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最近几年在秘书处任职的秘书外调的时候,基本都是稳步高升,早年的民生科科长外放的时候。起步就是山东某道道员,如今更是已经被调任到了湖南担任布政使,成为了一省官场里的二把手。
由此可见,秘书处的一些实权职务。比如各科的科长们的前景有多么好了。
而最近两年组织部往秘书处安排人员的一些任命也是加剧了外人的这种影响,因为秘书处的秘书处除了那些普通科员秘书都是一些年轻人,比如那些国家雇员考试里的优秀者,刚回国的留学生外,一些科长。副科长的人选却都是那些被公认为有着重大前途的年轻基层官员,都是从各府知府、知州这一个层次里的地方官员里选拨。
要地方上的知府放在明清时代,那就已经是四品大员,后世里就是市长,已经是半只脚踏入了高层的人了。
而这个阶层里的佼佼者才能被调任到秘书处担任副科长、科长一职,由此可见在组织部的内定的职位等级里,秘书处的一个科长是比一府知府更高的,大体上是和副省级的道员相当。
由此可见,秘书处在帝国官场里的实际影响力有多大。
如今宫务厅进行改革,内阁那边最为关注的不外乎就是秘书处的改革了!
对于秘书处的改革。林哲要更为的慎重,首先就是把秘书处从宫务厅里直接独立出来,其名字由宫务厅秘书处改为‘宫内秘书处’,其办公地点依旧是在新华殿内。
仅仅是该名自然算不上是什么重大改革,秘书处的真正改革在于其内部的诸多科室的改组,秘书处原有大小科、室、组等各类机构十八个,几乎包含了军政所有事务。
而改组则是把其中一些科室进行合并,同时对一些同时处理军政事务的科室进行分离,比如人事科就是同时涉足军方人事以及内阁人事,这是需要进行分离的。
改组后的秘书处拥有一共十三个科室!
其中较为重要的科室有行政科。该科负责行政人事问题,同时兼任协调内阁各部,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事务。
此外还有军务科,该科主要向林哲提供所有和军队有关的建议。包括人事,具体战略战术,值得注意的是,该科的部门并没有任何现役军方将领任职,而是清一色的文官,之所以把军方人员派出出去。是因为林哲如果要军方将领向他提供任何军事建议的时候,直接通过统帅部就行了,用不着在秘书处设立一个单独的军务科。
军务科的存在,是让林哲从文官的角度来看待军事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文官们对待一些战略军事问题的角度以及眼光和军方将领们的角度和眼光是完全不同的,而身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林哲需要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做出相关决断。
比如说,某个时候军方内部打算举荐某个将领担任重要事务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这个将领有这个才华。但是如果是在军务部的那些文官眼里,将领自身的才华不才华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造成的各种政治影响,比如会不会影响军方内部派系的平衡,会不会打乱帝国的整体战略部署。
免的帝国需要和平发展的时候,却是任命了一个好战,喜欢私自做出的将领担任前线某部队的主官,这样一个搞不好挑起和外国的战争怎么办?
又比如帝国和某国矛盾频繁,或者干脆是国内矛盾太多,需要一场战争转移矛盾以及民众视线的时候,你军方安排一个稳健的人担任关键职务,到时候还怎么找机会发动战争呢?
还有武器装备上,军方那边自然是希望武器越先进越好,但是秘书处军务科的文官们则是会考虑,如果采购某种装备的话,对国内的一些相关工业产业会造成什么影响?
