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韧不服气道:“那有那么容易啊,工业是活的,不是建几座工厂就是工业化了,人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大量的官办企业这些年都没上交过利润,不都是用来培养人才了吗,您看看哪个大型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校。”
“你的培养计划我不感兴趣,我只想知道的,我们真的没有能力用自己的技术力量撑起那些日资企业吗。”
孔韧摇摇头道:“要是非要这么做,组织技术攻关倒也是可以的,只是恐怕很长一段时间形不成生产力。而且现在问题不光集中在日资企业,我们自己的企业也是会大受影响的。要知道我们现在很多民资企业,根本就是把日本技术人员当成普通员工在用。如果把所有日本人都监禁起来,恐怕对我们的经济影响将十分大啊。”
赵书礼冷哼一声:“难道离了这十万日本人塞北的工业就完蛋了?什么时候我们变的这么脆弱了。”
孔韧耐心道:“不是完蛋不完蛋的问题,是受影响的问题。当然我知道司令你担心间谍和日本侨民闹事的问题,间谍这个倒是不用担心,不管抓不抓这些日本人,到时候总是会有间谍的,毕竟日本间谍用侨民身份出现的情况应该不多吧,就算是真用了侨民的身份,那样恐怕也搜集不到什么太要紧的情报。至于侨民闹事吗,就我了解,日本人还是很老实的,我们发布了那个集结令后,虽然侨民中很有意见,但是大都没有抗拒,是规规矩矩的按照整府的命令到制定地点集合去了。”
赵书礼突然发现他这个手下变了,以前他从不会这么考虑问题,按照他以前的脾气,恐怕恨不得把这些日本人都杀了来警告日本人,和报复南京大屠杀事件。但是他现在竟能忍的住自己的情绪,而且考虑问题明显全面多了,是他父亲的死对他造成的改变吗。这样想着,赵书礼不由得多看了手下两眼。
孔韧没注意到这些,他继续说道:“况且据我所知,这次被下了集合令的日本侨民中,其实不少已经不能算是日本人了,他们已经加入了中国国籍,算是塞北人了。法律上他们其实是中国人,把这些人也抓起来,恐怕在法理上说不过去啊。”
这倒是一个事实,确实有不少日本人,尤其是早期来到塞北谋生的,没什么背景根基的日本人,在塞北奋斗出一些名堂后,有的真的是加入了中国国籍,大部分是因为日本人的身份让他们在塞北颇受抵触,做事业有很大的障碍,有的甚至是娶了或者嫁了个中国人,然后就更改了国籍。
想到这个情况,赵书礼倒是觉得自己忽略了,点点头道:“嗯,这情况倒是应该考虑到,这样好了,那些有配偶是中国人的,且国籍已经更改过来的日本人暂时可以不关押起来,毕竟不能人为的制造大量的寡妇和孤儿啊。至于那些服气双方,或者单身的,改为中国国籍的我想还是暂时去集合点报道吧。”
孔韧摇头道:“正是这些日本人才更有用啊。不说别的,坂村实业的精密导轨,小岛光学的高精度玻璃镜片,这可都是对塞北很重要的,一个关乎我们的大型精密机床的生产,一个甚至是我们军方的炮瞄仪器厂镜片的最大供应商。而据我所知,这两个企业的老板早已经加入了中国国籍,他们的生意也基本上跟日本没什么联系,完全融入了中国经济体系之中。”
坂村实业和小岛光学两家企业都是日本在塞北白手起家的典范。坂村原来是在日本长崎一家兵工厂工作的中级技工,技术水平是不错的,但是距离当顾问资历上还不够。当年日本不但闹经济危机还发生了政变,他的工厂裁撤了他,实在无法要养家糊口的他差点自杀,后来听朋友说塞北可以发财。就用妻子卖首饰的钱,搭船到了塞北。什么苦差事都干过,别说光只有中国人吃苦耐劳,日本人也有这样的。拉过黄包车,码头上扛过大个儿,进过工厂,倒卖过羊毛。最后积累了一点财富后,买了几架机床,打算做做老本行在工业区开一家小型的加工厂,接点非标准件的加工的活计。等发财后,要把家人都接过来。
他也是时来运转,当时听说德国跟塞北的技术合作中断,所有的德国顾问基本上都撤出了塞北,而塞北也在私底下对德国出口货物进行了抵制,但是却有一个解决不了的困难,那就是高精度导轨的问题,这些导轨一向都是从德国进口,中国技师始终没有掌握制作工艺。而这种工艺恰好坂村是接触过的,他当年在日本的时候,跟师傅一起给军方加工过几根。于是当坂村在工业区的一家啤酒馆中从几个官办工厂醉醺醺的技术工人嘴里得到这消息后,立马就记在了脑子里。开始也没在意,后来越来越觉得这是自己的机会,他下定决心要试试了。
就利用自己刚刚采购的一台磨床,稍加改造后,开始了对精密导轨的试制。
别说三个月后他还真的拿出了样品,于是大大咧咧的跑去官办企业去推销,结果第一次连大门都没进去。第二次他多了个心眼,打着美国洋行的幌子终于混了进去,见到了工厂的采购经理,告诉他可以供货。采购经理当时也正跟其他国家的商行谈判采购导轨问题呢,一问询坂村的开价,立马就答应采购了,当然前提是要质量过关。
