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好莱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方好莱坞- 第4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丰泽背后站在李嘉成,他本人如今已经是香港名副其实的华人首富,放眼全球华商界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李家在台湾有着不少投资,关系亲密的政客、商人更是多得海了去了,有这面大旗在当局即使对丰泽电器销售寰亚电子的产品不满,明面上也不会捣乱,以免在李嘉成态度始终含糊时,把他彻底推向大陆的怀中。

电视台不给广告就在报纸上发,官报不买账就找外媒,媒体不搭理就街头巷角的发小广告。在资本社会中,想要跟政府对着干简直不要太容易,只要有钱有的是方法。

总之寰亚电子那边为了能在台湾打开市场,倒是自愿贴钱制定了无数法子为旗下的唯一一款电子产品大打广告。再加上寰亚众多的廉价svcd光碟以及丰泽自己的一些宣传手段,结果svcd自登陆台湾市场以来销售成绩一直不差,首周仅在台北地区便卖出了接近1300台,至今在台累计出货总量赫然已超四万台,光碟更是卖出了超过三十七万盒,赫然成为一款风光无限的明星电子产品。

在大陆,寰亚svcd业已开始销售,凭借着青岛海尔这家国内新兴电器巨头的销售网络,以及自上市之初便从未在央视跟深圳卫视以及众多内地媒体上停止过的广告宣传,尽管卖价不菲,但比之这几年在内地正持续火爆的录像机便宜了将近一半的价格,还是令寰亚svcd在大陆销售首月便卖出了接近三万台,来自各地电器销售网点的订单更是已经多达将近五万台了。

一炮而红的同时,首批已经获得内地广电审核允许在大陆销售的正版电影光碟也开始进入内地。虽然这批寰亚以及其他香港电影公司获得大陆广电批准发行的六十部电影中有近五十部都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老式武打动作片,仍旧令如今改革开放还不算彻底的大陆持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港片狂潮。

日本市场寰亚电子虽然也拿到了批条可以进入市场,但林孝智有些小瞧了日本人对于录像机的固执跟喜爱,自赴日销售以来寰亚svcd卖的并不很好,除了一些喜好新奇的年轻人购买了一些外,svcd在日本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强国国内至今销量也才刚过两万而已。

不过svcd的光碟在日本销售倒是火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首月随同七千多台寰亚svcd卖出的光碟已经超过了十一万盒。因为很多日本电影公司跟电视台不买账,寰亚能拿到的日本影视节目的光碟制作数额少之又少,所以这些卖出的光碟中除去少数来自角川映画外,更多都是香港电影以及亚视制作的电视剧。

到如今,寰亚已经累计在日本售出了接近二十五万盒的光碟。平均每一个购买了寰亚svcd的消费者买走了接近十三盒的光碟,让人实在不敢想象日本消费者的购买力。其中以日本军国主义为反角的李小龙的电影《精武门》、以及寰亚昔日两部经典电视剧《大侠霍元甲》跟《陈真》,三部包揽了在日光碟销量榜前八中的三位,而且好评连连,让人不得不惊奇日本战后出生的两代人对于本国过去历史的不认同跟漠然。

不过虽然寰亚svcd在日本不温不火,在韩国市场的表现却完全出乎意料。只一稍稍宣传便出现了惊人的购买风潮,几乎占去了寰亚电子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

而且不同于日本那边各大版权方高高树立起的门槛,韩国几大本土电影公司甚至电视台在寰亚派出团队接触之后,大多数都在极短时间内给予了回应,让寰亚获得了不少韩国片源刻录svcd光碟。

当然韩国那边的配合倒也不是白给的,先后有多家韩国影视公司都希望,能够与寰亚达成合作,要么希望能跟寰亚合拍电影,要么喜欢寰亚帮忙培训艺人并提高其电影、电视剧制作能力。

不得不说,尽管后世网络之上到处充斥着中国网民对于韩国及日本的排斥跟抵制言论,但若是真静下心来去研究一下战后两国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这绝对是两个取得了不下于中国式改革的经典国家发展案例。

日本且就不说了,作为一个刚刚结束军政府统治走向民主的国度,韩国近年来国内上下在极其不自信的国际地位认同感中,渴望富裕的同时也在积极谋求大国地位。除了政府及企业看准了八/九十年代初日本对外转移产业的机会,积极谋求电子、造船等企业的技术升级外,影视娱乐等产业链也同时崛起于这一时期。

不过敬佩归敬佩,林孝智可是很清楚昔日历史中,韩国电影及电视剧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对同时期港片、美国大片及日本电视剧的复制之上的。

