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在南京(不久明太宗迁都北京,所以很多人印象中明朝首都是北京),从而编造出明太祖在航空快递开通前的时代就能从南京赐一只蒸鹅到北京去毒死已经得了绝症的徐达这种级别的谣言。更不要认为建国都已经三十多年了,还得依赖开国的老头子们,历史是要往前看的。
建文帝就要依赖耿炳文,于是他就上当了。耿老爷子的前锋刚刚抵达雄县,就被燕军渡河夜袭,败下头阵。耿炳文主力十三万大军推进至滹沱河(今河北石家庄境内),本来耿炳文的基本功很扎实,他在滹沱河两岸布营,大军各分一半驻在南北两岸。北军背河列阵,燕军无法实施包抄,只能正面进攻;南军隔河相望,可向北军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如果北军与燕军厮杀惨烈,南军还可以生力军发起梯队攻势。这种完善的战术设计让朱棣一筹莫展,但耿炳文手下有一个军校张保投靠了朱棣,尽告虚实。朱棣的参谋本部据此制定了方案,先让张保回去当双重间谍,号称目前集结于此的只是燕军前锋,但燕王正率主力赶来,力劝耿炳文把所有军队都渡过滹沱河,以抢头功。
耿炳文上当了,当他的大军一离开河岸,燕军立即分数路夹击,耿军大败,被斩首数万,多名副将被擒。战事第一阶段,燕军主场胜。
二、史上第一大草包
唐宋以来,军队指挥越来越规范,不再靠将领拍脑袋取胜,但这更需经过长期正规训练才能担当指挥岗位,草包上来更容易现脸。
耿炳文输了头阵,但也不惊慌,退守真定(今河北正定)大本营。这下他不露破绽,朱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一方是讨逆,一方是造反,时间成本远不可同日而语。小侄子,虽然耿叔是有点打不赢你,但我不用打赢,多拖几天你们这群反贼自然就倒灶了。
这有点像司马懿憋死诸葛亮的计谋,但耿炳文这一次未能得逞。建文帝觉得耿大爷出师不利,决定用年富力强的去替他。当时可选的主要有三人:徐辉祖、常升、李景隆。其实徐辉祖的优势很明显:拼爹,他爹是元明之际第一战神,没人敢不服;拼才华见识,他不但最早断定朱棣会反,甚至料定二十多年后朱棣的儿子朱高煦还要再反(神算哪!当时朱高煦尚未满十八岁)。但朱棣可是徐辉祖的亲姐夫啊!而李文忠是明太祖的侄子,李景隆也就是建文帝的表哥,更亲一些。最后在齐泰、黄子澄的保荐下(也有史料称齐泰反对),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负责讨燕。
然而国家大事又岂能以家长里短为依据,打仗更不能论血缘亲疏。后来徐辉祖多次让朱棣陷入险境,李景隆却一次又一次地卖傻,被誉为史上第一大草包,最后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入京,朱棣当皇帝后他混成了首相。尽管多数人都坚持称李景隆是草包而不是卧底,但我还真的倾向于真相是后者。
那这个被怀疑成卧底的草包到底草到何种程度?说来真有点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仅仅是他的上任就能让敌方高兴得跳脚。朱棣兴奋地对部将说:“李景隆这个纨绔子弟,好办得很。”将其比作纸上谈兵的赵括。然后朱棣侦察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措置,笑道:“自古打仗有五败:军纪不明、气候不适、深入趋利、智勇俱无、刚愎自用,李景隆全占齐了。”再后朱棣改变战略规划,他说:“李景隆怕我,不敢轻易前来。我们不妨放弃真定防线,先去救永平。李景隆见北平门户洞开,必大军进围。我们救了永平回师,内外夹击,可大破之!”
有没有觉得有点眼熟?没错,朱棣的前任就是被耶律休哥一次又一次地用这个战略打成弱智,现在换成朱棣守北平(幽州),也打算用类似战法暴打比他前任还要弱智得多的李景隆,结局可想而知。
朱棣安排僧道衍协助世子朱高炽死守北平,自去救正被辽东军围攻的永平。李景隆见前方朱棣突然消失,很是惊喜,于是向北平推进。过卢沟桥时,李景隆见燕军居然没有设防,高兴地说:“连卢沟桥都没兵守,燕逆已精尽人亡啦!”于是大军进围北平。北平城由徐达筑成,又经燕逆多年经营,城壁坚厚,朱高炽死守不下。但双方毕竟军力悬殊,朝廷军几次险些破门。有一次都督瞿能率精骑突入彰义门,但李景隆怕他抢功,令他等大部队一起进攻,错失了最好的一次机会。时值隆冬,朱高炽在城墙上浇水,一夜之间北平城变成光溜溜、硬邦邦的冰城,这显然学习了宋朝名将杨延昭守遂城的方法。而徐王妃更是组织将校的妻女,穿上盔甲上城楼助战,这显然又学习了唐朝的平阳公主。不过,连妻女都有盔甲,可见这北平城内积储了多少军备,朱棣实在够阴险。但建文帝让藩王偷偷打造了这么庞大的军备,也实在够无能。
朱棣解永平之围其实很轻松,但他似乎特别信任朱高炽——确切地说是信任李景隆短期内攻不下北平,他干脆顺道去干另一件事:攻取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
大宁是宁王朱权的驻地,从驻地就可以看出其特殊性:他是明太祖派出节制朵颜三卫的。
所谓朵颜三卫,是指朵颜、泰宁、扶余三个卫所,实际上分别是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三个归附明朝的蒙古部落。按理说卫所应跟着朝廷合力剿灭燕逆,但这种部落情况要特殊一点,他们并非真心忠于朝廷,只要朱棣肯出价,未必不肯帮着造反,就算输了,大不了再回草原去放羊。
但朵颜三卫还有宁王节制,宁王也相当狡猾。当时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之说,比这么狡猾的朱棣还善谋,这得狡猾到什么程度?建文帝曾召宁王入朝,宁王没有遵诏,但也没有表态支持燕王。最后燕王攻克大宁,号称以计挟持了宁王,解除了北方后顾之忧,而且朵颜三卫也追随了朱棣。从这个简单快速的过程来看,其实也没用什么计,估计这个比朱棣还狡猾的人也是半推半就,助了朱棣一臂之力——他也不想被削啊!
