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军中他有着很高的威望。

过了两年,戚继光被调到浙江防范倭寇。对于倭寇的罪行戚继光早有所闻,他痛恨这些日本海盗残害我国百姓的行径,发誓一定要平定倭寇。

戚继光精通兵法,他认为打仗要取得胜利一定要军队精良,纪律性强,宁可要几千精兵,也不要几万乌合之众。他到浙江首先检阅当地军队,发现许多恶习充斥全军,这样一支军队怎么能打败倭寇?于是他树起招兵大旗,另建一支新军。

很快一支由当地农民、矿工组成的3000人的军队组织起来,开始几个月戚继光对这支新军严格训练,亲自教士兵使用各种兵器。在有了一定基础后,戚继光开始演习“鸳鸯阵”。

一个鸳鸯阵由几个人组成,最前面的是队长,队长身后有两行士兵,每行5人,最后一个是伙夫。队长身后每个士兵都拿藤牌,遮挡箭支、刀砍,掩护其他战友。他们俩后边是“狼筅兵两个,狼筅是戚继光发明的新兵器,实际是大毛竹上插上尖刀,由于把儿长可以横扫挥舞,威力巨大。再后面分别是每行各两个民枪兵和一个短刀兵,协助作战。这样一个小队可以独立作战,又可以几百个小鸳鸯阵组成一个大阵,还可以变换阵法为“二方阵”、“三方阵”,真不愧是秘密武器。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倭寇大股部队侵犯浙江台州一带,而此时戚继光率军正在宁海。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激动,心想终于有机会能和倭寇决战并消灭其大部队了。他立即上马,手持令旗坚定地向前一挥,说道:“全军启程,向台州急行前进,违令者斩。”军令如山倒,这支部队昼夜行进,当军队赶到台州城时,围城的倭寇头目还洋洋得意地想这次避开了戚继光,台州唾手可得呢。

拂晓时分,台州城城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支几千人的军队悄无声息地从城中出来,此时城外的倭寇大营还在睡梦之中。

突然,一杆绣着斗大“戚”字的大旗在队伍中醒目地树起,随即一个声音响彻全军:“布好鸳鸯阵,向敌人进攻。”。

从天而降的戚家军将倭寇吓呆了,等他们稍清醒时,鸳鸯阵已经攻到了大营。由于敌军的惊慌,也由于平时戚家军训练有素,倭寇被包围在大阵中逃不出去了。

此时戚继光亲自在阵后擂鼓助威,“咚咚”的战鼓声更使戚家军力量倍增,每一个小鸳鸯阵进退自如,队长在前指挥开路,藤牌兵掩护全队,狼筅兵横冲直撞锐不可当,长枪兵短刀兵配合默契,倭寇被打得“哇哇”怪叫,四处逃窜。戚家军紧追不放,直杀到澄江江边。这次战斗共打死倭寇几百人,还有许多倭寇被烧死、淹死。

台州大捷后,倭寇的气焰被打消许多,同时“戚家军”的名声响彻整个浙江,倭寇一听“戚家军”这三个字就十分害怕。这次战斗后戚家军由3000人发展到6000人,战斗力更强了。

第二年秋,倭寇又想侵扰我东南沿海。但他们知道浙江有戚继光不好对付,于是在福建沿海骚扰,攻占了宁德城。这一来嘉靖皇帝又着急了,赶忙把戚继光又从浙江调到福建。

戚继光对倭寇的不断骚扰也十分费心思,他想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倭寇来了打,一打他就走,总是击不中要害。就像打蛇要打它的七寸,要消灭倭寇也要消灭他的巢穴,这样才能永保东南沿海平安无事。戚继光到福建后就向各方面打听,不论男女老幼,不管是做什么的,只要有消息就听取并且给报信人奖赏,终于戚继光知道了倭寇的巢穴是在宁德城外数十里的横屿岛。这个岛是海上一座孤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倭寇在岛上积放财物,也将这个岛当作根据地养精蓄锐。

戚继光这一日察看了横屿岛地形后,深深感到的确不好攻打。晚上他召集所有将领、参谋在大帐内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很热烈,但是只有打胜仗的信心却没有什么实际有效的办法。

这一夜戚继光苦思冥想,逐渐地一个想法在他脑中形成。虽说横屿岛在海中,四面环水,但在退潮时就是一片淤泥与陆地相连,倭寇也经常在退潮时攻上岸,在涨潮时退回岛。那我们可不可以利用退潮时攻入横屿岛呢?想到这儿,戚继光十分兴奋,索性不躺了,披上衣服在桌前坐下继续思考。

