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三军要这么多钱?”夏钧皱眉问道,他都被这军费给吓了一跳。
三人听了都点了点头,夏钧沉吟道:“那就先留16亿元下来,一会再开专门的会议商讨军费问题。”
…………
1916年底的1917年财政预算经过了近一个星期的预算才结束,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因此要预算的项目非常多。
军费方面最终保留了16亿元的规模,不过研究经费方面被裁减了一半,现在中国也没什么研究人才,这么多钱砸下去不是浪费吗?
不过今年可能要对沙俄作战,这些钱留着备用。
医疗和养老方面的预算扣掉后,大部分的预算都被投入到了水利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了。
在科研方面,明年总计将投入六亿元,用于研究重要的科技技术。
陆军明年的目标就是将不多扩充到两百万人,同时成立二十个机械化装甲师,也就是装备6480辆13式战车。
其中十四个装甲师分布在北方三大军区,南方三大军区各自只有一个师的配额,华东军区则有三个装甲师的配额。
而东北军区则有十个装甲师的配额,东北军区是中国陆军最强的一个军区。
同时陆军将加强火炮、自走炮的研究与装备,火炮方面一直是中国陆军不太突出的一个环节。
空军主要将在东北军区配备两千架战略轰炸机,也就是蚊式轰炸机,以及其他各式战术军用飞机一千余架。
空军的主要目标就是研制新型飞机,以让空军在战斗力上取得领先。空军和陆军则联合攻关发动机技术,以提高战车和飞机的性能。
陆军和海军则联合攻关防空技术,提高陆军、海军防空能力。
海军明年则是继续造军舰,以落实之前的军舰制造计划。下水的福建号经过测试,并无什么大问题,设计算是非常成功的。
第二代航空母舰今年就开始建造了,第二代航空母舰是夏钧花了积分买的技术。年
海军将明年也将研制新型的舰载飞机,以加强第二代航空母舰的战斗力。
……
华东集团的年底财政预算也展开了,各公司四个季度里一共盈利了七十三亿元,如此之高的盈利主要是军火制造和船舶制造创造的,加上各种基础工业的贡献,一年下来盈利就达到了七十三亿元。
由于华东集团采取的是独立核算制度,这七十三亿元当中,要留一部分给各公司自己进行扩张。
今年下面很多公司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研究部门,因此不像往年那样可以把大部分的钱抽走了。
以前华东集团的技术方面是由夏钧用兑换平台兑换的,因此不需要留钱自己搞技术研发。
夏钧现在则是开始甩包袱了,技术能自己研发就自己研发。
研发不出来没关系,反正钱还在在国内流通,科研也能创造不少就业岗位,研究不出来夏钧再用兑换平台进行兑换。
反正不管怎么折腾,华东集团始终都会在技术上保持领先。
但下面的公司管理层自己搞不出新技术,那也是要负责任的,如果是没人还好说,若是有人有钱还弄不出新技术,那就得换帅了。
集团能抽调的利润大概有二十五亿左右,因为下面的公司大多数都有扩张项目,因此抽出二十亿已经很多了。
华东集团除了拿出十亿元用于战略资源储备,还有十五亿则将用于其他领域的投资,其中一个稳赚不赔的投资就是圈地。
北方很多矿产都可以圈,特别是刚收入的漠北蒙古地区。
圈地也花不了多少钱,这十五亿元的资金主要将投入到新的领域之中,如电器、汽车制造,和电器、汽车制造技术的研究。
至于军用飞机这些,是政府出钱给华东集团研究,研究失败了不用华东集团买账,不过华东集团还是承担了一半的科研经费,因为一些技术研究出来之后是可以转为民用的。
帝国军事和华东集团都在大力向科研方向转型,以脱离之前的那种无科研状态。此时中国已经初步培养出了一批高端科研人才,虽然还比不上很多列强的科研人员,但总算是有人了,不像以前那样想研究都找不到人来研究。
华东集团这次预算会议中,拿出了十五元又召开了一次业务扩张会议,确定下了华东集团扩张路线,确定了数个扩张领域。
加大资本垄断,这是华东集团未来的一个战略。
华东银行此时已经掌控了大量的资本,这些资本每年都能创造不少利润,主要是投资的回报上。
华东集团由于顺应政策,又有详细的市场调查,投资上很上出现坏账,连年以来华东银行砸得最多钱下去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很多现在已经有回报收回来了。
例如铁路,铁路的回报率本身就不错,银行投入了钱修建铁路,大概八到十五年时间就能够收回投资,之后产生的盈利就是持续不断的盈利了。
同时华东银行大量向那些朝阳产业放款,或者直接拿钱入股,在这样的运营下,资本积累看起来不快,然后过了一定时间后,就会有持续不断的盈利入账,项目一多就非常恐怖了。
整个华东集团今年的扩张显然比往年要积极得多了。
………
章太炎担任教育部长后,今年是第一次拿到预算,如何用好这笔预算,章太炎做了详细的思考。
想来想去,章太炎决定开源节流。