韩国电影于80年代中后期,在此之前拍摄的电影不看也罢,不是为军政府歌功颂德就是与军政府对着干的所谓民主、人权电影。韩国电影主流几乎延续了亚洲电影常见的文艺范,商业电影被压制的根本抬不起头,但是那些文艺片拍得再好也没有个卵用,除了偶尔能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拿奖外,很少能忽悠到主流观众自愿掏钱进影院内观影,不喜欢就没有票房收入,没有票房收入就没有资金提高业界待遇、提升拍摄技术、进行产业规模化升级。

看看昔日诞生最早,一度辉煌如日中天,如今却没落到被美国大片跟香港电影反复攻占各国票房排行榜的欧洲电影就知道了,文艺片即使拍成了百年经典对于本国电影产业的提升作用也微乎其微,而且那样的经典几年能出一部?所以想要立竿见影的提升一国电影水平说白了也很容易,先行发展商业片让电影公司赚到钱就足够了。观众的欣赏水平提升之后,会不断督促电影公司提高拍摄水平、聘请更多的优秀艺人,否则他们就不会买账导致一个电影公司的没落。

全力发展商业电影,一般只要能够坚持五到十年左右,基本都能看到成果。

历史上的韩国、台湾电影及大陆电影,都是趁香港没落之后,聘请、挖角从香港带走了大量的从业人员,也将港片的优秀商业电影拍摄模式跟经验传播了出去。

只不过韩国人学得最多,台湾人却因为立场及骨子里的文艺情节只学了少半。

至于大陆学到了几分真不好说,一来广电卡得太严,港片的很多优秀理念得不到贯彻,二来以第五、第六代为中心的未来大陆导演圈普遍都是信仰文艺至上的学院派,先天上就对商业气氛浓郁的电影接受度不高,又如何指望他们能拍出什么成功的商业电影来。

结果后世大陆电影空有市场、基础跟人才,但真正崛起冒头的出现,还是十几年之后以宁浩、徐峥等为首的草根派出现时。

韩国电影界提出合作,得到了寰亚的积极回应。

有了林孝智的吩咐之后,寰亚驻韩国分公司虽然并没有立刻便答应几家韩国电影公司提出的合拍电影提议,却主动对其名下的导演及艺人发出邀请,邀请其前往香港拍摄参与电影的拍摄。

他自然没安好心,因为韩国电影一旦崛起,依托本国蒸蒸日上的经济,势必将在十几年后在亚洲范围内与港片短兵相见,这绝不是林孝智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别看他表面上答应合作,实际上却学习原历史上的好莱坞一样,表面与韩国电影界合作,实际上却对其渴望成名的优秀韩国艺人、导演、编剧进行断根式挖角。

这几年随着港片的发展,香港这座‘东方好莱坞’赫然已经有了亚洲商业电影制作基地的轮廓。

如今香港的电影拍摄在效仿美国进行多元化,不少很多投资接近四五千万的电影中都开始增加外国演员了,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扩展开的影响力、远比欧洲本土更活跃的商业电影制作能力以及比好莱坞更低的门槛,都让众多在渴望成名又无望进入好莱坞的欧美演员尤其是来自东欧跟东南欧的不少演员,最近两年来出现了数波东渡香港的风潮。

保守估计现在香港至少有接近七百多名来自欧美的电影工作者在香港混饭吃,除了少部分的摄影、音效等幕后人员外,七八成都是年轻颇有闯劲的男女艺人,这也为港片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而来自亚洲跟澳大利亚的就更多了,至少是其三倍以上。

如今仅靠寰亚一年超过三十部电影的制作实力,就足以消化掉一般以上的外来电影人,再算上嘉禾、永盛、金公主等,这个缺口其实还在不断增大,因此他才有信心效仿好莱坞,至少也能拖延几年韩国电影的崛起速度。

尽管与林孝智妥协后,同亚视合办的新一届金像奖的开幕还有至少三个月的时间。但随着92年即将步入终了,香港各大媒体之上铺天盖地开启了关于金像奖的宣传。

“金像奖提名即将公布,有消息称今年金像奖将有大变动!可能将取消最佳电影奖项,一次性新增最佳艺术、最佳商业以及最佳外语片三大奖项!”

“亚视提议成立‘金像奖协会’已获寰亚、嘉禾等多家巨头支持,知情人士称《电影双周刊》推荐洪祖星先生担任‘金像奖协会’首任主席获得林孝智支持!”

“《电影双周刊》于‘金像奖协会’主席之外再设理事长提议被驳,亚视聘请经理人负责‘金像奖’日常宣传管理成为定局,‘金像奖协会’开启正规化经营。”

“亚视承诺将为第十二届香港金像奖提供直播以及全部技术支持,洪祖星接受采访表示已获得来自亚视的千万资金支持,本届金像奖规模将远超以往!”

