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晒干,除了留些给小孩子当零嘴外,也有人上mén来收。
红姑卖完了,又到了栗子成熟的季节了,每年夏末,就会有许多在外地开小食铺的人赶了回来收栗子,又可以卖一笔钱,然后就等着秋收。
秋收完了后,也不是没事情可干,番薯又可以再收一季了,出来番薯,还有平时去山上采的菌晒干了积累起来的,可以一次xìng的送到富来商行去,能换不少钱。
到了冬天,还有冬笋,也还可以去城里做做短工,这些,积少成多,日子也就渐渐的好过多了。
“阿爹呀,你都忘了,囡囡也能赚钱呢。”见陈老实说了半天,也没说到自己,那小nv孩有些不乐意了,放下碗筷,掰起手指头数了起来:“囡囡养了十几只jī,天天赶到竹林里吃虫子,每个月的jī子也能卖不少钱,囡囡还带了弟弟去挖yù蚕卵,每年夏天也有不少啊,还有,还有。。。”
“还有抓鳅子,还有晒鹅绒。”一边的小男孩补充道,“还有许多呢,姐姐都存了差不多有一贯的sī房钱了,我也有好几吊呢。”
正好那新fù从厨房里端了碗汤过来,一听这话,就打趣道:“哟,姑子都知道攒嫁妆了啊,看来得早点帮姑子置办一套嫁衣了哦,对啊,还有家里养的那几头豚,姑子出力不少呢。”一席话把那小nv孩说得满脸通红,不依道:“嫂嫂就会取笑人,囡囡知道那豚还是嫂嫂出力多,而且囡囡还知道,嫂嫂也有sī房钱,经常夜里偷偷mōmō给哥哥炖糖jī子吃。”话一说完,似乎觉得说漏嘴了,伸了伸舌头。
“不就几枚jī子么,如今生活好啦,吃好点也没什么。”陈老实倒是看得开,这要是换了以前,别说糖jī子,就是菜蔬都不大舍得吃的,要送到城里去换盐吃的。
“客人您要是明年来啊,又能吃上好东西了,这不,就房前那几棵树,是小东家派送来的,整个建安,几乎家家都有几棵,说是顶好吃的果子,叫柰果,明年,就可以挂果啦,也不知道是个啥滋味,不过既然小东家说顶好吃,那就肯定是顶好吃的了。”
“那这豚ròu又是从何而来呢?”马周有一点不大明白,如今是夏天,他进村的时候也没见有人杀豚来分,这豚ròu,分明就是从镇上去买来的,可镇上离这里也有几十里路,难道说,这家人天天去镇上?
“嘿嘿,某家小子和囡囡,就在村里的学堂上学,附近的几个村子,挨得近的,就都在这村里的学堂上学,先生是县里轮流派下来的,不用钱。小东家说了,小孩子都要会学文断字,也不图日后能不能靠读书出人头地,但至少会识数,出mén不吃亏。
每隔三天,各村的孩子就都要到镇上去,由镇上的先生统一布置作业,顺带着考校一番,所以每次某都让他们带一两斤豚ròu或羊ròu回来,不急着吃就放竹篮里吊到房后的井中,夏天也能放上三四天不坏的。村里有好几口井呢,几户人家共一口,就是为图的好夏天存东西用,不信客人您去瞧瞧,这房后的井里,吊了好几大篮子的豚ròu羊ròu兔ròu,都是左邻右舍的。”
马周尤自不信,当下就请了陈老实带他去到井边,夏天的天黑的晚,这时候还能看见路,就见井口上果然横了好几根竹棍,竹棍上都栓着绳子,随便的拉起一根来看,果然是下面吊着个篮子,篮子里面放的正是ròu,把所有的篮子都扯了上来看,都是如此,不过是有的篮子里ròu多,有的ròu少的区别而已。
如此看来,这陈老实说得当是实话,这村里面的生活,应该是很富足了,比之长安的平民还要好。不过他又想起了先前陈老实说的话,疑问道:“家家家户户的孩子都上学堂么?连小娘子也去?”
