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远很郁闷,这时候你们想起我来了,我给你们的命令你们一直就阳奉阴违,现在出事了,把我抬出来了,认我做真正的老大了。
但是不做决定也不妥,中央的命令已经下了,是接受还是反对总得给个意见。
经过深思熟虑,宋远认为此事不宜跟中央起冲突,还是允许孙殿英去青海的好,但是塞北军必须沿路监视。决定是做了,但是他坚决不肯独自下命令,因为他不想独立承担责任,而是拉上了十几个高级军官联名同意。其实如果换做赵书礼,他绝对不会这么犹豫,有时候你承担责任的大小就注定了你享有权力的的大小。显然宋远的担当还是差了点。
孙殿英如愿了。
可他如愿了,就有人不如愿了。
那就是青海现在的土皇帝马步芳马步青两兄弟。
这两兄弟仗着马家军的武力,毒霸青海,外有连接塞北,统制是十分牢固的。
蒋价石这个命令,未必没有削弱马家军,继而侧面打击塞北的目的。
论起战斗力,马家军未必会输给土匪军孙殿英部队,但是此时他们面对的可不只孙殿英这一只部队。青海现在并不平静,英国人在九一八之后,就在青海相邻的西藏开始了活动,终于在四月份的时候,成功诱惑了西藏势力分裂中国,很快臧军在欧细娃?图丹贡丹的带领下侵入了青海,占领了玉。树地区。马家军奋起反击,史称青藏战争。
二百一十五节拒孙战争
要是赵书礼在,没准塞北军就入青了,当然前提是马家军同意。
但是现在赵书礼不在,只能马家军自己顶了,不过塞北整府毕竟不是除了赵书礼就是一群笨蛋组成的,因为在国家大义面前,塞北整府对马家军是支持的。先后送去了三万多只步枪和足够的弹药,马步芳表示只要有步枪,就足以把藏军打回姥姥家了。
事情果然如他承诺的那样,在有足够的军火物资支援下,马家军非常悍勇,以前他们靠着马刀就能把藏军打的溃不成军,更不用说现在步枪充足了。结果藏军很快被赶出青海,马家军甚至作势要进藏,这下子慌了活佛,连忙表示青藏一家,都是兄弟都是佛的子民,于是又是送礼又是示好,蒋价石适当的出面,划定了青藏的边界。不过这件事导致了马家军和西藏方面的隔阂,不久活佛涅槃,转世定在了青海,可是当西藏方面来领人的时候,马步芳兄弟却不放人,最后西藏只好用一驼金子换走了自己的活佛。
这都是后话,不过战阵就暂时这样平息了下来,第一你马步芳对西藏没有兴趣,哪里太高了,尤其是要穿过死亡地带的唐古拉,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他倒是临近四川的藏区很有兴趣,可是川军也是不好惹的,只能作罢。第二就是因为孙殿英的威胁迫在眉睫了,马家军不得不收缩兵力,来防守自己的地盘。
马步芳一直对塞北示好,但是这时候塞北恐怕靠不太住,因为孙殿英能到青海就是经过他们的同意的。那么塞北的态度就成了一个问题,他们到底是支持孙殿英呢,还是支持自己。
马家兄弟忐忑不安,要是后者,他们只能选择战死,到最后还是不得不失去青海。于是很快派出了自己的特使前往塞北地区打探情况,终于在孙殿英的部队还没有进青海之前,他们的特使回来了,很显然他带回了塞北的态度,这态度是喜人的,因为特使带回来的是十万只步枪和三百门大炮。
但是塞北想问马家军一句话,那就是打算怎么对待孙殿英。
马步芳让人回电,他们进了青海就出不去了。
塞北对此很满意,孙殿英的名声可不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却一直逍遥在民国的舞台上,但想他死的人多了。尤其是现在,虽然蒋价石给了他青海屯垦使的职位,其实也不过是为了把这个烫手山芋赶出自己的地盘。之所以蒋价石不肯直接干掉他,原因很简单,他是蒋价石收买过来的,在中原大战中的最后时刻,蒋价石没有能力在战斗了,只能选择银弹攻势。对方既然已经表示臣服了,在这个时代,还赶尽杀绝,以后谁敢跟你混呢。
所以一面蒋价石给了他青海屯垦使的名义,但是另一方面却暗示马家军如果跟孙殿英动手,中央绝对不会反对。这给了马家军胆子,加上塞北军的支持,跟孙殿英的战争已经注定打响了。
九月中旬,孙殿英的部队在塞北军骑兵部队和空军的监视下,战战兢兢的出了塞北控制区,到达了青海地域。
迎接他们的不是青海当局的欢迎,而是无地不在的小股部队骚扰。
还没正面冲突,孙殿英的部队就已经非常疲惫了,好容易到了西宁,他们看到了严阵以待的马家军,严整的阵地上大炮机枪齐备,孙殿英算是明白了,没有一场恶仗,在青海当土皇帝的美梦是无法实现了。
孙殿英此前想过马家军会反抗,但是他没有在意,他有八万大军,而马家军最多不超过三万。至于后备也不用考虑,青海只有两百万人,加上又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能养活三万军队已经是穷兵黩武了。
