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话太宗-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吓得尿崩,拼命向郑和赔礼道歉。但男人谁没有血性,无缘无故失去了一百七十名战友,明军群情激愤,纷纷要求郑和下令踏平这个弹丸小国。尽管郑和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男人,但一样有血性,不过他更明大节,没有像王玄策那样一怒兴兵灭人国,而是禀明朝廷,最后接受了麻喏八歇国王的道歉(当然,钱要赔够)。

如此强大的兵力,但又不恃强凌弱,这样的超级大国到哪里去找?一时大明声威远播,各国纷纷遣使纳贡,建立贸易关系。曾因蒙古冲击而变得支离破碎、海盗盛行的印度洋航线再现繁荣,开启了人类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当然,一个负责任的超级大国,既要为人类进步作贡献,也要把握好国家利益,不然就会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大潮中被淘汰的落后民族。在这个问题上,明太宗的表现不输给他的前任宋太宗。

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到达印度次大陆西海岸的古里国(位于今印度喀拉拉邦卡利卡特市)。归程中路过锡兰国(位于今印度洋斯里兰卡岛),国王亚烈苦柰儿(今译维拉·阿拉卡斯维拉)不知脑袋是怎么长的,竟然见财起意,企图抢劫郑和船队。其实他的兵力比陈祖义还弱得多,他的计谋是先请郑和等主将到王宫座谈,将主将们控制起来,然后趁机突袭舰队,明军群龙无首,必然束手就擒。

太感谢了!我终于也有机会演一次王玄策了。

郑和带了两千兵上岸,发现亚烈苦柰儿的阴谋后立即起兵攻打王宫。锡兰国那点兵哪里经打,只用两千兵就攻占了王宫,船上的大部队得到消息立即登陆,控制其国都。郑和将整个锡兰王室押解回南京,明太宗又像擒获陈祖义时一样,召集各国使节观摩公审亚烈苦柰儿。但上次公审结果是将陈祖义诛族,而且举行了震人心魄的献俘仪式,据说把一生纵横四海的陈祖义吓得晕死过去,然而这次却赦免了亚烈苦柰儿,甚至释放他回国。这正是遵循了明太祖不欺凌弱国的祖训,世界各国更加叹服中国人的博大胸怀,更加放心地和中国开展平等贸易。

除了这两例,其实世界各国纠纷不断,国内政变、阴谋篡位更是层出不穷,那么作为接受朝贡的明帝国该如何处理?郑和下西洋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每次都秉持正义,打击一些妄图扰乱秩序的野心家。除了不按规矩做生意的,一些恃强凌弱的、谋朝篡位的、越位继承王位的,都被郑和镇压了。有时遇到越南这样比较大的国家出了内乱,仅靠海军搞不定,还会派出数十万陆军出战。

这不是干涉他国内政吗?你大明也不是什么善茬!

不能这么说。干涉内政也要看目的,有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趁机控制别国内政,将别国变成殖民地,但大明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真不是这样。郑和虽然经常主持某国王位更迭,但从不在这些国家留下殖民政权,也不会强迫他们接受不平等的贸易条件,确实是维持秩序,甚至连报酬都不要。

正是在这样精神的指导下,大明主导的全球化模式深受各国欢迎。相比之下,很多强国(包括中华帝国前面的一些朝代)总脱不了恃强凌弱的心态。而明朝谨守祖训,从不穷兵黩武,始终将强大的武力用于维持国际秩序,促进贸易,拉动人类文明整体向前,而不是通过血腥的掠夺和罪恶的殖民来积累肮脏的财富。

可以说,明朝主导下的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好的一次全球化模式。多年后,当西方人开始走出蒙昧,用几条小船探索海洋,别以为他们真是靠所谓的勇气和探索精神,没有阿拉伯领航员,小船都出不了海。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精于航海的阿拉伯人?他们的航海技术不也正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么。所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并非原创,而是明朝大航海运动的一种延续,也正是在中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才带动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走向开放文明。然而明亡后,主导权从中国转移到了西方,全人类共同进步便演变成了血腥的殖民扩张、种族屠杀、奴隶贸易,以大多数民族的大退步换取少数几个民族进步的模式,不得不让人感慨东西方公共管理伦理实在有天壤之别。

