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罗彦这段时间是真的成长了,不论是做事还是说话都有了长足的长进。谁想到这一问,还真是把这小子的秉性给暴露出来了。
虽说如今大家都在急着建功立业,可是没见过这等着急地往战场上凑的文官。
也不是说文官就不愿意建功立业,实在是这战场上的事情,不是他们一群整天治理内政的人能够搀和的。一个不好,功没有建,捞到不少的败仗。这样的事情先例太多了,不论是刘文静还是裴寂,之前都有带兵大败的例子。
何况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有时候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大家如今都已经是高官厚禄,何必呢。偏生就出现罗彦这么一个奇葩,简直就是哪里热闹往哪里凑。
李世民一脸黑线对着罗彦说道:“我知道你素有武力,但是突厥人虽然国力不堪,可是那精锐士卒还是很凶猛的。你上了战场,怕是很容易出事。”
“陛下此言有失。凡将者,自恃勇力,不过百人之敌;善将兵者,不过万人之敌。为外有勇力以慑敌,内有智谋以破敌,以此为凭,善将将者,灭国可也。臣虽不才,自负胸中亦有韬略。不求率兵一路,但愿人在中军帐里挥斥方遒。”
听了罗彦的请求,李世民并没有直接去反对,而是对罗彦说道:“这件事情,我还要好好考虑一下。不过,毕竟军中之事和你往常的出谋划策并不一样,我还是希望你能够留在我的身边,为大唐百姓好生出谋划策。”
李世民虽然不是反对,但是话里却透漏出来的是不愿放罗彦离开的意思。
叹口气,罗彦不再说什么。但愿通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李世民能够允许自己去吧。
李世民也确实是个急性子。第二天朝会就向朝臣们宣布了自己要对突厥开战的打算。说起来这已经是三年来第二次公开讨论和突厥打仗了,但是出奇地,这次朝臣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因为时间过的久了便小很多。
虽说朝廷上最紧要的位置都被李世民的心腹给占据了。但是在朝堂上,依旧有一些人能说是大唐的臣子,但是在李世民心中,并不能算铁杆的大臣。而这些人,往往更加会为了大唐考虑,反对的声音,也正是从这些人嘴里出来的。
比如最厉害的嘴炮魏征。已经掌管秘书监的他如今地位显赫,但是依旧不会因为李世民提拔他而给李世民什么面子。
“陛下如此好大喜功,实为人君所不取。国内刚刚安定,这一仗打下来,少不得又要府库亏空。要是战胜还则罢了,若要战败,那么毕竟引起民怨。想当初炀帝三征高句丽,便是引发天下大乱的根由。前车之鉴不远,陛下难道要做这后车之覆。”
一番话让罗彦暗自佩服魏征,真是牛逼啊,这些话我都不敢说。
什么是偶像,偶像就是做到了你不敢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你很崇敬他。在罗彦严重,此刻正在口若悬河苦劝李世民的魏征就是他的偶像。
当然了,这个不是魏征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三省六部一些官员分别向李世民陈情,请求他不要太过冲动。
一开始李世民还虚心地接受批驳,但是自从昨日被罗彦那么一说,早就心头火热的李世民哪里能够听得进去。到后来听的烦了,摆摆手,阻止了站出来要继续劝阻他的大臣,随后说道:“行了行了,你们一个个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听听人家怎么说的。”
随后朝着身边的内侍一点头。
那内侍上前一步,从袖中掏出一张纸,念道:“大唐久受突厥欺辱,民怨沸腾,于我可用,此一胜也;突厥生性骄纵,妄自尊大,此一败也……”听的罗彦霎时就有一万头神兽从心中狂奔而过。你要表态,好歹你自己说句话,然后再拉扯我啊。
李二你实在是太不讲究了,这么坑人,以后我要是能给你一本正经出谋划策,我的姓掉两回个。
心里暗骂着李世民,但还是听内侍一条一条念完。
“这是谁说的,听起来倒是很不错。”
“陛下既然连其名姓都没有说,估计是幽云之地的那个将领找了个文人代笔写的吧。”
“不可能,这些事情没有关注民生政事是不可能总结的这么精辟的。幽云的将领们对于突厥的形势倒是很了解,但是内政他们压根不懂。”
“难道是房相杜相他们。这样的事情,陛下事先肯定会跟他们商议的。刚才就没有看到他们两人表达什么态度。不说话就是默认。”
“不对啊,这件事情陛下说的这么突然,你看房相和杜相他们也正发懵呢。到底是谁呢?”