但是孙殿英忽略了一个问题,青海是高原,他的部队刚刚从中原到这里,是难以适应的。高原气候的恐怖塞北军是知道的,否则恐怕塞北军早就进青海了,还能容许自己跟前有这么一个独立势力。当年赵书礼想要发展西北经济,采纳了甘肃省长的意见,先大力发展交通。为了青海高原上的牧业资源,打算修建一条兰。州到西宁的公路,马家兄弟表示愿意修筑,向塞北要了一大笔经费自给修筑。当时马家兄弟强征了数万青海百姓,这些人可都是长期生活在高原的,可是沉重的劳动,加上马家军苛刻的待遇,路还没修成,相当多的人已经是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了。
连当地的回藏人的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刚刚来这里的河南人了,加上这个时代人的营养普遍不良,第一天还没发动攻击的时候,已经有人因为紧张的气氛压抑而出现了气短胸闷的感觉。这样的情况,孙殿英毫不自知,仍然强令攻击。结果损失惨重,第一天就伤亡了八千人。孙殿英知道西宁是不可能短时间拿下了,本想缓缓,命令撤退。
但是这一撤退他再也没有前进的机会了,马家军骑兵集团出动,一下子冲散了孙殿英的部队。接着骑兵分散成一个个马队,四处追杀,最终八万人能活着出青海的只有千把人,再然后被塞北军收编。战争中,孙殿英失踪,从此消失于中国的舞台。
这场战争被称为拒孙战争,因为规模小时间短,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远对于这战争也不怎么感兴趣,他只想解决掉孙殿英这个难题而已,他最紧要的是抓紧时间拉拢亲信。可是这时候一直支持他的日本人也给他出了难题,而且这难题比蒋价石给他出的还大。
日本人在东北又闹事了,他们驻扎在沈阳的部队跟东北军发生了冲突。日本人又一次扩大规模,又一个九一八恐怕又要成行。
二百一十六节火中取栗
日本人打的注意显然是趁着赵书礼这个强硬人物不在的时候想要在东北扩大利益,甚至是再次占领东北,这是火中取栗。
第一个头痛的肯定是宋远,大多数人又把责任推给他了,让他决定塞北军是再次出击,还是自扫门前雪。按照宋远的性格,或许不会坐视不理,但是肯定要犹豫一阵子,错失良机那是轻的。因为局势不容许迟疑,东北军这次表现很好,坚决的回应了日本人的挑衅,可是他们战斗力却不怎么样,只能在保卫家乡的热情下勉力支持。而张学良真是一个病秧子,受此刺激他再次病倒了。所有的事情又一次推给了万福麟,不过他的军队倒是没有孬,尽管处于劣势单始终在沈阳跟日军戮战。
日军发动了三万多军队,而沈阳有东北军的二十万人,双方能竟然打成了对攻僵持,不得不说这很有戏剧性,而且东北军竟然还感觉颇为吃力,不停的有将领请求增援。而万福麟不但调动了黑龙江的五万军队南下,也从关内抽调了五万军队,但关内仍旧留守的十万人是万万不敢动的,因为担心日军从天津海路发动攻击。
黑龙江的部队倒是挺给力,很快的就拿下了吉林的日军,不过一个蹊跷就是,这场战争中英法的态度十分暧昧。在长春的英法联军,在日军顶不住后,他们接受了日军向他们的投降,收缴了日军的武器装备,然后把放下武器的士兵保护了起来,不接受东北军提出的把这些军人交给东北军的要求。
英法对日本的偏袒非常明显,这估计也是为什么日本人敢于再次发起战争,恐怕他早已跟列强国谈妥了,东北在列强严重没准已经划归日本了。
而总算是有人来支持中国,苏联在哈尔滨的三万军队开始进行演习,尽管没有实际行动,这已经算是难得支持了。起码可以让其他国家忌惮,而意大利模棱两可,他们表示在沈阳的事件非常遗憾,希望双方都克制,显然在坐地起价,日本人恐怕没有给他们出到预期的价格。
张学良不管事了,万福麟三番四次请求塞北军出兵,起码在大庆驻扎的五万军队应该尽快南下,甚至把老将张作相派到了塞北地区催促。
但是宋远总下不定决心。
但是他下不定决心,有人能断事。
他的老部下高凤举来找到了他。
他对高凤举是十分有意见的,首先高凤举始终没有标明身份支持他,另外表面上由梁赞实际上是陈驰控制的第一军第三师正是他的手下。因为此时高凤举的身份已经定下来是第一军的军长了,是宋远提议,其他高级将领的附议后生效的。因此宋远认为高凤举起码欠他一个人情,可这家伙不但不支持自己,反而三番四次的劝自己谨慎。
“是高军长啊,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知道军长大人来此有何指教啊。”
一见面宋远就阴阳怪气的道,而且着重强调‘军长’二字,让他明白他的军长是自己提的,而他在赵书礼手上的时候,最高也不过是代军长。
“宋司令,属下是来贺喜你的。”
“哼,贺喜,恐怕是来看笑话的吧。看我应付不了这局面?”