坂村就这么做成了第一笔生意。然后把自己弟弟妹妹都接了过来,弟弟现在正在塞北大学上学,而妹妹已经嫁人了,嫁给了一个晋商人家的孩子,住在山西。同时坂村还从日本悄悄的邀请来了,过去自己的几个同事,企业慢慢做大了,而且成了一个导轨专业生产企业。
孔韧在守孝结束后,回到塞北知道了这件事,他感到很奇怪,怎么中国人做不了的这日本人就能做呢,他可不相信什么日本民族比中国民族优秀这种狗屁说法,于是给坂村实业发了个函,说想参观他们的企业。坂村受宠若惊,尽管当时的孔韧还没多少权力,可是工业部长的名头可是实实在在的。于是热烈欢迎,同时对孔韧的疑问也没有隐瞒,非常坦诚,赢得了孔韧的信任。
其实坂村的生产技术真的没什么秘密可言,就是一个字细心。要问两块铁板如果加工出来最接近镜面,不是用最最精密的磨床去打磨,不是用激光切割法去处理,很简单,就是把两块铁板对起来互相磨。坂村就采取这种方式,使用大量人工来保证导轨的精密度。
参观完孔韧不得不叹息,尽管在智力上中国人不输给任何一个民族,但是在细心上有时候还真的赶不上日本这个岛上民族啊。
小岛光学的故事跟坂村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小岛出身是三菱财团投资成立的日本光学仪器公司(简称日光,也就是尼康),这家公司是为日本军方提供军用光学仪器的,可以说是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但是后世这家公司生产的相机在中国的潮男潮女中很受欢迎。
小岛是被请到中国当技术顾问的,可是看到商机的他,没几个月就辞职了,然后自己办了一个小企业,开始是进口日本镜片来加工组装,后来打开了市场后,他开始投资兴建自己的工厂,原料来自于塞北官办的玻璃厂,也就是他原料当顾问的那家工厂。
小岛的成功也来自于细心。
孔韧举得例子,实在是让赵书礼很为难啊。
“他们的技术有什么秘诀吗,我们能不能学过来。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交出技术,可以换取他们的自由。”
孔韧苦笑道:“哪有什么秘密可言,都是本办法,就是用人工,需要细心。我们也可以生产,只不过当初光顾着迷信高技术了,没往这方面想。后来看了这日本人的秘诀后,也组织过攻关,发现生产起来中国技术工人也没什么难度,就是成品率比他们低。而且当时这两家日本企业已经形成了规模,两个日本企业主也再三表示他们就是中国人,表示真心的归化。而他们的产品虽然说是精密产品,利润可观,但是市场其实不大,没必要专门为此我们建个新工厂。所以事情就发展到了现在这一步。对了,来之前,两个日本人,表示愿意把企业捐献给中国,换取他们的自由。”
赵书礼正想说‘好啊’,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很无耻,保护财产权一直是塞北的一个大政策,这也是塞北的商业环境比之其他军阀地盘要好很多的原因。这让他想起了,改革初期,有些站在潮头的大企业家害怕政策反复,当时有人表示愿意把财产捐献给国家的情况。用政权的恐怖来迫害拥有财产的所有者,历史证明这种政策的长远危害远大于短期获得的利益。
赵书礼有些犹豫不决了,他可不想因为几个日本人坏了政策。
就在这天,田子华也来找他了,并且解决了他的顾虑。
田子华提出的方法很简单,他是出于政治宣传的考虑,来对待这些日本人的。对这两家特殊的日本企业,甚至其他类似的日本企业,他提出的方法是,要求这些日本人立即宣称跟日本切断一切联系,并且发出谴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回报是保留他们的企业,当然塞北要监控起来,防止他们搞破坏。
其实这样的日本企业家毕竟还是极少数,在塞北最大的日资还是那些大财阀的企业,对待这些财阀就不用这么客气了,直接冻结资产,说是冻结其实跟没收没什么两样,因为战后会对他们进行清算,那时候不让他们赔偿一笔巨款就不符合赵书礼的性格了。
而对于普通日本人的处理就要简单多了,关起来是没什么说的,关押的地点选在了新疆。在哪里修建一些简易的居住区,把这些日本人迁过去。田子华比赵书礼要狠,他建议把这些日本人迁过去后,开始可以提供一些能满足生存的帮助,之后就要他们自食其力了,让他们自己开垦土地自己种植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去。
这种地方一般是中国移民不愿意去的,但是水利设施已经覆盖到,有条件开荒,但是土地却十分的不理想的地方,准确的说就是新疆的万里大盐碱地。而日本人的定居点,在中国被称作定居点,黑特勒后来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出名后,就被广泛的叫做了集中营。