文臣们自然悄悄讨论是谁写的这段话,但是武将这会儿就站不住了。
“陛下,这是哪位能人写的,真想见一见。说的真他娘痛快。我心里憋了好几年的话,被这人短短十来句就说完了。我看啊,这突厥必须要打。有这么多有利因素,不打赢都对不起说这些话的人。”说这话的就是程知节。这位在武将中可以说是李世民绝对的心腹。
你可不要看李世民对于尉迟敬德颇为倚重。但那只是一种尉迟敬德武力,要论起信任来,程知节反而要排的靠前一点。
程知节看着念那段文字的内侍微微一笑,还刻意说了一句:“我不是说那个内侍,我是说真正写这段东西的人。陛下还是让他出来吧。”
见这个时候很多人已经被这段话给压服,而且也逐渐没有了反对的声音,李世民心里放松起来,也和程知节开起了玩笑。“说这段话的人,要求我让他随军出征。知节啊,你说,我要不要答应他的请求。”
“那必须答应了,就凭这段话,给他个录事参军做做压根没有什么问题。要是他还有点武力,便是给他一府的兵力统帅,也没有什么问题。”
“哦,你对他评价这么高?”
“嗨。也不是高,谁让他能够把这些家伙一个个说的闭上嘴了。能让我出征,自然是好事。这样的人我不巴结他,那我就傻了。”
程知节也是有心插科打诨,将原本气氛有些紧张的朝堂调和一番。因此才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那我要说,这个人就是罗彦呢?”
“什么?”不仅是程知节,其他的文臣武将统统惊问一声,随后缓过神来,向李世民躬身告罪。
苦笑着,完全没有想到这么快李世民就将他给卖了。此刻他也只能出班说道:“当日渭水桥畔,是我陪着陛下见的颉利。当初突厥内乱,也是我上疏阻拦诸公的请战。这般隐忍退让,诸公当真以为我罗彦便是那没有血性的懦夫么。”
一番话让大殿中为之一静。
“主辱臣死,千古不易。当日渭水之畔隔津相望,我便恨不能驾长车踏破阴山缺。但国事未稳,一切的冲动只能导致大唐社稷动荡。后突厥内乱,然内耗不大,当时国内天灾不断人心不稳,强起战争只能造成内部更大的动乱,我再一次上疏阻拦。”
“而今,府库俱丰,民间藏富,足够一场战争消耗而不伤元气,故有方才八胜八败之论。忍辱负重三年矣,若我不能亲赴战场一雪前耻,岂非今生之憾事。”
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原本以为能够让李世民同意自己的请求。谁想到李世民还没有表态,尉迟恭便率先出来阻拦道:“罗舍人还是安安心心侍候陛下,顺带好好教教我家那兔崽子。我虽然知道你有些勇力,但是与突厥打仗,更多的要小心他们的乱箭,这一点上你还差的太远。”
“是啊,就算是你略懂军略,但是毕竟没有参加过正式的战争,难免会出现意外。”
“别说略懂军略了,我等能够领军的将领,那个不是熟读兵书的。到时候就算是参军都没有你的分,罗小子,你还是好好呆在长安吧。”
“是啊,军略不行,武力不行,带上你绝对是累赘。到了战场上,我亲手杀几个突厥人替你解气。最后一定将那颉利擒来,让你吐几口吐沫撒气。”
“不错,打仗是我们这些武夫的事情。你一个白面书生就不要跟着搀和了。好好将我家孩子教好了,我回来以后请你喝最好的酒睡最好的姑娘。”
太极殿瞬间成了武将们寒碜罗彦的地方。很明显,这些家伙都是不看好罗彦的。
虽然对于这些家伙能够关心自己的安危很感动,但是也因为这些家伙,李世民越发坚定了不放自己出长安的决心。
难道,真的要让自己的环任务注定没法完成?这不行,这绝对不行。记忆中对于突厥的另一次大战是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两者间隔这么远,和注定孤独一生有什么区别。
咬咬牙,罗彦退回来不再多说什么。李世民和众臣还以为他这是知难而退,殊不知罗彦此刻心中想的却是,你们不看好我是吧。行啊,老虎不发威你真当我是病猫啊,要是不证明一下我的本事,还真是要让你们这些人小看到死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八章今天我来讲故事
罗彦知道自己在李世民他们面前是注定捞不到好了。
但是这世间之事没有绝对,小看了我罗彦,到时候给你们点惊喜瞧瞧。罗彦心里如此想着,倒是不再跟这些人强辩什么了。
中书舍人是罗彦的主业。但是也别忘了,他现在还兼着弘文馆的学士呢。可不像两年前是那群蒙学幼童的奶妈,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读经籍的孩子的老师了。有自己光环的加成,这些孩子学习的进度明显要比其他人快一些,因此日常教学的时候倒是省了不少功夫。
这天按例又轮到罗彦来讲课了。