宋远语气不善,但是高凤举耐心道:“司令你的机会来了!”
宋远神色一动,不由得道:“机会。什么机会?”
高凤举道:“名扬天下的机会。”
宋远动容了一下随即有些失望,名扬天下跟权势滔天他更喜欢后者。
可是接着高凤举一句话让他真正动心了。
“赵良悟当年就是因为抗击英国日本才奠定了名声,后来才有可能登临中央。宋司令如果这次下令抵抗日本,那么即便不能执中国之牛耳,那么在塞北也将奠定无可撼动的地位。”
宋远内心波澜以起,可是还是有些迷糊,非常诚恳的问道:“哦?那我该如何做。”
“站出来,振臂高呼抗日雪耻,亲往东北指挥抗战。”
宋远心中已经描画出了一副战场英雄的愿景,他率领千军万马,身后是数十万铁蹄,而面前则是日本人的尸山尸海。
但是他仍旧有些犹豫,因为如此一来,意味着他就要离开塞北了。此时离开权力中心,是福是祸可说不好啊,尤其是归绥还有陈驰的兵力驻扎,他一走万一这丫发动政变咋办,他岂不是永远回不了这里了。
“我非要亲自去吗?”
“赵司令当年没有亲自去,你只有亲自去,才能压过他的威势和影响,否则塞北永远不会姓宋。”
宋远反复权衡,高凤举着急了。
“如果司令不放心,我愿意带领第一军现行开赴东北。而司令可以下达命令,让驻扎在大庆的脱欢军先一步南下配合东北军。”
宋远点点头,但是他只是先给脱欢下达了命令,而没有允许高凤举离开归绥。
他还是要在归绥保持控制力的。
高凤举非常气恼宋远这样的决定,给他下达了最后通牒,告诉他如果他不允许自己带领第一军进入东北,那么他将号召塞北军全体将士联名。这是红果果的逼宫啊,宋远顿时头大。
但是他仍旧很稳,先是给梁赞下达了命令,要求他带领第一军103师先一步开赴东北。结果梁赞表示他只愿意跟大部队一起行动,103师绝对不会单独行动以免给某些人以口实。
只要103师愿意离开就好,宋远于是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跟第一军其他部队一起开拔。同时在军队出发的那天,他做飞机赶往了哈尔滨。
这次他派出的军队不多,只有经过扩充的脱欢军十万人,还有第一军十万人,总共二十万。虽然人数不算多,但是都是精锐,都是上次在东北跟日军戮战过的,即经过战争的洗礼,也有同日军作战的经验。
宋远的飞机在正准备登上火车的军队上方盘旋了一阵。
他此去无非是为了提高声望而去,而最终的目的则是为执掌塞北树立威信。日本人在东北闹事,想趁着塞北乱局牟利,是一种火中取栗的方法,而他宋远此去又何尝不是火中取栗呢。
二百一十七节
103师代理师长梁赞,实际上陈驰依然有着不弱的影响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103师是听他指挥的。他本来是一定要让103师驻扎在归绥的,除非赵书礼好好的走回塞北,否则任何人休想动103师,这是他立业的基本。
不能说他有野心,一个男人没有野心,那就不是男人。就像赵书礼,多么沉稳的一个人,当知道自己做了委员长的时候,哪种激动都不可遏制,更何况陈驰本来就是比较嚣张的一个人。但是东北出现问题,他还是选择了让103出击,虽然提出要求是跟第一军其他部队一起,但是这已经难能可贵了,在国家大义面前,这些有野心的男人做的还算地道。
当然高凤举做的就更没的说了,他劝说宋远不果后,不惜以兵谏来施加压力,可以说他是冒着和宋远决裂的风险的。塞北人,能够做到为了东北问题而如此,除了国家大义外,还有一种考虑,他们都是聪明人,知道东北被日本占据后,第二个面临的就是塞北了,所谓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懂的。
在说说宋远,他有野心,有资历,现在又有机会,要是这样还没有心思,那么恐怕连赵书礼都要鄙视他了。
所以赵书礼临走前才会专门告诉他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告诉他又一拨人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