朱棣从朵颜三卫精选出三千骑,火速赶往北平,就和当年耶律休哥率五院部精骑救火幽州一样。他前任不愿意用围城打援,李草包不至于这么狂妄,他派都督陈晖去截击朱棣。但这时发生了一件奇事,朱棣回来时路过白河,据说是祈祷了一番,白河就结了冰,他率军顺利通过。陈晖大喜,也踏冰过河,准备从背后包抄。但他一踏上冰面,冰就裂了……
这确实不太好解释,但这只是奇事一,后面还有一连串更奇的事。
陈晖的打援部队主动当了冰棍,朱棣在郑村坝(今北京东坝)猛击李军,并与城内合击,李草包的五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唯一遗憾的是草包左腿没有中箭,大家就少看了一场驴车飞人秀。这场大胜扭转了燕军被动挨打的局面,建文帝甚至不得不暂时宣布罢免齐泰、黄子澄以示弱。
李景隆逃到德州(今山东西部)重整部队。朱棣说:“不要以为我是靠运气,现在就让大家看看我和李景隆的水平差距。”于是朱棣率军进攻大同,李景隆连忙率大军救援。李景隆冒着严寒翻越了皑皑太行,扑到大同一看——朱棣早就走了。李军饿冻而死的人不计其数,被当猴子耍了一番。
按理说丢脸丢到这种程度,换成耿炳文早就撤职了,但建文帝这一次又变得用人不疑。他说打不赢怕是因为李景隆权力太小了,于是御赐玺书、斧钺、弓矢,让他代理皇帝全权调度军队。这时,奇事二就发生了。建文帝派去赐物的宦官刚出南京,过长江时就把御器弄沉了。这显然是天庭有熟人在暗示建文帝:“相信这个草包是错误的!”但建文帝不信邪,重新制作了一套送到李景隆军前。李景隆在德州调集了更大规模的军队,还请出开国名将武定侯郭英(六十五岁),史载总兵力达到六十万,号称百万。
建文二年(1400)四月,李景隆誓师出击,双方在白沟河流域接战。这一次李草包慎重多了,似乎没怎么乱指挥。朱棣先用轻骑掠阵战术试探性进攻,小胜名将平安一阵。反倒是掠李景隆时,李军不为所动。李景隆指挥本部和平安部夹击燕军,朱棣人少,被打得只剩三骑,连夜逃过河去。这下朱棣知道草包已经长实诚,没那么好欺负了。第二天双方大军正面作战,李景隆坐镇中军主阵,平安、瞿能包抄燕军后阵。燕军首尾不顾,慌乱中已有败相。这种情况下朱棣还是只能寄望于李景隆,派大将丘福率主力猛冲李景隆主阵,自率骑兵突击侧翼,企图通过击垮对方主阵挽回败势。但李景隆不但击退了丘福的正面进攻,自己也分出骑兵反击朱棣的侧翼。
所以打仗这么现实的事,永远是靠实力,不能光指望对方是草包。
朱棣陷入了包围,不过他的勇猛程度倒也不输给李世民,史载箭射完了拔剑砍,后来剑也砍断了,马都换了三匹!但朱棣的侧翼军毕竟很少,兵几下就打完了,眼看就要当孤豚。这时朱棣耍了个小花招,跑到高处做出挥鞭招人的姿势。他的兵都死光了,做这种动作想唬谁?但李景隆竟然被唬住了,没有立即冲上去拿下孤豚。犹豫片刻,朱高煦正好率援军从北平赶到,救了朱棣一命。
但双方毕竟兵力悬殊,朝廷军越围越多,燕军将士的信心在开始流逝。朱棣大喊:“我不进,敌不退,现在唯有一战!”再率精兵突击李景隆后阵。但打仗不是靠喊两嗓子,燕军确实撑不住了,平安、瞿能更是像打了兴奋剂,猛攻燕军后阵。
现在,朱棣已经指望过对方主帅是草包,人家也确实让了他几阵;指望过主场优势,朱高炽也确实守住了北平;他甚至指望过从空气中召唤出军队,朱高煦都神兵天降满足了他,那现在还能指望什么?当然就只能指望奇事三的发生了。
没错,就在这危急时刻,继对方部队踏破河冰、建文帝御赐器物沉江后,第三个灵异事件砸中了朱棣——战场上刮起了强劲的北风——吹折了李景隆的帅旗。
