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文宗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文宗系统- 第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下子终于罗彦感觉要解脱了,带着小姑娘就在热闹刚开始的时候回去睡觉了。

第二天是真正的上元节,据说这天晚上李渊会带着宗亲和百官在朱雀门上与民同乐,不过这些是跟罗彦无关了。今天罗彦的重头戏是和屈突诠还有陈易之三个人喝酒。

当然了,罗彦出门的时候不得不带上一个拖油瓶。这位化身为拖油瓶的莺儿小姑娘义正辞严的告诉罗彦,她要盯着罗彦不能让他跟着屈突诠那种货色学坏。好吧,这个理由罗彦也只能说一声服。无可奈何,只能带着她出去。

当罗彦到了小酒馆的时候,屈突诠和陈易之已经开始喝上了。虽说屈突诠这货肚子里没点墨水,但是喝酒的时候确实能吸引不少人。陈易之和这货年龄上也是差距十几岁呢,虽然不能跟屈突诠这货的老子一辈分,但是当个叔叔什么的也绰绰有余吧,没想到罗彦看到的居然是这俩在那里称兄道弟。

等罗彦的身影出现在两人的视线中,这喝酒的进程立马就停下来。不过看着罗彦两手空空,又是一阵失望,然后端起酒碗,自顾自喝起来。显然那,这两位是以为罗彦没有带酒过来。不过看到罗彦身后,眼睛又是一亮,屈突诠这货做的很是直接,跑过去绕开罗彦,就把莺儿小姑娘手中的酒硬是抢过来,开了封,把桌上的三个空碗倒满,这才张罗着罗彦和莺儿落座。

被抢了东西的小姑娘自然是很不开心,嘟囔着嘴,坐到了靠陈易之的一边。罗彦自然是挨着莺儿坐下。

“掌柜的,店里可有果酿,来两斤。”果酿其实就是果酒,不过里边又掺了水,所以酒精度很低,而且酸酸甜甜的口味很是受女孩子的喜欢。要是莺儿小姑娘一个人喝的话,自然是要不了这么多的。只是罗彦想着自己也要尝一下,所以就加了量。

这样的要求自然是很容易满足,这像酒精度高一点的烈酒,在长安不是有些底蕴的酒家自然是搞不到手的。好些酒馆出售的基本上都是西市腔、阿婆清之类的本地酒。像新丰啊兰陵啊剑南烧春之类的,都被大酒楼弄走了,小店基本没有。可是果酒又不一样,长安地区的果酒产量不低,基本上是个酒馆都有果酒出售。何况这是在正月,果酒做好了也不过是一两月的时间。

屈突诠是有些怵莺儿,而陈易之则体现了一个士子对女子的尊重,等到果酒上来,罗彦给莺儿斟好了酒,几个人这才端起酒碗开始大喝。

烈酒其实最适合用大碗,那样不仅显得豪爽,而且喝起来痛快,比小酒盅要好的多。而且也要看要酒具的是谁,屈突诠啊,这货像是那种能用小酒盅细斟慢饮的人么?

喝酒自然是伴随着聊天,这一碗酒下来,相互之间就熟悉了。陈易之对这个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少年表达了自己的佩服。

“进之可是年轻一代我最佩服的一个人,你可知道为何?”陈易之说道。

“难道是他诗写的比你好?所以你自觉比不过,只能甘拜下风?”屈突诠这货是完全没有任何的避讳,说话就是这么直接,一点面子都不给人家。

“哈哈,这你可说错了。论起作诗,我陈易之从来不会服任何人。那只不过是一时优劣,说不上谁好谁坏,指不定哪天我就写的诗传颂天下。我真正佩服的,是罗兄弟能够毅然舍弃了这官身,静下心来读书。”陈易之对于作诗这件事情,可是有自己的骄傲,所以他详细解释着。

“之前长安城里传说秘书省有个罗校书,一天除了处理公务吃饭睡觉之外,就是读书。我是不相信的。跟我一样的大有人在,要知道我等苦读书是为了博得功名,但是有了功名之后,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本来就不多,何况这传说中的人还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

喝口酒,陈易之继续说道:“谁能想到怀疑了几个月,突然间就有人跟我说,传说中的那个少年居然直接辞官去苦读了。这让我们这些考了几次榜上无名的人情何以堪。你是不知道,我有个朋友,听了进之为了读书辞官的事情,直接扔下长安城里的娇妻美妾,搬到城外一家山寺中读书去了。”

屈突诠感觉天下还有这等傻子,就因为听了罗彦辞官就抛下享受去忍受寂寞的。

“看来我这还有这个作用,居然无心之中还能激励别人。”罗彦有些自嘲。

“你别小看你自己,若是你真能如同外界传言一样苦读三年,恐怕一朝出世,我等都要仰望你了。想想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家伙,读书居然还没有一个少年用心,我看这圣贤书,怕是在我等的手里就是乞求功名的捷径罢了。”陈易之说这些的时候有些失意,虽说罗彦考的是进士科,比明经科要档次低一些,但是人家为了能好好读书都敢舍弃功名,自己这些人却没有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

