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我目视其面,却见阿倍面色绯红,一双妙目媚波流动,哪再有一丝愁郁之色?阿倍见及我直目而视,不由发出荡媚的一声娇吟,双手更紧紧地勾住我的脖颈,妙目一盈而闭,长长的睫毛发出阵阵轻颤,鼻息随而渐浓,阿倍更把她那鲜鲜红红的艳唇缓缓地吻上我的喉结。
我只觉得心中轰地一声,那种只有在面对阿倍时,才产生的暴虐欲望再次冲上心头。对于这个我曾经梅开二度的阿倍,我自然再不会有一丝犹疑考虑!当下,我直接把她抱入偏厅一边的内室中,无所顾忌,没有任何压制抑控地把自己的所有的情绪欲望放纵地发泄在阿倍的身上,而阿倍则以她韧弹十足而又娇柔温湿的身子坚强地承受着我所施予的一切,并且带着发自内心深处的兴奋和愉悦,竭尽全力地讨好于我。
终于,风渐渐平,浪却未完全静,在弥散着一丝淫靡之气的室内,一阵粗重的喘息之中,阿倍头枕着我的臂膀,一脸满足后的余晕,而我则把闲着的一支手轻轻地揉捏她那有些青紫的玉乳。阿倍一声娇吟,翻身压在我的身上,妙目若水地送过来一抹春波,曼启香唇地轻声娇语道:“以后殿下还会记起现在的时光吗?”我想也不想地回答道:“当然记得!”是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绝不会这么地对待我所爱的每一个女人!如此大异于平常,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变态的性行为,我怎么会忘记呢?阿倍听到我回答得如此斩钉截铁,却十分高兴,真可谓是“芳心大慰”,当即柔蜜地吻了我一下。
默然良久,阿倍长叹一声,轻轻地说道:“阿倍此来大唐,原是奉天皇陛下的谕令,使得新增的锻生、铸生、细工生能学成而归。然而,自阿倍甫说请求,殿下却就百般推托。如今天皇陛下即将避位出家,如果阿倍不能完成他老人家的这个心愿,阿倍回返东瀛之后,如何面对他老人家?还望殿下怜阿倍的一片真情,成全阿倍的一片孝心!”看着阿倍一副伤忧哀求的样子,我心中暗暗好笑。不过,为了“战友”的情分,为了她竭尽全力地讨好,我应当好好地抚慰她。当下,我把早已想好的对策说出,让新增的锻生、铸生、细工生明日赴军器监学习。阿倍闻之雀跃不已,为酬此情,倒让我领略尽了东瀛的媚女风情!
第一百六十五章 重阳佳期
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兮。在心情有些忐忑的忙碌中,不觉已到了九月初九——我的大婚之期。九月初九,已经是秋高气爽的时令了,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因为二九相重,而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这一天既叫“重九”,也叫做“重阳”,也更是一个节日。
相传从前汝南县有个叫桓景的人,学就消灾救难的术法:做一个绛色袋子,里面装上茱萸,把袋子佩带在胳膊上,然后登高、饮菊花酒,就可逢凶化吉。汝南一带的人们就这样做了,深觉果然灵验,为免受灾殃,便年年如此,时代久远,渐渐流行开来,从此重阳日便慢慢地成为登高避灾的节日。这个节日于战国时代就已初见端倪,楚大夫屈原曾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即可为明证。不过,到了我大唐时才真正成为重大的节日。
“天边树若齐,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按例,到了这一天,有条件的,可山可塔,登高而望!臂佩茱萸以消灾殃,头上簪菊以招吉祥,饮着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菊花酒,高谈苍山秀水,阔论古今黄花,纵情寄意于山水,真当得是意快气爽!而身之所处无山无塔可予登攀或因故无法分身登高者,则可作重阳糕而食,取“糕”与“高”的谐音,以替代登高之意。
由于是自己最心爱的乖孙喜事,也是作为国中储君的婚典,所以在昨天,异常高兴的玄宗皇帝发下两道旨意:一,为贺皇太孙大婚之喜,取消霄禁,普天同庆三天!二,往时,为身当福王的皇太孙册立妃子时,因女家家在太原,册妃礼或有简便之处。为彰隆重,于重九佳期隅中之时,再行册妃之礼!隅中就是临近中午的时候(十点至十一点左右)。
