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辅-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达的反叛没有任何正义性可言。

先不说老百姓支持与否了,士兵们态度也十分重要。采石矶和镇江两地的防务是由李景达负责的,多年经营之下,将领多是他的心腹,大军也奉命调遣而去。可是到了金陵城下,士兵们听说要进攻都城,心里都开始打哆嗦了。

在封建时代,帝王皇权和正统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士兵除了听从将领的命令之外,对皇权是相当敬畏的。他们和公卿大臣们一样,多多少少也是有忠君思想的。让他们进攻自己国家的都城,杀害国主,实际上就是谋反,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有多少人愿意心甘情愿冒险参与其中呢?

何况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的亲人都在金陵城内,一旦战火燃起,家里人也是跟着遭难的。士兵们不傻,基本的道理还是能懂得。

不得不说,李景达准备有些仓促,也很失败。根本没有对士兵做好有效的动员和思想教育,以至于攻城的时候人心涣散。直到这时候,他才祭出旗号,可致命的打击也随之出现。

李景达是打着吴王李从嘉的旗号起兵的,意思是自己协助吴王清君侧,至于君侧的小人是谁……城破之时,就任由他们说了算了。这个旗号很恰当,是富有合法性的,士兵们的认知也有改观,原来不算是谋反。

李景达的说法是,宋使与朝中奸臣勾结,已经扣押了国主,准备颠覆唐国。吴王得知消息,力挽狂澜,而他们则是协助吴王挽救唐国于危难之中。多么义正言辞的说法,多么伟大的借口,不知真相士兵和百姓几乎被蒙蔽了。

可是士兵们很快发现,吴王殿下迟迟不见出现啊!既然是吴王要清君侧,他不来主持大局是怎么回事?这其中也许有诈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猜疑越发的严重,有人开始怀疑李景达是虚假宣传,直接的结果便是本来就支离破碎的军心再次动摇,几乎立即全面崩塌。

李景达不断埋怨,儿子李从庆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不是说有办法诓出李从嘉,用他来做“正义的傀儡”吗,何以到现在还不见人影?

此时的齐王殿下,并不知道他的儿子在钟山遇到了麻烦,行动失败不说,已经陷入了自身难保的状态。他更不知道,韩王李从善曾经带人出城前去救援,因为皇甫继勋并未及时向他禀告这个重要消息。

这正是李景达所面临的另外一个恶劣的局面,也是致命的,答应与他里应外合的盟友叛变了。

不得不说,他犯了一个有些愚蠢的错误,寻找一个盟友是恰当的,但是他找的人很不应当。

皇甫继勋有野心家的潜质,但更多时候就是个墙头草,对他而言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控制着金陵城四分之一的守卫,这边是他最大的资本,李景达也正是因此才找他的。

当时皇甫继勋答应了,因为李景达许诺给了他足够的好处,他自己也觉得有成功的机会。可惜成功的机会被他自己搞砸了,皇甫继勋与他爹皇甫晖相比差远了。他早早地开始准备了,正因如此泄露了天机。

赵铮带着周女英出城的时候,皇甫继勋负责的东城已经严阵以待,镇江而来的守军入城最便捷的方向正是东门。出于谨慎,赵铮将这个消息通报了韩熙载,顿时引起了猜疑。

那个时候,李璟打算瓮中捉鳖,或者说以防万一的命令还尚未下达,皇甫继勋凭什么未卜先知,这样有自知之明?

于是乎,韩熙载只是略微敲打,先是派人围了皇甫家的宅邸,然后带着圣旨来东门转了一圈,借国主李璟之口好好夸奖皇甫继勋防御有功。皇甫继勋立即疑神疑鬼,随即看到唐国精锐大军调动,便心知不妙。

作为一个资深墙头草,他还怎么愿意跟着李景达冒险?于是乎声称自己得到消息,有人可能谋反,所以才严阵以待,正准备奏报国主的。然后很笃定地将李景达的一些准备和谋划全盘托出,同时也将自己撇的干干净净。

韩熙载是个老狐狸,他要得只是平稳帮国主判定动乱,一个皇甫继勋没必须过分为难。于是乎,逃过一劫的皇甫将军成为守城的主力。

他不仅没有配合镇江军打开金陵城门,并且给予了最为沉重的打击。计划全都失败了,李从嘉这块招牌没有出现,预计里应外合也成了空口白话。

一群叛军,想要攻陷城池高大,有大军守卫的金陵城谈何容易?尤其是军心乱了。这个时候,连那些李景达的心腹将领都在怀疑,齐王是不是骗了他们?那些个普通士兵就更加疑神疑鬼了。

军心散了,还如何打仗?在金陵守军猛烈还击下,叛军很快乱了套。当有外围的勤王军队到来时,叛军彻底乱了。全都四散奔逃,抑或被俘虏,抑或主动投降,抑或负隅顽抗被杀。

李景达仓皇出逃,而皇甫继勋则亲自率领前去追杀,上演了一幕从亲密战友到仇人见面快速转变的好戏。

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听到兵戈之声,金陵的百姓都惊恐不已。都在想着怎么避难的时候,官府便宣布叛乱结束,金陵城的百姓在一片猜疑中,像是没事的的人一样,秦淮河边再次恢复了往日喧闹。

当李从嘉和李从善踩着月光回城的时候,叛乱已经结束,将士们已经在清理并不惨烈的战场。

兄弟俩来不及多看,匆匆往皇宫而去。刚一如踏入宫门,钟皇后和周夫人便扑上来,着急问道:“娥皇和女英呢?”

