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这样做,官员自身资格要过硬,让别人说不出话来。
像张咏为崇阳知县,管库小吏带一文钱出来,被发现之后向张咏叫板:“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便就是当时规定,盗罪一贯以上才能处斩,一文钱按律最多就是杖刑而已,而且张咏作为知县只能判杖刑以下的案子。
结果张咏留下了那流传千年的判词:“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然后亲自持剑斩了小吏。
这是典型的法外施刑,哪怕就是在当年的太宗时候,也没有人认为张咏说的判词把盗钱数额弄到一贯以上就合法了,那只是一个借口而已。事后张咏没有因为此事受到处罚,只是上下都认可了他的做法。当时正是进士大规模地扩招,而且被重用的时候,宋太宗正要借这件事确立进士们的地位和权威,同时打压胥吏而已。
李参恩荫入仕,法外判刑他还没有这个资格,他下面的孟州僚佐就更加没有。
徐平是一等进士出身,龙图阁待制,永宁郡侯,而且圣眷正隆,铁了心要处置童七郎,完全可以像当年的张咏那样,对童七郎法外施刑。
………………………………
第53章 查税
正午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刘小乙端着盆在地上洒了水,可不大一会,便就蒸腾干净不留一点痕迹。只有高大的银杏树遮住一大片阴凉,坐在下面分外舒爽。
李参站在树下,想了好久才叹了口气:“这个童七郎,实在是滑不溜手。他在这里开窖口,赚了大把钱财,却不买房不置地,只是一些浮财,不赋不税。再加上窖里烧的那些仿冒的酒器,在赌场里从不滥赌,可知是个十足的刁民!但偏偏他做的事情按律都不是重罪,不过杖几十而已,这等刑罚如何能够治他?这等人物,以后河阴县没了蒋大有一家对他的掣肘,不是愈发无法无天?”
徐平点头:“去了一个蒋大有,站起来一个童七郎,这不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又奈何?律法森严,下官也只能按律法治他,了不起也只是行杖的时候用些力罢了!待制,你难道就看着这种人逍遥法外?总要想个法子!”
听了这话,徐平不由笑了起来:“说了这半天,我这里倒是想出个办法,就不知道李通判做不做得来!”
“做不来也要做,待制尽管说。不除了童七郎,这河阴县里还是不得安宁!”
徐平在银杏树的阴凉下来回走了几步,才对李参道:“你刚才说童七郎这些年在河阴县不赋不税,那我问你,他不交税那手里的钱财是怎么来的?”
“自然是卖瓷器所得,下官查过了,童七郎在河阴确实没有田产。”
“卖瓷器,卖瓷器就不要交税了?你孟州城里,别说是开窖口,但凡是个开店的哪怕只是卖针线,是不是都要交税?”
“自然,开店做生意,自然是要交住税的。”说到这里,李参突然明白了徐平的意思。“待制是说,童七郎这些年偷逃了税款?”
“难道不是?他制的瓷器总是卖出去了,不卖出去他哪里来的钱?瓷器卖了却不交税,这不是偷逃税款是什么?”
听了这话,李参沉吟不定:“可是,童七郎并没有开店,他的瓷器是如何卖的别人也不知晓。到底是在河阴县卖的,还是在其他州县开的有店,说不清楚。”
这时候商税分住商行商,住商税千文三十,行商税千文二十。但总的来说,是对交易和贩运征税,而对生产并不征税。童七郎是生产者,河阴县这里从来就没有他交易的记录,也就没有交税。
对这种情况,李参也是觉得不该交税的,这也是时代不同带来的思想差异。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只要对运输过程和交易征税了,那么商人会把税的负担自然转嫁到生产者身上,并不需要对生产者专门交税。
徐平有前世不同的思想意识,又身在三司,本来就一直想的是把财政收入慢慢向工商业转移,自然比李参明白这里面不合理的地方。
如果只对交易和贩运征税,像在开封府这种地方,如果大户人家自产自销,把上下游的生产链打通,则就可以避过中间的交易税,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商业行为中的利润和超额利润,地租中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现在的人还没有理性的认识,赋税结构自然也不合理。不对生产征税,在徐平看来是极大的漏洞。
但这种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总不能现在提出来对童七郎的生产交税。徐平想了一会,对李参道:“李通判,其实事情没有那么复杂。童七郎这些年来必定是烧造了不少瓷器,这些瓷器他也必定是卖出去了,只要看他是怎么卖的,若是在其他州县有店便就行文去查,若是没有便就可以认定是在河阴县交易。”
“那又如何知道到底卖了多少?该交多少税?”