郑和在二十八年间,共七次率舰队下西洋,最后一次于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出发,到达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海峡。宣德八年(1433)四月,舰队返航至古里,六十二岁的郑和病卒,正使太监王景弘率舰队继续返航。现在南京牛首山建有郑和陵园,但只是一个衣冠冢。正史没有详载遗体葬于何处,南洋华侨传说舰队返航至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王景弘见遗体确已无法保存,只好将其就地安葬,所以此地后来改名三宝垄,以纪念这位伟人。

据现存确切资料显示,郑和七下西洋,传统观点认为每次都走印度洋航线,最远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但这些观点近年来遭到严重挑战。2002年英国史学家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所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World)称郑和舰队或其分队发现了美洲和大洋洲,并实现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孟席斯搜集了大量明军在美洲、大洋洲留下的遗迹和碑文,并利用自己专业的航海知识(孟席斯长期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并曾以鳁鲸号潜艇艇长身份进行过环球航行)对许多疑点进行了解释,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接受他的观点。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严重问题,郑和下西洋这么重大的盛事,相关资料却残缺不全,甚至到底是七次还是八次都存在争议。而这场盛事曾奠定了中华帝国长达二百余年最辉煌的国际地位,也极大地拉动了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一次全面跃进,他的后人却似乎了解不多,甚至有许多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可笑说法流传于世。

一、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前文就说了,南京城破时建文帝已死无疑。退一万步讲,就算建文帝真的跑出去并且藏起来,那也该派密探去秘访,弄那么大支舰队,走到每个地方都搞得热闹非凡,相当于先吼一声:“大侄子,四叔找你来啦!你快藏好啊!我当年不是宣布过你已经自焚了么,今天这么吼,我在向全世界宣布我是大傻吗?”而且找个建文帝还跑到非洲(或许还有美洲)去找,您确定这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炫耀国力,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这世上最没有宗教信仰、最重现实经济利益的民族是哪个?显然就是中国人,那这个民族会为了图虚名撒出郑和下西洋这么大把的钱来?郑和下西洋重新开辟了印度洋航线,开拓了巨大的海外市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甚至可以说拉动了全人类在蒙古摧毁后重新走上发展的轨道,这样重大的意义岂能说得不偿失?即便不算这种大账,就算直接的财务账,也应该知道朱老四绝不是赔本赚吆喝的人。郑和那二百多艘巨船载重量该有多大?就空着舱来来回回游着玩儿?当时东西方贸易很多货品都是几十上百倍的利润,私营的小商队尚且有利润,郑和这种船队能赔本?

那到底是什么人在胡说八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所著《论中国》(On China)的评价就极具代表性:“除了象征性扩大了‘天下’的概念,他没有得到实际的殖民地和资源。”在基辛格这种人的眼里只有“殖民地和资源”,航海就是为了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至于创造全球化平等贸易的共同市场,拉动人类文明整体向前——您觉得除了好莱坞,有哪个西方国家会产生这样的奇特念头?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郑和下西洋确实是在拿银子打水漂。

当然,还有一些中国人用一种阴暗心理来解读:西方人通过血腥殖民,快速建立起世界中心地位,中国却错过了这个不择手段的机会。然而这些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仍然是错误的,明太宗北征蒙古,南下西洋,带动了世界整体向前,也奠定了中华帝国更加稳固的世界中心地位。明太宗并未错过任何机会,明朝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中心性都超过了汉唐宋,也超过后来的英美,下一段,可以用数据来说明。

三、明太宗驾崩后郑和下西洋立即停止

《论中国》说:“郑和的远征在宣德八年(1433),即郑和去世的那一年突然终止……下一个皇帝下令拆除所有船只并销毁所有造船记录。这样的远航便再没有重演过……中国的航海行为从此一蹶不振……中国的航海史从此成为一个打不开的折页。”

基辛格文笔确实不错,可惜论据是他脑补的。宣德八年(1433),郑和这个人确实死了,郑和下西洋这个概念也就终结了。人都是要死的,但不是说某个人死了生意就不做了呀!太宗朝的意义便是奠定一个体系,让后人长久传承,岂有一个人死了整个体系就消失的道理?基辛格当年推动了美国和很多敌对国家建交,史称基辛格穿梭外交,难道某天他一蹬腿,美国就闭关锁国不搞外交了?郑和卒后,侯显、王景弘等相继接替,多次下西洋,只不过他们的名气远远小于标志性的郑和而已。

根据多伦多大学弗兰克教授(André Gunder Frank)所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Reorient: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在15、16世纪,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流入中国。须知这两个世纪正值美洲、日本这两个大银矿开发之际,全球贵金属供应量暴涨,而中国能通过贸易(而非掠夺)将这么多白银收入囊中,弗兰克惊呼中国就是一台巨大的“银泵”!试问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度又如何做到?靠走私?中国的走私犯就能引发全世界范围的价格革命,您也太看得起经济罪犯了吧!