12月24日,被媒体提前一个月曝光即将就任‘金像奖协会’主席的洪祖星于香港半岛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

当这个自金像奖成立之初便一直为其忙碌的中年人,满面红光的在数百位媒体记者的面前,面含微笑地大声宣布“金像奖协会于今日正式挂牌成立!”时,发布会场内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12月31日,金像奖协会首次于《明报》、《成报》、《东方日报》以及亚视等十多家在香港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媒体之上宣布正式开启第十二届金像奖电影提名审核程序,并同时公布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及方案。

金像奖协会承认将从第十二届金像奖开始,取消‘最佳电影’奖项,增加‘最佳艺术片’、‘最佳商业片’、‘最佳外语片’、‘最期待新人导演’以及‘最期待新人编剧’五大奖项,并宣布将聘请专业设计师,对奖杯进行小幅度修缮,以增加奖杯含金量及美观度。

按照金像奖新出台的规定,自93年起只要是在香港本地注册电影公司,并且股东中拥有香港户籍的股东持股超过50%的电影公司所拍摄的电影,在1月1日到12月31日内曾于香港本埠上映,便可自动获得金像奖电影提名审核资格。而不满足以上全部条件的外国、外资所拍摄的电影,则需主动与金像奖评委会联系,一旦满足部分条件后,可参加‘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审核及评选。

同时,金像奖协会还以方案的形势

第601章埃及

元旦既至,与记忆中的一样,美国新国务卿访问香港,与彭定康达成了不少合作协议,内里不乏一些看似对香港经济有利,实则却包藏祸心的合作。

这其中就包括对美资开放香港院线投资准入资格以及美国电影在港上映所需缴纳的娱乐税减半等等,在港片那耸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坚墙厚壁上撕开了几道裂痕。

不过对于这个结果,林孝智其实还算满意。虽然他提前几个月便开始运作香港媒体跟电影从业界轮流向港府施压成果显著,但从一开始就没指望能完全制止港府给即将回归的香港添乱。这样的结果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至少业界的一番作为还是影响到了港府的意志,令彭定康没有如厉害上的那样,完全卸掉港片在本土抵御美国大片入侵的城墙。

原历史上,港英政府于93年6月开始完全取消了美国大片在港上映的娱乐税,外来电影在港上映,其50%左右的票房收入属于院线所得,剩余不足50%还需缴纳10%的娱乐税(娱乐税原本应该由院线承担,但因为香港院商势大垄断上映渠道,是以从来都是由发行公司及电影制作方承担),再扣除宣传成本以及本地发行公司所得等等,除非外来电影在港票房能够突破两三千万港币以上,否则在这个市场上映不但赚不到钱还得亏本。

院商经营也是一样,香港早年院线经营上对于香港本地商人及英商并无太多限制,但对于外来资金(主要是为了防范大陆资本控制香港院线以拍片宣传左派思想)却有不少掣肘。比如立法规定了影院需由本地商人经营,外来资本不得超过总投资的20%,同时对于管理层还有诸多限制,以防止再出现第二条难以管制的银都院线!

正是这一条规定造就了自60年代以来香港院商们的超然地位,即使七十年代末以后台商资本大举投资香港电影院,实际上控制及经营权一直都掌握在香港商人的手中。

原历史上,港英政府同样自93年之后对院商经营措施给予了修改。其中最核心的一条便是外商资本只需在香港本地注册公司,便可经由该公司投资,完全经营及管理电影院线,彻底打破了本地商人的垄断策略。同时也大幅度削减了本地已有电影院线中,外来资本投资不得超过20%的规定,将其提高至60%后来又在本地院商的抗议下降至40%,但那已经是多年后的事情了。

一如在娱乐税上对港府施压一样,林孝智也联系了不少本地院商对港府进行公关,最终彭定康虽将允许外来资本投资额提升到了总投资的40%,但那条完全打破了本地商人垄断院线的允许外商以注册公司换取院线经营权的方案却胎死腹中,没能成型。

如此一来,虽然没能达到最好效果。但美国大片未来在港上映利润依旧十分微薄,估计不少美国电影公司在将电影拿到香港上映时都要考虑能不能赚到钱这个难题。而院线依旧被本地商人垄断,这也意味着每年放进多少部外来电影在港上映,全凭本地院商说了算,无疑是个巨大胜利。

元旦过后,整个香港媒体们还在为大动作连连的‘金像奖’而炒作不停的时候,林孝智本人则低调的坐上了前往埃及的飞机。他的下一部电影《木乃伊》,在经过了长达近两个月的外景布置后,终于可以正式拍摄了。

因为这部电影是为了迎战即将到来的美国大片……《侏罗纪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