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经-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如果从光波的角度看,运动的光波具有粒子性。物,是实物微粒。

这说明世界的本原即道,具有波粒二象性。现代科学证明,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窈、冥:大道的境界深远、幽明。精:精微物质,大概就是今天所说的基因。信: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阅:认识、考察。 众甫:万事万物。

在深远、幽明的境界中,还有更加精微的微粒,这些微粒最纯真无杂,并携带着信息。自古及今,这些信息符号永远不会消失,可以用来考察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这说明微粒携带宇宙信息,只要具备了获取这些信息的功能,就可以知道万事万物的过去并可以预测未来。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吾,老子自称。然:这样,指《道德经》中所描述的社会、人生现象。

我是凭借什么知道人世间的种种现象的呢?就是根据所破译的基因信息来认识万事万物的。

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因此才有了《道德经》这一天书。

不执着于外部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是坐而反观人体基因组,直视物中之精,精中之信,这是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最上乘方法。

本章是对道的境界的描述,表明人的正确思想是来源于道的。大道蕴藏着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奥秘,识破了这些奥秘,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觉悟了,也就具备道德了。这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

老子的朴学是觉悟学。觉悟是人生的根本追求,觉悟才能使人类返朴归真。

觉悟与道德的关系:觉者觉道,是就境界而言;悟者证德,是就意识而言。觉是心灵的苏醒,自我具有了心灵的境界,才能醒悟现实世界。人生应历经三个境界,一是梦的境界,二是现实境界,三是道的境界。梦的境界是自我完全睡眠以后出现的境界,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的特点。道的境界是自我完全清醒时作的“梦”,具有自觉性、主动性、逻辑性的特点。它是以联想作为信息检索机制的,但是,道的境界是有层次的,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的,自我境界处于哪个层次,才能检索哪个层次的信息。道的境界的出现,是人的思维能动性、创造性的具体体现。所谓觉悟,就是从一种境界体悟另一种境界,悟透了也就觉醒了。常人缺乏道的境界,只有梦的境界,而梦的境界是虚幻不实的,不可捉摸的,于人生无益。置身于现实境界中的人,只能以物观物,以有识有,永远不能把握真理,悟透人生。因此,人生也就是迷惑的、痛苦的。具有道的境界的人,以道境代替梦境,以本质印证现象,以大道印证现实,从而彻悟人生,彻悟宇宙真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只有跳出现实的境界,进入道的境界,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认识现实。一个觉悟了的人,就是具备了道德的人,就是解脱了名利的羁绊不为名利所累的幸福的人。

道德功就是觉道悟德的功夫,觉悟的唯一方式就是修炼道德功。

二十章 以诚为本

曲则全。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曲:弯曲、旋转。曲则全:弯曲、旋转求得全面认识。有人解释为委屈自己,顺从别人,从而得以保全自己。这种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委屈而求权、求利的做法,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决不是道家精神。“曲”必须是合乎道的、有规则的。

就养生而言,“曲”是生命之轮的旋转,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自我通过修练道德功,涵养真气和能量,使之顺着身体经络循环往复,从而使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能得到精气的滋养。真气充沛,则细胞饱满、肌肉强劲、皮肤细腻、体形匀称,这是细胞自形自化的结果。

圣人治国,能够客观全面地看问题,明白上与下、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要想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就应当把自己的才智建立在全民智慧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全面、公正、正义的法律来。

“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是对“曲则全”的具体阐述。

枉则正:枉,遭受人为的压抑而扭曲。身体各种各样的疾病,大都是心灵受压抑、气血不畅造成的。如果人的大脑能时常处于无为、忘我的状态,真气就会处于和畅状态,从而运转不息,被扭曲的心灵自然得以矫正,疾病也得到根治;圣人治国,施行民主法治,确保言论自由,从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种种社会弊端就会及时得到纠正。

洼则盈:有些地方因其相对高度低,而自然注满水。就身体来说,由于真气冲开了经络上的各个穴位,不停地绕体运转,那么,气血就会自然补充那些急需滋养的部位,就像流水一样,低洼之处灌满以后才能往外流,从而自行调节身体对能量、养分的需求;圣人治国,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敝则新:有些东西因时间长而陈旧,需要用新的来替代。身体内部的各个环节连同每一个基因组织,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要真气畅行无阻,基因组织的某一链条、环节,一旦出现缺损,就会更新换旧,使之及时得到修复,维持内在平衡;圣人治国,既有健全的用人机制,又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任何一个部门的公务人员只要离心离德,就会被及时淘汰,不至于使该部门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上一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求多需从求少开始,贪多反而令人迷惑,以致一无所获。圣人深明少与多的辩证关系,所以只“抱一”而为天下人探求真理。“一”即“朴”。“抱一”就是“守法”,守法才能探求真理。式:法则、真理。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就是忘我,忘我则进入灵明的大道之境界,从而明白人生之真谛。圣人治国,不固执己见,处于忘我的境界,自然能够接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百姓之心为心”,必然政治清明。

“不自是”,就是不自以为是,否则,将被大道拒之门外。圣人治国,无执无为,不主观臆断、动辙发号施令,让人们去听从他那句句是真理的表面说教,而是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寓教于自身的练功实践之中。这样一来,全民的道德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并且稳固持久,代代相传。

