气回阳;血厥实证活血顺气,血厥虚证补养气血;痰厥行气豁痰;食厥和中消导。
三、证治分类
(一)气厥
1。实证
症状:多因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握拳,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证机概要:肝郁不舒,气机上逆,壅阻心胸,内闭神机。
治法:顺气降逆开郁。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必要时可先鼻饲苏合香丸宣郁理气,开闭醒神。
常用药:沉香、乌药降气调肝;槟榔、枳实、木香行气破滞;檀香、丁香、藿香理气宽胸。
若肝阳偏亢,头晕而痛,面赤躁扰者,可加钩藤、石决明、磁石等平肝潜阳;若兼有痰热,症见喉中痰鸣,痰壅气塞者,可加胆南星、贝母、橘红、竹沥等涤痰清热;若醒后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等安神宁志。
2。虚证
症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患者多素体虚弱,因陡受惊恐或过度劳倦、饥饿受寒而诱发。
证机概要:元气素虚,清阳不升,神明失养。
治法:补气回阳。
代表方:生脉饮、参附汤、四味回阳饮。三方均能补益正气,生脉饮重在益气生津,参附汤及四味回阳饮重在益气固阳。
常用药:临床可先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补气摄津醒神。苏醒后可用四味回阳饮加味补气温阳,药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炮姜温里回阳,甘草调中缓急。
汗出多者,加黄芪、白术、煅龙骨、煅牡蛎,加强益气功效,更能固涩止汗;心悸不宁者,加远志、柏子仁、酸枣仁等养心安神;纳谷不香,食欲不振者,加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和胃。
(二)血厥
1。实证
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暗红,脉弦有力。
证机概要:怒而气上,血随气升,菀阻清窍。
治法:平肝息风,理气通瘀。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前方以平肝潜阳息风为主,适用于肝阳上亢之肝厥、头痛、眩晕。后方活血顺气,适用于气滞血瘀,经脉不利之血逆、血厥等症。常用药:羚羊角粉(可先吞服)清心肝,息风潜阳;钩藤、桑叶、菊花、泽泻、生石决明平肝息风;乌药、青皮、香附、当归理气通瘀。
若急躁易怒,肝热甚者,加菊花、丹皮、龙胆草清泄肝火;若兼见阴虚不足,眩晕头痛者,加生地、枸杞、珍珠母以育阴潜阳。
2。虚证
症状:常因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证机概要:血出过多,气随血脱,神明失养。
治法:补养气血。
代表方: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荣汤。前方益气固脱,后方补益气血。
常用药:独参汤即重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缓解后用人参养荣汤补养气血,药用人参、黄芪益气,当归、熟地养血,白芍、五味子敛阴,白术、茯苓、远志、甘草健脾安神,肉桂温养气血,生姜、大枣和中补益,陈皮行气。
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加附子、干姜温阳;若口干少津者,加麦冬、玉竹、沙参养阴;心悸少寐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
(三)痰厥
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
治法:行气豁痰。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行气开郁,适用于风痰上逆,时发晕厥,头晕,胸闷,痰多等症。喉中痰涎壅盛者,可先予猴枣散化服。
常用药:陈皮、枳实理气降逆;半夏、胆南星、茯苓燥湿祛痰;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