三百五十六节参军潮
当日侨们得知自己不会被集体灭了,而是转移一个地方,让他们自己生活在一起,跟中国人隔离开来后,他们中间的恐惧消散了,也没什么怨言爆发出来,当然要是一开始他们就知道自己的结局会是如此,恐怕就没这么好说话了。这就像是吃窝窝头长大的人,偶尔吃顿肉就很满足了,可是天天吃肉长大的人,工资少点就不干了。当他们收到集合令的时候,恐怕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的命运会跟日军进了南京后的南京老百姓一样,此时突然得知这样的结局,不但不抱怨,反而感激呢。
当然他们去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好地方,第一批去的人住的简易的木头板房,他们安顿好后,要给后来人继续搭建住处。然后这些日本人要在荒无人烟,没有中国人愿意去的大盐碱滩上开垦荒地,先要引水浇灌洗去土地中的碱性,然后才能进行播种,恐怕几年之内土地都是极为贫瘠的。而他们在这里要居住几年,谁也说不好,但只要能活着就比什么都强。
赵书礼没空操心这些日本人的动向,他现在更加关注军事方面的政务。
比如扩军。
扩军是必然的,虽然说战前塞北就长期保持着五十多万人的兵力,但是这样的兵力打一场战役是够了,但是要跟日本长久作战,显然是就差了很多。而塞北的预备役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建设,但是预备役中接受过训练的也就七八十万人,现在也都已经开始编入正规军了。但是这显然还是不够,对原来历史上那个二战和抗日印象深刻的赵书礼认为,至少要拥有五百万军队,才能保证中国在战后得到应有的地位。甚至塞北保持五百万军队,也有打消战后蒋价石向他发动内战的想法,因为谁也不知道那时候局势是什么样的,要是那时候蒋价石受到其他别有用心的势力的蛊惑,比如美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内战的话,那么战后赵书礼要争取中国国际地位的想法也难以实现,最后的赢家只能是美国一家了。而万一那时候中国过于强大,以赵书礼对美帝的理解,他们是完全有可能这么干的。
塞北现在人口已经接近七千万人了,当然农业人口占了大多数,真正的城市人口三千万左右,直接参与工业的不过一千多点人力。可以说还是一个办农业社会,当然日本此时的工业化也不高,双方相比半斤八两,但日本的基础比之塞北要雄厚,只是潜力跟拥有大量资源的塞北没法比。
这七千万人口中,新疆现在又将近一千万,外蒙条件比新疆要好很多,现在有两千万,甘肃八百万人,而人口中心塞北省则有三千多万人。而塞北的中心又是河套地区,这里的土地资源最好,苏芳主持修建的完备的水利设施覆盖了整个河套地区,经过这几年的改良,这里的土地已经全都成了良田和肥沃的草原。移民政策也让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一家一户的小农场遍地开花,大多数是十到二十亩的小农场,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军人家庭可以达到五十亩,或者有些思想灵活的农民会租借牧民的草场来开垦,他们的农场有的有上千亩。
赵书礼很快就到了河套地区视察,说是视察其实是鼓舞,因为情况他可以通过报表来了解。他现在把塞北的行政方式搞的一直很像企业,他是老总,徐新六算是他手下的职业经理人,各个部长是部门经理,而各省的省长则是一个个分公司的经理。这些部门定期通过报表像他反应情况,列出工作计划,上报完成情况。说起来这应该是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但是亚追溯,其实可以追溯的明朝张局长的考成法,只不过明朝没有实行下去,不然估计也不会亡了。
赵书礼四处奔走,不停的做演讲,一个个村镇走过去。民心士气确实有实质性提高,百姓对参军的热情也高涨了起来,经过统计大约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的主动参军率。来开农牧区后赵书礼到了鄂尔朵思,这里是河套地区的中心之一,尤其是军工业的中心。
赵书礼只看到了他经过之地,大量青年踊跃参军,却没想过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未必都是欢乐。
鄂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