“不自伐”,就是不自我炫耀。修练道德功是科学的、严肃的,自我炫耀表明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出现偏差,导致走火入魔。圣人治国,有功于人民,但在功劳面前不居功自傲。不居功自傲才能功德圆满。否则,就会导致有害于人民的事情发生。

“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则不思进取,而大道是无止境的。圣人治国,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搞个人崇拜,并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有上有下才是“曲”,进是为了人民,退也是为了人民。只有让后备力量跟上来,国家才能持久安定,社会才能持续发展。领导职务终身制,是社会停滞不前及政治腐败的最大祸根。圣人功成身退,不但与己无损,反而更加美化了他的光辉形象。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其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诚:真实无欺、守信无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总之,诚是做人处世的根本。

正因为圣人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不争位,由此所造就的圣人形象,是那些一心贪争功名利祿的人永远无法与之相比的。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哪里是假话呢?只要心诚,一切都会归属于你。

“曲则全”这一说法,本是古人的见解,老子对它作了全面的阐述,并强调了“诚”是“曲则全”的必要条件。大道至真,求道必须心诚,心诚则灵。只要具备了诚心,就一定能够打开道的大门。圣人心诚于人民,所以成为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的统治者。这就是“无私而成其私”,“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本章阐述了“曲则全”这一古人的至理名言。指明不论是治身,还是治国,都必须以诚为本。大道的本质是真,而做人的根本在于诚。只有心诚,才能成就一切。

二十一章 量变质变规律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希:“听之不闻曰希”。大自然的语言虽然不能用耳朵听到,但它却能用事实讲话。

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我们必定有所启发。所以,大自然的语言是至理之言。飘风:龙卷风。终朝:一早晨的时间。龙卷风来去匆匆,一般从开始到结束,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长时间不过几个小时。暴风骤雨虽然来势凶猛,却不会超过一天就消失了。这种自然现象,虽天地所为,但不会长久。天地尚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

这一节旨在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要正视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激进行为,否则决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求道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欲求证大道,须作长期持之不懈地努力,既要有诚心,又要有恒心。行道也是这样,一切形式的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决不是靠几个运动就能实现的。大搞暴风骤雨式的形式主义,必然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故从事于道者:

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所以,凡是从事于道的事业(悟道和行道)的人:所遵循的路线一定要合乎客观规律,应该得到的东西要随着正确思想的获得而获得,应该抛弃的东西也要随着错误观念的消失而消失。你的人生道路和大道保持一致,道也乐意接纳你;你所取得的成果合乎客观规律,成果也正是你乐意得到的;你所抛弃的东西合乎自然法则,那么失去的东西也正是你乐意失去的。

这一节是说,不论修道行道,思想意识必须和大道保持一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须失去的东西。合于道的成果要乐于得到,不合于道的事物要乐于抛弃。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能有得。得与失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

信不足,有不信。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衿者,不长。

“信不足,有不信”,是承上启下之句。有些从事于道的事业的人,在得与失之间心思不定,信心不足。“信不足”者,缺乏的是诚心;“有不信”者,是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以下五句就是具体说明不信者的主观行为和结果。

企:用脚尖站着。虽有一时之高,但决不会持久。跨:跨大步行走。虽有一时之快,但是走不了多久必定要停下来。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能顺其自然而急于求成,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自见者,不明:修道者存自我,则不能明于大道;行道者存自我,则丧失民心。

自是者,不彰:修道者自以为是,道的境界得不到彰显;行道者自以为是,施政方针就得不到推广。

自伐者,无功:修道者自我炫耀,没有功德;行道者自我炫耀,名利之心抵消了功德。

自矜者,不长:修道者骄傲自满,功力就不会长进;行道者骄傲自满,就不可能取得新的成就。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其:上文所列举的行为。物:代词,在经文中有多处出现,有多重含义,当区别对待。这里指常人。

这些行为,对从事于道的事业的人来说,都是多余的、无用的,因而也是有害的。对此,常人都会感到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采取这些方式。

本章揭示了量变质变规律,旨在说明,一切形式的主观、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只有遵循由量变质变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具有诚心和恒心,才能达到目的。 上一

附:河上公、王弼本以“有不信”以上为一章,以下为一章,今从魏源本。盖前半部分从正面论述“从事于道者”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后半部分则从反面加以论证。

二十二章 对立统一规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这是老子于道境中对微粒子的直观和体悟。

“有物混成”,是说道是由微粒、信息、能量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状态等要素组成的统一体。 “先天地生”,说明“混成”之物是化生天地的母体,同时也体现出混成之物所具有的的特性。

特性之一:“寂兮寥兮”。寂静无声,空旷无际,表明道具有静和虚的特性。

特性之二:“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始终如一,不为一切外来势力干扰而改变本性。表明道具有最本质的纯真特性。

特性之三:“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表明道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其规律性有诚信的特性。

这三种特性即虚静、纯真、诚信,可以作为天下万物遵循的本性,加以发扬光大。母:母性、本性的意思。

另外,“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如中子)所具有的“行星式”的运动规律。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世界的本体至精至微,应当用“小”来为它命名。老子不用“小”而用“道”字命名,是赋予“道”字深刻的哲理内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行为、规则、方法等。老子用“道”字为世界的本体命名,意在说明认识世界的本体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而道的运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