人们在节日之中欣逢喜事,喜气洋洋,一时之间,长安城内更是酒香四溢。处处笑语欢歌。而从今天清晨开始,由天策府至升平坊的坊门,每隔十步,就有一人驻立,并有五十名龙武军分组来回巡视,不许闲杂人等从这里经过。这次玄宗皇帝钦命的册封使,比上一次的规格还高——当朝左右二相充当正副使。王忠嗣府中,也早已经收拾妥当,府上各色人等穿戴整齐,大门、二门全都开敞着。恭候着册封使的到来。而我的岳父王永德由守宫署的内官和内谒者陪伴着,在客厅中坐待消息。有豹骑中人,不断飞骑把册妃礼进行的消息传给我。
最后,豹骑飞骑来禀报册妃礼的详细经过:册封使行入升平坊,王永德连忙整衣率同家人出迎。并派人传告在后堂静候的军神王忠嗣。右相陈希烈与左相裴宽迈进王府,老将王忠嗣已在二门内相迎,因为今天就是吉时,事务还比较繁多,略一客套,陈希烈令持节者、典谒者、赞礼者、持册案者以及主家诸人各就其位,又命女相者由“静室”之中把王可君引领而出,陈希烈与裴宽略一谦让。陈希烈打开册书读道:“尔岭南五府经略使王忠嗣之长孙女,出于公辅之门,清白流庆,秀钟灵慧,今遣右相陈希烈、副使左相裴宽,持节册尔为太孙妃,尔宜敬宜妇道,永固家邦,可不慎欤!”宣读完毕,王忠嗣率同全家跪圣恩,女相者引领王可君从使者手中接过册书,再拜而受之,仪式至此结束。陈希烈等人随即回宫覆旨去了。
我听罢册妃礼的过程,重赏来人,让他退下。而后,我惑然问向身任的傧相李泌:“长源,太孙妃的府上历代先人几乎全是武将,戌镇边庭,怎么说是出于公辅之门呢?”李泌微微一笑道:“幸亏微臣身当傧相,不敢稍有疏懈之处,早将太孙妃的家世渊源打探得非常清楚,否则还真不能回答殿下的这个问题!”他略微一顿,继续答道:“太孙妃一族出于太原祁县,祁县王氏可是真正的名门望族,东汉王允乃其远祖,宋大将军王玄谟、梁车骑大将军王僧辩、周太原郡公王思政、周郏国公王轨,包括高宗时期的名将王方翼都是太孙妃的族人,所以可称是公辅之门!”我一怔之后,失笑不已,嗯,没想到,我的第一个老婆,竟是名传千古的“吕布戏貂蝉”的设计者的后人!我再忆及王可君曾借助白孝德之手,提醒我着手控制京都军政大权的事!不由心中暗暗对她相待万分。今日之前,我是有些忐忑不安,那是下意识中不明所以的紧张所致,做为一个初次经历自己婚礼的人来说,这种忐忑的感觉是可以理解的。而在这种带有期待等候中,原有的忐忑心绪,已然在不觉中平稳下来,但是时间却好象是愈来愈慢。
好不容易终于等到天色将暮,维持迎亲道路通畅的龙武军军士来报,天策府府门口和升平坊坊门内的人流早已如潮涌而至,人人要睹新郎的英姿,个个想览皇太孙的风采!如今即便迎亲道路的两旁也已经挤满了人群!郭子仪当即向李泌调侃道:“长源,这可是你寻妻觅妾的好时机呀!”自从三日之前,郭子仪发现李泌的软言弱语的地方——不亲女色以后,郭子仪就时常半真半假地以此当话柄,心中暗暗希望能把李泌刺激得娶妻纳妾,以不绝李泌的子嗣,这本是郭子仪身兼同僚长者的好意。李泌却依如平时般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顾左右而向我言道:“这说明殿下已是深得民心,殿下正可以把自己的英明睿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以获得更多臣民发自内心的拥戴!”我深以为然地笑着点了点头。
于是,在傧相李泌、郭子仪、朱信东和吴东生等人的陪同下,开始进行了婚俗中的亲迎一节。而我的车队甫一驶出天策府,候在府门周围的臣民们立即欢呼阵阵。我一边暗暗留心着周围的反应,一边刻意地收拢着座骑的速度,面对人群我时不时地挥手致意,而我每一次的挥手,都有巨大的欢呼声回应。蓦然间,竟有人唱起了《将军令》!而且跟随着高唱的人越来越众多,我汗——在我的迎亲路上,竟然唱起这首歌!然而,更有那美丽娇俏的少女及艳丽妩媚的少妇妙目狂热地望着我,频频地高呼着我的尊号向我致意,我不能不忍住心里的别扭感觉报以微笑。这时,我隐隐听到朱信东向王林轻声说道:“你看了吗?一个多月前,殿下在兴庆宫歌唱《将军令》和《精忠报国》的风姿,早已征服了长安城所有的少女少妇,现在她们表现出来的模样就是明证!”我心中不禁哑然失笑,我摇了摇头,把注意力转移向别处。
一路回应着无数的臣民,在我的笑容感到有些麻木的时候,终于进入了升平坊。因为为了不妨碍喜庆的气氛和“障车”一节地进行,也为了表现我的亲切大度,我并没有让龙武军维持升平坊的秩序,因此,整个升平坊可以说是人满为患。在亲卫们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来到了王府门前。
本来,象我这样储君的身份,原可以不必完全遵循这上至皇室的风俗,大可以简略一下其中的一些程序,但是,我为了彻底入这大唐世间之俗,征得女家的同意,我吩咐完全遵循风俗而办。当下,在我的傧相李泌的示意下,百余人挟着喜车,都高声呼喊道:“新妃子,快出来!”催声连连不绝。这叫做“催装”,是催促新妇快些整装上喜车的意思。
