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 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切给了德国法黑斯机会。

在国内他们大肆宣传捷克人迫害德意志裔民,煽动德国人对捷克的仇视,欢迎苏台德地区民众回归祖国,对外则宣传捷克的野蛮,为德国博取同情。很快苏台德地区问题开始升温,到了不得不让国际社会重视的程度,因为这里很可能成为中欧的火药桶,爆发一战以后的再一次战争。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捷克人自己把苏台德推向黑特勒的怀抱,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捷克人盲目的民族主义给希特勒在“回归帝国”的口号下制造的“苏台德危机”提供了机会和口实。黑特勒的宣传再一次得到了英法等国的同情,他们开始向捷克整府发出倡议,希望他们改善德裔的待遇问题。可是捷克对此的反应是激进的,他们认为这是英法对德国的妥协,是对捷克的不公平,消极对待。

他们的反应其实正中黑特勒的心思,他根本不想跟捷克通过谈判来解决边境问题,因为他根本不在意边境,他的野心是整个捷克,苏台德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但是能不动武就获得土地,黑特勒当然更乐意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德国人也懂。因此这时候的英法是可以利用的,黑特勒继续着他的欺骗。希望英法在苏台德的问题上做出公正的处理,当然什么是公正呢,自然是对德国有利就是公正了。如果不能满足黑特勒的所谓公正,那么自然就意味着战争了。

黑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正越来越不可遏止,但是到底是德国人先在欧战开火,还是日本先在亚洲开火,这是一个不能预计的情况。但是有一个情况可以预计,那就是德国一旦在欧战动武,那么趁着西方国家无力干涉中国事务的时候,日本人一定会行动。

德国人的行动将影响到中国的命运。

因此苏台德区在赵书礼眼里,其实已经是一个关乎中国命运的问题了。苏台德已经不是欧洲的火药桶,而是上升到世界的火药桶了,他关乎到二战是否爆发的问题。还好此时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让世界喘息了一年多。

百三十九节日本和塞北

1938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的塞北地区,已经在一年多前完成了两个工业建设大纲,工业实力突飞猛进,已经成为亚洲新的工业中心之一。塞北整府停止了第三个建设大纲,进入一个调整期,大量新建的工厂正在磨合,生产力缓慢的释放中。政治层面则完成了反腐,民众得到了休息。一个崭新的工业体系开始慢慢发挥作用,通货膨胀问题慢慢缓解,市场开始发挥效力。而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黄金十年不是盖的,迎来了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市场一片繁荣。

而美国人的罗斯福新政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效果,各种经济指标开始恢复,市场活力开始初显。英国人仍然在忍受着经济危机带来的苦日子,对殖民地的剥削更加狠戾,造成越来越多的动荡。法国人最后进入经济危机,现在正是一个最艰难的日子。

而法黑斯国家,德国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法黑斯给民众带来了信心,他们的信心转化成为了信用注入了发达的工业体系,信用的注入又激活了发达的工业,德国正在飞速发展中。意大利则在墨索里尼的统制下,经济没有活力,但是失业率却不高,比起西方其他国家形式要好很多。日本在九一八后,开始了工业军事化,大量资源注入军工,民用工业转产。继世界第三的海军后,又打造了一个世界第三的空军,陆军则完成了动员体系和预备役的建设。

而三个国家又结成了同盟,法黑斯带给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

加上有一个红色帝国苏联,世界局势跌宕起伏,英法从未有过对世界如此缺乏控制力过。

而两国间也调和不到一块去。

法国人对德国的崛起是警惕的,但是他们得不到英国的保证,却始终不敢对德国采取措施。英国则担心法国像黑特勒上台前的鲁尔危机那样进兵德国,引发又一次的欧战,因此始终不肯给与法国保证,保证他们一旦跟德国交战,英国无条件加入法国一方。

只有苏联人采取了措施,在不同场合对德国的重新武装提出了抗议。外交上则拉拢波兰捷克共同对抗德国,好不容易跟捷克人签订了一个共同防御条约,但是捷克人出于短视和对苏联的敌视,却在条约签订后宣布,这份条约只有在法国同意的时候才有效。最终苏联人想借德国的压力,让自己重回欧洲社会体系的愿望没有实现,而捷克人也没有得到苏联人的保护。欧洲对抗法黑斯的势力,仍然是一盘散沙。

