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在外头跑了好几天,等回到位于当涂的知府衙门时,他整个人都是晒黑了一圈!
外头巡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各县的农忙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也许是得到了今年难得丰收的刺激,下面几个县的士绅们比较积极的参与到了知府衙门组织的水利工程修复中来。
有的捐款,有的动员本村本族的乡民参与义务劳动,用以开挖、疏通水渠。
等秋后时分,整个府县水利工程就会走上日程,而根据现有的计划,到时候官方的投入并不会太大,只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而已,水渠的开挖都是乡民自行开挖,施工期间的伙食之类的一般也会由当地的士绅富商阶层捐助,而府衙门为此付出的只有前期大约五千圆的资金而已。
而当毕宣溪等地方官员忙着夏收农忙工作的时候,财务部的官员们也一个个忙碌着准备征收夏税。
尽管从账面上来看中华帝国的税收体系里,农业税已经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依旧非常重要,在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江苏省(不包含商贸区)的话,尽管盐茶、商税等占据了大头,但是农业税依旧占据了大约百分之三十的份额。
而在一些工商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农业税更是占据了大头,比如说太平府这边其农业税就能够占据整个税收比如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而放到整个中华帝国的统治区域里,农业税将会占据所有税收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农业税这么重要,这财务部的官员们不重视夏税的征收才怪呢!
早在六月份的时候,财务部的各级财务厅,财务处,财务科就已经是磨拳搽掌,夏收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提前做好了准备。
如今夏收刚开始呢,那些基层的财务部官员就已经是走乡下村,正式开始了夏税的征收工作。(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
第三百二十六章 夏税和铁路
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避免农民为了缴纳农业税而在刚收获粮食的时候贱卖粮食,所以农业税和商税不同,农业税的征收一律是采取实物税。
不过财物系统显然是不可能把征收上来的价值几千万圆的粮食当成钱直接用于财政支出的,为了解决征收实物以及折现等问题,内阁设有直属于内阁的储粮司,专行收购、储存、运输、贩卖粮食、稳定粮价等事务。
一般而言,这些刚征收出来的粮食会被国库司按照市价出售于储粮司,折现后的现银被存入国库,进入财政支出体系。
而储粮司从财务部收购来的大量粮食其中一部分会被作为当地储备用粮封存,大部分则是由储量司直接在征粮地点就地销售,用以供应当地城镇居民的粮食需求,如果当地无法消化的话则是调运到外地府县贩卖。
储粮司的主要职能就是把征收上来的实物粮食折现纳入国库,另外就是储备粮食应对荒年,此外还有一大职能就是引导粮价的正常化,打击任何敢于在粮食上玩低吸高抛的投机商。
而储量司的粮食来源是帝国的农业税收,随时都掌握着帝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百分五以上的储备粮食。
其庞大的储备粮食足以让任何一个粮食商人望而止步!
为何?
因为只要储粮司发现市场上的粮价有异常波动,尤其是粮价异常高涨,那些投机商试图高抛低吸的时候,储粮司随时都能调集大量的粮食供应市场,足以让粮价一夜暴跌。
过去的两年来,已经有十几家活跃在苏浙两地的大粮商倒闭,而倒闭的原因全都是因为试图操控粮价谋利,被储粮司发现后短时间内抛出大量储备粮,进而导致粮价暴跌而损失惨重,进而破产。
能够存活下来的粮商大多是规规矩矩做生意的。又或者主动求变,开始对经营方式进行升级的,比如说已经有人开始投资建设面粉厂,从单一的粮食收购贩卖转为粮食初级加工商。
也有的主动和储粮司合作,只要他们把价格保持在市场范围内,储粮司并不介意和他们合作,可以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粮食。
毕竟储粮司内的粮食尽管有一部分是储备用粮。但是大部分还是需要变现的,而这些需要变现的粮食一般都是需要运往城镇地区销售。
而储粮司毕竟是个政府机构。并不是一个企业,甚至连国有企业都算不上,手上虽然有大量粮食但是让他们自行开设米店进行零售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储粮司的粮食还是通过大规模的批发,然后流通进入各大粮商的零售渠道,最后流通到城镇居民的手中。
这两年来,各地的粮商大多已经开始改变,尤其是一些大型粮商,他们需要大量的货源。然后贩卖到各大城市去,而再也没有什么人或机构能够比储粮司有更多的粮食了。
一些中小粮商倒是影响不大,因为他们一般都是亲自下乡下村收购粮食,然后在县城或者府城开设粮店贩卖,他们对粮价的影响极其有限,只要粮价保持稳定他们就能够赚钱。
不管是什么时代,只要和粮食挂钩的事都是大事。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粮价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帝国内阁可以说是想了诸多办法。
从财务部征税环节开始,再到大宗粮食的流通,再到市场的粮食零售价等,这些统统都有帝国政府插手的痕迹。
至于说什么资本市场化之类的。暂时对于中华帝国而言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整个帝国的工商业发展是不均衡的,市场化是不够充分的,在一些不影响民生的商品可以进行完全的市场化,帝国政府并不会进行干预。但是对于粮食这种关乎百姓温饱的大问题上,政府的调控是非常必要的。
同样受到政府调控的还有重工企业,尽管政府方面并没有和对粮食行业那样直接设立一个储粮司来干预市场。但是目前国内的重工企业基本清一色是皇室产业,而皇室产业虽然是商业化运营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其官方性质。
所以政府,或者是林哲这个皇帝对国内重工业的调控还是非常严密的。
“目前而言,钢铁产业以及各大机器产业对进口煤炭的依赖非常严重,而上海的煤炭市场的煤炭价格今年已经连续上涨,澳大利亚煤已经从去年较低的七两海关银涨到了八两,英国无烟煤已经涨到了十一两。煤炭价格的上涨,导致各大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大了不少!”
