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官家,臣不胜感激!”赵铮少不得很虚伪地做出感激涕零状。
“好了!”赵匡胤皱眉道:“说正事吧!”
“请官家吩咐!”
赵匡胤一招手,有内侍端上来一个长条形木盘,上面放着一只羽箭。赵铮瞧见,便明白了些许……
“这是……”
“没错,这就是射穿了你的官帽,钉在朕御辇上的那支箭!”说到这里,赵匡胤的颜色彻底阴沉下来,显得极为愤怒。也难怪,皇帝是何其尊贵,偏偏有人不知死活要冒犯。在他最得意的时候行刺,龙颜大怒是必然的。
“官家的意思是……”赵铮小心试探着询问。
“查,给朕查出这支箭的一切……”赵匡胤冷冷吩咐一声。
“这……”赵铮顿时有些头大,就知道没什么好事,果不其然。查刺客的身份,尤其是幕后主使者,这难度着实太高。
开国之初,前朝余孽不少,野心勃勃的功臣悍将也不少。这些年赵匡胤南征百战,得罪的仇家也不少,有动机想要杀他的人太多。想要追查到幕后凶手谈何容易?虽说不至于是大海捞针,但也等于是大海里摸石头。
这事绝对不好办,难度大不说,还危险重重,与此同时也会得罪不少人。办好了还好,办不好就是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实在是棘手!
“怎么了?不敢?”赵匡胤瞧见赵铮迟疑,毫不客气地询问。
“不是不敢,只是……”赵铮意外道:“恕臣直言,为何是臣来调查此事……”
“因为你是皇城使,侦探刺探乃你分内之事。”赵匡胤回答的很干脆。
“这……”赵铮几乎无言以对。
赵匡胤皱眉道:“这是朕给你的机会,你自己可要珍惜……至于为何选你来做,一个是朕看重你的细心机敏,再有便是你与汴梁所有的大臣的都没有瓜葛……”
说这话的时候,赵匡胤心中一动,多少有点口是心非的感觉。有些话没办法明说,现在还算是个疑问,正等着时间和事实来检验……
“可这也正是臣的不足啊,与百官不熟,对汴梁也没有了解,完全无从下手!”赵铮低声辩解。
“这不要紧,慢慢熟悉就是了,朕相信你的能力。”赵匡胤道:“相比之下,这个缺点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好处却很大。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汴梁城里,鲜有人了解你,这便是你最大的优势,好好发挥吧!给朕揪出幕后的宵小之辈……”
感情是因为自己是生人,用起来不仅有投石问路的效果,还有开山斧的意味……对此,赵铮不知道该说什么,看到赵匡胤的表情,便想到了圣命难违四个字!
“官家有何要求?”
赵匡胤嘴角露出一丝笑意,点头道:“能尽快自然最好,但朕也知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记住,务必要保持汴梁稳定,尽量波澜不惊解决问题。”
“明白!”赵铮无奈点头!
“至于期限……”赵匡胤道:“新年将至,若是能有收获自然最好。不过时间紧迫,可再宽限,不过你记住,明年开春之后,各地节度使来汴梁朝贺……其中轻重,你自己知道。”
“是,臣省得!”棘手啊!赵铮虽欣然领命,但清楚地感受到事情的麻烦程度。赵匡胤让自己当这个皇城使只怕也是一次性的,为的就是办好这件事,可是想办好……唉,只能说特务头子实在不好当啊!
“敢问陛下,臣需要……”
赵匡胤道:“放心,人物器械,甚至些许特权都可以满足你,同时还有数百探子可供你调遣。”
“谢官家!”赵铮欠身道:“那臣首先想见一下昨日那个刺客!”
“见到也没用,死了!”
第一二七章蛛丝马迹
特务头子不好当,看到刺客尸体的时候,赵铮更是深有体会。
当时自己那一刀掷的应该还算准确,按理说只会伤到刺客,让其失去战斗力。谁曾想看到还是一具尸体,皇城司的仵作也给出了确切的答案,服毒而死。
死士!