郑和之后大规模的官方航海确实减少,但这正是因为开辟航线、清理海盗、建立贸易关系等各项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就不需要海军再开来开去,接下来就该民营企业家们开始表演了。现代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美国)会让海军每天做环球航行,难道都是闭关锁国了?

繁荣的全球化贸易进一步促进了明帝国的中心性,除了金银,各种科技、文化都大量涌入开放包容的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自身的跨越。比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被引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人口增长。有资料记载明朝总人口只有六千万,但这显然只是明初整理的一个纳税户数,后来增长的没有纳入统计(明朝祖训“永不加赋”)。据最乐观的估计,明末实际人口可能达到两亿五千万,这样的人口规模更加奠定了中华帝国作为世界中心的实力基础。而大量西方学者将西方科学带入中国,极大地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更使东西方科学在中国相融,保障了中国始终处于全球科技领先的地位。

成为世界的中心帝国,不一定只有烧杀抢掠这一条路。即便是西方,今天也有少数人开始明白这个道理,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希望您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的祖先。

四、刘大夏焚毁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

有野史称郑和死后明朝闭关锁国,明宪宗(朱见深)有意重启大航海工程,但车驾郎中(兵部主管装备的司长)刘大夏便持下西洋得不偿失的观点,所以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都烧毁了!明宪宗也就只好作罢,从此闭关锁国。这同时也就是郑和下西洋这么重大的事件,最擅长记史的中国人却没有留下完善资料,现在的很多事情还得靠猜的原因吧。

这里可能需要比较直接地指出这个笑话的笑点在哪儿:

第一,区区一个郎中有权烧毁这么重要的资料?我可以负责地告诉您,这些资料涉及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核心技术,刘大夏连看一眼的资格都不一定有。

第二,没资料就不能出海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也没资料啊,人家是怎么出去的?

第三,现在给您一条木船——给您艘柴油艇吧——但您不能查阅任何官方天文、水文、气候资料,国家也不给沿线国家照会,请您就用个人力量把船从中国开到伊朗去。您觉得有可能吗?那请问连GPS和全球通都没有的明代,那么多民间商船是如何航行于大洋的?这只能说明最迟到明末,明初开拓印度洋航线的资料都还保存得很完善,否则从技术上就无法支撑直至明末还非常繁荣的海上贸易。

那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为何没有保存到现代,以及后来中国怎么就成为一个闭关锁国的内陆国,我想这里已经给出很明确的时间节点了,您就稍微动动脑筋吧!

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集大成者

大明,这个在蒙古旋风的废墟上重建的王朝,其历史几乎是汉(含秦)、唐(含隋)、宋三个主流朝代历程的浓缩再现。事实上,明太祖并没有选择这个主流方向,而是倒行逆施。明太宗则扭转了这种趋势,带领大明重归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主流,有力地维护了正确的历史前进方向。尽管他是太宗系列中最恶劣的一个篡位者,但他的历史功绩又相当之大。

所谓集大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全社会阶层隔阂被打破,流动性充分

这一条其实宋朝就已经基本做到,明太祖却建立了一套世袭职业户役制,企图大开历史倒车。不过他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尽管他规定户籍世袭,但正如他规定不准再设宰相、宦官不得干政等,他死了没几年别人就当是放屁了。同理,尽管明朝从未在法律层面用正式公文宣布明太祖的户籍制度是放屁,但在具体行政行为中不阻止脱籍,这条禁令也就化作一缕青烟。

所谓全社会阶层流动性,重点在于政府高官。只要高层不是始终被世家把持,而不断有底层人民进入高层,流动性就很好了。唐朝比之汉朝、宋朝比之唐朝,世袭荫举一直在变少,但明朝似乎又比宋朝多,这应该说确实有退步。可明朝的科举取士又比前代更严格,宋朝还有不少人荫举入仕,宰相中更不乏吕夷简、吕公著父子,范仲淹、范纯仁父子,史浩、史弥远父子这样的宰执世家,而明朝便再无一对父子两代为相的例子。

当然,宋朝那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