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佛像,用于铸钱。很多人批评他不近人情,尤其是熔毁佛像是对神佛不敬。周世宗笑着说:“我听说佛祖有过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善举,连真身都可以用来救人以急,何况这区区铜像呢?”说实话,这似乎有点哲理,或许是佛法的一层极高境界。不过后世佛教界似乎并不认同,将周世宗和唐武宗(李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废佛的行为并称为“三武一宗法难”。甚至还提出,这四位君主都是大有可为却英年早逝,正是因为对神佛不敬而受天殛。
然而“三武一宗”实是伟大而勇敢的政治家!这不是指他们信不信佛、怕不怕神佛会对他们加以报复之类的虚诞之说,而是他们为了天下的治平,勇于面对宗教这股强大的社会势力。这可比那些好大喜功,轻易动用国力挑开边衅的战争狂人伟大、勇敢得多!
在顺利推行诸多改革措施后,周世宗踌躇满志地对王朴说:“我还要再当三十年皇帝,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后周一边巩固国力,一边按“从易者始,先南后北”的战略逐步收服各方割据势力。由于战略规划得当,再加上张永德、赵匡胤等战将措施得力,实施非常顺利。周世宗三征南唐,攻取了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国土以及长江沿线的许多战略据点,形成了南唐龟缩于江南、被动挨打的战略态势。
遗憾的是,在接连的胜利中,周世宗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符皇后、王朴却相继病逝,这对身体素质本就不佳的周世宗打击极大,也陷入了重病。不过疾病并不能阻止这位神武雄略的帝王一统天下的雄心,周世宗抱病亲率大军指向当年被石敬瑭出卖的幽云十六州。乍一看,辽很强大,而且在北方,这么早就对其动手似乎不符合王朴的规划。但事实上幽云十六州在中唐就已经严重胡化,唐朝放弃古长城东段,在今河北雄县—霸县一线修建瓦桥、益津、岐沟三关,将中原王朝的东北战略防御线南移了一部分。而幽云十六州中的瀛、莫、易三州的十个县却在三关以南,这相对并不难攻取,周世宗亲征仅四十二天便攻克瓦桥、益津二关,为中原王朝夺回了对垒契丹的战略桥头堡。周世宗还将二关改名为雄州、霸州,大有为君的雄霸之气显露天遗!
按常规思维,后周应继续进发,夺回幽云十六州,但众将另有看法。关南十县相对容易,可越过三关深入契丹全面开战就不那么好办了,还是应该按王朴的策略,留待日后考虑。这可把周世宗气得不轻,皇帝战意正浓,你们却畏缩不前,劝我退兵?但众将都很清楚,现在远远不是和辽全面开战的时候,任随周世宗怎么坚持,死活无人同意继续进军。周世宗抛下一句气话:“你们都不去,好,我一个人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一个人带兵去还是像孤胆英雄那样真的一个人去呢?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的病情已经走到终点,必须回京安排后事了。
后事就有点麻烦了,周世宗前三个儿子都在乾祐之变中被汉隐帝所杀,剩下最大的郭宗训才七岁,也没什么近支弟侄。但周太祖通过生前的合理安排让他顺利继位,他相信只要安排得当,也能顺利传位给幼子。
首先是政府长官,当时王朴已卒,没有一个执牛耳的文官,这也未必是坏事。周世宗依周太祖模式,任范质、王溥为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为同平章事,并列宰相,并召三人恳谈,托孤于几位老臣。三把老骨头也都非常感激陛下的信任,立誓要力保后周江山。更敏感的是军权,当时军权最大的两个人是张永德、李重进,而这两人当初都和周世宗竞争过帝位,虽然落败而且很服周世宗,但周世宗死后还能不能服他七岁的小儿子就很难说了。据说围绕这两人还进行了很多密谋暗算,有史料称周世宗在文书中发现一根木条,上书“点检作天子”。时任殿前都点检正是张永德,这便是他要篡位的谶语。此事不太靠谱,而且就算属实,也显然是别人污蔑他的拙劣伎俩,必然骗不到周世宗,但毕竟也给周世宗带来了很大压力。周世宗思前想后,罢免了张永德,以赵匡胤取代。一方面赵匡胤本人更受周世宗亲信,更重要的是赵匡胤草根出身,对皇位的竞争力比张永德小得多,相对更可信。