用什么方法可以迅速通过淤泥攻上岛呢?而且一定要保证迅速消灭敌人,才不会在涨潮时被切断退路。

“有了,可以用稻草铺路,再搭上木板……”戚继光忽然灵机一动有了主意,喜不自禁叫出声来。此时天已蒙蒙亮了,一夜未睡但他仍是精神百倍,随即他披挂整齐升帐点兵。

当戚继光把他的主意给部将说明后,顿时众将发出一片赞美声,都说还是大将军有办法,对此戚继光只是微微一笑,随即正色传令。他将戚家军分为两路进攻横屿岛,一路由侧面进攻争取在岛中放起大火扰乱敌人,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从正面进攻。每个士兵都准备稻草和木板,只等当天一退潮露出淤泥,立刻铺上稻草,在稻草上再放木板,这样大军就可通过木板顺利地攻上横屿岛。

这一天退潮后,士兵在岸上已能清楚地看到横屿岛,马上开始铺稻草木板。岛上的倭寇发现了这条大蛇似的木板路,十分害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戚家军攻上岛,几千个倭寇立刻和冲上来的戚家军顽固拼杀,战斗十分激烈。戚继光此时又为战士助威,岛上喊杀声、兵器相憧声、战鼓声响成一片,打得难分难解。

这时,另一路戚家军却已悄悄地上了横屿岛。倭寇以为只有一支戚家军攻上岛,因此只在正面抵抗,忽视了侧面的防守。等到岛上放起大火,那一路戚家军从后面杀上来时,倭寇们可傻了眼,再也无心抵抗了,岛上到处是倭寇的尸体。这一仗戚家军大获全胜,完全捣毁了倭寇的巢穴。

自此以后,倭寇可是吓破了胆,他们也被分隔开来,无法再联合,对百姓的侵扰减轻了。但是威继光仍不满足,他恨倭寇危害我国人民,他要将倭寇消灭干净,永远消除这个祸害。

这时在浙江、福建还有一支俞大猷率领的抗倭军队,于是戚家军和俞大猷军联合起来,共同打击倭寇。经过三年时间,戚家军和俞家军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将倭寇不是消灭就是将他们赶回老家。到这个时候,东南沿海的人民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也永远记着戚继光的功绩,称颂他是一位抗倭名将。

55。一条鞭法改革

一条鞭法,产生在明朝的嘉靖年间。1581年万历9年通行全国,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项主要赋役制度。

在一条鞭法实施以前,明朝传统的赋役制度是将赋和役分开征调的。赋以田为对象,分成夏税和秋粮,向田主征收;役的对象是人丁,官府需要力役时,按户出丁,轮流应役。官府分别把每户的田地和户口,记录在鱼鳞图册和黄册上,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随着土地兼并的扩展,户丁逃亡,田地隐匿,使得这两个文册的记载十分混乱和失真。那些善于隐产瞒丁的富户,和享有优免权的权贵,“地连阡陌,而欺隐无税”,贫苦农民往往产去而税存,弊端百出。统治者在田赋以外加派的贡品,对户丁的任意役使更是数不胜数。这样苛重的剥削和混乱不堪的赋税制度,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迫使农民“甘愿抛荒田产,避役四方”,或者“逃亡山林,转为盗贼”,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国家税源枯竭,人丁短缺。到嘉靖、隆庆年间,可收租赋的田地日渐减少。1571年隆庆5年的征赋地比1393年洪武26年减少近一半,户丁的流亡也相当严重,这对封建政权来说,是个很大的危机。

为了稳定统治,减少财政损失,必须重新清查土地、户口,改革赋役制度。

1539年嘉靖18年,应天巡抚欧阳铎和苏州知府王仪,提出“以田为母,以户为子”的办法办理赋役。后来相继有人提出“纲银”和“一串铃”的办法。按照《明史·食货志》的说法,纲银就是把民间应役岁费,丁四粮六总征,易知而不繁,就像网之有纲一样。一串铃则是一种伙收分解的办法。这都是一条鞭法的先导。嘉靖末年,经海瑞、庞尚鹏在江南地区大力推行,才逐渐推广开来。1581年万历9年在明代着名政治家张居正主持之下,在全国实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是,通计一个州县的赋役,量地计丁,丁粮全部交官;一年中所需的力役,由官府全募,付给工食费用;其他杂税土贡等也与税粮合为一条,计亩征银,由官府折办。

一条鞭法现在看来简单,但在当时却是一项重大改革。力役从按户丁签派,改为赋役合一,一律按亩征收银两,户丁只要出钱就可以免除力役。这无异于从实际上取消了力役,从而削弱了人身依附的关系,开始有了一定限度的人身自由,有利于商人、农民、雇工的谋生活动。由于银两可以用来代替实物,缴纳赋税,这就改变了征收实物税的旧制,扩大了银两的流通范围。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刺激的作用。同时,在一条鞭法实行的初期,把一切苛捐杂税归并成一种,简化了征收的手续,减少了官吏从中舞弊的机会,改变了某些赋役不均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所以一条鞭法的实施,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56。百年之争