而法国人却不敢给捷克保证,软弱的他们只能采取绥靖政策。

英法两国在捷克苏台德问题上,越来越倾向于德国,希望通过出卖捷克的利益让自己得到和平。

在东方,越来越强大的日本,越来越不满足自己的利益。

在东北的动静越来越大,军队开始往吉林悄悄调动,显然是意图抗衡黑龙江的苏联军队。

在其他地方跟中**队的摩擦也越来越大,军部想要发动战争的企图,昭然若揭。

而赵书礼当年以打乱东北局势把列强军队引入东北的行为没有受到效果,英法对日本同样采取了绥靖,默认了日本在吉林的增兵。

而经济方面,日本在九一八后在东北谋取了更多的利益,开始在南满修筑了更多的铁路。尽管塞北地区倾民力大建交通,让塞北的铁路里程突破了二十万公里(注意这里的铁路包括干线和支线),达到了孙中山当年设想的在中国建设二十万公里铁路的设想实现,但是塞北地区仍然没有东北的铁路线密集。日本人的建设,让东北的铁路密集程度超过了日本本土,成为亚洲铁路网最密集的地区。

日本不但在东北大量投资,毗邻东北的塞北则更是他们投资的热土。

本国市场狭小,但是资本却高度集中在几个财阀手中。国内容不下那么多的资金,只能选择往国外投资,东北自然是一个很高的投资地。但是东北的局势过于复杂,列强势力,苏联势力,塞北军势力,东北军势力,还有大量的土匪存在。反观塞北地区,不仅局势在赵书礼归国后迅速稳定下来,大量建设的交通设施和越来越完善的法律都是吸引人的地方。在这里投资无疑能得到更好的回报。

因此在九一八之后,日本的资本,不管是财阀的还是民间的往塞北地区的投资就一直没有断过。尤其是赵络,则吸引了三菱三井等大财阀,他们在这里建立大型托拉斯大工业生产出口到苏联的机器设备,工厂采用欧美最新的技术,比他们在国内的还要先进,因为国内没有需求,而苏联人则舍得花钱采购这些大型设备。财阀的到来,不仅是带来一座座先进的工厂,还有他们的技术人员,组织形式还管理模式。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带来他们大量的工人,无法给日本的就业带来好处。因为在他进入塞北时,赵书礼就给他们有言在先,如果日本人的企业无法为塞北地区提供工作机会,那么他们对塞北就没有意义,不允许他们进入。当时为了苏联的庞大机器市场,又加上经济危机的日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但是这时候的中国是很有骨气的,他们不但抵制日货,一个口号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日货零销售,甚至抵制为日本人工作。日本的企业竟然找不到足够的中国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用国内的无可厚非,但是普通工人却没法解决,塞北方根本不能同意,他们的工人全部使用日本人。

最后日本大财阀想出了办法,他们在东北招募了一部分工人,又在台湾招募了汉族工人。这些情况,塞北整府默认了,因为他们宣传东北人和台湾人都是中国人。大财阀有这个实力,那些小企业就凄惨了点,他们很多只能建立家族式作坊企业。管理、技术、普通工作都由几个兄弟,或者亲朋完成,而他们的产品则供给给日本大企业或者塞北的大型工厂,其实就是一个配套小工厂而已。

别小看了这些小工厂,他们已经紧密的融入了塞北的工业体系,仔细的日本技工为塞北的大型工厂提供着大量的非标准加工件,甚至在精密工作领域中日本人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据统计,这样的小作坊在塞北有数千家,平均每个作坊雇佣工人人数不到十人。

中国人不肯给日本人工作,但是日本人给中国人工作却没什么心理负担。大量在日本国内找不到工作的技术工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谋生,他们在大量的中国新建立的缺乏高中级技术力量的工厂中任职,数量达到惊人的三万人之数。

家族式作坊,被中国人雇佣的技术人员,加上大财阀企业中的日本技术工人,在塞北地区的日本技术人员达到了十万人之多。这占了全部在塞北工作的外籍人员的半数。当然日本技工对塞北是有贡献的,不管他们是为了谋生也好,是为了发财也罢。但是技术溢出的效应是明显的,这些日本技术工人带出了数以百万计的塞北工人。

甚至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很多关键位置上还真的离不开这些日本人。

必然塞北主打的出口苏联的大型精密机床的高精度导轨就是日本人提供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工业化委员会解散后,大权在握的孔韧的注意。他发现塞北境内三个能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精密机床的机床厂,他们的导轨都来自一家不到百人的日本工厂。他密访过这家工厂后才明白,不是这家工厂有什么先进,而是他们的导轨生产都采用手工制作,细致认真的日本工人使用手动打造出了高精度的导轨。