“嗯哪,小东家说,凡是小孩子都必须去,其实也不用小东家说这话,这上学堂不用钱,有哪家的会把孩子放在外面疯的,肯定都会送了去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道理谁都懂,有免费的书读,自然没人愿意落了后去。
在陈老实家借宿了一晚,第二天马周就寻到了村里的学堂,学堂很好找,循着读书声找去就是了,这学堂,算是村里最好的建筑了,很宽敞,很明亮,学堂里有三十多个小孩子,男孩nv孩都有,正在摇头晃脑的跟着一个山羊胡字的老先生一字一句的念着:“。。。上下和睦,夫唱fù随。。。。”
这是《千字文》,自南朝梁武帝时出现后,就渐渐的成了启méng教材,所以,学堂里教授《千字文》并不希奇,可希奇的是,马周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一本书,并不像是其他地方一样,要几个孩子共用一本,或者说是用的手抄本,这些孩子手里捧着的书,都是印的
见到有人前来,那先生让孩子们自己继续念,迎了出来:“敢问郎君有事?”马周本是文人出身,又为官多年,身上的气质或许陈老实看不大懂,只知道应该是有点背景的,但教书的老夫子可眼毒,一眼就瞧出马周非富即贵,恐怕还是贵更重些,这才迎出来,要是其他人,他是理都不理的。
“哦,没事,某见这么个小村子竟然有学堂,心中好奇,便来瞧瞧。敢问夫子,可是常驻于此?”马周微微一笑,也不说自己是谁,来干什么的。
“也不是,某是县里派了来的,几乎每个大点的村子都有学堂,可如今县里读过书的人不够,只能轮流着派来,某平日里就驻在镇上,每天chōu半天的时间到各村走走,教授课业,这些孩子每三天都要聚集到镇上去的。”
“哦,敢问夫子,在此处教授,束修几何?”说实话,问人收入确实很没礼貌,耐何马周心中求证的**太过强烈,想了想还是问了出来。
这要是换了其他人来问,这老夫子恐怕就要勃然大怒了,但马周身上多年养成的气质,还是让那老夫子按不了不悦,回答道:“没有束修,孩子全是免费的,县上每月拨给某一贯钱。”
一个月一贯,要教授三十多个孩子,还要轮流几个村子里走动,可以说是比较辛苦的,要是换马周来,他还不大乐意呢,马周可是知道,这一贯钱是包括了给孩子买课堂上用的笔墨纸等的huā费在里面,天下都是如此,因此上,真正落到先生口袋里的并不多。
可看那老先生竟然没有任何不满的样子,心下就奇怪了。他哪里知道,正是因为有了柳老夫子只帮着王况写了篇文章,就得了个官,这个榜样摆在那里,县上那些个老文人们,哪个不眼馋?他们肯接受这并不算高的报酬,大半就是冲着万一以后有机会,也能落到自己头上的心思,不求入流,能有个流外的小吏也是不错的么。
接下来的几天,马周一连走访了几个村子,不光是建安县,其他的几个县都有去看,大体情况和陈村都差不多,而且从他了解的情况来看,陈村,还只能算是中流水平,有不少的村子,离县城近的,比陈村还要富足许多,甚至有一个村子,每户人家都有一头耕牛。
幸好下来走访了,不然马周都不知道建州竟然能有如此景象,课考的内容里,有关教育的一项并没有细到有多少孩童启méng,有多少学堂的,只有看你这个县州有多少童生以上的学子,而这个,只是作为参考依据,不能作为决定xìng因素。
所以,启程回长安的时候,马周是满心欢喜的,一心想要早点禀报给皇帝知道,也不顾着黄良劝说建宁到饶州那新开的路比取道须江更为崎岖,从新路赶了回去。
才送走马周没多少天,小六子就到了建安了,一进mén就嚷嚷:“姑丈可得好好犒劳犒劳小六子。”他并不是带了旨意来的,只是个探亲而已,除了随行的林家人带点东西给王况夫妻外,一路上是没怎么停留,也没什么迎来送往的礼节,加上一心想着吃,又急着给王况报喜,所以走得很快,没一个月的时间,就被他赶到了建安。
也是新路开了起来,不然的话,就是他再赶,要取道须江那条老路的话,起码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行。
算起来李世民对林家,对王况也算是宽容的了,王况和徐吃货关系好,又有小六子这个干外甥在皇帝身边,这要换了其他的实职官员或者是皇子类的,一个勾连内官的罪名就足够王况流上几千里,但恰恰是王况不喜欢管事,不喜欢实权位置,所以在李世民看来是一点威胁也没有,心里反而是暗恼王况的懒。
也有那么几个御史参王况和林明几本的,都被李世民给狠狠的训了一通。在李世民看来,林明虽然是小六子的大父,可小六子认亲,那也是因为有个徐国绪的关系,又是自己允许了的,轮不到其他人说三道四,而且林明不可能放着王况这棵大树不抱转而去抱内官的大tuǐ吧。训过几次之后,就再也没人拿这事来做文章参王况和林家了。
“县伯?”听完小六子边吃边说,王况眼睛眯了起来,看来这买卖还是做得的,只是,难道李老2准备对朝鲜用兵了么?要我帮他做利于行军的干粮?还要不怕冷的?那么不是准备对付吐蕃就是对付东北,现在西北和正北都差不多平定了下来,只有这两个地方了。
第二七一章又见食物中毒
更新时间:2012…8…2623:19:40本章字数:7134
第二七一章又见食物中毒
要说最好的行军干粮,那是非压缩饼干莫属,可压缩饼干需要用到彭化粉,这个王况就无能为力了,别说他不知道彭化机要怎么做,就是知道,以现在的技术条件也是做不出来。e^看