听着潘立宣说着这些,林哲脑海里也是快速转动着,身为后世人他非常清楚中国本来就是煤炭储量相当丰富的国家,后世的山西煤老板那是全国出名的。
但是悲剧的是,煤炭资源丰富、容易开采的地区都不在自己的控制下,山西和直隶以及奉天等地区可都是在清廷手底下呢。
“为了解决目前国内煤炭产量的不足,满足国内各企业以及船舶的燃煤需求,现在我们是打算在徐州建立一个大型的煤炭开采基地!”
潘立宣继续说着,林哲也是适时把手中的报告书翻到徐州煤炭基地的那一页,上头写着徐州那边的煤矿容易开采,而且矿区距离京杭大运河虽然有一点,但是也不是不能克服的,预计采用众多的牲口车辆运输,预计每年能够往外运出大约三万吨的煤炭。
看到计划书上说煤炭的陆地运输要采用牛车,马车之类的牲口车辆,林哲不由得又是想起了铁路。
来到这个时代也有好几年了,他一直是通过上海商贸区这个对外交流窗口了解国外的一些发展信息,得知英国在三四十年代就进行了疯狂了铁路建设,在英国大规模建设铁路后,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也是迅速跟进,等到了1858年的今天,铁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要建造铁路的投资太过巨大,如果由政府投资的话基本是不可能大规模修建的,一条铁路动则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这把全年的财政收入都砸进去也修不了几条铁路啊。
不过今天既然皇室产业打算在徐州建设煤炭基地,而且也有陆地运输的需求,林哲觉得有必要趁着这个机会搞一个试点。
如今的中国虽然没资金修筑那些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的大动脉铁路,但是搞个几十公里的小铁路还是可以的。
只要试点成功的话,后续在一些重要地区,比如矿区和内河主航道之间,重要城市之间,比如上海到南京都是可以搞的。
不过即便是试点,政府也不可能自己掏钱的,要搞铁路的话只能是让商业资本来搞,而对于这种实验性的工程,而且耗资极大的工程,也就只有皇室产业牵头才能搞得起来了。
当即他就对潘立宣道:“徐州煤矿的开采是可行的,在这方面皇室产业可以继续推进,争取早日投产,另外这矿区到运河阶段的运输,你们可以尝试用铁路!”
“铁路?”潘立宣并不是孤陋寡闻的人,作为一个掌控着庞大皇室产业的总负责人,他对世界局势的发展也是会及时跟进的,虽然没见过,但是也听过铁路为何物。
然而正是听说过他才会露出惊讶之色,修铁路在这个时代基本上和后世修高铁、核电站之类,都是属于超大型的工程,所需要的资金都是海量计算的。
皇室产业虽然说产业众多,但实际上大部分资产都是各大企业,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都是固定资产,而自身的流动现金并不多。
如果要修铁路的话,几十万圆扔出去都听不见响,几百万几千万才能初有成效。
如今听见林哲说要搞铁路,他也是不由得愣住了!
“铁路,臣也曾听说过这种物件,但是臣从诸多洋人口中也得知,修铁路所费不菲,以财务处的财力恐怕难以支撑啊!”