还有在精密光学仪器领域,日本人也是高人一筹。大量的精密光学镜片是他们提供的,同样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技术有多么高,而是他们的态度认真。他们生产的精密光学炮瞄仪器,可以跟美国最新推出的电子炮瞄相媲美,这在世界上是独一份。也就是精密光学仪器最发达的德国人能达到这个水平。

大量的日本企业进入塞北之后,为他们服务的日本金融机构也大肆入侵。带来了大量的资金,跟他们的工业一样,形成了一个集团作战的效果,很快竞争力就突显出来,别说塞北建立的大量官办企业没有他们效率高,就是民营企业竞争起来也颇为吃力。1937年的统计结果,塞北军出口苏联的机器设备中,有日资企业提供的设备占据了三分之一。

苏联市场为日本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当然他们也把技术带到了中国,这如果是和平时期则是一种双赢,但是现在眼看战争即将到来,大量的日本技术工人成了赵书礼头痛的一个问题。

二百四十节七七事变

大量日本人在塞北地区发展的事实,让赵书礼头痛的同时,日本人也头痛。

他们在塞北有大量的利益,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在东北攫取的利益,而对塞北他们却没有在东北的掌控力。因此他们不得不依靠赵氏政权,不管是他们在塞北境内经营的铁路,还是大量的企业,都不得不采取妥协的态度,不敢蛮横的把在清政府哪里得到的条约强加到塞北身上。

甚至日本人在塞北也比在中国其他地区要乖了很多。

日本人在街上遇到塞北的警察肯定是鞠躬行礼,因为他们知道得罪这些警察的结果并不好。尽管最后哪怕他们稍微违反点法律,他们的领事馆也能把他们保出来。因为治外法权的问题,列强国是站在一起的,塞北没有挑战全世界的实力,最后只能把人交给日本的领事馆。但是之前则大有文章可做,按照厚黑教主的损招,不管是日本人还是西方人犯法,先抓起来,不通知他们的领事馆,打一顿再说。至于之后是赔款还是道歉,按照程序办事就好。没有人贱到愿意挨揍,因此没人有愿意犯法。

这也是实力使然,要是在其他军阀的地盘上他们也这么野蛮对待外国友人,恐怕行不通。这样的结果是,每年塞北都因为这样的事件向国外政府表示歉意,甚至每年都赔偿达十万美元的巨额金钱。但是塞北地区的外国人犯罪行为越来越少,其中日本人则是最乖的。这跟他们极强的服从性有关,有时候赵书礼是很欣赏日本人的民族性的。

民众的服从性也可以体现到整府层面,当日本人发现拿塞北暂时没有办法后,他们选择了妥协。尽管他们军方想发动战争想的要死,但是在战争没有变成实质前,他们的政客还是在积极拉拢塞北。从1936年开始,他们就不止一次的暗示赵书礼,表示赵书礼如果南下统一全国,日本绝对支持,并且在第一时间承认塞北整府为中国的合法整府。他们诱惑赵书礼说,除明朝外,中国历来都是自北向南完成统一的,北京从来都是政治中心,而南京显然缺乏这方面的资历。这种暗示赵书礼终于在今年接受了,他表示塞北军要准备统一全国的进程了。

之后赵书礼开始动员军队,当年被宋远调到新疆屯田的十几万山西籍军队被调回了晋北,似乎是准备南下收拾阎锡山。还有几十万塞北军驻扎在张家口,索伦镇一带靠近东北军势力的地区,开始频繁的演习,好像是要打东北军的主意。兵工厂开始有计划的进行超负荷演练,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征兆。惹的中国其他军阀紧张不已。

日本人支持赵书礼南下发动内战的企图是什么,赵书礼看的明明白白。无非就是希望中国发生内战,自耗而已,到时候日本收拾起中国更加省力。但是对赵书礼而言,如果能在中日战争爆发前,统一中国也有着莫大的优势,到时候中国可以拧成一股绳来。

那么内战真的要再次发生吗,这个问题永远没有了答案,因为日本军方终于安奈不住发动了行动。

事情还是得从东北说起。

九一八后,日本人在东北的实际利益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削弱,反而获得了更多的铁路修筑权,并且还以西方公司的名义,承揽了更多的铁路线运营权,依靠这些新建的铁路日本人开发了大量的矿产,垄断了大量的农业产品。

东北丰富的资源进入日本,让日本的经济更加强大。实力的强大滋长了野心,也更加挑起了他们的**,对于东北更是虎视眈眈。

而与此同时东北军的力量却分散了,张学良的出国,让东北军内部无法调和。马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