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有负海之饶”之说。
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从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国属。
汉初,齐地为高祖庶长子刘肥的封地,为同姓诸侯封国。西汉元封五年始设青州刺史部,辖区基本包括前同姓诸侯国齐国的属地。
两汉治所均设在临淄,刺史制度沿袭秦制,本是一种中央派遣官员对地方进行监察的制度,十三州最初只是刺察地方的官吏及强宗豪右。
随着刺史更名为州牧,其地位逐渐提高,行政职权就愈加重要,州部逐渐演化成为一级行政机构。
汉代青州地区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是“东海引巨定”。巨定,又称“巨淀”,是位于乐安国利县、博昌、益国、寿光四县之间的清水泊。
秦汉时期,巨定是一个大湖,淄水、浊水、巨昧水等河流汇聚于此,北出为马车渎,向东北流入渤海。
从巨定引水灌溉农田的,是北海郡。这项水利工程是汉武帝时兴修的,可灌溉农田“万余顷”,与关中的灵轵渠、成国渠等齐名。
青州地方长官对青州农业生产的贡献青州是齐国故地,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汉代齐国也是较重要的诸侯王国之一。
因此,元封五年设立青州刺史部之后,汉朝政府在青州刺史和郡太守的人选上,总是择优使用。
如汉昭帝时,身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刘德“守青州刺史”,刘德贵为皇亲贵胄,能被派刺青州,朝廷对青州的重视可见一斑。
两汉时期,青州地区是汉朝重要的冶铁业作坊基地。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立的四十多处铁官,青州地区占其中六处,约占总数的七分之一。
这六处铁官是:济南郡的东平陵、历城,齐郡的临淄,东莱郡的东牟,千乘郡的千乘,胶东国的郁秩。
青州冶铁业的发展为铁制农具的流行与改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而促进了青州农业的发展。
在汉代的农具种类中,铁犁的广泛使用和改进,是两汉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最重要成就。
牛耕的使用西汉初期,经过秦末长期战火洗礼,导致社会经济凋敝,牲畜数量比较稀缺,牛耕尚不普及。
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汉初,“蹠耒而耕”一直是重要的耕作方式。但其不但耗费大量人力,且效率极低。
为了大力推广牛耕,国家颁布法令禁止杀牛,凡杀牛、盗牛、盗马者,要受到很重刑罚。
到武帝初年,情况已经大为改观,民间牛马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许多地区牛马成群,这就为牛耕技术的普遍推广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对鲜卑战争的胜利,让赵风获得了大量的牲畜,也不能说是中饱私囊,他从赵东抑或第三部落交易的牛羊马匹,都是用粮食换来的。
粮食种植业的发展适宜的农业环境和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使青州的粮食种植业获得极大发展。旱地作物主要有粟、小麦、水稻。
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汉代青州的桑麻种植业尤其值得一提。
到汉元帝时期,齐三服官作工人数达几千人,一岁耗费数巨万钱,并织作“冰纨、方空榖、吹纹絮”等精细的丝织品。有的丝织品薄如蝉翼,透明如水,被评为织物中的上品。
桑麻是纺织业的原料,两汉青州种桑、养蚕、植麻的丰富。
受限于现在的交通条件及运输能力,纺织业必须靠近当时的原料产地,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地周边和平原过渡的地带上。
青州农业发展也有些不利环节,如与西汉时比,东汉青州辖地减少,由六郡三国减为二郡四国。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的第一个增长高峰期,人口的增长使得农业生产用地与墓葬用地发生冲突。而有汉以来,一直盛行着厚葬之风。
如果说泰山太守是雒阳方面提前给的一个预置头衔,青州刺史则让赵风完成了从一个公子哥到实干官员的转变。
他积极参与了纺织业,因为赵家的船运发达,源源不断的织品运送到全国各地。
手工织布机诞生在哪个年代,已经无从查考,但从人们熟悉的用作启蒙教材的《三字经》中,就可以大约估计出它的历史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说明至迟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这种手工织布机。
这种机器的构造,看似简单,四只木头立柱支撑着机架。但细究起来,是颇为复杂的。包括机身、踏板、座板、机杼、缯、线轴、卷布轴、梭子等不下十几个部件。
前世的赵子龙是文科生,对织布机不懂,好在朱崖洲本身就有。在他的建议下,技工们竟然创造出了类似史书上黄道婆的那种三锭棉纺车。
至于是不是赵云也不清楚,他两辈子都没见过,反正随之而来赶、弹、纺、织的工具也在快速革新。这些都是垄断技术,他毫不犹豫让赵风那边来人学了去。