“这个简单,只要现在去他的窖口,看他一个月出多少瓷器。如果一个月的查点不清,那便查一两日的,倒推回去就是。”
李参点点头,却总是觉得哪里不妥,想了一会问道:“待制,这样做总是有疏漏吧?或许现在童七郎烧得多,但前些年没有这么多人,没有这么多窖口,他便烧造不了这么多。如此倒推,不是冤枉了他?”
听见这话徐平就笑:“他要是觉得冤枉,自可以拿出人证物证,你管那么多干什么?他偷逃税款,你只管追税,怎么证明是他的事!还有,藏匿货物不税者没收其三分之一,过期不纳税则税款加倍,你可要把账仔细算清楚了!”
李参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觉得头有点晕忽忽的。徐平刚开始说追缴逃税的时候,他还觉得对童七郎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破点财而已。等到徐平把账算完,忽然发现这要是追查下去,把童七郎的身家全部收了,甚至把他连人卖了,只怕都还不完欠的税款。这追税,一不小心就能让人家破人亡啊!
徐平心里却清楚得很,对于商人,或者说以商业活动为生的,手里握着收税查税的大权就握住了他们的命门,想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这个年代还算好的,到了他的前世那种商业社会,只是存在想不想查的问题,查起来一个也跑不了。
对于童七郎这种人,去找他违法犯罪的过错完全没有必要,只要查税就好了。为了做个客户逃避赋税,在本地竟然一点房产田地都不置办,他能够老老实实完税才是稀奇的事。只要不是让他补交税款,而是追究他藏匿货物偷逃税的罪责,那他这些年积攒的财富全部收上来都还不够。
李参长出了一口气:“下官知道该怎么做了。”
徐平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经过了河阴县这两家土豪的事情,徐平对这个时代的一些经济状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乡村的经济,一些以前觉得想不清楚的地方,终于在脑子里开始有了轮廓。用大农庄摧毁小农经济的基础,用工商业代替农业来的税赋收入,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简单粗暴地去做,很可能就会引起社会的大动荡,好事做成坏事,本来的支持者也从而变成反对者。
这个小县,或许可以做为徐平对乡村配套改革制度的试点。
………………………………
第54章 将要离去
“官人说的这话,真是天大的笑话!我童七郎在河阴县开窖烧瓷,至今天已经七年多了,满县的人都知道,又没有藏着掖着,到今天才说我有税款没交!县里官员公人吏人那么多,从来没人跟我说一声。这事情说破天去,也跟我无关!”
三皇庙的一间偏殿里,跪在地上的童七郎听了李参的话,先是叫屈,见李参不为所动,突然之间就暴怒,吼得连额头的青筋都暴了出来。
站在旁边的两个差役见情形不对,两只大杖迅速就架到了童七郎的肩头,把他死死地叉在地上。
李参咳嗽一声,沉声道:“若是税款都要官吏去催缴,多出来的人手,哪个给他们出工钱?路口码头,都有官府的榜文,哪些物品要交税,交多少怎么交都列得清清楚楚,你心存侥幸,又能赖哪个?”
童七郎冷笑:“官人这话说得可是言不由心,就是这河阴小县,黄河边上收税的拦头也有两家,有时候甚至孟州都有拦头收税收到河阴来。怎么到了我这里,就说没有人上门收税了?明明是现在巧立名目,想谋夺我的家产!”
“你这刁民,胡搅蛮缠!”坐在旁边案上的孟州录事参军孙标一拍桌子,“拦头们收的是过税,自然是在黄河漕路上收,你是个住商,谁收到你这里来?”
孙标长着一张黑脸庞,面相上就比李参凶恶得多。得了李参的消息,他带着人手紧急赶到了河阴县,正赶上李参向童七郎催税。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作为主管民事的幕僚官之长的录事参军,孙标比李参还要紧张。听说对难以下手的童七郎要用追税的法子,他是一百个赞成。这些刁民给州里惹出如此大的麻烦,他们就不要想被官府轻轻放过了,追税是他们这些人的职责,别人也不好说什么,正好用来收拾这几个犯事的。
童七郎看看孙标,知道是个心狠手辣的,声音不自觉地就低了些:“不管是住商行商,官吏上门收税是本分,没上我的门,自然就是我本就没税可交。”
孙标冷哼一声:“官府怎么做事,还要你这个刁民来教?照你这么说,每年的夏秋两税,官府不下去催,还就可以不交了?你开窖制瓷,按时交税是本分,你不自己到官府来报备,哪个知道你该交多少税?如今犯出事来,自然是从头算起!”