明朝末年,以皇帝、太监、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大地主集团,已成为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最反动的集团。另一部分中下级官员、中小地主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受到排斥,他们看到当时政治腐败,将要导致明朝的灭亡。为了改革弊政,缓和矛盾,也形成一股政治力量,和大地主集团进行了斗争。这个大地主集团,后来被称为阉党,反对阉党的人被称为“东林党”。

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和神宗意见相忤,被革职,回到家乡江苏无锡,和原任行人高攀龙、御史钱一本、太仆少卿史孟麟等讲学于无锡东林书院。顾宪成认为士大夫要关心朝廷,关心民生,关心世道。他们在讲学中,往往议论朝政,抨击一些失职的大官僚和为非作歹的太监等,因此得到社会上对现实不满的地主、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等的拥护,也得到朝中一些正直官员如吏部郎中赵南星等人的支持。他们互通声气,志同道合,使东林书院成为一个社会舆论的中心。东林党就是由于东林书院而得名的。

“东林党”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综括起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主张拥立朱常洛为太子神宗皇后无子,王贵妃生子常洛即光宗,郑贵妃生子常洵即福王,常洛是长子。按照儒家礼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应立常洛为太子。但神宗宠爱郑贵妃,想立常洵为太子。许多朝臣争请立常洛为太子,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国本”。

之争。围绕这个问题,又产生了所谓三王并封之争,福王就国之争,“三案”之争等。拥立常洛为帝的朝臣最后虽然胜利,但光宗即位后不久就病死了,使他们又失去了靠山。后来阉党把由于拥立常洛而产生的这些斗争,算作“东林党”的一项罪名。

2。主张重用李三才李三才,顺天通州人,从户部主事,历官至户部尚书。在他任右金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期间,主张改革弊政,停征商税,反对矿监、税使,并且惩治了税使陈增部下的程守训。

他还修治河道,发放赈粮,是一个有才能、得民心的官员。顾宪成等和他友好,曾写信给大学士叶向高,推荐李三才为人廉直,应入阁为相。但忌妒他的人很多,群起反对,有人甚至攻击他曾私用皇木、营建私第,因此落职为民。“东林党”人想任用贤能,澄清吏治的主张也破产了。

3。反对横征暴敛东林党主张减轻人民负担,主张“惠商”,简化征税手续,减少滥征滥派,减轻江南织造的供应,减轻人民负担最重的“解役”等。其目的是为了维持农民的最低生活生产条件,以便保障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收入。但是,就是这样的建议也没有被皇室大地主集团所接受。

4。反对太监为非作歹熹宗天启时公元1621~1627,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愈来愈激烈了。最初,“东林党”人叶向高、邹元标、杨涟、赵南星等人得到执政的机会,反对“东林党”的人暂时销声匿迹。他们幻想能够依靠皇帝和几个贤能的官员,对为非作歹的太监加以约束,就能改良政治、安定民生。但是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决定了他们必须继续进行勾结,保持他们的腐朽统治。太监魏忠贤纠合了“东林党”以外的浙、齐、楚等党派中的一些大官僚,互相勾结,对“东林党”人进行迫害。他们编制了东林《同志录》、《点将录》等,把他们想要打击的人编入册内,又将东林党人加以《水浒》中为他们所蔑视的农民起义领袖的绰号,如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大刀杨涟、智多星缪昌期、神机军师顾大章等,制造压制他们的舆论。

1624年天启四年4月,阉党给事中傅堪开始向东林党人开刀,奏劾和逮捕了与东林党人关系较密的汪文言。阉党叫汪文言诬陷左光斗、魏大中等人,汪文言不屈,被击毙狱中。

同年6月,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24条罪状,其中有:1。自行拟旨,擅权乱政;2。斥逐直臣,重用私党;3。亲属滥加恩荫,甚至小孩子也做了高官;4。利用东厂特务机关,陷害好人;5。穷奢极侈,生活腐化等。左金都御史左光斗也写成了奏劾魏忠贤的奏疏,魏忠贤听说了,不等他奏上,就把他削籍为民。

给事中魏大中也与同官奏劾魏忠贤擅权结党,孤立皇帝。接着上疏弹劾魏忠贤的还有黄尊素、袁化中、李应升、周宗建、万燝等70余人。

这一年,又发生了两淮巡盐御史崔呈秀贪污受贿的事。左都御史高攀龙揭发此事,吏部尚书赵南星奏请将崔呈秀遣戍。崔呈秀连夜跑到魏忠贤的家中,叩头哀告说:“高攀龙、赵南星都是东林党人,如果不去掉他们,我辈不知死到哪里?”。

崔呈秀还请魏忠贤收留自己为养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