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Garside; Coming Alive; pp。 231…233; 263…284。
'8…16'Garside; Coming Alive; p。 257。
'8…17'Garside; Coming Alive; pp。 257…259。
'8…18'一位西方学者的观察,无日期。
'8…19'Garside; Coming Alive; p。 259。
'8…20'朱佳木:〈胡乔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载于光远等:《改变中国的 41 天:中央工作会
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亲历记》(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页 308。
'8…21'2001 年 1 月对于光远的采访。
'8…22'邓力群:《十二个春秋(1975…1987):邓力群自述》(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页
133。
'8…23'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页 321…325。对
务虚会的记述见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下册)(香港:泰德时代出版社,2007),
上册,页 293…315、341…347;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上下册)(香港:时代国际出版
有限公司,2005),上册,页 355…367、385…387;萧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 10 卷:历史的
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页 69…82;Merle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Deng Xiaoping Er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47…61;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
年的中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页 273…356。
'8…24'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 328。
'8…25'发言全文见郑仲兵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上册,页 355…367。
'8…26'Goldman; 〃Hu Yaobang's Intellectual Network;〃 p。 229…237; 沈宝祥:《真理标准
问题讨论始末》,页 323…327。
'8…27'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 370…371。
'8…28'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册,页 306;《国史?第 10 卷》,页
67;2001 年 11 月作者对王若水的采访。
'8…29'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册,页 306;《国史?第 10 卷》,页
67。
'8…30'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 342…347。
'8…31'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 321…333。他的讲话的部分内容见页 321…323。
'8…32'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p。 50…54。
'8…33'Goldman; 〃Hu Yaobang's Intellectual Netowrk;〃 pp。 229…235。
'8…34'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页 367…370。
'8…35'《国史?第 10 卷》,页 65…74。
'8…36'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上册,页 322…324。
'8…37'DXPNP…2,1979 年 3 月 16 日,页 493。
'8…38'Ming Ruan; Deng Xiaoping: The Chronicle of an Empire (Boulder; Colo。: Westview;
1994); p。 56。
'8…39'DXPNP…2,1979 年 3 月 27 日,页 498…500。
'8…40'SWDXP…2; pp。 183…184。
'8…41'SWDXP…2; pp。 181…183。
'8…42'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136…139。(叶剑英对邓小平的讲话不以为然。见页 137。)
'8…43'〈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结束语〉,1979 年 4 月 3 日。这个讲话的摘要见
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页 345…347。