宽敞的学舍里,罗彦进来的时候众人虽然很快回到了各自的座位,但是私底下的小动作还是不断的。在所有学士里头,也就罗彦和他们年龄最接近,而且平常也相当好说话,因此学生们并不怕罗彦。对于其他人可能这是一件坏事,毕竟学生不怕老师,那没有了敬畏之心,还能不能好好的学习了?可是罗彦这里就是另一个样子了。玩闹归玩闹,罗彦授课这些孩子谁都不会分心。
也不等这些孩子正襟危坐,罗彦嘴角含着坏笑:“今天,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一听这话,座中孩子们都乐坏了。弘文馆的学习实在有些枯燥,整天的经籍让这些玩心未泯的孩子怎么可能坐得住。所以罗彦将故事简直就是一种福利。
看着顿时哄闹起来的孩子们,罗彦沉声喊道:“肃静,你们这个样子,还能听得清楚什么。这个故事有点长,因此每次听完后,必须要给我交上来千字的反思。谁要是完不成,下次就给我站到门外读《论语》去。”
“学士,你就讲吧。我保证咱们都乖乖听你的话。”杜荷自从年初被罗彦教导了一个月,在这些孩子里头也是出类拔萃,虽然仅仅是杜如晦的次子,身体也有些瘦弱,但是俨然有些孩子王的风范。此刻站起来这么一说,居然还让学舍中不少孩子点头赞同。
“好,既然你们都同意了,那么我就开始讲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先秦……”
没错,罗彦讲的正是《三国演义》。这本可是他在系统中花了整整百万声望值才弄出来的神书啊。
在罗彦未曾重生的那个时代,有人会说“少不看三国,老不看列国”。言下之意,三国里头满是封建思想,同时充满也阴狠毒辣的权谋军略,少年人看了之后难免心肠狠毒;而老人经历过世事浮沉,本身心智成熟阅历丰富,而列国又是那种征伐不断的书,看了以后恐萌生争胜之心。
但是如今这个时代,同时罗彦又面对的是大唐最高级官员的子弟。不论是封建思想,还是权谋军略,这些家伙早就受到了自己家人的大量熏陶。所以讲讲三国,最多也就是让这些孩子更成熟一点罢了。
这些孩子现在还没有到读史的年纪,对于罗彦这样精彩的故事哪里有什么抵抗力。如今文武的地位又没有什么倾斜,血战沙场这样精彩的事情更是让少年们心驰神往。不过是一个时辰,罗彦连口水都没喝,一下子就讲了十回的内容。
这样的速度并不算快,而且虽然只是讲故事,罗彦的光环还是起作用的。内容多是多,这些孩子虽然那不能像罗彦一样将原文一字不落背诵出来,可是具体的情节却统统记在心上。有些武将家出身的孩子,更是将书中那些武将的披挂之类和自己家中的作以对比。甚至有些孩子还暗地里盘算着自家阿爷的武力跟那书中的吕布相比如何。
欢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一个时辰之后,罗彦就该回到太极殿中陪伴李世民了。出学舍的时候罗彦贼笑着说道:“记住了,千字的反思,下次我来的时候会一一查验。谁也不得浑水摸鱼,知道不。”看着少年们使劲点头,罗彦这才离去。
这学生啊,课后总是会相互询问老师讲了些啥。国子学也一样,虽然在宫中不敢编排学士,可是相互之间嬉闹总是会说说课堂上的趣事。而今天弘文馆的这些人等学士们走了以后,出来玩的过程中一听今天罗彦居然是在讲故事,哪里会错过这样的事情。
不能够亲耳听罗彦讲故事,虽然有些遗憾,但是能够听这些少年复述,也算是不错了。这些人当众又数杜荷最让人信任,因此讲故事的大任自然就交给他了。而其他的孩子虽然已经听了罗彦讲过一遍,但是因为凑热闹的心性,自然也围在一起。
这天下午,弘文馆的学生们出奇地都回家比较晚,便是因为杜荷讲故事花费了整整一个时辰。虽然时间长了些,倒是讲清楚了罗彦的八分内容。
即便是八分,也听得更大年龄的这些家伙一个个都热血澎湃。
他们的年龄也差不多到了要出去建立功业的时候了。可不是人人都像长孙冲那样直接被弄成千牛备身的,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是嫡长子,蒙荫的这条道路注定是走不通的。想要活得更好,就只有在战场上拼一把。
罗彦所讲,不正是这沙场抛头颅洒热血的事情么。
激昂之中,也让他们对于这个故事未完的那部分充满了期待。这第十回刚刚讲到曹操兴兵攻打徐州的事情,接下来徐州会被会被曹操屠戮一空,而最后进言给陶谦的那人,将会说出什么样的计策要让曹**无葬身之地,一件件一桩桩的疑问,让这些人心里就像是猫爪子在挠一样。
那些文官家的孩子,自然把主意打到了自家阿爷阿翁身上。可是那些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