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4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你与他们的细节谈判了。汽车、钢铁、冶金,还有那些生产机器的设备,是一个国家国防工业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后能不能将这场战争打下去的基础。”

“至于飞机和发动机生产线,如果实在谈不下来就先挂着,等美国国内有了答复再说。其他的物资,尤其是汽车和钢材还有化工产品、电子元部件一定要催促他们抓紧时间供货。”

“此次作战由于我们弹药消耗过大,原来储备的炮弹用钢,现在已经出现数量不足。江北答应的以贷款的模式提供的钢材和高爆炸药,现在又迟迟不能到位。尽管总指挥再三催促,但对方依旧无法交货。”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两个月之内再补充不到炮弹用钢,我们只能停止炮弹的生产。其他炮弹倒是无所谓,火箭炮以及日式火炮的炮弹到时候,将会出现全面的紧张。所以钢材和汽车,一定要督促他们越快越好。最好一个月之内能够运到。”

“我也知道量力而行的道理,但是我们现在可没有这个时间去拖延,更没有资格去按部就班。世界形势,还是我们自身的形势,都不允许我们磨磨蹭蹭,小心谨慎。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奢望。现在能做到的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宁肯让设备等人,也决不能让人等设备。”

“政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明年十二月份之前,也要完成各项工业的基建和设备安装的事情。就算砸锅卖铁,累的吐血,也要在明年上半年之内,将所有的工业机器和设备全部进口到位。”

“现在这个机会,也许是我们最后一个机会了。等到了明年也许我们就是想进口这些机器设备,美国人也答应出口,恐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就算美国人答应出口,一旦欧洲战局出现变化,江北参战,我们所有的运输途径也都会被切断。”

第523章夯实的基础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一下后道:“老李,你给中央发电报,除了汇报我们谈判的初步内容之外,还要请示两个事情。一,由我们直接派遣留学生一事,美国人恐怕不会答应。即便答应,空气动力、航空、高能物理以及金属材料等最新科技领域也不会允许我们进入。”

“请中央考虑,是否可以由国统区地下党秘密挑选,同时走庚子赔款的留学体系,以免受到其他方面干扰。我们会尽力促成此事,而且也会尽量选择一些最新科技领域进行谈判、但我认为除了这几样之外,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方向放在造船、电子、机械、通讯等其他专业。”

“此外,如果美方同意我们选拔留学生,我们建议将关内选拔以及东北本地选拔区分开来,遣美留学生应尽量以关内选拔为主。东北由于地理的因素,建议还是主要面对苏联选拔留学生为主。”

“另外,关内选拔之人才,应该尽量以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为主。到美国应主要以进修硕博士阶段教育,以及参与其各种装备研制活动,以增加其实际经验。东北本地,依靠其地理优势,选拔完成十二年教育之本科留学生为主。两者相辅相成,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同时完成大学基础学科以及更高级人才的培养。”

“此外,我东北局以及吉东军区准备以中央前期动员来东北的今年毕业学生,以及讲师为基础,成立东北抗日联军理工大学,专门为我军培养一批军工人才。希望中央能够从留在沦陷区的私立以及教会大学动员一批学子以及讲师到东北来。”

“尤其燕京、辅仁、圣约翰、沪江等理工科比较著名的大学。如果可能,希望这几所大学的所有今年或是去年理工科毕业生尽量全部动员来东北。如有之前的毕业生,留在沦陷区而未充当汉奸者,也可以考虑。尽力招募人才,以为我军发展自己的军工产业打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基础。”

“另外,现在由于国统区兵工厂以及各种原料工厂进行迁移、合并以及破产,使得相当一部分工人流落到沦陷区以及失业。仅仅重庆十余家制钢企业现已经有半数倒闭或是接近倒闭。请中央尽量在重庆以及沦陷区国民政府军工企业内迁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跟随内迁的失业工人中,为我们动员一批失业之技术工人转运东北,以充实我兵工生产能力。”

“其中应以炼钢、化工、机械工人为主,重点则在重庆以及上海、香港。另外如我理工大学成立,是否可以委托中央在国统区以及沦陷区秘密招生。如果中央批准,我们将对入学学生全部实行供给制,衣食住行全部由军区包揽。此乃我军建立以及发展我军自己的国防工业之关键,望中央三思。”

说到这里,杨震微微的沉思了一下后道:“再加上一句,我们只有自力更生,不能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才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国防工业。并依靠自己的力量彻底的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野心。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便掉也不会掉到我们头上。”