话说完,孙标又目炯炯有神地瞪着童七郎,好似饿虎看着肥羊。
见童七郎虽然还是梗着脖子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但却不再说话,李参吩咐人把他带了下去。这事情跟他说一声也就是了,并不是非要他同意了才去查税,孙标自然有带来的公吏做这些。至于参赌的案子,还是要等司理参军来了再审。
见童七郎被押了出去,孙标向李参拱手说道:“没想到河阴小县竟然出了这等大案,都是卑职平时照看不周,通判恕罪!”
李参叹了口气:“算了,案子还是等程司理来了再审,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想好河阴县这里如何善后。河阴小县,满县就蒋大有一家上户,凡是好地大多都是他家所有。如今他抓了起来,一家人都犯案,租佃出去的地该如何,以后县里的夏秋两税又该如何收,都是棘手的事。童七郎虽然是客户,但雇佣的人不少。他犯了案,尤其是追税之后那些窖口该如何,雇工以后的生计,都要拿出一个章程来。”
孙标犹豫了一下,小声问道:“通判,这些事情不该是姚泽广费心的吗?”
“哼,姚泽广,以前他偷奸耍滑,坐视这两家把持一县事务,岂能不追责?我已经行文转运使司,县里的事情先不要他管了,这些日子你多费心吧。”
孙标拱手应诺:“通判吩咐,属下一定尽心尽力!”
孟州的地位重要,孙标是以京官太常寺太祝任孟州录事参军,官职正式的称呼应该是知孟州录事参军事。相应的,他的地位就比平常州的录事参军高,面对李参的时候相对有一些自主权,两人在一起说话的时候就不那么等级森严。
李参叹了口气:“现在最麻烦的事情,是蒋大有一家男丁全部被捕到了牢里,他家的佃户都在观望,不知以后租佃的地是什么说法。天时不等人,如果拖过了秋粮下种的季节,秋粮又成泡影。河阴县的夏粮已经遭灾了,再废一季,唉——”
“先前,通判不是在河阴这里发了青苗贷,对秋粮再发一季吗?且不管蒋家是如何打算,只管揭榜出去,让县里百姓按往年规矩耕种便了。蒋家的事,以后再说。”
“你不知晓,前些日子徐待制特别与我说了,青苗贷不能再放。一季夏粮收不回来,我们把本息寄希望在秋粮上,秋粮再遭灾怎么办?青苗贷是不能放了,还是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收些种子来,按灾年惯例发下去吧。”
听了这话孙标就有些为难:“通判,州里各库的情形您是知道的,从哪里出钱收种子?虽然数目并不大,可没地方挪用啊!”
“再说,再说,我想办法。”
孟州不同于其他地方,李迪在这里当着知州,公使库里面的钱是朝廷给他们这些大臣的福利,再怎么困难,不能短少了。这一大项不能动,州里的诸般使用便就捉襟见肘,说起钱来李参就觉得头大。
本来如果是正常,官府实在周转不开了还可以向地方大户借贷,也由不得他们同意不同意,把地方官惹恼了借了不还的事情也是有的。偏偏河阴县这个鬼地方,就蒋大有一家上户,再加一个有钱的童七郎,都押在了牢里,想筹措都没地方筹措去。
孙标小声道:“通判,如果实在没处周转,不如先扣了蒋大有和童七郎两家的财物,只管先用,账目记好。反正他们一家要追逃税,一家要缴没赌资,家里的财产有不少已经算是官府里的了,先用一用又有何妨?”
李参站起身来,想了一会道:“不行,如果只是我们做事也就算了,现在徐待制就住在这院子里,谁知道他会怎么想?虽然这些日子徐待制好说话,但到底是朝中大臣,一旦对我们做的心里有想法,那——”
说到这里,李参摇了摇头:“再想办法吧。这两天你安心先了解一下河阴县的事情,等到程司理来了多在案子上费点心。县里的善后,我来想办法。”
到了傍晚,徐平带着鲁芳等人回到三皇庙,在银杏树下净了手面,刘小乙端了茶上来,对徐平道:“郡侯,白天家里有人捎信过来,说是过两日李国舅要到旁边的原武县去。那里离我们这里近,有了时间过去看看。”
徐平奇道:“突然之间去原武县干吗?那里比河阴县这里还要偏僻。”
“听说是前些日子李国舅被任了群牧副使,去那里的原武监,监看孳生良马的事情。小的也说不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