既然赵风改变不了土地垄断的既定事实,却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入到手工作坊一系列的程序之中。
有样学样,青州半岛其他的工坊主们把更多的农民训练成商贾、驻地销售、船工。
可以说,赵风到了青州之后带来的措施,极大地瓦解了太平道。
然而,他并不清楚,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于吉这么牛逼的人物,如何没有跟脚?他的来头大得吓死人,是当代鬼谷子的师弟。
不能不说,现代人很多时候说话就是说一半留一半,于吉根本就不谈失去功力的具体原因。
他徒弟张角对赵家怀有莫名仇恨,鬼谷子也义愤填膺,他要亲自出山。
既然赵云远在交州,那就先拿他的哥哥赵风来出出气。(未完待续。)
第二十章赵子玉功浅吃亏
鬼谷子一脉,一直都分为两支,就像是上清宫一般,一支醉心于研究,一支则现世。
随着朝代的更迭,以及世俗军队力量越来越强大,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因此,这一脉并不是消亡而是遁世了,似乎更多时间用在研究或者修道上。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人,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人;一说楚国苦县人。
他是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
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
“老学,苏、张、鬼谷一派,申、韩一派,杨朱一派,庄、列一派,尹文一派。
他通天彻地,人不能及。
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
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
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
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道教则将其尊为王禅老祖。
传说中,鬼谷子的师尊是世界辩证法之父、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同时也是道家一脉的创始人老子。所以,他们这一脉修道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都说孔子门人三千,但真正有名可查的只有七十二贤人。其中为人所熟知者屈指可数,而真正有所大作为亦或大贡献者也不过二三。
然而鬼谷子的弟子,却如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战国时期,屡屡登上历史的舞台;左右着历史的方向,把握着时代的命脉,成为新世纪的弄潮儿!
如: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商鞅、毛遂、甘茂、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司马错、蒯通、黄石、公孙衍、李牧、魏僚、李斯、徐福等一干记与不记名弟子。
身跨道家、纵横家、阴阳家、兵家、法家、等等!竟对中国历史的进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怕出名猪怕壮,鬼谷这种学派要是在乱世之中,肯定是各个诸侯国的座上宾。
一旦国家统一,马上就成了统治者的一块心病。没有任何一个君王愿意在自己的国度内有一个不受自己控制的区域,关键人家掌握的东西动辄覆灭一个国家。
如果是秦始皇还想着长生,让徐福东渡海外,去寻找传说中的三仙岛。
刘家天子的江山,本山就是搞了个子虚乌有的赤帝子斩杀白帝子的传说,根本就对神仙的缥缈之说此能力存着怀疑,那徐福何时回来过?
加上作为道门一脉,鬼谷是发扬光大了,其他的支脉怎么想?隐隐有排斥之意,暗中自然是上清宫在推波助澜。
作为当年的鬼谷子,自然是看清了形势,马上带着门人遁世,换了个地点隐居。
一转眼间,天下从刘家人的左手换到了右手,在鬼谷还没确定支持谁的时候,孝光武帝刘秀已经坐稳了江山,他们只是看看情况,继续选择蛰伏。
转眼间就到了桓灵之际,在外面游走的于吉认为汉朝到了现在差不多该终结,那就是自己这一脉人重新呼风唤雨的时节。
于是他在会稽发现了一家三代,名为许生、许昌、许韶,每个人都有些许龙气。
有于吉在暗中相助,许家起兵了,可惜最后还是被汉庭剿灭。
就在他灰心丧气的时候,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徒弟张角,两人都是失意之人,一个抱负施展不开,一个则是没有门路的读书人。
偶尔醉酒的时候,于吉就会告诉徒弟,这个大汉快到灭亡的时候了,但是应该由自己这一脉去颠覆,那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武装云云。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张角本身就对这个社会怀着愤恨,因此对《太平经》的理解偏离了道家的角度,认为通篇都是在解释如何让整个人类进入太平社会。
自那以后于吉一直觉得华盖缠身,直至此次去向徒弟辞行,身上有了从没有过的轻松感。回到鬼谷以后,闭门谢客,开始真正地潜心修道。
而在鬼谷子的眼中,则认为是师弟在外面受到了欺负,这还了得?
