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春秋我为王- 第7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赵无恤便让笔吏上殿,起草文书。

“予一人闻,自云梦至会稽三四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有扬越、有干越、有瓯越,均为荆蛮所并,百不存一。唯于越独存,有城郭垄亩,颇似中原。越君勾践,本为大禹之后,虽蔽在海滨,然心慕中原,愿去荆吴之僭号,归化于周室。其赤忱之心不可轻慢,册勾践为‘越侯’,承继大禹血食,为南方夷越之伯长。大江之北,当归赵国,大江之南,自云梦至会稽,百越为荆蛮所占故地,君自取之……”

自从分割东西二周,操控周王后,赵无恤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命令,就是天子的诏书,现在直接是以天子口吻下达命令,再送到成周,让赵国驻派在那里的项橐盖个章而已。

文书起草完毕后,赵无恤转视赵恒,问道:“吾子可看明白了?”

“父亲这是想要离间楚越两国的关系?邀请勾践共击楚国,瓜分吴国故地?但以勾践人精一般的性情,岂会这么轻易上当?”

赵无恤颔首道:“不错,想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勾践此番请求册封,是故意示之以弱,想要在楚赵之间蛰伏起来,坐视两虎相斗,而越国便可以从中得利。赵败便能北上夺地,楚败则联楚抗赵,继续割据江东。”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勾践是比夫差更加可怕的敌人,为父这么做,也仅仅是刻意将他地位抬高一些,让楚国和越国联合时彼此多一份防备的忌惮,无法同心协力罢了……说起来,对于勾践的一些做派,为父也十分不齿,但有国有家者,不能单凭个人好恶来决定国事,既然要给他爵位,莫不如给高点,再送他一个南方夷越之长的空名,让勾践屈身之策落空,上下为难。”

赵无恤又是一番教子,勾践请封一事就这么定下了,不过仅仅过了几天,他便又要面临一次个人好恶与君侯理智的抉择。

四月中旬,随着越国休兵缩头,白公胜返回郢都,一度战云密布的长江也再度平静下来,于是前吴国太宰伯嚭再也没有理由拖延,他只能北上邺城,正式向赵侯交割江北数县之地……

……

“子遨啊……自此以后,你便可以脱离卑热的江南,常居赵国,多来邺城陪陪汝阿姊了。”

“主君……”阔别多年,屈敖也是泪流满面,虽然这邺城的宫阙在他看来,是如此的陌生。

许多年前,屈敖在赵无恤授意下,随他的族叔前往吴国,一呆就是二十年,他不遗余力地为赵无恤做事,将莫邪母子送到北方,又为提供了数不清的吴国内部情报,居功至伟,为此数次被夫差猜疑囚禁,好在有惊无险。如今再见时,昔日瘦猴一般的少年,也已经年过三旬,有妻也有子女,回到邺城,看着这里的风物,竟不觉得比江南的饭稻羹鱼更亲切,与赵无恤之间,更是多了一些生分……

赵无恤也察觉到了屈敖的讷讷,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随着他贵为君侯,与后宫外戚的关系,也不像当年一般简单了,或许这也是有所得必有所失的一种吧?

于是赵无恤索性以君臣的关系来与之相处,这样反而更自在些,他也没亏待屈敖,封他做了“公大夫”,还拉着他坐到身边,亲手将距离邺城不远的邢县一座乡划给他作为封地。

“如此,寡人也算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邢氏又能重新站在大夫之列了!”

不过赵无恤也不打算让屈敖就此引退,而是让他继续呆在南方,负责新成立的“广陵郡”。

所谓的广陵郡,便是江北之地,赵无恤更改邗邑为广陵,置广陵郡,辖广陵、棠、卑梁、善道、高邮五县。

“你在吴国多年,通晓那里的地理民情,广陵以你为郡守,再合适不过,至于吴国的太子友,寡人不放心他,就让他在邺城作为一个旗号罢。”

这样一来,赵国便与越国隔江相望,同时与楚国共有江淮之险了,南方开始呈现出一个微妙的三足鼎立局势,赵虽最强,但因为天然的水军短板,在南方反倒没有优势。赵无恤的打算,也是暂时以经营为主,只有徐、东海、广陵能够提供足够的后勤粮秣,只有赵国重建水师,才是进军南方的时候。如今吴国的水师虽然残破,但不少人都逃到了江北,如何将这些人归为己用,以他们为基础建立一支江淮水师,也是对屈敖的考验。

赵无恤交待就这么多,屈敖只能在宫内匆匆见姐姐伯芈一眼,便要去往广陵上任,然而在他临走之前,却为其岳父伯嚭求起情来……

“数年以来,舅翁对于君侯之命,一直是无所不从,保全吴国舟师,如今又亲自来邺都献土。舅翁自知在吴国时的作为必为世人所厌,为君侯所恶,但他所求不多,仅希望能告老,去做一个富家翁……”