“这话陈兄可说错了。我等读圣贤书,不是为了窝在草舍中自娱自乐,而是要凭借我等胸中所学,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不然,做一介山野农夫,反倒是自在的紧。朝廷既然给我等一展才华的机会,虽说是借这圣贤书上位,但是只要时刻心怀国与民,便是自污又有何不可。”罗彦说这些话的时候却是发自肺腑。

读了那么多书,带给罗彦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越来越大的责任感。他爱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也热爱这个时代,既然自己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些不好的事情。

不论在哪里,不论是什么时间,只要是流着华夏民族的血液,这份根治在血脉中的民族魂就不能丢。无论贵贱,都是同胞,有了能力,为什么不能去做些帮助别人的事情。

。。。

第七十三章庐州城中见义兄

和陈易之屈突诠两人把一坛好酒喝完,时间还早,莺儿小姑娘吵着今夜要玩个够,所以罗彦只能早早回去休息。虽然年轻人精力旺盛,但是过完这个节罗彦就要启程回庐州,还是得省点精力应付这长途旅行。

虽然今夜上到皇亲贵胄下到贩夫走卒,在朱雀街都能看得到,不过罗彦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热闹这种东西,凑一次就已经够了,次数多了,反而会感觉厌烦。也就莺儿这种不怎么出门的小姑娘,因为能够玩到第二天黎明,才会那么兴奋。

当晚,莺儿小姑娘依旧期盼着罗彦能够大发神威,多参加几个诗会,多赢点东西。虽然罗彦确实现在需要不断刷声望,但是这可不代表罗彦就喜欢用这种赶任务一样的方式去做。所以拒绝了好几次莺儿的要求,直接让小姑娘生闷气到天亮。

翌日罗彦就准备形状要离开长安了。

罗彦此行带的东西不多,从车行雇佣的马车一大早的就等在了陆府门外。和陆老先生一起吃过饭之后,罗彦就在陆德明夫妇和莺儿的目送中离开了陆府。原本莺儿还想着把罗彦送出城呢,不过被罗彦严词拒绝了。开玩笑,去东市逛都能走迷路的人,还想着出城。

在长安城里的朋友现在只有陈易之和屈突诠两人,崔氏兄弟还窝在老家,不过也来了书信表示歉意。

此时此刻灞桥上也是一片残雪,柳枝也还是一片枯色,所以屈突诠和陈易之在城门口和罗彦喝了送别酒,就算是送别完了。

从长安到庐州陆路最短的也有九百多里路,经过商洛,从南阳中转,路过信阳,再到六安,然后到庐州。

这才是正月,北方的冰雪尚未消融,所以基本上断绝了罗彦走水路的可能性。所以罗彦也只能每天窝在车上读书,也只有到吃饭和住店的时候,才会走动走动。

马车虽然说在理论上可以时速达到三十公里,但是考虑到路途遥远,而且中途又没有办法换马,所以一路上走的也不算快。何况路况也不太好,一路走走停停,居然走了足足半个月才到达庐州。

就算是这个速度,车夫也是连连说这次走的相当不错,路上没有出什么状况,不然一个月都有的走。

到达庐州之后,爽快地付过雇车的钱,因为这个速度虽然不快,但是已经快的超出了罗彦的预期,所以罗彦还多给了车夫一百文赏钱。这样的大方让车夫连连感谢罗彦。

到了庐州,到了自己名义上的故乡,但是罗彦并没有什么喜悦的感觉。

来这里完全就是出于他的承诺,如果非要揭穿的话,那就是系统的任务。罗彦的前身那位义兄,罗彦自己也是十分好奇的。在这个乱世,自己的日子过的紧张,居然还能帮助罗彦进学,这可绝对是了不起了。

不过天色已经不算早了,罗彦也不能就这么丝毫没有准备就到自家义兄的家里去。罗彦此行之前,有心想带封信给这位义兄,但是自己交友的圈子就那么大,大正月也没有来自庐州的客商,所以这捎信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因此,这会儿罗彦完全就是在突然袭击。

好在罗彦站着的附近就有客栈,所以只能在这里先窝一晚了。

晚上整理过之前残存的记忆,罗彦对自己这位义兄的住址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当然了,家庭情况也了解了个大概。

罗彦的义兄叫做冯常,土生土长的庐州人,比罗彦大十岁。家中如今也只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冯常家中在庐州城外有些土地,基本能够满足一家的生活所需,加上他也勤快,农闲的时候就在庐州城中做点小买卖,所以也就有几个余钱。

冯常少年的时候父母双亡,刚刚进学读了几天书,就迫不得已担起养活家庭的担子。所以当初见了同样父母双亡的罗彦,也算是同病相怜。正好罗彦一直表现不错,冯常就在罗彦进了府学的几年一直给予罗彦生活上的帮助。

