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1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能不说日军的这个办法,虽说并不复杂,设想的也很简单,但是却不能不说日军的这个办法很聪明。利用真真假假的雷区,成功的骗过了自己这个老侦察兵的眼睛。不仅成功隐蔽了进出通道,而且还拖延了自己的时间。

被老兵干掉的这个鬼子,是准备出来吸烟却不幸的与自己的排头兵撞了一个正着。结果一个有心,一个无意,不仅自己送了命,还向爬上山来的抗联侦察兵,直接暴露了坑道进出口的所在位置。

看着暴露在眼前的日军山体工事的进出口,又看了一下时间,这个连长咬了咬牙,利用日军尚未发现通道口已经暴露,火速将山下自己直接指挥的这个排全部调了上来。顺着通道口,快速的渗透了下去。

也许此刻这边日军的注意力,都被东南方向战斗给吸引了过去。这边的警戒,明显不如那边佯攻发起之间严密。否则这个日军少尉,也不会胆大包天的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想着出来吸烟以及透透气。外面的空气,肯定要比里面浑浊的空气清新的多了。

不过想想这个独立混成第九旅团,虽说经常被日军拉出去打野战,但是毕竟是自组建以来,就在华北地区作战。在调防天津大沽口之前,曾经长时间驻守在山西。在那里被十八集团军部队,恐怕折腾的不轻。

否则也不会在修建工事的时候,挖空心思想出这么多的办法来。这里的雷场,与其说是防护对手强攻,更多的还不如说是防止敌军摸自己的夜螺丝。面对大部队的强攻,这些雷场的作用其实并不大。

一顿炮火下去,雷场能起到的作用也就寥寥无几了。但是在面对对手夜间偷袭的时候,却是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了这道雷区,敌军要么将偷袭变成强攻,要么只能一点点的排除。这又给自己发现敌军的行动,创造了很大的机会,至少也争取到一定的反应时间。

第1629章改变计划

既然寻找到了突破口,这个连长也没有犹豫。立即带着的一个排以班为梯队,顺着通道口小心翼翼的下到山体内部。当干掉下面守在通道口,却在背对着出口交谈的卫兵之后。立即以作战小组为建制散开逐步清剿,重点是通向两翼丘陵的方向。

至于正面的通道,则尽可能的向前拓展,同时以火力控制。自己兵力不足,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在全面抢占这座工事群,又要向纵深快速发展,并没有那个实力。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给后续部队,打开一条向纵深发展的通道,并除掉这个日军工事群。

直到进入山体内部,他才发现山体内部的工事,其实比自己想象和判断的要简单的多,并不是很复杂。也许是建设的很仓促,虽说整个山体全部打通,但是内部的整体结构只有上下两层,三条通道。

所有的对外火力点,都夹杂在通道之中。一进入山体内部,甚至几乎都不用刻意的观察,这些高低不同的火力点,就可以一目了然。当然按照日军修建工事的一贯特点,即便当初修建的再匆忙,里面的结构都经过了钢筋混凝土的加固。

不过因为施工匆忙,这里的防炮等级却是并不高。很多的地方,工程的质量一看就很粗糙,明显有赶工的痕迹。几个方向通道的距离也并不是很宽,只能容纳两个人快速的通过,在多一个人就显得很拥挤。

而且通道里面也不是笔直的一条道,而是利用山体内部自身结构打通出来的。曲曲弯弯的,给渗透进来的部队,留下了不少的可以利用的隐蔽处。当然这些同样可以作为日军隐蔽的地方,也会给攻击的部队带来一定的麻烦。

至于那些火力点,射界是经过苦心射击和计算的。但除了六挺重机枪的火力点之外,轻机枪的火力点,大部分只是用汽油桶打通,相互进行连接的。而通道前的火力点,也只是两个汽油桶的面积,显得相当的狭窄。

放下正副机枪手之后,很难在进去第三个人。如果被直瞄火炮命中,也就意味着这个火力点便再无启用的机会。可以说日军的这个工事群,规模不算小,火力布置也经过了缜密的计算。但到处都可以看到仓促施工的痕迹。

既然已经摸清楚了情况,那还等什么?他的部队每人一支自动步枪、一支手枪、一把三棱刺刀,一个班两支冲锋枪,连里面还有三支微声冲锋枪和三支微声手枪。装备和训练,虽说比不上军区直属侦察旅那么精锐,但是也是受过严格的侦察专业训练。

但这个连长也没有莽撞,表现的相当稳重,宁可慢一些,也尽可能的避免开枪射击。采取了逐步渗透,逐次清除。必要的时候以微声冲锋枪和微声手枪作为掩护,以抗联侦察兵专用短三棱刺刀徒手解决的战术。