赵铮终于见到了这个群体,牙齿里藏毒这种事,以前并不相信,现在算是见识到了。
早该想到了,既然敢刺杀皇帝,必然是做了万全的准备,怎么可能轻易留下线索,尤其不可能是一个大活人。赵铮发现自己有些太天真了,从现在开始需要好好适应一下古代阴谋家的节奏。
刺客死了,唯一的线索断了,行刺骤然间变成了无头案,很让人头大,根本无处下手啊!赵匡胤也深知这一点,实际上皇城司从昨日开始就有调查,但是全无结果。之所以启用赵铮,其中有个缘故就是看中了赵铮与众不同的机敏,希望他能剑走偏锋,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是能有什么效果呢?赵铮很遗憾,前世自己只是个律师而非侦探,现在只能以业余选手的身份来参加这场侦破角逐大会了。
刺客死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线索都断掉了,前世的律师生涯中也接触过不少的刑事案件,也算多少懂点侦破知识。
记得经常在侦探剧中看到有人说:尸体是会讲话的。毫无疑问,尸体和遗物都是有用的线索,至于能发现什么样有价值的东西,那就要看手段和运气了。
赵铮没有耽搁,立即让皇城司的仵作重新勘验尸体,并且仔细检查所有遗留物和凶器。刺客身高在五尺左右,这在身形普遍不算高大的宋人中算不错了。重要的是身形极为精悍健硕,一见到那满身坚实的肌肉便知道此人力量不弱。
如果按照寻常仵作验尸的流程。想要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很难。好在赵铮叫来了李元,准确说是赵匡胤安排他来的,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他将会是自己的亲随扈从。
赵铮很清楚这个安排意味着什么,自己名义上负责为秘密监察百官,总得有个人监察自己。皇帝哪里能绝对信任某一个臣子,监视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赵铮相信,自己身边绝对不止李元一个,不知道还有多少双眼睛在暗处盯着自己。
对此赵铮并不是很介意,虽说**受到窥视很不爽。却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行为注意这点就是了,好在李元也算是个不错的人,可以给自己帮上不少忙。至于以后,再看情况就是了。
李元是禁军出身,以前是归德军中一名斥候,侦查和军旅经验都十分丰富。所以他瞧见尸体的第一眼,便判断出此人出身军中,应该还是禁军中的一员。其身形符合禁军募兵的标准,手脚和腿部的老茧都是兵卒所特有的。
身上的几处旧伤痕也是战场上遗留下来的。李元推测道:“这些伤痕至少有三年的时间了,之后便没有什么明显伤疤,所以可以着重调查三年前从中退役将士。”
“虽然缩小了范围,但人终究还是很多!”赵铮很无奈地摊手。心里却极为震惊。别的不说,这至少证明汴梁城里有太多人对老赵家的大宋朝心存不满,想要颠覆之。
三年前开始就将军中将士招揽到自己门下,训练成为死士。足可说明此人的野心,背后的实力自然也差不了。只是三年的时间太长,这个时代普通士兵根本没有完整详细的档案。想要调查到一个普通士兵的底细,以及他的去向太难。
李元摇头道:“想要调查无异是大海捞针,这些年军中很乱,进进出出的士兵着实不少……”
“活着的不少,说不定还是个死人……”
“死人?”李元迟疑了一下,明白过来,即便有可能查到刺客的底细,也很可能是阵亡名单上的一员。对方既然精心设计,要能不仔细周密?
“怎么办?”
赵铮叹道:“还能怎么办,先放着吧,人不好查……还是在物什上多动点心思吧,任何的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
李元点头称是,拿起弓弩瞧了半天,说道:“这是军中普通的弓弩,想要查到具体的出处似乎很难,毕竟前几年周世宗南征百战,折损和丢失兵器不计其数……”
赵铮轻叹一声,现在至少能确定不是李筠和李重进余孽的报复,而是一场有预谋,准确极为充分和周密的行刺。
“并非全无线索,你仔细看,这把弓弩从材质的颜色来看是有时间了,但通体崭新,没有过多的磨损,说明没怎么在战场上使用。”赵铮观察入微,沉声道:“如果是前朝所用的旧兵器,那么很可能并未投入战场……去找兵部与枢密院详查,看是否有相似情况,能否查到什么有用的线索?”
“是!”
说道弓弩崭新,赵铮突然受到提醒,再看那具尸体时,沉声道:“对了,你仔细看看尸体上伤痕,很密集,仿佛是同一时期所受,而非新旧伤痕不断叠加,这说明什么……”
李元恍然道:“说明是一次战斗中重伤……”
赵铮笑道:“这就对了,应该是某一场激烈的战事中重伤之人……去枢密院以及当年的老兵和将领核实,不管是死人还是活人,看是否能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是!”
“还有这个……”赵铮拿起那件偏墨绿色的外衣,心中觉得好笑,利用仿生学进行战场伪装的历史果然悠久。绿衣与柏树树叶的颜色十分接近,躲藏其上若是不仔细,当真是很难发现。
“丝质,青绿色!”赵铮转身看着李元,问道:“你想到了什么?”
“这……”李元迟疑道:“寻常人穿麻布衣,丝绸少有,而且这质地和染料似乎都非同一般……”
“这就对了,丝织作坊和染坊似乎也是我们调查的对象……”赵铮笑了笑,目前能够发现这些线索已经殊为不易了。
“属下立即去办!”
赵铮拉住匆忙的李元,语重心长道:“着急做什么?记住了,一定要秘密进行。记住,有句话叫杀人灭口,如果你不想为更多知情者收尸的话,千万小心!”
“是!”