口述完电报,杨震拿起袁芷若记录的电报纸看了看上边的内容后,二话没说在电报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并在电报的一角用钢笔重重的标上了五个三角符号,表示电报的重要性以及与一般加急电报的差别。

而这五个三角形标志,按照中央规定的与东北联络的电报等级规定,都是需要由主席亲启的。也就是说这几封电报,与一般发给军委的不同。都是直接发给主席的,只有主席才有权做出批示。

杨震不知道,他今天的这两封请示电,与之前实行全部免费义务教育制和向苏联选拔大批的理工科留学生,这几个举动,在后世被誉为奠定了中国自己国防工业和科学技术基础的四大举措。

通过此次谈判,杨震倾尽所有,投入了几乎所有此次获得的外汇。以及稍后利用几种新式武器和美金现汇,从江北引进的苏制T二六坦克、BT七型坦克生产线和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利用美援多种机械设备,换来了一个庞大的国防工业体系。

依靠这些设备,为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飞机制造厂、第一个年产达到五十万吨的钢铁厂、第一个年产三万辆卡车的汽车制造厂、第一个大型坦克制造厂。此外还有第一个大型合成冶炼厂、第一个大型的可以生产柴油、汽油发动机的大型发动机厂以、第一个大型的化工联合企业以及第一个大型无线电制造厂一系列国防工业。

还有在原基础改进后,一年弹药产量超过关内国民政府属下各大兵工厂抗战八年生产总和,可以生产小到手枪、刺刀,大到各种轻重火炮、迫击炮、高射炮等所有陆军需要武器装备,并可以基本上做到所有轻重火炮自给自足的两座大型兵工厂。

这些厂子连同生产了维持后续战争的百分之百的炸药、百分之百的弹药、装备,百分之百的无线电通讯以及探测设备、百分之百的新式装备以及百分之六十的汽车、百分之五十七的钢铁和百分之四十七的飞机。

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加上缴获的日本在中国东北遗留的飞机、汽车、钢铁工业,整个中国的东北,已经成了全国名副其实的冶金、化工、装备制造业以及汽车、国防工业、能源的生产基地。东北在没有出现后世历史上在二战行将结束时被人趁火打劫后,洗劫一空的情境。

尽管生产的卡车不过是仿造的美国斯蒂贝克牌三吨以及万国牌五吨卡车,坦克也先是苏制T二六、BT七等轻型坦克,后又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根据用物资交换来的苏制T三十四早期型图纸,仿制的七十六毫米型T三十四坦克。

飞机也是不过是先是仿制美制P三九战斗机,后来又仿制A二十攻击机、B二十五轰炸机和TBD俯冲轰炸机,最后又仿制生产出B二十四轰炸机、C四六式运输机。这些飞机加上美英两国提供的援助,使得杨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便有了一支规模宏大的空军。

尽管在一九四二年B二十五和B二十四两种可以对日进行战略轰炸的轰炸机被生产出来之前,杨震的空军充其量也只是一支战术空军。但就是这支战术空军在两年后牵制住了日本陆军航空兵百分之七十的兵力。

重炮也只是根据缴获的实物,逆向测绘仿制的日式一零五加农炮、榴弹炮以及日式九六式一五零榴弹炮。以及引进苏联图纸生产的一二零重迫击炮,五十七、八十五毫米高射炮,美式四十毫米博福斯高射炮。

虽说这些装备不是那么太领先,尤其是在战斗机方面,相对于美军自身装备新式战斗机还差了一些。在贯穿了长达五年的双方合作期间,美国人始终拒绝转让最新的航空技术,甚至在杨震所部有了自行生产能力后,连实体机都不愿意提供。

比如美式的P五十一野马式、P四十七雷电式战斗机、P三十八战斗机以及B二十九轰炸机,美国就无论如何也不转让。只愿意提供P三九战斗机、P四零战斗机,这两种美军不愿意装备以及战争中期便已经淘汰的装备以及B二十五中型轰炸机。

即便是后来通过技术交换和战略需要,转交的B二十四大型轰炸机生产技术,其中也做了很多的保留。即只转让机体生产技术,但是绝对不提供这种轰炸机进行精确瞄准的诺顿式轰炸瞄准器。

但是对于提供的发动机技术上也动作很缓慢。杨震所属的飞机厂一九四二年就可以自行生产B二十四轰炸机的机体,但是却一直只能使用美国援助的发动机。而直到四二年底因为对日战略轰炸需要,美国才开始转让其使用的一千二百马力发动机生产技术。