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
因为两者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看法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军务科之后,就是其他几个重要科室了,比如说经济科,这是负责国内经济事务的,包括工业以及农业经济还有商业经济等。还有矿务科,这是负责各类矿产的开采,钢铁冶炼,黄金、白银、铜等贵金属以及一些工业原料金属的开发工作。
宫务厅秘书处改组为宫内秘书处,其内部科室的调整对于林哲来说,只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自己而已,不过对于下面的诸多官员来说意味着一场官场的震动,要知道改组的过程中,很多科室合并以及拆分,其中有半数副科长级别以上的秘书处官员被另行任用,此外从秘书处内部,从帝国官场的其他机构调任了年轻的精英人才担任新科室的科长以及副科长等重要职务。
这个过程里,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也会发生一些外人喜闻乐见的官场政治斗争。
虽然林哲对整个帝**政两届的掌控是有着绝对权威的,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哪怕是林哲全力杜绝,但是也不可能杜绝官场里特有的拉帮结派等行为,这玩意就和民意一样,是属于堵不如疏的东西。
所以林哲虽然偶尔也会打压臣子们的拉帮结派等行为,但更多是他是坐着平衡的工作,当某个臣子的派系势力大了的时候,他就顺手推舟帮他们的政治对手一次,进而打压打压。
总之,就是不让内阁或者军方里出现一万之下 ,万人之上的情况。
比如说文官体系里,毕余同和郭龙云就是彼此最大的政治对手,郭龙云身为经济大臣,而年初的时候林哲又是给他加了一个内阁协理大臣的头衔,一时间风头甚至有挑战毕余同这个内阁总理的迹象。
不过毕余同身为内阁总理,也是不甘示弱,通过推动移民屯垦以及其他施政的政绩,也是继续稳压郭龙云一头。
不过郭龙云身为帝国新派工业派官员的领头人物,他和帝国的诸多重臣较好,比如说一直稳住江苏巡抚一职的薛焕就是他的重要政治盟友,同时上海市市长萧昌中、安徽巡抚毕宣溪也是和他关系匪浅。
他们可是联手推动了帝国一系列工商业经济发展的诸多政策!
不过郭龙云有政治盟友,毕余同同样也有,他的盟友不是别人,而是中华帝国里的最大保守派官员江道泉。
说起江道泉,那些中低层官员们或许只知道他是帝国高官,但是帝国的高层军政要员们基本都知道,这个江道泉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仗着自己的威望,经常拉着一群老顽固保守派们反对帝国的一些改革政策。
更关键的是,这人四处捣乱,偏偏屁股下的教育部大臣位置坐还稳固无比,陛下丝毫没有把他撤下来的想法。
江道泉的保守态度非但没有让他失去权力,反而这两年是越做越顺心,之前的帝国大规模封爵中,江道泉可是被封为子爵。
同时他的幼子还娶了太后林老太太娘家长房嫡女为妻,这个方家之女乃是林哲大舅之长子的嫡长女。
这扯扯亲戚关系的话,这个方家嫡女就是林哲的表侄女。(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章 派系之争
这几年帝国的权贵阶层彼此联姻太多,哪怕是和太后娘家的方家联姻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政治影响。封为子爵也算正常,帝国的各部大臣基本都获得了爵位,也都是子爵和男爵。
但是江道泉有一项优势却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因为在年初的时候,他就多了一份兼职,担任皇长子林碃的启蒙老师。
嗯,就是交皇长子林碃读书识字。
虽然说这个职务暂时还不需要他做什么,因为皇长子林碃还太小,才几岁大的小孩子远远没有到正式进学的时候,他也就是偶尔给林碃读一读经学史书里的故事而已,嗯,说白了就是一讲故事的。
但是这背后的政治含义却是非常大的,因为这给皇子当老师,就说明了林哲是信任并欣赏他的才学的,要不然帝国才学横溢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就让江道泉去给皇长子林碃启蒙?
甚至某一天皇长子林碃真的有机会登上帝位的时候,他就是妥妥的帝师啊!
江道泉也是看重这一身份,所以尽管现在只是充当一个讲故事的人,但是讲什么故事,要怎么讲那可是经过了仔细斟酌的。
讲的故事要有趣,这样还是小屁孩的皇长子林碃才能真正听得进去,同时这些故事也必须有着丰富的涵衣,要能正确的塑造皇长子林碃的世界观,而最最重要的就是为君之道。
不管这林碃以后能不能当上储君登基,但是江道泉就是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皇帝进行培养的。
什么才是他理想中的天子?
那自然是仁德之君了!
如果这林碃真让他从小教授的话,估计就是第二个林允文,妥妥的亡国之君啊。
不过江道泉自己还不知道,林哲就没打算过让他一直教授下去,他只是看重了江道泉的传统儒学的造诣,同时还有江道泉身上那股儒家学子特有的执着。
不管江道泉的行事方法如何,但是他的为官之道比帝国的绝大部分人都要来的正直。
没错,就是‘正直’二字。
此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保守派官员的领袖,被一大群老顽固们拥护。是因为此人的确有可取之处,此人为官清廉,他的府邸都是林哲赐予的,而当那些贵族们都有着几十人是甚至上百人侍女仆人的时候。他的宅子里只有少数几个侍女而已,而且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格,从来都没有江道泉的家人做出什么有损风评的事来。
当然了,清廉对于一个高级官员来说并不算什么,真正关键的是。江道泉所做的诸多事,其出发点都是为国为民。
为了避免军方插手后宫事务,他敢以死相谏。
为了支持救济灾民的方案,他能够放下政治成见和郭龙云,宋关前等人合作,甚至是放弃一些自己的政治利益。
所以不管这个人怎么做事,但是为人却是没的说的。
有这么一个人充当皇子的启蒙老师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过林哲并没有打算让他一直这么教下去,兴许几年后就会把他从皇子们的教育里调走,后续他肯定会安排其他人对皇子进行教育,包括军方的将领。其他一些大臣们。
皇子们的教育问题,是需要接受多方面的思想以及知识,只有接触多了才能了解的更多。
而就目前来说,江道泉就是皇子们启蒙老师!