不一会儿,王府门开,却闪出一群府中的执事、役吏,当前一位长相精明干练,隐有儒者之气的老者。众人依礼而拜之后,这老者抱拳恭声道:“殿下此番既为客,请为催装赋诗来!”言罢,他身后的执事恭敬地呈上笔墨。他这是依照雅俗,请我当场作催装诗。如今,天下人尽知我不仅武略高绝,文才也是冠绝一时!现在有幸亲眼目睹我写字赋诗,周围臣民登时屏息以待,不敢有任何响动,生怕有什么听不真或者看不清的地方。
当即,我一沉心念,执笔在手,笔走龙蛇之余,口中郎声吟道:“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满面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吟止笔顿,潇洒已极。且不论诗作得如何,字又怎样,我这挥洒自如飘逸英挺的模样,立时引起众人的欢呼叫好。这首诗认真来论,确实也算是上品:即将出嫁的“她”夜晚“烛下”在“明镜台前”,调着红粉在妆扮自己。一个“春”字,既表现出“她”的妙龄,又象征“她”有着春光一样的美貌。“催”的方式也颇出心裁,:不要把“满面浑妆”了,得“留着双眉”,以待“画人”去画。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典故的借用,更增添了诗中意境的耐人寻味。
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婚之仪
随着众人的喝彩声,那老者转身引我一行人等进入王府,而喜车四周围的百余名亲卫,依然高声不绝地催喊着太孙妃出府登车。我明白,接下来就是“下婿”,也就是捉弄我这个新郎。虽然我贵为一国储君,一般情况而论,他们这些的臣民应该有些分寸,不会过于难为于我,然而,我却更加着小心丝毫不敢大意,以免万一出现笑话,使得自己沦为笑谈。
入得王府大厅,却见满厅皆人,为首的是位两鬓微白的五旬余的老人。这位老人家不怒自威的威仪中带着一丝仁和之色,我心中认定他就是爱兵如子的一代军神王忠嗣。见及我登堂而入,王忠嗣立即跪倒在地慈声道:“老臣王忠嗣拜见皇太孙殿下!”其余众人也立即跟着跪在地上,口称千岁。我现在有两种身份,一种是王府的新婿,一个是大唐的储君,因为君臣之义为先,所以他们不论辈位如何,必须先行跪拜于我。
我连忙躬身将王忠嗣他老人家扶起,并让其余人等免礼平身。这种场合当然并不允许我对王忠嗣多说些什么,我只是紧紧的握着他老人家的手,挚诚地说道:“十年前孙婿本欲前往拜见,奈何家中陡生变故,孙婿不得已而返。而倏倏十年过去,孙婿身处剑南,也一直未能拜见请安,实在是内心愧惭万分,还望爷爷见谅!”确实,十年来我疏于问候岳家,一想及此,我就有些不好意思,虽然是我忙于政务的原故。
王忠嗣闻言,一捋长须,和声说道:“殿下所遇的种种事务,老臣已然尽知。自是明白殿下的苦衷,殿下万勿因此而介怀!”
这时,旁边一位年岁比我稍大的青年悠哉地踱步上前,躬身为礼恭敬地说道:“草民有个廋辞想请殿下应答,好吗?”廋辞就是谜语的意思,看来,王府中人碍于我的身份,并不敢做出失当的言语,因为我的才智已是举世皆知,所以,只是猜谜语考一下智慧而已。我微微一笑,温和地言道:“愿闻其题。”心中却有些惴惴,因为我对于猜谜语,基本上是不甚感兴趣。这个青年人略一抱拳说道:“尾巴似为针,眼睛疑是铃,有翅没有羽,有足不会行。敢问殿下此为何物?”
我闻听之下暗暗高兴,以前我听过一个与这个类似的谜语,说尾巴象钉,眼睛如豆,有翅没毛,有脚不走。当下,我绝对是不假思索地从容答道:“是蜻蜓吗?”满厅之人全数大惊,只听说当今的皇太孙天生奇智,谁也没有想到竟然聪颖到如此地步。可以说在想都不想的情况下,就回答了一个并不是多么简单的谜语。那位年轻人惭然而退。一时倒无人再行上前,下婿一节就这样应景而过了。
当下,王忠嗣吩咐侍者唤王可君出堂。未几,有八名供从围簇着一位体态窈窕的绿衣女子而出,不言而喻她就是我的太孙妃可君!只见王可君身着皇储正妃的钿钗礼衣,头挽着长乐髻。长乐髻上的髻饰花是金和翠鸟的羽毛制成的翠羽盍叶,头发上左右对称插戴着结构相同而图形相反的镂空飞凤钗朵;一把绣着牡丹花的团扇紧紧地遮住了她的娇颜,让人看不到她的模样,然而白脂般玉颈却让我暗自心动;在她深青色的礼衣下,王可君穿着一双弓底的薄澜式绣鞋。在这个年代,新郎一般身着绛色官袍,而新妇则通常穿以深青(绿)色!所谓红男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