'8…44'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138…139。
'8…45'Goldman; 〃Hu Yaobang's Intellectual Network;〃 pp。 236…237。
'8…46'《国史?第 10 卷》,页 165…247。
'8…47'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135…137。
'8…48'邓力群:《十二个春秋》,页 155…156 页。
'8…49'见 Goldman;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及 Merle Goldman; From
Comrade to Citizen: The Struggle for Political Rights i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第 9 章
苏联和越南的威胁:1978…1979
1977 年夏天邓小平重新掌管国防和外交工作后,面对着两个首当其冲的问题:一是对抗苏联和越南的威胁,维
护国家安全;二是为争取外国对中国现代化的帮助打下基础。 '9…1'为了减少苏联的军事威胁,他努力加强与邻国的关系,
阻止苏联的势力扩张。为了给中国的现代化争取帮助,他转向日本和美国。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他在 1978 年 1 月后
的 14 个月里出访多国,访问的国家数量超过了他一生其他时间到访国家的总和。在这些出访中,他改善了中国与亚洲
大陆邻国的关系,使中国的开放程度超过了 1949 年以后的任何时期。他使中国不可逆转地走上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全面交流思想的道路。这五次出访中,他去了缅甸、尼泊尔、北韩、日本、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美国。在这 14
个月里,邓小平还同日本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与美国进行了关系正常化谈判,并将中国带入了一场对越战争。
邓小平担负起外交职责
1977 年夏天恢复党内工作时,邓小平并不想主持外交事务。有一次他甚至说,他不愿承担这项工作,因为它太
耗神了。可是中国需要邓小平主管外交,不仅因为 30 年来他几乎一直陪同毛泽东或周恩来接见外宾,而且他本人从 1973
年夏天到 1975 年底就在毛泽东和周恩来指导下负责外交事务。他的同事都认为,周恩来去世之后,在外交知识、战略
思想、与外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以及既争取外国人的善意又坚定地维护中国利益这些方面,其他领导人都难以与他相比。
中国的外交官可以具备有关其他国家和以往谈判的丰富知识,例如黄华 '9…2'枣1976 年 12 月他取代乔冠华成为外交部
长,但往往缺少作出重大政治判断的自信,也没有足够的地位与外国领导人平等相处。
外交一向是中共最高领导人的核心工作。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外交方面都是世界顶级的战略家,他们充满自信,能
够与外国领导人平等地打交道。在 1978 年以前,虽然中国仍然比较封闭,但他们都把外交视为大事,亲自承担着领导
外交的工作。
毛泽东会见外国人时散发着帝王般的自信,谈论哲学、历史和文学,纵论天下大势。周恩来在国内外会见外宾时,
则表现得博学而儒雅,他态度亲切,体贴入微,对客人照顾得十分周到。他既谈大事,也愿意讨论细节。
像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样,邓小平对国家有着出于本能的忠诚,具有战略眼光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也同他
们一样,邓小平在会见外国人时,不但要完成既定的会谈内容,还会努力摸清来访者的性格和目的。但是,与毛和周相
比,邓关注与中国有关的重大问题时更有系统性,也更加坦白直率。在会见外宾前,邓小平不接受口头的情况简介;他
会阅读下属准备的有关来访者及其来访目的和应讨论议题的文件。像过去毛和周的情况一样,通常会有一名外交官先行
会见外宾,由他把来访者的意图告知邓小平,邓小平再接见他们。
驻京外交官都十分尊重邓小平,认为他是个可以打交道的人。外国来访者也很喜欢邓小平,他机智、专注,讲话
直言不讳,愿意解决问题。乔治?布殊在 1975 年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时经常与邓小平见面,他说:「他态度明确,
讲话直率,使人不会误解他的意思。 '9…3'黄华曾多次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会见国外的来访者,他在谈到邓小平时
说:「他能很好地抓住主要问题,深刻理解并简单说明问题的实质,果断并且直截了当地作出判断和决定。」'9…4'
毛泽东对中国怀有过于宏大的、超越了现实国情国力的构想。邓小平与毛不同,他一向很现实,承认中国的弱点
和落后。但是他也具备基本的自信:他知道自己代表着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它有着悠久而伟大的文明史;他的力量不
但来自他个人战胜重重挑战而取得成功的经历,也来自于他对国内和国际事务的全面了解。和苏联的一些领导不同,他
无意讨好洋人。无论洋人如何摆出泰山压顶的气势,他从不自觉矮个半截。相反,他在与外国领导人打交道时,把他们
视为解决问题的伙伴,很快就直奔主题。由于没有心理负担,他便能既不畏强也不凌弱地坚决抵制他认为不符合中国利
益的外来压力。
但邓小平并非总能展示这种自信。1974 年他第一次访问纽约,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他的讲话让人觉得拘谨而
