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医内科学-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或为寒热。”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的不同,这为感冒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感冒病名则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该书在“伤风方论”论及参苏饮时谓其:“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寒二》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其日:“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及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并对虚人感冒也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至于时行感冒,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说:“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至清代,随着温热病学说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医家逐渐认识到本病之发生与感受时行之气相关。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说:“凡人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指出感冒有属触冒时气所致者。

凡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证候者,皆可参照本节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之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皮毛,致使肺失宣肃,卫表失和。

一、病因

1。外感六淫。风为主因

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

因四时六气各有偏盛,故风邪常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证型。如深秋冬令季节,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春夏温暖之时,风与热合,多见风热证。夏秋之交,暑多夹湿,每又表现为风暑夹湿证候。但一般以风寒、风热证为多见,暑湿证次之。至于梅雨季节之夹湿、秋季兼燥等,亦每可见之。

2。时行疫毒伤人

若时行疫毒伤人,则病情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造成广泛的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二、病机

感冒的基本病机是邪犯肺卫,卫表不和。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故《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处胸中,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

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灵枢·百病始生》篇日:“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正不胜邪,邪犯卫表,即可致病。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六淫肆虐,人体未能应变: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六淫病邪猖獗,卫外之气失于调节应变,即可受邪发病。若属时行病毒为患,多造成广泛流行。②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外邪乘袭,如更衣脱帽,贪凉露宿,冒风淋雨,或过度疲劳,以致腠理不密,营卫失和,感受外邪。③体质偏弱,内外因相引发病:体质不强,正气虚弱,卫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感邪。如阳气虚者易受风寒,阴虚者易受燥热。临床上称之为虚体感冒。④肺有宿邪,易受新感:肺经素有痰热,或痰湿内蕴,肺卫调节功能低下,则每易感受外邪,内外相引而发病,临床上可见内热外寒错杂证候,痰湿之体可见湿盛的症状。正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篇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疏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显风证者,此表里两因之虚证也。”

病理性质总属表实证,但有寒热之异。本病因感受外邪,病位在表,当属表实证。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故有寒热之异。感受风寒湿邪,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则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它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初起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由于风邪易夹暑、夹湿、夹燥,还可兼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症状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人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人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故属表实证。但须究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及其兼夹。

1。辨风寒风热

一般而言,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其中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辨证主要依据。亦有初起属风寒感冒,数日后出现咽喉疼痛,流涕由清涕转为黄稠,此为寒邪郁而化热。

2。辨不同兼夹

夹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重,胸闷,口淡或甜等为特征;夹暑者多见于炎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为特征;夹燥者多见于秋季,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为特征。3。辨偏实偏虚

一般而言,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至于虚体感冒,往往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二、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肺系卫表,治疗上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宜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夹杂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等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若表寒重,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头痛甚,配白芷、川芎散寒止痛;身热较著者,加柴胡、薄荷疏表解肌。

2。风热犯表证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方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后方重在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

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若风热上壅,头胀痛较甚,加桑叶、菊花;痰阻于肺,咳嗽痰多者,加贝母、前胡、杏仁;痰热较盛,咳痰黄稠者,加黄芩、知母、瓜蒌皮;气分热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多饮,尿黄者,加石膏、鸭跖草;热毒壅阻咽喉,乳蛾红肿疼痛,加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时行感冒热毒较盛,壮热恶寒,头痛身疼,咽喉肿痛,咳嗽气粗者,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嗽气急,痰稠,声哑者,可用石膏合麻黄内清肺热,外散表寒;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之邪,伴有呛咳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舌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参、天花粉、梨皮。

3。暑湿伤表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若暑热偏盛者,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湿困卫表,肢体酸重疼痛较甚者,加豆卷、藿香、佩兰等;里湿偏盛,口中黏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便溏者,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小便短赤者,加滑石、甘草、赤茯苓清热利湿。

附虚体感冒

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其病邪属性仍不外四时六淫。但阳气虚者,感邪多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临床表现肺卫不和与正虚症状并见。治疗不可过于辛散,单纯祛邪,强发其汗,重伤正气,当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

1。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若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以防感冒。若见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语音低微,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为阳虚外感,当助阳解表,用再造散加减。

2。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本方滋阴解表,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若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者,加沙参、麦冬;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脉细,加地黄、当归。

【预后转归】

一般而言,感冒预后多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如因感冒诱发其他宿疾而使病情恶化者,预后不佳。对老年、婴幼儿、体弱患者以及时感重症,必须加以重视,防止发生传变,或同时夹杂其他疾病。风寒易随汗解;风热得汗,未必即愈,须热清方解;暑湿感冒每多缠绵;而虚体感冒则可迁延或易复感。

【预防调护】

本病在流行季节须积极防治。慎起居,适寒温,冬春尤当注意。常易患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服用防治方药。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服贯众汤;夏令暑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时邪毒盛,流行广泛,可用贯众、板蓝根、生甘草煎服。

治疗期间应认真护理,发热者须休息。对时感重症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须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变化。须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

【临证备要】

1。治疗禁忌:临床当辨清病邪之性质,若风寒之候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甚或发生变证;而风热之证误用辛温,则有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除虚体感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2。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予辛平轻剂,疏风解表,药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

3。寒热杂见者当温凉合用。若风寒外感,表尚未解,内郁化热,或肺有蕴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