赵无恤冷笑:“伯嚭倒是有自知之明。”因为伯嚭逼死伍子胥,败坏吴国政事的名声太臭,他刚到邺城,朝堂上已经有人提议杀了他,甚至地位极高的国老孙武也请求赵无恤斩伯嚭,为伍子胥报仇。

但赵无恤心里,却又有一番计较……

伯嚭是吴国的奸臣不假,但屈敖说的也不错,对于赵国而言,他的功劳甚至比屈敖都大。随着天下局势日渐明朗,赵国兼并诸侯之心被楚越秦郑察觉,今后的战争要么不打,一打就是大仗,在这种情况下,间谍和渗透就显得格外重要,没有什么比培养带路党更加快捷有效的手段了。

所以赵无恤也担心,若是伯嚭刚来就将他脑袋砍了,那日后秦、郑、楚还有谁有胆子将邦国卖给他?

要知道,历史上的勾践灭吴后,压根没有杀伯嚭,而是在屠戮功臣后,让这家伙堂而皇之地做了越国的太宰,帮他整顿吴地。

但就这么放过伯嚭也不是个事,这会寒了不少忠义之士的心,也会让伍子胥那些名望很重的党羽们持观望态度,不肯为赵国所用,要知道,这些是在吴国水师残部里占得比重极大……

正沉吟间,却有羽林侍卫的首领伍林匆匆过来,在赵无恤耳边悄悄说了如此这般。

听完后,赵无恤心里顿时松了口气,面上却眉头大皱,回头对依然跪在地上,为岳父求情的屈敖道:“子遨啊,汝也莫要悲伤,刚刚得到的消息,一刻前,伯嚭在邺城馆舍内遇刺了……”

PS:《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公如越,得太子适郢,将妻公,而多与之地。公孙有山使告于季孙,季孙惧,使因太宰嚭而纳赂焉,乃止。”此事在勾践灭吴后数年,可知伯嚭不但没死,还被勾践重用了。

第1171章 复仇之义(上)

清明刚过,小雨中的邺城一片清爽,本应该是街巷无人,然而位于内城区的馆舍,此时此刻却被人围得水泄不通。穿着皂色布衣,手拿棍棒的执金吾已经将这一片完全封锁起来。

“发生了何事?”有来得晚的人不解地问道。

“出命案了。”说话的人小心翼翼。

“谁死了?”来者大吃一惊,内城戒备森严,大街小巷经常有执金吾执勤,尤其这馆舍更是重中之重,光天化日之下,谁敢在这杀人?

于是又是一阵议论纷纷,许多人很想挤到前面去看看里面的光景。

然而街上却响起了一阵吆喝:“大理寺办案!无关者避让!”

执金吾们站得更直了,不多时,几辆四轮马车驶来,执金吾的头目连忙到马车门前撑伞,接着从车上走下一位头戴獬豸冠的黑衣理官,长须及胸,年逾六旬,下来后抬头看了看天气,又扫了一眼周围。

有认出他的勋贵子弟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大理邓析,能让六卿之一的邓子亲来,怕是惊天大案!”

有知情者悄悄告诉他:“听说是吴国的奸臣伯嚭被杀了!”

“杀得好!”此言刚尽,立刻就引发了一阵赞赏,围观众人的兴致和好奇心,越发浓厚起来……

另一边,邓析已经神情严肃地步入馆舍之中。这座馆舍属于鸿胪令辖下产业,专门接待国外的来宾,本应戒备森严,想要刺杀住在最里面的伯嚭,非得杀出一条血路不可。然而就邓析所见,一路上均无血迹,也没有打斗的迹象,这更加证实了外面目击者的证词:凶手是堂而皇之地入内的,卫兵们并未加以阻拦!

邓析的眉头又皱紧了几分,等他步入到案发的屋子外时,先行到达的理官正在抄录馆舍内鸿胪吏的口供。邓析询问了几句后,在下属指引下走到门边,顿时闻到屋内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甚至连窗户纸上也有飞溅的血迹。

这屋子装潢得很不错,但却被打斗搅得成了一团乱麻:案几被利器斩为两截,上面的食物酒壶泼洒得满地都是,目光一抬,便能看到一具胖大的无头尸体横倒在里间门外。

而邓析的得力助手,提刑官郑矛,则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在尸身周围画石灰线,见到邓析已至,连忙起身拱手:“见过大理。”

邓析示意他免礼,用帛布蒙着口鼻过去一瞧,却见那尸身穿着一套鲁缟锦缎,腰间佩戴上好的玉佩,被砍了脑袋的脖颈朝里,背上被重重刺了数剑,鲜血淋漓,流了一地……

“查清楚了么?”邓析也不寒暄,直截了当地发问,这是他们大理寺内部行事的风格。

郑矛回道:“是凶杀无疑,且并非是为财而来。”

他走到门边:“大理请看,凶手携带短剑破门而入,出现在正在用食的死者面前,举剑便刺,死者抬起案几格挡,却伤了手掌,连忙掉头逃跑,想要去里间取武器,一边逃还一边呼救,却在里间门边被凶手追上,背上先中一剑,扑倒在地后想要转身求饶,却被凶手用脚踩住,背上陆续中了三剑,每一剑都故意避开了要害,最后才生生砍了死者的首级……”