王况也不是没想到过方便面,可方便面的体积太大,并不利于行军,一碗方便面,估计还不够一个军士饱的,但是同样体积的压缩饼干,却足够供两个军士吃一餐,所以王况只是闪过一下方便面的念头,就否决了。
说起方便面,世人都以为是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的,实际上却是大错特错,安藤百福只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方便作为商品的人,而方便面的发明者,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清乾隆年间,汀州人伊秉绶(大书画家,清代名臣)任惠州府太守期间,常有文人墨客到他家聚会,yín诗作画,家中厨房经常忙不过来。
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jī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一说是煮熟后晾干)。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
有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这伊面就是现代方便面的鼻祖(摘自百度)。
在这个还没有味jīng没有jījīng的时代,想要把方便面搞好吃来,就必须用高汤浓缩了才行,菌粉是可以增鲜,但那是必须要经过煮的,只靠开水泡,菌粉非但不会增鲜,反而会有一种霉味出来,而用高汤浓缩的汤料,怎么保证不变质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所以说,在密封技术没有出现的时代,方便面绝对不是行军或者说旅人的干粮佳品。
行军粮,至少得保证在没密封的情况下,一两个月不会坏,所以只能选用含水份少的,再用油纸包好了才行。
饼干似乎是可以,但饼干也必须经过轻微发酵,烤制的过程中体积也会膨胀,最后还是孙嘉英出了个主意,先将面粉炒熟,然后再按三份熟面,一份生面的比例用油和好,再按模送去烤制,如此一来,发酵的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干粮解决了,水就成了问题,虽然说,如果对西南用兵,对东北用兵,冬天雪多的是,但王况知道,在冬天,有没有一口热水喝进肚子,对战斗力的影响可是不小,如果需要隐蔽行踪,或者说需要小股作战的话,有时候是不允许生火烧水的,怕的就是炊烟被敌人发现。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生石灰,这可是武侠小说里百用不爽的暗器,王况自己也喜欢用,别看他平时好像都不在意的样子,但身上,总是会有一小包的生石灰揣着,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尤其是自从知道于祁中对自己恨之入骨后,王况就更小心谨慎,黄大总不能时时刻刻的都在自己的身边的。
所以说,如果每个军士身上都揣一包生石灰的话,碰到不能生火烧水的情况下,就可以用生石灰兑水来给食物加热,烧开是别想,但至少温热的汤还是能喝上一口的;若是碰到紧急情况,生石灰还能当做暗器使用,迎风洒去,几乎就可以以一挡十了,而朝鲜和吐蕃却是到了明初的时候,才知道用石灰的。
对于李老2许的县泊,王况也是知道自己需要装模作样一番的推辞的,三次是不必要了,至少总是要一次的,再喜欢官位,也不能做得那么明显么,所以,王况很是言辞诚恳的写了封折子,让小六子带回去,说是自己无德无能,当不起陛下这么重的封赏,又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己愿意将寿山村的田地献给陛下,只不过恳请保留几亩田,作为不忘祖宗的念想云云。书mí群2
这么文诌诌的奏折,自然是王况口述,林明润sè,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妹夫是个不肯吃亏的主,林明恐怕都要边写边感动得天地变sè了。
小六子也没敢多呆,皇帝虽然说准了他半年的假,但他哪敢呆足了半年才回去?作为近身服shì皇帝的人,这点察言观sè的本事还是有的,知道皇帝很是在意那石头,自然是越早回去越好。
李世民要小六子带回长安去的人就是图虎,这是想要亲耳从图虎口中确认王况所言非虚,也是要用来堵朝中众臣子的嘴的。
图虎去了,身为翻译的李大胆自然也就要跟了去,所以当李大胆听说自己要去长安,要去面圣了,那几天里是天天笑得合不拢嘴,进宫见皇帝啊,恐怕整个建州,除了使君和李镇将及小东家外,其他人都还没见过的吧,这是多大的荣光。
将小六子打发走,王况也难得有一段时间的清闲,这个时候,离秋收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流水大席也还有两个月,今年也是天下大比的年头,但时间还早。
这段时间,王况也从李业嗣那了解到不少现在的造船技术,和王况的认知不同,现在的大江上,能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大船并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