其实对于帮助罗彦这件事情,冯常压力也越来越大。自己的枕边人一直对这件事情抱着反对的态度,经常为了这个吵吵。而且,自己的一对儿子也年龄大了,也是到了蒙学的年龄。加上罗彦的那份,一家人生活也是相当拮据。

好在罗彦第一次参加进士科,居然就中了。这下子冯常也是长舒一口气,自家那娘们终于不用每天都在自己耳边唠叨了。和罗彦一同去赶考的士子还带来了罗彦的一封信,说罗彦授了从九品的官,和庐州城中的县令都是一个级别了。而且到了第二年,罗彦还会回来看自己。

罗彦当多大官,冯常都不在意。真正让他高兴的是,罗彦没有因为当了官就把自己这个义兄给忘了。还带了银子,这已经能抵得上历年来他零零星星给罗彦的钱了。冯常还记得,当晚他把罗彦给的那几锭银子放在桌子上,自己的妻子那种惊呆了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的样子。那叫一个爽快。

此后虽然冯常走在街上都能感受到四周的人羡慕的目光。虽说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是精神享受那才是王道。而且,以往官府的小吏吆五喝六的,如今见了自己也还能客客气气说几句话。

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兄弟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庐州,但是冯常在一过年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准备。家里有了余钱,冯常不但给自己的妻儿置办了一身新衣服,还很爽快地买了好几斤肉。一半在过年的这些日子客人来了就做一点菜,剩下的一半就留给自己的兄弟。

第二天早上起来,罗彦就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往自己义兄家走去。

这也不算是富贵还乡,罗彦的名声也仅仅是限于一些文人圈子里边,所以走了一路,其实认识罗彦的也没有一个。直到到了冯常家的附近,因为罗彦经常来这里,所以人们也就知道这是冯常犯了傻帮助的那个书生。

因为冯常也就帮了罗彦这么一个,所以一看到罗彦的身影,人们就知道去年考中的进士来了。当下开始有人把罗彦给围起来问这问那。虽说是人多嘴杂,其实问的问题也就是长安怎么样,有没有见过皇帝,皇帝长什么样,高不高瘦不瘦。诸如此类的八卦才是这些市井百姓感兴趣的东西。

虽然因为礼制罗彦是不能私底下说李渊如何如何的,但是长安怎么样罗彦还是边走边耐心地跟围着的人说了一些。

随着往前走,人群规模越来越壮大,走到冯常的家门口,不用罗彦敲门,这人群中的呐喊就已经让这些天脑子里绷着弦的冯常跑来开了家门。

毕竟是府城,这院子自然是没有乡下的那么宽敞,所以围观的人群也就没有跟着罗彦进门,只是在门口守着,也不嫌挤。

冯常见自家兄弟这么早就回来了,心里当然是非常高兴,看着门口那些还在守着看热闹的,冯常做出了他这辈子第二个最大方的决定:“大伙儿别挤着了,快散了吧,我兄弟来了,容我俩说说话。改天,我冯常摆席,请大家伙好好吃一顿。今儿就散了吧啊,快散了。”要说这第一个最大方的决定是什么,自然就是资助罗彦了。

围观的人群听到冯常居然摆席,那叫一个高兴。这年头大家伙日子都过的紧巴紧,白吃一顿就很不错了,而且还是吃宴席。冯常虽然不是什么有钱人,但是这些天大家可都是听说了,这个正月冯常家里顿顿有肉。那么接下来他摆的席面肯定也不会糊弄大家伙不是。

大正月的又能白吃一顿肉,这绝对是个好事情。所以这些人很是给面子的走了。

拉着罗彦进了屋,安顿着坐下来,冯常盯着罗彦的脸就是一顿猛看。

当看到罗彦不好意思的时候,冯常这才张口说道:“不错,当了官儿以后就是不一样了,你小子这是身体也壮了,个子也高了,好。”

不同于外边那群人一脸的八卦样,冯常是真拿罗彦这个没有任何血脉亲情的人当兄弟。没有提官当的怎么样,先是感叹罗彦的身体。

这样的感慨反而让罗彦一阵心酸。虽说自己没有太多的亲情在这位义兄身上,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这样真诚待人,何况还是自己受了人家的恩惠。现在人家这样,自己怎么可能不感动。

罗彦站起来,对自己这位义兄真诚地作了一揖。这样的礼数,罗彦在长安也就是面对几个长辈做过,当然,需要抛开那些官场上的应付。他不能不对前身对这一家的亏欠负责,看着很是简陋的小院子,罗彦就知道自己当初捎回来的钱人家肯定也没有多用。不然房子也不可能不翻修一遍。

“使不得使不得,如今你也是当了官的人了,怎么可以跟我这个白身施礼。这可不行。”冯常慌忙把罗彦拉起来,很是慌张的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