做好各方面安排后,周世宗于显德六年(959)九月十九日驾崩,梁王郭宗训继位,史称周恭帝,以皇后符氏(宣懿皇后符氏的妹妹)为皇太后。周恭帝继位后没有改元,而是以第二年继续为显德七年(960),以示对周世宗的无尚崇敬。
那么周世宗这番安排效果如何呢?很遗憾,第二年后周就被赵匡胤所篡,这个朝代也仅持续了十年。不过所幸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终于结束了五代乱世,引领中华民族重回正轨,迎来了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大繁荣、大发展的辉煌时代,所以这一次总算是不那么严重的悲剧。
不过就周世宗本人而言,享年三十九岁的他实在是将太多太多的遗憾留在了人间。周世宗以外侄身份接掌皇位,几乎将这个深陷乱世的帝国拖回正轨,大有乱世重光的趋势。而他三十年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也令人感动,可惜天不假年,只给了他五分之一的年限,让他在北征辽的途中去世,当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武侯一番其实不能实现的壮志未酬就已经逼人泪下,周世宗眼见就要实现理想却撒手人寰,更令人扼腕叹息。
宋代史学大家欧阳修、司马光都不吝溢美之词热情讴歌这位前朝君主的神武雄略,甚至有不少现代人认为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积弱积贫”的宋朝就不会建立。而在他领导下,后周可以统一全国,并收回幽云十六州,痛击辽。这显然又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观点,宋太祖、宋太宗其实都是不逊于周世宗的强人,而且他们的硬件在周世宗的基础上还更有进步,他们做不到的周世宗也很难做到。周世宗轻松收复的关南十县其实本就是辽军最难援救的地区,之后也再未从宋朝手中夺回。而周世宗决意攻打幽州,诸军都很反对,如果强行要攻,辽奋起防御,他获胜的可能性实则也并不大。
从另一个角度讲,周世宗或许也死得很是时候。周世宗如果坚持攻打幽州,莫说攻克的希望很小,且说一旦战事不利,后方出现叛乱的可能性也极大,那周世宗极有可能成为五代仅次于唐庄宗的第二大笑柄,只因一次可耻的失败便将之前的神武雄略一笔抹杀。所以,死在当下,是夭折了一个伟大的理想,但对一个伟大的历史形象而言,或许还是个不错的选择。尽管,这并不是他的选择。
菊花残,满地伤
其实五代乱世还没有结束,但历史终于走过了这个最艰难的瓶颈。
总结五代乱世,其实是唐朝弊政的延续,其根源主要有三:
第一,三省六部制和节度使制度的失败,权力流于藩镇。
第二,过度使用政策杠杆,太多部族领主入主中原。
第三,道德体系崩溃。本书主题是讲组织结构体系设计,没有过多涉及思想道德体系,但解铃还须系铃人,道德水平下滑造成的五代乱世最终还是靠唐明宗、汉高祖、周太祖、周世宗连续多人的道德示范走出困局。在道德崩溃的乱世中,很多人放弃道德底线,纲常步步破坏,是这个世界把我逼成了妓女,所以我要把这个世界变成妓院,但妓院里也不乏梁红玉、小凤仙,正是他们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我知道这个比喻很不恰当,但确实是这个道理。
周世宗已经在组织结构变革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新任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也完全是平民出身,没有任何门阀贵族的政治背景,但只要他坐上这个位子,还是可以篡位,可见一个真正适宜于公民社会的行政体系仍差一点火候,补上这点火候的中华帝国就将真正建成一个完全平行化的公民社会。一亿人全部打破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并且置于一个先进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下,这将释放多么巨大的活力,想想都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而下篇主角,也就是宋朝的太宗,他站在这个伟大时代的潮头浪尖,操控着这台庞大精密的超级机器。
宋朝的太宗!这位站在汉文帝、唐太宗肩上的伟人出场了!