林哲摆摆手道:“没让你们修太长的铁路,只修一段从矿区到运河的小铁路而已,这铁路是交通运输利器,与帝国民生大有益处,且在徐州那边试修一段看看效果!”
林哲并没有给潘立宣任何的解释或者推辞的机会,直接就是定下了此事,潘立宣听罢也只能是低头应声。
君无戏言,林哲既然这么肯定的说出了此话,自然是下定了决心的,而潘立宣没有任何的反驳可能性。
回去的路上,潘立宣一直思索着,这铁路该怎么搞?也不知道要多少钱,如果所费太多的话,光凭皇室产业自身的流动资金恐怕难以为继,到时候是直接让皇家银行提供贷款呢,还是说向民间集资?
既然林哲这个皇帝已经确定了要搞一条小铁路,哪怕潘立宣就得给林哲搞出一条来,至于技术怎么解决,资金怎么解决林哲不管,而他潘立宣就要负责把这些事情通通解决。
当晚,潘立宣就是召集了宫务厅财务处的几个主要部属商谈了关于修建徐州煤矿以及运输铁路的事务,围绕着如何凑集资金商讨了一晚上,但是却是没有想到太好的办法。
就当潘立宣愁着该怎么凑集资金把徐州煤矿以及铁路给修起来的时候,在吴淞炮台那边,邴曲松等中华军高级将领也是密切关注着远方的联军。
在他们的视线中,大批联军士兵开始离开营地,他们这是要去那?南下吴淞炮台还是北进江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p
第三百二十七章 倾巢而出
八月六号,这个时节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一段时期,吴淞炮台外围的壕沟内,诸多士兵穿着单薄的夏季军服,但是一个个依旧被晒得不行。~,
而在要塞的上方,一大票高级将领们也是冒着赤日作者最后的临战安排!
自从上午时分发现英法联军所有异动的时候,中华军就是进入了响应的备战状态,诸多原本储存于弹药库内的炮弹被紧急搬运到了火炮阵地旁边,盖着火炮的炮衣被掀了出来,更多的步兵们从营房内快速沿着交通战壕进入预定阵地。
当吴淞炮台内的中华军做着临战准备的时候,位于吴淞炮台北方大约十公里的罗店方向,施清瑄也是得到了前方联军大规模出动的消息,迅速召集了高级将领进行了战前动员会议后,他就是做出了相关的战术安排。
在这种双方对持的战场上,任何一方的异动都不可能瞒过敌人,英法联军刚动起来呢,中华军就是做起了战备准备。
那边的吴淞炮台方向的第七军,距离炮台大约三公里外的第二军,以及罗店方向的第六军都是做好了准备。
不管英法联军是要南下还是北上,一场大战都是不可避免了!
距离联军登陆营地的一个小高地上,几个穿着中华军军服的骑兵远远的观察着远方的联军士兵,视线中大量的联军士兵从营地内出发,然后在营外列出了一个个整齐的方阵,仅仅是目视过去。就会发现这出战的联军有将近两万之数。
“快看,他们分出队形了!”随着其中一名侦骑的说话声。其他几人也是抬头看去。
只见原本还在列队的联军士兵开始缓缓移动起来,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朝着北方而来。也有一部分留住在那边。
“他们是要来我们这里,快,你立即回去情况汇报上去!”
那几个侦骑看到这个情况后,当即就有一个侦查翻身上马,然后快速的奔向北方数公里外的第六军阵地,而其他几个人则是留着继续观察着。
不过他们并没能停留多久,因为他们很快就是发现有着数队联军的骑兵正在向外围搜索而来,由于来的联军骑兵人数众多,他们区区几个侦骑自然是不会硬抗。而是快速向后退去。
不过在他们的后边,一队中华军的骑兵也是缓缓上来,这是嫡属于第八步兵师的骑兵连。
中华军在今年的扩编计划中,虽然有筹建两个骑兵团的计划,但实际上受困于马匹不足,新编的骑兵部队大多只能按照一个连一个连的编,这能够给新编的几个步兵师配属足够的骑兵连就非常不容易了。
第六军作为新编部队,目前一共也就三个骑兵连而已,分别是第八步兵师和第九步兵师的师属骑兵连。另外军部直辖一个骑兵连。
这个数量自然无法和第五军、第二军这种老部队相比较,要知道第二军不仅仅有着两个师属骑兵连,还有着一个第二骑兵团呢,而第二骑兵团作为目前中华军内仅有的三个骑兵团之一。从余胜军时代开始就是主力骑兵部队,其战斗力是不容置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