李从嘉支支吾吾了半天,给出了一个说法。意思是自己被李从庆蒙骗出城,险些遇害,多亏妻子和小姨报讯,在宋使赵铮的帮助下突围出来。妻子为了舍身相救,让自己先走……他临阵脱逃的卑鄙行为被掩盖,变成了为了顾全大局,不得已含泪离开的厚道悲**。

当然了,为了圆上这个谎,李从嘉也不敢再污蔑赵铮,反而将他形容成拼死相助的大恩人。现在只能这么说了,回头再让妻子帮着说谎,她肯定不会拒绝,赵铮的说辞便无关紧要。相信他会识相配合的,否则……

李从嘉虽然将信将疑,但六哥既然这么说了,也不好拆台,一直默不出声。得知两个女儿下落不明,身处险境,周夫人已经哭成个泪人。

钟皇后却神情几动,若有所思地看着儿子,平静道:“这么说,娥皇、女英现在可能是被赵少卿救走了?”

第一〇七章愿为一只狐

钟皇后的心情有些低沉,今日虽然惊险,但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齐王李景达的叛乱被剿灭了,再也没有人威胁到儿子的储君之位,天亮之后便可名正言顺迁入东宫。

可是儿媳妇周娥皇姐妹与宋使赵铮失踪,让这件事蒙上了一层阴影,已经不是美中不足的问题。倘若周家姐妹有什么闪失,对皇室以及东宫吴王的打击不小。

宋使若是死了,后果可能更为严重。听说宋军已经包围扬州城,李重进覆灭在即,宋帝赵匡胤已经亲临江边。一江之隔便是唐**事要塞镇江,守军都被李景达调出来叛乱了,防守十分虚弱。一旦赵铮死了,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渡江南征,后果将不堪设想。

“母后莫要担心,目前得到的消息是六嫂他们暂且性命无忧。”李从善道:“我已经安排人追击李从庆,只是钟山林密,夜间搜索多有不便,只能等到天亮……”

“韩王殿下,请你一定要救回娥皇和女英……”周夫人已经泣不成声,丈夫大司徒周宗已经死了,两个女儿关乎周家的地位和未来。尤其是长女周娥皇,自明日起便算是唐国太子妃,将来是要母仪天下的,要是有个什么闪失,对周家而言便是天崩地裂。

钟皇后道:“夫人放心,娥皇是我儿媳妇,一定会尽全力救她们的。从善,你先送周夫人去休息,然后加派人手去营救你六嫂。”

“是!”李从善领命而去,周夫人虽然担忧,却也是知理之人,知道适可而止。

钟皇后单独留下了李从嘉,皱眉道:“越来越不像话了,母后叮嘱过,为何还要出城?”

“母后,我……被从庆骗了!”李从嘉有些心虚,难免吞吞吐吐。

“他怎么骗你的?”

“这……”

钟皇后脸色顿时一沉,冷冷道:“为了那个贱婢?”

“母后恕罪,是从庆买通了别宫的侍从,说姝婷有了身孕,我才……”李从嘉讪讪道:“儿也是为了子嗣着想。”

“哼!”钟皇后冷哼道:“你只有仲寓一个孩子,子嗣单薄没错,可也不能因此宠着那个贱婢。唐国皇孙需要有高贵的血统,最好都是王妃嫡出……与多宠些娥皇,还怕没有子嗣?”

“是,儿臣谨记!”

“但愿!”钟皇后表情冷淡道:“你准备处置那个贱婢?”

“啊……母后,不是姝婷的错……”李从嘉顿时支支吾吾,看着母后阴冷严肃的神情,有些慌张了。

“她一个贱婢回来了,堂堂王妃却生死不明,你准备怎么交代?”钟皇后沉声道:“你的那些说辞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自己心里清楚。母后或可勉强信了,可是满朝文武,唐国百姓信吗?”

“这……”李从嘉顿时无言以对。

“那个贱婢必须死……”

“母后,姝婷她没错,她是无辜的……”

“无辜?狐媚惑主的贱婢而已……”看着儿子惊慌,还带着几分哀求的神色,钟皇后眉头一动,沉声道:“罢了,母后只是先将她关起来,娥皇平安回来便罢了,若是回不来,她必须死。记住,明日便要入住东宫,吴王的名声最重要。因为一个贱婢撇下王妃这种事,绝对不能有!”