……
赵铮走了,自有皇城司仵作和手下收拾残局,同时也将消息禀奏给官家。
赵匡胤接到消息的时候,人已经在后宫福宁殿,皇后王氏的住处。虽说是皇帝了,但家庭生活同样不能少,出城在外许久,自然也冷落家人许久。
今次回来,先去母亲杜太后处请安之后,赵匡胤就来了妻子这里。王氏是他续弦所娶,原配妻子是贺氏,可惜福气薄,等不到丈夫登基称帝就去了。不过被追封皇后,还留下了一个儿子赵德昭是身份尊贵的皇长子。
王氏嫁给赵匡胤之后,夫妻感情和睦,还有一个儿子赵德芳,如今两岁不到。赵匡胤将小德芳抱在怀中,满脸爱怜。走的时候,儿子还在怀中抱着,而今已经能够蹒跚走,偶尔还能小跑两三步。
这个年岁的孩子,最为可爱,自然而然也能引发赵匡胤的慈父情怀。
“父皇……”赵德芳已经会讲话,虽说时常语焉不详,但呼唤亲属倒是没一点问题。
“真聪明!”赵匡胤感慨道:“皇后教子有方啊,朕已走数月,德芳都已经能说能走了!”
“官家征战在外,照顾孩子自然是臣妾分内之事!”王皇后道:“现在孩子小,妾身尚能言传身教些许,待孩子大些以后还要官家多费心教导。”
赵匡胤随口道:“那是自然,德芳自小聪明,自当悉心教导,当来定大有可为……”
王皇后却摇头郑重道:“陛下,德芳还小,或有几分可爱,但聪明还差很远。倒是德昭,聪明懂事,孝顺知礼,是个不错的好孩子。如今年岁差不多了,臣妾寻思,官家是不是该给德昭请几位先生了。”
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赵匡胤而今只有赵德昭与赵德芳两个皇子,都是嫡出。不同的是德昭之母贺皇后已经去世,而现任的王皇后则有赵德芳。如果她有私心,为儿子德芳争取储位是有便利的。
但王皇后贤惠,他对贺皇后留下的几个儿子都视为己出。如今丈夫坐稳皇后,将来这太子之位必定备受关注,她不想两个“儿子”之间有嫌隙,或因此生出许多波折来。所以通过为德昭请师读书的提议,向赵匡胤表明心迹。
赵匡胤当然明白妻子的良苦用心,有如此贤惠的皇后,对他而言是幸事。点头道:“是啊,德昭不小了,起居之事你多费心,其他的朕来操心就是了。”
赵匡胤觉得,是该做点什么,不过没有太过深远的打算。毕竟自己才三十多岁,春秋正盛。两个孩子还小,将来说不定还有更多皇子,传承的问题暂时不必考虑。眼下倒是这江山稳固之事,还需要多费神。
也不知道……赵匡胤正想着的时候,一名内侍进来奏报道:“陛下,赵铮大人那里有进展!”
第一二八章五公子
赵匡胤听了内侍的叙述,不由哑然失笑,看来当真是没选错人。之前皇城司上下一筹莫展,根本无从下手,甚至连心腹智囊赵普也束手无策。
没想到换上赵铮,剑走偏锋的一步棋还真是走对了,虽说暂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但已经发现了蛛丝马迹。有线索、有方向就能查下去,无论多少,进展迟早都会有,赵匡胤对此很乐观。
“赵铮现在何处?”
“赵……铮大人带着李侍卫出宫去了,具体去向,奴婢不知道。”
“哦!”赵匡胤应了一声便不再说话,他希望也相信赵铮能给他一份满意的答卷。
“官家可有还有什么吩咐……”内侍小声询问。
“没了,下去吧……等等!”赵匡胤突然叫住即将离去的内侍,吩咐道:“告诉皇城司,以后称呼赵铮五公子。”
大宋朝国姓是赵,朝中姓赵的大臣也不少,单纯称呼赵大人难免指代不清。是以内侍为了表述清楚,不得已直呼赵铮之名,赵匡胤觉得如此并不妥当,才突发奇想这么一个称呼。
内侍心中微微一震,仿佛有些惊讶,不过片刻之后便恢复正常,领命而去。
直到这时,特意避开的王皇后才走回来,笑道:“官家,恕臣妾多嘴问一句,可是关于赵铮的消息?”
“是的,这小子正在为朕办事!”
王皇后道:“臣妾听闻他近来立功不少,昨日还曾英勇护驾!”
“确有其事!”
“官家恕罪,臣妾本不该过问政事的……”王皇后想说什么,可想到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便欲言又止了。
“不必紧张,这件事你想说什么就说吧!”赵匡胤对妻子很是宽容,对于后宫干政之事也并不放在心上。一个有魄力,有能耐的君王哪被妇人左右吗?历数那些女主当政的年代。通常都有一个软蛋的君主相伴。
王皇后轻声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