例如在比较花钱的师生伙食供应上,粮食和肉类基本上都不是太贵,可以说都是非常便宜的。但蔬菜价格不稳定,那不如学校自己种菜,顺便让学生参与到种植过程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不是强迫学生干活,而是自愿的义工方式。
教育部可以分区建设一个蔬菜基地,反正教育部有人才,到农业大学里找些学生来管理就可以了。
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和肉食供应是跟上了,但蔬菜供应这一块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步,城市对蔬菜的需求量很大。
教育部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手上的人才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在各地搞出各种使用先进农业技术的蔬菜基地。管理这些蔬菜基地则从农业大学拉学生来实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还能给教育部创造利润。
这些蔬菜除了供应学校,还可以向城市供应。
章太炎还发现市场上那些小摊贩还很多,这些小摊贩比较分散,但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这些分散的摊贩买菜的价格也不断上涨。
那在每个城市都设立一个蔬菜销售平台,把那些小摊贩砍掉,不仅能赚到钱,还能给市民提供更便宜的蔬菜,而且形成了一个平台,只要口碑好,让市民形成买菜都到教育部的蔬菜销售点买菜,教育部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的优势再创造许多赢利点,例如卖一些中上层人士消费的高档农产品什么的。
还有课桌椅,教育部完全能够利用手上的人才优势自己弄个企业,除了给教育部制造课桌椅,还可以面向市场做家具。
现在人们富裕起来了,对家具的需求量也大增,家具市场开始火爆起来了。
反正教育部有管理人才,这些企业可以给那些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何乐而不为啊
章太炎随即也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吃惊,他本是一个文人,怎么现在也满脑子的商业意识了。
不过在当前这个民族商业走向繁荣的时代,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
至于建筑方面,那是华东集团包揽的,华东集团对教育领域的业务一向都是零利润包揽,教育部可以不涉及。
但在那些绿化方面,教育部可以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自己搞一个绿化公司,以后学校里的花花草草全都教育部自己包揽了,还能向市场上进军。
绿化方面也是一个比较花钱的项目,学校要铺草皮什么的,都得花大价钱,现在教育部还舍不得在学校里铺草皮。
不过教育部毕竟是国家部门,理论上是不能搞商业的。章太炎只好跑到夏钧那里交流了一下想法。
夏钧听到章太炎的想法后很高兴,对他说道:“教育部若有条件倒是可以涉及一下商业领域,顺便给学生实践机会也是很好的,但有一点要明确,那就是不能自己垄断教育行业的采购。如果教育部要涉及商业,那么政府也必须成立一个教育部之外的部门来对教育部的商业行为及采购进行监督。”
“那没问题。”章太炎欣喜道,“不过元首你也知道,我不擅长经营商业,你得给教育部专门调派些人手来专门管理。”
“这个我看就不太需要了,教育部完全可以从高校里起用学生来从事这方面。”夏钧对章太炎说道,“中央这边再派一两个人过去把关即可。”
“对啊”章太炎拍手道。
“不过也就教育部可以涉及商业领域,其他部门是不行的,也没有教育部的优势。而教育部的商业盈利的用途首先要明确,那就是用在教育上。”夏钧说道。
“那是。”章太炎笑道。
很快章太炎便欢喜的回去了,具体的制度夏钧许诺他在一个月内弄好,教育部现在就可以组织人手了。
——————
第二章到
第一卷第两百六十七章:发动机增压技术
第两百六十七章:发动机增压技术
教育部要搞商业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以前华东政府从来没有国企,而如今教育部要搞企业,基本上也就是帝国成立后第一批国企了。
这完完全全就是变相的国企。
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部搞企业,不是涉及那些太暴利的行业,而是从教育花费自身出发的。
再则也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而设立的企业,教育部的企业将大量招收实习生。
不过教育部的优势也很明显,那就是人才很多,而且都是有闯劲的年轻人,加上各大高校也是搞科研的,在技术上也是有优势的。