李从嘉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母后是真的动怒了,如果周娥皇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么他可真是赔了夫人,又要折妾啊!原本还有些幸灾乐祸,盼望着赵铮就此一命呜呼,全在却不得不担忧,甚至祷告他好好地活着……

……

担心赵铮的人很多,赵匡胤站在扬州城下,遥望西南方向,心中也颇有忧虑。

金陵到扬州的距离不远,不过两百里而已,借助飞禽传讯,速度很快。赵匡胤在第一时间就接到了金陵发生兵变的消息,如此局面,求之不得。

虽然已经兵围扬州,但李重进仍在负隅顽抗,附近的一些州县依旧掌握在叛军手中。若是唐国及时出兵,还是有翻盘的可能。

不过这时候,唐国发生兵变,哪里还有力量出兵北上?不但救援不了李重进,未来几年之中,怕是也无力北顾,这有利于大宋稳定淮南,休养生息。对于宋朝而言,这场叛乱,简直就是求之不得的及时雨。

通过各种渠道,赵匡胤基本弄清楚了来龙去脉,是赵铮在背后主导,成功逼反了李景达,这份功劳,不言而喻。赵匡胤很是得意,果然是没看错赵铮,确实是个人才,心里还盘算着等从江南回去,该好好重用。

却不想,今日傍晚传来消息,赵铮下落不明,生死攸关。赵匡胤不免很是担心,对于赵铮去钟山的行为,在他看来是保护李从嘉这个正统,对付李景达,至于其中的复杂情感关系,他就不得而知了。

想起赵铮的功绩,以及一些特殊的事情,赵匡胤默默道:“文彦,你可要活着回来!”

……

而此时,钟山之上,重伤在身的赵铮正在于两个美人一道星河夜话!

八月十四,秋高气爽,金陵的天气不错,满天繁星清晰可见。反倒是月亮,时不时被云彩遮挡,让星辉成为这个夜晚的主角。

对于前世一直生活在都市中的赵铮而言,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如此灿烂的星辰,对此十分享受。可是两个美人似乎并无多少兴趣,尤其是周女英一直缠着讲故事。

为了度过漫漫长夜,本来是三个人轮流讲故事的,可后来不知不觉就成了赵铮的独角戏了。什么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是西厢记这些故事,在赵铮的一番改动,去掉朝代印记之后,全都讲了出来。

两个美女听的如痴如醉,牛郎织女鹊桥会她们倒是熟悉,姐妹俩一起抬头看着天上的银河。找到了牵牛星之后,多希望自己是另一侧的织女星,可惜……想到汴梁城里另有其人之后,心里难免有些黯然伤神。

听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不知其为女儿身,不免笑骂梁山伯呆瓜,却不知这是赵铮以前的外号。

待听到两人深爱,最终化蝶双宿双栖,不免有些唏嘘。周娥皇则是在想,如果有可能,当真情愿和他一起化蝶双飞,可惜永远不能。

至于西厢记里,张生和莺莺之间,更是不能。身为王妃,私下相会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礼法就是这样严酷,此生注定不能再有非分之想。

周女英全然不知姐姐一番悲苦的心情,笑问道:“大哥哥,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好听的故事啊!”

“嘿嘿,都是以前听别人的讲的……”赵铮呵呵一笑,搪塞过去。

不想周女英立即道:“大哥哥,那你再讲一个好吗?”

周娥皇摇头道:“女英,够了,赵少卿受伤了,也累了,让他歇会吧!”

黑暗中虽然看不清周女英的表情,但是她期盼的心情完全能够感受到,赵铮道:“那好吧!”

“好好,这次是什么故事呢?”

赵铮略微沉吟道:“这次是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相传前唐的时候,有个书生上京赶考,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多余的盘缠住店,故而住在荒野中的一处破庙中苦读。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

实际上,这美丽的姑娘是一直修行千里的白狐,被书生苦读所感动……爱上了书生,白狐也千方百计帮助书生赶考。书生高中,金榜题名,当白狐赶去祝贺时,发现书生取了一位尚书的女儿为妻……”

“啊!”周女英顿时大喊道:“这书生也太忘恩负义了!”

“也未必,也许书生并不知道白狐爱着他,何况人狐终究殊途,他们注定不能在一起。”周娥皇说话时,仿佛感同身受。

周女英悻悻问道:“大哥哥,后来怎么样了?”

赵铮淡淡道:“关于这个故事,其实有一首歌,我唱给你们听!”

“好啊,好啊!”周女英立即兴奋不已。

赵铮清了清嗓子,才唱道:“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

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夜深人静时

可有人听见我在哭

灯火阑珊处

可有人看见我跳舞

……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只为你临别时的那一次回顾

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

天长地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