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内伤久咳、支饮、喘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痰浊潴留,壅阻肺气,气之出纳失常,还于肺问,日久导致肺虚,成为发病的基础。
2。感受外邪
肺虚久病,卫外不固,六淫外邪每易乘袭,诱使本病发作,病情日益加重。
3。年老体虚
年老体虚,肺肾俱衰,正虚不能卫外,是六淫外邪反复乘袭的基础,感邪后正不胜邪而病益重,反复罹病而正更虚,如是循环往复,从而导致肺胀形成,故肺胀患者虽可见于青壮年,但终归以年老患者居多。
二、病机
肺胀的基本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肺、肾、心、脾脏气亏虚为本,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为标,二者彼此影响,互为因果,复为外邪所诱发,而致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发为肺胀。
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以致肺之宣降不利,气逆于上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肺不主气,清气难人,浊气难出,气机壅滞,还于肺间,导致肺气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久病肺虚及肾,金不生水,致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气喘日益加重,呼吸短促难续,吸气尤为困难,动则更甚。心脉上通于肺,肺气辅佐心脏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心阳根于命门真火,故肺虚治节失职,或肾虚命门火衰,均可病及于心,使心气、心阳衰竭,甚则可以出现喘脱等危候。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痰的产生,病初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成,渐因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愈益潴留,喘咳持续难已。久延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从阴化为饮为水,饮留上焦,迫肺则咳逆上气,凌心则心悸气短;痰湿困于中焦,则纳减呕恶,脘腹胀满,便溏;饮溢肌肤则为水肿尿少;饮停胸胁、腹部而为悬饮、水臌之类。痰浊潴肺,病久势深,肺虚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心主”营运过劳,心气、心阳虚衰,无力推动血脉,则血行涩滞,可见心动悸,脉结代,唇、舌、甲床紫绀,颈脉动甚。肺脾气虚,气不摄血,可致咳血、吐血、便血等。心主血而肝藏血,肝主疏泄,为调血之脏,心脉不利,肝脏疏调失职,血郁于肝,瘀结胁下,则致徽积。痰浊、水饮、血瘀三者之间又互相影响和转化。如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但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
病程中由于肺虚卫外不固,尤易感受外邪而使病情诱发或加重。若复感风寒,则可成为外寒内饮之证。感受风热或痰郁化热,可表现为痰热证。如痰浊壅盛,或痰热内扰,闭阻气道,蒙蔽神窍,则可发生烦躁、嗜睡、昏迷等变证。若痰热内郁,热动肝风,可见肉瞤、震颤,甚则抽搐,或因动血而致出血。
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且多以标实为急。外感诱发时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早期由肺而及脾、肾,多属气虚、气阴两虚;晚期以肺、肾、心为主,气虚及阳,或阴阳两虚,但纯属阴虚者罕见。正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如阳虚卫外不固,则易感外邪,痰饮难蠲;若痰饮壅盛,复感风寒,则易伤阳气,阳虚更甚。再如阴虚则外邪、痰浊易从热化,反之,痰热蕴蒸则更伤阴津,故虚实诸候常夹杂出现,每致愈发愈频,甚则持续不已。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咳、喘、痰、胀、瘀为主症,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扇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等。
2。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徽积、神昏、谵语、痉厥、出血等证。
3。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多见于老年人。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二、病证鉴别
肺胀与哮病、喘证:肺胀与哮病、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有其类似之处。区别言之,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哮是呈反复发作性的一个病种,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喘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表现。从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久不愈又可发展成为肺胀。此外,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剧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总之,肺胀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与哮病、喘证密切相关,凡此俱当联系互参,掌握其异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标本
辨证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因此应分清其标本主次。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者须分清痰浊、水饮、血瘀的偏盛及兼感外邪之所属。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标实与本虚并重。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及肺、脾、肾、心病变主次之所在。早期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阴两虚,病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甚则可见阴阳两虚,病变以肺、肾、心为主。
2。辨证候轻重
肺胀若无外邪侵袭于肺,病情稳定,仅见喘咳上气,胸闷胀满,动则加重,证候相对较轻。凡见鼻扇气促,张口抬肩,目胀欲脱,烦躁不安,痰多难略,则提示病情加重。若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肢体浮肿,神昏,谵语,痉厥,出血,喘脱等候,则属肺胀危证,需急救处理。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祛邪与扶正共施,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分别治以益气、养阴,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正虚邪实者,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分清主次,针对病情,灵活运用。
三、证治分类
1。痰浊壅肺证
症状: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状,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证机概要:肺虚脾弱,痰浊内蕴,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代表方: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方均能降气化痰平喘,但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黏腻为宜。