学着凶手比划了一下挥剑砍首级的动作后,郑矛结束了陈述。

经过十多年发展,赵国的刑律和问罪制度已经较为完善,至少达到了秦汉的标准。

“狱事莫重于大僻,大僻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直枉屈伸之机括,于是乎决法中。”在赵无恤的影响下,邓析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观点,并且不断告戒审案人员不能轻信口供,提刑官必须亲临现场。

所以每逢有案件,大理寺下属提刑官便会首先出动,用临漳学宫里的一些法门勘察现场,检验尸伤,从而判断死因,与摘录的口供相互佐证,现场的一切都要摘录在纸上作为档案收藏。从而确定嫌疑人,进而将证据递交给专门负责审案的理官,对案件进行审理。

于是说完之后,郑矛立刻请示邓析:“大理,死者为前吴国大宰伯嚭,据目击者称,杀人者乃官大夫伍封,证据确凿,伍封乃故意杀人后逃逸,还望大理能发出告示,大索内城,封其家宅,将其逮捕归案!”

邓析苦笑着摇了摇头:“你说的不错,但是,伍封他没有逃逸。”

“啊!?”郑矛因为来的早,刚好错过了那场好戏。

邓析道:“伍封杀人之后,便携带伯嚭首级,径自前往大理寺自首认罪,对于自己所犯罪行,他供认不讳!”

……

从郑国到赵国,邓析做了一辈子律令工作,是他将赵国的律法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之所以不断细化那些条款,是为了能让案件清晰明了,从中排除人的主观断定,让审理能够趋近于公平、正义。

然而纵然是如此完备的律法制度,处理这起案件时依然麻烦,并不是因为嫌疑人难找,凶手无法确认,而是因为几乎整个邺城都知道凶手是谁……

在亲自确认过现场后,邓析回到大理寺刑狱,在阴暗的牢房里,他又去瞧了瞧那个浑身血污,却满脸轻松快意,跪坐在牢房里,对着亡父灵位自言自语的年轻人,不由一阵头疼。

此人正是伍封,十年前,伍子胥因为伯嚭的谗言,被夫差冤杀,伍封事先北上投靠孙武,逃过一劫。这之后他参加了赵国与吴国的战争,作为向导立了一些功劳,战后又说服吴国徐、钟吾、善道守军归降,加上赵无恤怜其乃忠良之后,又是得孙武真传的义子,特封其为“官大夫”,食税一百户。

这之后伍封十分低调,一直在国老孙武身边侍奉,跟随其学习兵法,时不时被国君召唤入宫参赞军务。

他老早就公然声称过:“吾必杀夫差、伯嚭以报父仇!”

这件事整个邺城甚至整个赵国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伯嚭不得已北来邺城,等待赵侯发落的这几天,伍封更是曾投书于大理寺,请求杀伯嚭以报父仇。然而赵无恤和邓析还未做出回应,伍封便按捺不住,入馆舍杀伯嚭。

于是年纪不到三十却身居高爵,拥有锦绣前程的伍封,就这么成了阶下囚。

“馆舍看守严密,他是如何进去的?”有理官十分不解,携带武器进入后杀人,然后拎着脑袋出门,走了一里地到大理寺投案自首,这个过程是最说不通的事……

“整个邺城都在袒护帮助他。”

这是让邓析最为恼火的事情,赵国的律法普及不可谓不广,但在这件事上,馆舍的数十名侍卫,竟然坐视伍封携剑进入伯嚭的居所,杀了人后也不阻拦,放任他扬长而去。

而那些路人,最开始惊诧,认出伍封的谁后,却都主动要袒护,帮他躲避执金吾索拿。一位卖瓷器的商贾甚至将自己一车的货物全给扔了,让伍封上他的马车出城。在得知伍封要去大理寺认罪自首后,那位瓷商更是亲自为他驾车,一路上擦着泪大声宣扬此事,邺城往日最繁华的街道上,小贩不做生意了,工匠停下了手里的活,赶集的人也避让两旁,那场面如同君侯亲临,男女老幼,人人垂泪感动,为伍封壮行,仿佛他的所作所为是英雄之举……

先秦之风,不管是哪一国,对于复仇都十分称誉,尤其是子为父复仇,更是全民异口同声地赞同。虽然赵国的民风十多年来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在这一点上,与楚、秦、越并无区别。

如此一来,这沿途的成百上千个目击者,就为了心头的那份血脉喷张,竟不约而同地选择做伍封的共犯,这就让大理寺有些尴尬了。

于是对于如何处置这名杀人犯,大理寺内讨论了很久,最后敲定道:“赵法严酷,不论地位亲疏均不能免法。公女佳杀两名中山侍卫,尚且放逐塞外五年之久,伍封虽为官大夫,于国有功,杀人亦不可饶恕,理当重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