第八篇 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最巅峰——宋太宗赵炅
最有秩序的一次改朝换代
宋太宗赵炅,曾用名赵匡义、赵光义,生于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登基,崩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享年五十八岁,在位二十一年。
宋太宗的高祖赵朓是唐朝的县令,几代祖上都在五代割据政权当点官,至父辈赵弘殷在后周混到指挥使。赵弘殷有五子,其中长子和幼子早夭,次子赵匡胤、三子赵匡义、四子赵匡美成人。赵匡胤深受周世宗重用,很快做官就比他老子做的还大,于是朝廷让赵弘殷赋闲,免得出现儿子管老子的尴尬局面。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势必可以趁机形成赵氏家族势力,然而到此需要让老父赋闲以避尴尬,可见父子俩各自为官,完全没有依靠家族纽带关系,唐宋以前的世族门阀体系确实已经在淡出中国官场。
周世宗驾崩初期,三名宰相相互制衡,新提拔起来的武将也因他识人得当(根基尚浅)而各安分,但这都还没有经受过大战的考验。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北方边境发来警报:辽和北汉不顾法定节假日,大举进犯。符太后忙召宰相商议对策,议定选大将率兵出征。当时张永德已经被废,李重进镇守南方,除了赵匡胤别无良将。赵匡胤说辽很厉害,得多给我点兵,于是把驻京的主力部队都带走了。
赵匡胤的先头部队刚出开封,城内就又开始流传“点检作天子”,大家不由得想起以前篡位后的保留节目就是在京城爽抢,于是很多大户提前逃出开封,不过后周内廷却“晏然不知”。很快,赵匡胤也率军出城。出城后有一位号称懂天文的军校苗训说他看到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表明天有二日。将士们议论纷纷,认为皇帝幼小,难以立足,不如先拥立点检做天子,然后北征。当晚,大军在开封城北的陈桥驿驻下,赵匡胤喝醉了酒,很早就睡了,似乎也“晏然不知”。都押衙李处耘率众将找到赵匡胤之弟内殿祗侯供奉官都知赵匡义和另一位亲信归德军节度使掌书记赵普,表明了将士们拥立赵太尉为帝的意愿。赵匡义和赵普叱责了他们的鲁莽行为,还说赵太尉是何等忠臣,肯定不会饶了你们这帮逆贼!众将听了有点害怕,有人开始退却,但他们很快反应过来,抽出兵刃大喊:“在军中偶尔谈及此事也要诛族,现在话已出口,没有退路了!就算赵太尉不肯,我们又岂肯受祸!”赵匡义说:“现在就对了嘛,跟着我哥好好混吧。”
赵匡义又派人紧急联络了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留驻开封的赵匡胤亲信,约定拥立事宜。不过外面搞这么多动作赵匡胤自己似乎真不知道,舒舒服服睡到天亮。宋朝真的很人性化,连改朝换代都不影响睡眠质量。第二天赵匡胤一醒,大家就很有秩序地拥入营帐,要求他称帝。赵匡胤刚开始当然是坚决不干,然后大家就拿出一件黄袍罩在他身上,强行黄袍加身。情节发展至此都和郭威被黄袍加身很像,但人家郭威是仓促间扯了一面黄龙旗来充当黄袍,赵匡胤这儿为什么有早就准备好的黄袍呢?而且赵匡胤的武艺有多高?高平之战的表现我们是见识了,野史更号称一条棍打下一百四十军州都姓赵,他发明的一套太祖长拳,百余年后丐帮帮主乔峰就凭此独闯聚贤庄,天下英雄莫能近身,赵匡义、赵普这些人就能强行在他身上套件衣服?史载赵高手一直不同意对他的拥立,但其实就跟您女朋友一样,嘴里一直叫:“不要!停!”心里想的其实是把中间那个感叹号去掉。
随后大家就拥着赵匡胤回到开封,进城前赵匡胤说:“你们贪图富贵,逼我当皇帝也不是不行,但你们必须听我的,不然我就不当你们的皇帝。”众人下马罗拜听令。赵匡胤说:“少帝和太后是我旧主,公卿大臣是我同僚(其实大多是他上司),你们不能欺凌。近代篡位的进京都要大肆劫掠,擅动府库,你们不能再这样。纪律好,事后重赏,否则诛族!”有些史料上说这些是赵匡义提的建议,不过据大多数人分析,这是后来他当了皇帝,给自己脸上贴的金。
赵匡胤率军进了开封,除了选择为后周尽忠的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外,其余公卿大臣和百姓果然没有受到骚扰。而杀死韩通的铁骑左厢都指挥使王彦升就倒了霉,尽管杀韩通是为了给赵匡胤扫清障碍,但毕竟违背了不欺公卿的纪律,赵匡胤虽在众人苦劝下免其死罪,但终生未授其节度使,也算是重罚。
赵军进城时宰相们正在早朝,突然听说兵变,范质捶胸顿足,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遣将,是我们的罪过呀!”王溥不说话,范质低头一看,原来不是不想说,是手被抓出血来,痛得闭了气。
回城后,赵匡胤不去篡位,而是命令兵将解甲归家,自己也回到公署。不过很快将士们拥着范质等宰相来请他登基,赵匡胤哭着说:“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还没来得及回答,将校们又抽出兵刃喊道:“我们没有皇帝,赵太尉今天必须登基!”你们这些粗人,周恭帝虽小,难道不是皇帝吗?但范质等人早就理清了内在逻辑,作为简化版冯道,没必要以死殉忠,不就是换个朝代么,已经换了很多次了,以后肯定还要换,你小赵愿意出头来当这个皇帝,我们就成全你。符太后和周恭帝更无力抵抗,禅位于赵匡胤。
赵匡胤要当皇帝了,这时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国号叫什么?
以前有人篡位前是汉王,所以新朝叫汉朝;有人是唐国公,所以叫唐朝。那赵先生呢?真不好意思,在下是平民,没爵位。于是大家开动脑筋,赵平民的最高虚衔是检校太尉,但总不能叫太尉朝吧?再看,他的武衔是归德军节度使,那叫归德朝?不是这个意思,归德军的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古称宋州——好,就叫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