泰山郡的西北角,是一个三角形。顶点是山茬县,底边上嬴县、郡治奉高、博县、巨平一字排开。在这个三角地中,封禅之地岱山与博县之间的龟山连接在一起形成连绵的山地。
就连赵风都不清楚,名震天下的鬼谷,藏在这一大片山地之中。
他这些日子越发忙碌,确切地说,在黄巾闹事以后,除了委派众人四处剿灭黄巾,巡查地方武装,就是日夜不停,在山岭之间搜索。
要知道,臧霸等四人昔年就出自尤来山、梁父山、临乐山、蒙山的山林里,人迹罕至,可是盗贼丛生的好地方。
五天前,赵风亲自带着一队人马,在盖县之东与徐州交汇的公来山区域剿灭了一大撮黄巾,差不多聚集了六千多人,兄弟们折损得不少,约莫五百人的样子。
好在通过战争的洗礼,无论是泰山郡兵还是青州兵,作战能力一天天强大。
整个青州,他让兄弟们在那边巡视。而在泰山本郡,是他自己的防区,赵风尤为尽心,毕竟隔着平原国就和冀州交界,生怕哪一天蛾贼就越界杀过来。
此刻,他正带着兄弟们把俘虏押送到奉高,只有在那里他才放心。
妻子袁玟与甄姜带着女儿赵琼和儿子赵耀在那里,现在家族里暂时没有了竞争对手,她们没必要继续在真定守着。
甄家出钱袁家出人,两家通力合作,不管是奉高还是临淄,不敢说固若金汤,至少一般的大宗师强者到那里都只能饮恨而归。
鬼谷子静静地立于路边,赵风突生警兆,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接着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未完待续。)
第二十一章两军阵前擒大将
在真定的时候,赵风不以为然,每天总会遇到三五次宗师大宗师。
可到了京城,才发现连武者都很稀少,顶级武者简直就像是凤毛麟角一般奇缺。
于是乎他的自信心上来了,甚至可以说膨胀了,就是在袁家这种大族眼里看上去都是神采飞扬的年轻人,连袁家的第二第三代都比不上。
否则的话,以袁逢、袁隗的眼光,阅尽千万人,岂会轻易把赌注下在两个赵家哪儿身上?赵风是自己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气质,赵巴则是无知者无畏,对谁都不在乎。
哥俩这种特别man的人,一下子就吸引了袁玟与袁环的眼球。
即便在后来的北疆战场,不管是赵风还是赵巴,没有恐惧,自然是因为两人都觉得京师是藏龙卧虎之地,都没见谁能比赵家的人更厉害。
汉人一直对夷人、蛮人有发自心底的漠视,哥俩肯定不会畏惧区区蛮夷,只是觉得鲜卑人善于骑战,而这恰好就是赵家的强项。
结果,赵家赢了,赵巴还是那种勇猛精进的样子,赵风认为天下武者莫过于此。虽然他目前才二流顶峰,却也觉得没有多少敌手。
今天的鬼谷子给了他响亮的一个耳光,谁知道跑出来一个老道随意一眼就能让他吐血?这尼玛简直太不科学了。
其实也是赵风过于自信,宗师强者就是不用交手,也能用精神压迫一个二流武者,何况大宗师?而且鬼谷子道武双修,早就到了一个临界点。
再前进一步就是先天,可惜那一步一辈子都迈不过去,世上的灵气太少了。
看到手下人的慌张,赵风缓缓摆摆手,那口血吐了之后心里很痛快,没有留下暗伤。
“前辈,晚辈是真定赵家赵风,目前忝为泰山郡守青州刺史。”他早就下了马,双手抱拳:“不知风在哪里做错了,请前辈告知,晚辈一定改正。”
“老道知晓你的跟脚,要不然也不会在此恭候你了。”鬼谷子面容古井无波,甚至连眼皮都不抬:“你不曾做错。相反,老夫出谷以来,看到各处比其他地方好。”
赵风懵逼了,小爷不曾惹你,干嘛找我的麻烦?难不成你当赵家人是泥捏的?
自然,脸色就有些不好看,旁边的赵佳察言观色,沉声说道:“道长,我等已然亮明了身份,是否也说下你的来历?”
赵冲脸上也挂不住,主辱臣死,他是赵风身边的小厮一步步成长,这一切都离不开赵家。哪怕是自己受了委屈无关紧要,然而是主子和身后的赵家,纵然身死也要维护。
他本来并不是一个冲动的人,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