再加上坑道式的结构,以及每隔五十米就有一盏虽说光线并不明亮,甚至有些昏暗,但基本上能够勉强满足需要的灯,将整个日军这个庞大工事的内部照的勉强还算清晰,寻找到日军并不困难。

而在侦察连向日军工事内部发起攻击的时候,里面的日军明显并未进入紧张的状况,除了几个值班火力点之外,里面的日军三三两两不是正在一起闲谈,就是在盖着毯子呼呼大睡,并没有注意到外边有什么寻常的动向。更没有人注意到那个进出通道已经被人打开,敌人已经渗透到了自己的内部。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这位老兄也自然不客气。指挥他的部队,虽说进度并不快,但也平稳的在清除山体的日军。只是好运总归还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罩着他们。在清除正面山顶的两个机枪掩体的时候,一声枪声将整个工事群内的日军彻底的惊动。

随即整个工事之内,从之前的一面倒的态势,直接转变为一场混战。尚未被解决的日军,在反应过来之后,极力想要将工事内的敌军清除出去,而渗透到山体内部的抗联侦察兵,也想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撤离的攻占这个遏制整个康保日军筑垒地域东北方面的工事群。

日军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但工事内的狭窄地形,却限制了日军一次性投入兵力的数量。而带队的抗联侦察连长,直接将两挺日军工事内的维克斯机枪,架设到面对工事与日军二道防线相连接的正面通道之内。

以密集的火力,直接封锁住这条龙并不宽阔的通道,阻止了日军从正面投入的兵力数量。而在工事内部,日军即无法使用掷弹筒,也无法拉开散兵线。整个通道被两挺维克斯机枪,封锁死死的。

同时打破不许开枪的禁令,命令已经接近两翼山头的部队,以火力开道向两翼快速的推进,在最短的时间攻占侧翼这两个山头,掩护大部队上山。而在战斗之中,他的部下严格的训练,以及手中的速射武器占了大便宜。

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在这种狭窄的空间之内,转个身子都费劲。打一枪需要拉一下枪栓的射速,也限制了火力的发挥。而对于抗联手中的冲锋枪和短小的多的自动步枪来说,这种情况却是正可以发挥他们的最大火力优势。

利用通道内弯弯曲曲的地形,手榴弹加上自动火力开路,基本上遭遇不到什么太大的阻力。即便遇到敌军架设机枪抵抗,基本上距离都不算远。一颗致命菠萝,就完全可以解决日军的一个机枪阵地。

好像从来没有想象过敌军会打到工事内部的日军,整个工事之中只有正面有通向纵深的通道。在中路被夺取之后,两翼工事内的日军,几乎相当于成了瓮中之鳖。外面的援军进不来,里面的人冲不出去。

尽管两翼的日军倾尽全力,也根本就挡不住抗联的这种以三人作战小组,交替掩护的同时,以手中速射武器掩护全力开路的战术。尽管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在可以开枪之后,向两翼推进的速度远比原来要快的多。

在与正面利用接到通报的部队,寻找到缺口突进来采取前后夹击的打击之下。在枪响不到十分钟,两翼山头便被干净利索的拿下。虽然还有残敌利用角落或是地形在负隅顽抗,但基本上已经无法影响到全局。这些残敌,只需留下部分兵力清剿便可。

而在正面从纵深增援过来的日军,在屡攻不下的情况之下,推出来的一门三七速射炮,试图解决掉这两挺以交叉火力,封锁了整个通道的机枪。一炮还没有来得及开,就被侦察兵使用火箭筒,抢先一步直接连人带炮给炸的粉碎。

山体内部打成一片,日军的这个规模并不小的工事群,被渗透进来的一个连搅合的七零八落。而山下已经接到报告的苏英奇,则利用这个机会,使用捆扎在一起的爆破筒和炸药,在日军那个真假雷场之中直接打开三条通道,指挥两个连的兵力立即上山。

一个连的兵力,沿着突破口快速的向两翼方向展开。另外一个连加强一个排,则立即抢占山脚下的日军纵深阵地,并尽可能的向南发展,拓展准备防御空间,为日军肯定会展开的反击做好准备。

而最后一个步兵连,抽调出两个排,向满德堂一线展开,准备阻击那个方向的日伪军增援兵力之外。这两个排在必要的时候,还准备作为全军的总预备队使用,准备在必要的时候,用到最关键的位置。

对于苏英奇来说,既然这边枪声已经响成了一片,他原计划采取的隐蔽突击渗透的战术,已经无法在进行下去。如果这个时候在拖延下去,就真的耽误事情了。等到日军援军抵达抢占山上表面阵地,那么之前的努力将会全部付之东流。