刻板,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部下会把他的一言一行汇报给毛泽东。他在 1975 年时仍然很小心,因为在所有重大外交政策
问题上他仍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邓小平也承认,周恩来的知识和经验远在他之上。但是毛、周去世之后,他就可以自
主地与外国领导人谈判,不用担心他人的意见。1977 年年中,他重新主持外交工作后,延续了他在 1975 年的政策。
但是在这一年 7 月之后见过他的外国官员觉得,他变得更加从容自信,更愿意就广泛的外交政策问题表明自己的看法。
从 1977 年 7 月到 1979 年底,他在同外国领导人会谈时总会恭敬地提到「华主席」。但是自 1977 年他复出,
外国客人就从未怀疑过他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当家人。他不但是代表中国的谈判者,而且是伟大的外交战略家。虽然他也
阅读外交官的报告,但在重大决策上,他更多依靠自己老到的判断力。他之所以能表现得轻松自如,是因为他对当下的
问题与总体战略的关系有着可靠的理解,对自己和对手交涉的能力充满自信。在与外国人的会谈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
的独特风格:先说几句机智的开场白,对外国客人表示欢迎,然后迅速专注于他要讨论的议题,直率、明确、强而有力
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以苏联为大敌
邓小平的战略分析起点和毛泽东是一样的:分清主要敌人,广结盟友与之对抗;分化敌人的盟友,使其疏远敌人。
到 1969 年,苏联显然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的主要敌人枣这一年 7 月尼克逊总统在关岛宣布,美国不会涉足亚洲大
陆的战争;而 3 月和 8 月的两次边境冲突后,中苏关系依然剑拔弩张。
1975 年美国从越南撤军后,苏联和越南便趁此机会,填补了美国撤军留下的空白。在邓小平看来这加剧了对中
国利益的威胁。他的结论是,苏联决心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越南则想成为东南亚的霸主。因此中国要与大致处于同
一纬度的另一些国家枣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枣形成对抗苏联的「一条线」。同时,中国要努力使另一些国家枣
比如印度枣疏远苏联。
1977 年邓小平复出时,苏联和越南正加紧合作,扩张它们在东南亚的势力,这让邓小平感觉到日益增长的威胁。
越南允许苏联使用美国在岘港和金兰湾建造并留下来的现代化军港,这将使苏联军舰能够自由出入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
整个地区。越南还建设导弹基地,装备了瞄准中国的苏制导弹。苏联则向基地运送人员和电子设备,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苏联沿中国北部边境驻有重兵,还预谋入侵阿富汗,而中国西部的印度也在跟苏联合作,这使局势变得更加危险。同时,
越南已经控制了老挝,并且正在策划入侵中国的盟友柬埔寨。邓小平,像下中国围棋的棋手一样,认为这些国际变化等
于是在不同地点布下棋子,欲将对手围而歼之。在他看来,中国正处在四面受敌的危险之中。
在所有这些事态的发展中,邓小平认为苏越结盟对中国的威胁最大,因此假如中国能对越南这颗棋子大胆下手,
就能最有效地阻止苏联的包围。他说,越南人赶走美国兵之后,开始变得趾高气扬。1978 年 5 月布热津斯基与邓小平
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时,邓小平对越南背信弃义的严厉谴责曾让他感到吃惊。1978 年见过邓小平的另一个外交官也说,
只要一提到越南,邓小平就不由自主地发怒。'9…5'
邓小平与越南的关系
无论从个人还是国家的角度来说,邓小平都有被越南出卖的感觉,因为中国曾为越南反抗美国作出了巨大牺牲,
而 50 年来他跟越南人也有着深厚的个人交往。半个世纪以前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与越南人一起参加了反抗法
国殖民主义的斗争。邓小平和胡志明(Ho Chi Minh)在上世纪 20 年代初都在法国,他们两人当时是否见过面,已经
无从考证,但邓小平 1930 年代末确实在延安见过胡志明。周恩来则在法国时就认识胡志明,1920 年代中期他们还是
黄埔军校的同事。邓小平在 1920 年代末被派往广西时,曾数次取道越南,得到过越共地下党的协助。在 1940 年代和
1950 年代初,邓小平和越南共产党人曾是争取共产主义胜利的革命战友,1954 年以后他们却又成了致力于维护各自
国家利益的政府官员。
邓小平的前部下韦国清将军也与越南渊源很深。韦国清曾在广西省和淮海战役中供职于邓小平手下。他是广西壮
族人,邓小平 1929 年在他的家乡建立过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后来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1954 年越南跟法国人打仗
时缺少大规模作战的经验,中国派去的韦国清将军在指挥奠边府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越南人打算撤退,但韦国清拒
绝撤退。越南北方的防空任务也是由中国飞行员执行的。
邓小平理解中越关系的复杂性枣因为国家利益发生了变化,需要用新的眼光重新考量。他知道,由于数百年来
中国的入侵和占领,越南爱国者把中国视为大敌。他很清楚,越南想从中国和苏联双方都得到尽可能多的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