而尽管在美国也开展对日战略轰炸后,将杨震控制区的几个机场作为B二十九轰炸机的备降机场,但是却一直拒绝为杨震所部提供B二十九轰炸机。就是连援助的飞机上也没有这种大行程、大载弹量的轰炸机。

反倒是英国人很大方,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仅立即从北非、印度以及国内,提供了上千架的飓风式战斗机,还提供了五百多架在兰开斯特和哈利法克斯两种大型轰炸机服役后,退居二线的斯特林轰炸机以及威灵顿式轰炸机。

看着英国人提供性能不如日军新式飞机的这些二手货,杨震在苦笑不得的情况之下,也只能接受。不管怎么说,毕竟都是白来的,尤其那些斯特林轰炸机和威灵顿轰炸机,在B二十四轰炸机没有量产之前,成为对日战略轰炸的主力。

尽管飓风式战斗机根本就不是后来日军投入的一式战斗机的对手,但用来对地攻击以及打轰炸机、攻击机还是称职的。而斯特林和威灵顿这两种英军已经陆续开始淘汰的轰炸机,也总归比没有强的多不是?至少他们对日轰炸,航程还是够了。

尽管美英在提供飞机种类以及质量上始终保留一手,而且在转让技术的时候,总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但也正是这些仿制品使得中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坦克、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到战争后期,就连战后看到中国人利用美国转让的生产线,生产出来的各种质量不输于美国自产的飞机时,美国人也不禁惊呼,中国人的仿制能力几乎是世界上一流的。

虽然这些飞机、坦克、重炮以及汽车都是仿制品,甚至很多在随后爆发的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中很快就被淘汰。但毕竟是先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部队装备上的急需。也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夯实的基础。而且这些飞机、坦克、重炮、高射炮大多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是二战中美苏英三国的制式装备。

第524章余波

相对于美国人在提供技术上的保守与偏见,东部边境已经没有后顾之忧的苏联人倒是大方的紧。不仅后来提供了T三四坦克的生产技术,还在苏军自身因为产能的关系停产后,向杨震所部转交了米格三战斗机全套图纸和生产技术。

以及在自己生产的同时,专门按照杨震的要求,在雅克九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发了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之下,航程高达二千两百公里的雅克九DD战斗机。并在第一时间向杨震转让其生产技术。

在美国拒绝援助P五十一和P三十八远程战斗机的情况之下,正是超长航程的雅克九DD战斗机的大量服役,才使得杨震对日轰炸有了远程战斗机的掩护。不必在想办法给P三十九战斗机增加大幅度降低性能的副油箱了。

同时转让的米格三战斗机虽然腿短,而且低空能力相对较差。但是以其优异的高空性能,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与配合之下。与从苏联方面引进的八十五毫米、自行生产的五十七毫米高炮相互配合,组成了高低火力层次分明的防空网,也为东北的工业基地构成了一道严密的空中保护网。

而且这些米格三战斗机与中低空性能还可以,但高空性能差的P三十九战斗机组成了一张高低搭配的防线,保障了前线部队的制空权。当然这些苏制武器的图纸都不是免费的。都是用相应的尤其是苏军急需的反坦克武器设计图纸交换而来的。

苏制战斗机与美制战斗机相比,也显得粗制滥造的多。但却给杨震解决了极大的困难,杨震利用这些战斗机形成高低搭配,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战绩。而且苏制战斗机虽然做工粗糙,但生产简便,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大量的生产。

仅仅在接到米格三战斗机全套图纸以及生产技术的四二年上半年,就生产出了一千六百架。其生产速度,远不是工艺相对复杂的多,一年产量也不过两千多架的美制战斗机可以相比的。

杨震在选择引起国外武器图纸的时候,历来挑剔的很。尽管挑选余地很有限,但杨震并非什么都要,始终都是在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武器。美国曾经为了试图拉拢杨震,使其不靠拢苏联,劝说英国免费提供飓风式战斗机以及科特林式轰炸机的生产技术,但被杨震以这两种武器不适合中国战场而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而在仿制了大批国外武器的同时,这些军工厂也“自行设计”生产了世界上第一种大量装备中间型枪弹的步冲合一,以步枪为主自动步枪,以及相对反应比较迟钝的苏军首先装备的八一式突击步枪。第一款取代了枪榴弹、掷弹筒的三十五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

第一批坦克使用的附加装甲、反应装甲以及轮式装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