如此的江道泉在外人眼中,自然是圣眷昌隆的迹象了。
他和毕余同在很多时候都会进行政治合作,用以对抗郭龙云为首的那些天天叫喊着各种改革的新派官员。
帝国内的传统和改革之争是非常激烈的,这一点几乎遍及了军政两届,地方和中央。
哪怕是同样是发展工业,但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们的意见也是相差极大,而每一个派系都认为自己的意见对帝国才是最好的。
这种意见冲突并不是什么私人的恩怨。而是政治态度的不同。
纵观帝国成立后的这些年来,几乎到处都充斥着这种对立,帝国颁发的各种政策几乎都是各个政治派系相互博弈后的结果。
比如近期内阁那边关于农村经济的争论就是一个典型!
郭龙云那边的人认为目前帝国的传统农村经济模式是阻碍帝国工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迫使农村地区的经济模式进行转型,把现有的家庭模式耕种朝着集中,大型农场化进行改进。
但是江道泉和毕余同等人却是认为,农村经济事关帝国根基,在帝国人口绝大部分都是农村人口的情况下,任何动摇现有农村经济的措施都有可能引起大规模的动乱。相对于郭龙云等人的集中耕种,大型田庄,甚至推广农业公司之类的做法,毕余同等人更加倾向于对现有的土地买卖以及租地制度进行改革。
比如规范制定土地买卖制度,限制土地的大规模集中,然后强制限制地租,让少地、无地农民获得足够生存的土地。
同时双方对棉纺产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分歧,江道泉认为大规模发展棉纺产业,会进一步迫害农村底层人员的生存状况,因为工厂生产出来的大量廉价棉布、棉纱,竟然使得持续了数千年的男耕女织模式遭到破坏,当农村的妇女在家辛辛苦苦纺织的土布卖不出去了,或者是价格被机织布冲击的非常廉价,那么就会严重减少农村家庭的副业收入。
而郭龙云等人认为这样却是可以促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用打工的方式赚取金钱,然后换购布匹等生活物资。
这些争论从去年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内阁方面自身都没能统一意见,因此帝国方面也就迟迟无法对现有的农村经济进行改革。
不过有一点却是双方都认同的,那就是帝国的触角必须进一步向基层延!
帝国早年就开始在部分地区开战设立乡镇级统治机构的试点了,最早的是在浙江绍兴府,然后扩张到江南一带。
目前的浙江、江苏(苏南)两省的部分府县,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府县已经建立了镇、乡这两级行政机构。
但是之前的乡镇机构的推广并没有官方的强制命令,而是一些府县根据帝国的号召,自行展开试点。
而这几年的试点情况也比较好!
目前在浙江和苏南一带建立的镇、乡两级政府,其行政职能比较单一。比如乡政府,实际公职人员只有一两个人而已,从事的工作主要是配合上级政府进行一些政令的宣传。
镇级政府则是比较完善,设有巡警以及税务等相关机构。
毕竟这两级机构以往都只有县才有。而一个县的人口少则数万,而多的可是有几十万呢,大部分也不是说居住在县城里,而是分部在农村地区,这样收税或者出现什么盗抢案件的时候。从县里调人去非常麻烦。
而在镇一级机构设立税务和巡警人员,就能够更加地深入农村地区。
由于在浙江和苏南地区的试点情况比较好,所以内阁已经是准备这乡镇制度推广到全国。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乡镇制度,会在1862年的二月份以后,也就是农历春节以后正式施行,届时帝国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府县建立相应的乡镇机构。
乡镇制度的推行,将会改变中国数千年来的政令不出县城的局面!
中国数千年来,政权的统治基本只覆盖到县一级,而县之下的广大农村制度则是依靠传统的乡绅、宗族等势力维持。
说得好听一些就是乡民自治。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无法无天。
比如古代的‘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