这下朝廷军傻眼了,尽管中国人不怎么信教,但明朝也没普及唯物主义,大多数人是低端封建迷信者,最难接受这种宗教和科学都不太好解释的事。朱棣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转瞬即逝的战机,乘风纵火,奋力反击。瞿能父子英勇战殁,李景隆、郭英各自逃窜。这下六十万大军失去指挥,超大规模崩溃,无比壮观,建文帝二次打造的御器均被朱棣所获。但即便是这样级别的崩溃,朝廷军仍有一人指挥部队井然有序甚至保护着其他部队撤退,让燕军无法有效追击——徐辉祖。朱棣气得大骂:“你个舅子,专整姐夫!”不过他也应该庆幸建文帝没让他舅子当主帅,不然现在保护败兵撤退的恐怕就是他自己了。
李景隆逃到德州,朱棣率军追至,不到一个月便攻克了。李景隆又败走济南,以参将盛庸守城,自率主力背城列阵,再败后逃回南京,燕军包围济南孤城。只要攻克济南,中原可定,朱棣便将拥有能和朝廷抗衡的实力基础,而无需战战兢兢靠一些花招和运气取胜。
朱棣虽无愧为一代战神,但实力毕竟远远不如朝廷,正是在史上第一大草包(其实我怀疑是卧底)的帮助下,奇迹般的扭转了劣势。
三、皇上,还记得大明湖畔的铁铉吗
这下建文帝也终于承认李景隆是个大草包,连齐泰、黄子澄都强烈要求杀了他。不过建文帝没有杀李草包,仅仅免了职。当时留守济南的是参将盛庸,按形势他象征性地顶几天就可以投降了,因为北方已经没什么援军可指望了。但就在这时,一个让朱棣永生难忘的人出现了。
铁铉,生于龙凤十二年(1366),卒于建文四年(1402),波斯人,洪武国子生,时任山东参政,负责平燕大军的粮饷。人家盛庸是被围住了跑不掉,他其实是可以安全逃离的,但他没有跑,而是急赴济南,与盛庸歃血为盟,誓死守城。城内本来士气低迷,但见文官铁大人如此忠勇,将士们无不气激,愿为泉城捐躯。
朱棣射了一封劝降书进城,铁铉也射了一封答书。朱棣拆开一看,居然是一篇《周公辅成王论》,进行反劝降。关键是成王的两位叔叔管、蔡企图篡夺侄子王位,被周公诛杀,暗喻朱棣若不否认自己是忠臣,也应该诛杀叛变的皇叔(自杀)。朱棣大怒,挥军猛攻,但铁铉、盛庸奋力抵御,城三月不可破,遂决开大清河(今已被黄河占道)灌城。铁铉见灌水凶猛,于是决定诈降,先在城门布置千斤闸,又让士卒大声号哭,然后撤去城防楼橹,派人出使燕营,说:“朝中出了奸臣,才让大王您冒死靖难。您是高皇帝的亲儿子,我们是高帝的臣民,早就想向您投降啦!但我们济南人没见过打仗,好怕您的军队哦。您能不能退兵十里,单骑入城接受投降?”朱棣一拍大腿:“早就该这样,打三个月干嘛!”朱棣得意洋洋地跟仪仗队进了城。
按计划,朱棣一进门,千斤闸就掉下来砸死他。谁知济南人真的不太会打仗,朱棣还没走到位闸就落下来了。朱棣立知是计,逃回燕营,率军猛攻。铁铉在城上痛骂反贼,朱棣大怒,调来各种炮具攻城。然而铁铉对各种炮具都早有研究,根据它们的特点一一化解,还摧毁了不少攻具。铁铉又不断派出奇兵袭扰,燕军苦不堪言,一向诡计多端而且运气好得吓人的朱棣这次也一筹莫展。
铁铉一时名声大震,济南人民更将他誉为“城神”,后来还产生了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莫过于铁铉在城上挂出明太祖画像,并连夜亲自写了许多太祖灵牌挂在各个垛口,朱棣一看就傻眼了。他虽号称奉天靖难,想把侄子往死里整,但绝不敢对着老爹开炮,而济南这种坚城又岂有不开炮就想赚开的道理,于是城就守住了。不过此说正史无载,也不太可信,如果城真的可以这样守,那全天下就没有朱棣能攻的城了。
燕军势如破竹,却在济南踢到了铁铉这块铁板,这当然不是靠铁铉耍小聪明,而是他扎实的军事功底。铁铉虽是文官,但并非没有系统学习过军事理论。宋太宗创建军事学院体系后,许多文官通过学习走上指挥岗位,成为一代名将。铁铉则是这种科学指挥培养体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