至于工事群内部的战况,苏英奇根本就没有过问。那里现在已经插不进去脚了,在投入兵力已经无任何的意义。再下去部队,只能是徒增加伤亡数字。在还要防备身后满德堂据点的日伪军的情况之下,他没有那么多的部队可以这么浪费。

至于下一步的作战,在登上这座丘陵顶端,看到纵深日军的防线态势之后,苏英奇则就已经不准备按照原有的计划执行了。这里正处于两部日军的结合部,也是十几里之内日军防线的制高点。

站在这里,日军由北向南的整个纵深,以及密密麻麻的工事群、火力点几乎一览无余。甚至举起望远镜,在白天的时候,都能看到康保城。自己只有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向纵深发起攻击,可以说肯定会遭遇到日军重兵拦截。

有了这个制高点,这个方向对于日军来说,远比对面发起佯攻的方向重要的多。与其打到尖刀卷刃,这么一点有生力量耗尽,还不如利用日军绝对不会放弃这里的态势,将日军重兵吸引过来,为其他方向突击,创造一个最佳的条件。

对于有着在关内打游击的时候,长时间都是独立活动,使得在作战之中独立意识很强的那段经历的苏英奇来说,从来就不是那种死板的执行作战计划的人。他指挥作战,往往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做出最有利的调整。

也正因为这一点,他当年才能在阿鲁科尔沁旗一战,将深入日军纵深的二团以及配属部队给基本上带了出来。同样是因为这个作战风格,战前他才要求杨继财,不要给他定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而在眼下原有的作战计划,已经从有利转变为不利的情况之下。他迅速的调整部署,准备以这里的地势以及日军原有的工事,将整个康保一线的日军防御重点,由东南方向吸引到东北方向来。

在这里,日军的火力点可不单单都是向前的。在这道丘陵地带的背后,日军还修建了大量向后的火力点。这样,一旦突击部队只要没有彻底的消灭这里的日军兵力,即便突破阻击,在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也会遭遇到前后火力夹击。

第1630章日军的反应

除非像今天这样,进攻发起的部队先渗透到日军山体内工事群,由里面向外打。否则进攻部队,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被打开的突破口,也会因为后援被切断,随即在一次的被封闭起来。

不过现在对于苏英奇所部的优势很大,山体内尽管残余的日军还在抵抗,但是大部的日军工事群已经被拿下来。日军部署在这里的机枪,大部分被完整的缴获。仅仅弹药,就缴获了几十万发,足够使用一阵子了。还有两门速射炮,一门二十五磅野炮,百余发炮弹。

日军修建的这些射击方向是向内的火力点,以及部署的大部分火力,在眼下却成为了苏英奇阻击日军反击的现成工事。但有了现成的工事可以依托,只是苏英奇改变计划的原因之一。

在抵达丘陵顶部查看到日军纵深地形之后,让苏英奇改变决心的原因并不单单局限于此。这道丘陵海拔不高,山势更谈不上什么险峻,但是却是这方圆十几公里以内的制高点。丢掉了这里,日军为了保证纵深的安全,不玩命的夺回才怪了。

而自己主动放弃这样有利的阵地,在总兵力不占优势,而日军势必要集中兵力夺回的情况之下。去和日军打一场混战,那存粹是自己吃饱了撑的。一旦被占优势的日军将部队建制冲乱,那么倒霉的可就是自己了。

在作战之中将部队部署随机而动,顺势而变,在作战之中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到分散与结合收放自如,寻找敌军最致命的一点下手。在该调整作战方案的时候,绝对不含糊,不犹豫,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才是他的指挥风格所在。

而这也是关内的十八集团军部队,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几年之内养成最经典的地方。来时如水银泻地,收时顺势而为。不过这种指挥风格,对部队组织严密性的要求很高。因为如果一旦部队分散开来,在需要的时候无法收拢,就会耽误整个战局的发展。

开玩笑,打着打着部队放了羊,需要收缩的时候散的到处都是,那战斗还怎么打?所以这种作战对于指挥员对战机把握的敏锐性,以及判断力上的要求更高。因为独立活动、作战,一旦在调整战术与分析战况方面稍微把握不好,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杨继财此次孤军深入,也正是看中他这一点,才点名要他的部队过来。对于杨继财来说,十七师的三个主力团,那个战斗力都可以。但是关键在这个带队指挥的人身上,而不是部队的战斗力。知道此次作战自己弱点所在的杨继财,要的就是那种不死板,机动灵活的指挥员。

苏英奇的计算还是相当准确的,就在他的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