常用药:苏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半夏、厚朴、陈皮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白术、茯苓、甘草运脾和中。
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莱菔子泻肺祛痰平喘;肺脾气虚,易出汗,短气乏力,痰量不多,酌加党参、黄芪、防风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若属外感风寒诱发,痰从寒化为饮,喘咳,痰多黏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宗小青龙汤加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散寒化饮;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若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者,可用涤痰汤加丹参、地龙、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
2。痰热郁肺证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前方宣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大者;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黄痰或黏白稠厚者。
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黄芩、石膏、桑白皮清泄肺中郁热;杏仁、半夏、苏子化痰降气平喘。
痰热内盛,胸满气逆,痰质黏稠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金荞麦、瓜蒌皮、海蛤粉、大贝母、风化硝清热滑痰利肺;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天花粉、知母、芦根生津润燥;痰热壅肺,腑气不通,胸满喘逆,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降肺平喘;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之味,加沙参、麦冬滋阴润肺;若痰热阻气,兼夹瘀血,可加用桃仁、赤芍、丹参凉血化瘀。
3。痰蒙神窍证
症状: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啁动,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本方可涤痰开窍,息风止痉,用于痰迷心窍,风痰内盛,神识昏蒙或嗜睡,痰多,肢体瞤动者。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涤痰息风;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利膈;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另可服中成药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苔黄舌红者,加葶苈子、天竺黄、竹沥;肝风内动,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粉;血瘀明显,唇甲紫绀,加丹参、红花、桃仁活血通脉;如皮肤黏膜出血,咳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4。阳虚水泛证
症状: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前方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后方通阳化气利水,配合真武汤可加强利尿消肿的作用。
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健脾利水;赤芍活血化瘀。
若水肿势剧,上凌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者,加沉香、牵牛子、椒目、葶苈子行气逐水;血瘀甚,紫绀明显,加泽兰、红花、丹参、益母草、北五加皮化瘀行水。待水饮消除后,可参考肺肾气虚证论治。
5。肺肾气虚证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前方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于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后方功在补肺益气,用于肺气虚弱,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
常用药:党参(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肺;冬虫夏草、熟地、胡桃肉、脐带益肾;五味子收敛肺气;灵磁石、沉香纳气归原;紫菀、款冬、苏子、半夏、橘红化痰降气。
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肉桂、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养阴清热;气虚瘀阻,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丹参、苏木活血通脉。如见喘脱危象者,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中成药可服固本咳喘片。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
【预后转归】
此病的预后转归与体质、年龄、病程及治疗的及时与否均有关系。若病程尚短,正虚不甚,经过恰当治疗,注意生活调养,可使病情缓解或中止发展,取得不同程度的康复。但一般来说,因本病多属积渐而成,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多难期根治。尤其是老年患者,发病后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变端。
【预防调护】
应重视防治引起本病的原发病,防止经常感冒、内伤咳嗽迁延发展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形成本病的关键。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也可常服扶正固本药物,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病情发展。
由于本病重症易生变端,故护理上宜认真观察病情变化,防止突变,同时注意饮食及生活调摄。
【临证备要】
1。掌握证候的相互联系。临床常见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阳虚水泛、肺肾气虚五个证候。各证常可互相兼夹转化,夹杂出现。临证既需掌握其辨证常规,又要根据其错杂表现灵活施治,其中以痰蒙神窍、阳虚水泛、肺肾气虚尤为危重,如不及时控制则预后不良。
2。老年、病久防止感邪恶化,警惕变证丛生。老年、久病体虚的后期患者,每因感邪使病情恶化,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变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但因正气衰竭,无力抗邪,正邪交争之象可不显著,故凡近期内咳喘突然加剧,痰色变黄,舌质变红,虽无发热恶寒表证,亦要考虑有外邪的存在,应注意痰的色、质、量等变化,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判断。
【医案举隅】
刘某,男,65岁,工人。人院日期:1998年11月3日。
主诉:患肺心病十余年,平时咳嗽气喘,心悸胸闷,吐白痰,时有下肢水肿,能胜任一般体力劳动。近3天来因感冒致病情加重,咯吐黄痰,量多,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恶寒头痛,口渴,无发热,舌红苔黄,脉数。心率110次/分,律整。双肺满布哮鸣音,双肺底有湿哕音。
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Ⅲ度,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辨证:素有痰湿,外感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