教育部可以先一步看到一些有潜力的行业,从而先人一步涉及这个新行业。
学生还经常搞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对于教育部的企业来说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教育部第一步瞄准了蔬菜市场,恰在此时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还不普及,而这技术正好掌握在农业高校手上。
章太炎的创意一传递下去,下面的商业管理高校挑选出来的学生们马上意识到了其中的价值。
先说这个蔬菜销售平台,可以通过廉价多销的方式来吸引顾客,之所以能够低价销售蔬菜,就是把那些小摊贩砍掉,那些小摊贩一天也卖不了多少菜,他们的个人产值非常低,而他们要提高个人产值,只能在蔬菜上面增加售价,这无疑给市民们带来了负担。如果把十个二十个小摊贩的利润集中到一个销售平台上,甚至更多,那利润就很可观了。
廉价多销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胜在这个平台值钱,教育部可以发展特种养殖,养一些野猪之类的这样噱头大的东西,或者什么王八、雉鸡等等特种养殖品种,然后通过这个平台来销售这些特种养殖农产品。
如果这个时代有‘有机蔬菜’这个概念的话,也可以搬进去,不过反季节蔬菜却是有了。
架设这样的农产品销售平台,首先得有足够的资金来形成规模,否则就没有利润产生,再则需要一个完善的货物调配系统,以及平台自身良好形象。
负责策划的学生小组很快就拿出了一个完善的策划方案,销售平台可以打出——‘与学校一样的食品安全检测力度’的口号,并将学校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拿到销售平台上,与有关食品检测部门形成双重检测,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现在人们都知道,学校的食品安全检测是中国最严格的。
在服务上一定要笑脸迎人,买菜的员工可以从那些低端学校里挑选素质高的毕业学生来担任。
在蔬菜供应上,则可以在各地建设蔬菜种植基地,以教育部可以动用资金以及人才、技术优势,发展蔬菜种植基地非常简单,也非常容易击败竞争对手,甚至可以演变成一个蔬菜供应的垄断体系。
这个策划方案递交给华东银行之后,华东银行马上放了一亿元的资金给教育部。
教育部一搞商业,那还真是不得了,很快教育部又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基金会专门提供资金给那些学生创业。
学生若有什么好的创业创意,那么可以找基金会,如果基金会觉得创意可行,就会给钱帮助创业。
这当然不是免费的午餐,基金会是要占股份的。
像这种基金会华东集团也有,中盛、华盛集团都有,那些要创业的年轻人们都可以去找这些基金会碰碰运气,若是被基金会看重,资金就不是问题。
目前这些基金会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创业者必须具备民族意识,因为基金会要扶持的是民族资本商人。
这些基金会的存在,可以为很多年轻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基金会的盈利则用来继续给其他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基金会能否盈利,主要看把关力度,不过有时候看似不是很具备潜力的创意,基金会也会给些钱让年轻人去试试。成功了固然好,但不成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基金会如果一味的要盈利那就错了,那成为一家营利性的机构了,基金会的目的在于帮助那些年轻人完成他们的梦想。
此时帝国的商业系统已经比较完善了,像这样的基金会的数量还在增加。
教育部的基金会只是其中之一罢了,不过却拥有重大的意义,这给很多学生提供了一条通天大道。
当资本在各领域的占领达到一定程度时,则是创意为王的时代,时代在改变,新的需求和问题也在增加,只要能顺应时代发展,想出好的创意,满足了市场需求,解决了问题,那么不仅创业者能赚到钱,对社会的体系也是一种补充。
教育部给学生提供资金创业,这些学生创业成功后,也会拿出钱来回馈教育体系,以感谢学校对他们的栽培。
此时就是很多商人,他们虽然不是从学校里出来的,但也热衷于教育事业,经常给家乡的学校捐款。
中国的商业已经是逐渐自成体系了,不再是落后欧美等国家的状态,很多商业创意比欧美国家还要先进。
不过创意这东西就是除了自己想,还可以去抄袭的一个东西,国与国之间的商业创意很多时候都是抄来抄去的。今天看到别的国家有个很好的项目,那就去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