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好女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好女婿-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显骸�

弘治皇帝为人宽厚,这次拆迁,特意吩咐下来,让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两成。不但如此,百姓在拆迁之后,另外每户给银十两,做为过渡租房用。

如此一来,每户人家都有好几十两银子,房子面积大的,甚至有好几百两,算是发了一笔小财。

古人不像现代北京人,因为工作单位的缘故,对地段有一定要求,房子最好能够买在三环之内,实在不行,也得在五环里面。切不可买到通州或者一打开手机“河北移动欢迎你。”

如今的北京城中除了皇城和几个主要的商业区,不少地方还得荒着。比如后世最繁华的琉璃厂一带,还都是农田,看不到什么人影。

这地方也不错,随便建一个小院,也不过几十两,手头还平白落了不少闲钱,对朝廷也好,对百姓也好,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不少人还盼拆迁而不可得呢!

本来,大家都乐意搬迁,可林文六却不干了,觉得钱少了些,不合算。

他丈人家本有一间两百平方的院子,按照规定,得赔他一百两,还有十两过度费。

可林文六却不干了,咱怎么也算是堂堂举人老爷,怎么能跟普通草民比。一百两少了,就喊出两千两的天价。

这个要求,自然是得不到满足。

于是,林文六就纠集了一大群士子,打着反对朝廷拆迁残民的旗帜,把顺天府给包围了,要讨个说法。

苏木吃了一口冷气:“两千两,这个林举人还真敢开口。”两千两,普通百姓干两辈子都未必能赚到这个数,他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孟洋苦笑点头:“谁说不是呢,哎,这事如何是个了局?”

这二人说着话,胡顺也不敢坐,就站在苏木的身边,倒像是他的随从。

听孟大人说完,胡顺终于忍不住插嘴了:“我说孟大人,既然事情闹这么大,朝廷又一向体恤士子。也就是一两两银子而已,给他就是了。花点小钱,大家轻省,又何必弄得如此这般麻烦。”

他胡百户这几个月在保定做锦衣卫,油水十足,大笔银子过手,已经积累了几千两身家,对区区一千两,倒不怎么放在眼里。

话刚说完,孟大人就冷哼一声,心中鄙夷:果然是个粗陋莽夫!

苏木也用看白痴一样的目光看这他,懒得解释。

胡顺有些不解:“子乔,究竟怎么回事啊,你说说,我就弄不明白了。”

苏木白了他一眼:“你懂什么,如果林文六的补偿平白加了十倍,别人怎么看,会不加钱吗?朝廷这次建禄米仓,户部拨下的银子本有一个定数。大家都加,一百户就是二十万两,又从什么地方去找?”

胡百户见苏木对自己不屑一顾,心中恼怒,忍住气,又问:“林文六是举人啊,加钱本是应该,别人都是普通百姓,不用理睬的。”

苏木没好气地说:“普通百姓忍气吞声还好,可银子是白的,眼睛是红的,到时候只要有心人一挑拨,就是一点火星落到热油里,一夫倡乱,万夫响应,立即就酿成大乱。到时候,京城一乱,你胡百户又该怎么说?”

“这……”胡百户知道其中厉害,冷汗流了一身。

孟洋突然高赞一声:“苏相公说得是,果然看得远,看得透,本官佩服!”

第一百三十七章

朱厚照本是小孩子性格,对这种事情本就没多少兴趣,今天之所以来这里,主要是凑个热闹今天打杀得痛快,心中也是高兴。

听孟洋赞扬苏木,就插了一句嘴:“孟大人,这几日我就随子乔一道学《大学》,将一口浩然之气养得浑厚无比,别说你,就算是本公子也佩服得紧。”

孟洋听太子这么一说,心中又是一惊,忍不住深深地看了苏木一眼,死活也猜不透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有资格教太子读书。

过朝制度规定,教育太子乃是内阁大学士们的责任,苏木区区一个秀才,何德何能能够教授太子学问。

也许,这人真是地方上有名的饱学才子,这次进京赴考,天家知道他的名声,招进宫去,给太子伴读的。

此人能够得皇家看重,将来必是个人物,今日且看看他的成色。

“风起于青萍之末,任何变乱在发端的时候都不过是一件或者几件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小事。”苏木也不需要故做谦虚,现代人有事说事,不太讲究这一套。

他虽然没做过官,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可没吃过羊肉,还看到过羊跑。

在现代社会,官场小说、电视连续剧他可没少看。

“所以,为政者,在遇事之时,无论在做任何绝断之前,就得小心地推敲得失,问一问自己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提前做一个预案,甚至几个预案。一旦出了问题,就可以依预案处置,以免得久拖不绝,将事情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错,不错,苏公子说得有理,本官就是这个预案没做好,才弄到如今这种地步。”孟大人一阵感叹,这个苏木果然是皇帝都看重的人,果断了得。看他模样应该没做过官,可说起话来,怎么就好象老于宦海的历年老吏,这倒是奇了。

心中对苏木好奇,孟洋就同苏木攀谈起来,从天文说到地理,再说到八股文章、师承学派。

作为一个现代人,别的不说,单就见识而言,却要甩古人两条街。

苏木本就是个口才了得之人,一开口,顿时叫孟大人心中一动:这个苏木果然不错,听他所言,定然是去过许多地方,岭南、漠北的风土人情都是一清二处,小小年纪竟去过这么多地方。

就连朱厚照也听入了神,他一辈子都呆在北京城里,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是如此的新鲜有趣,这可比前阵子在苏木那里抄《大学》有意思多了。

看苏木和孟洋这样的如同在天上的达官官人侃侃而谈,偏偏那孟大人还对他如此客气,站在旁边的胡顺如果置身在梦境之中,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刚才在禀告孟洋的时候,胡百户说苏木是他的师爷,可看现在的情形,自己反倒成了他的跟班。

相比起当初在保定,如今的苏木身上跟多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势,隐约地跟了胡顺一种压迫感。

外面读书人的呼啸声一阵接一阵传来,动静好象比以前还大了许多。

胡顺心中不觉有些急噪起来,他今天之所以让胡进学将苏木请过来,实在是遇到翻不过去的坎。对于苏木的智谋,他有一种盲目的信心。

在他看来,这天底下就没有一件难事是苏木无法解决的。

想当初在倒马关的时候,形势如此险恶,苏木一出马,自己不但顺利过关,还得了个大机缘,挤进了锦衣卫的队伍之中,很是得意了几日。

可自己已经将苏木得罪成那样了,胡顺不认为苏木肯帮自己这个忙。苏木今天之所以过来,估计也是看在自己女儿和胡进学的面子上,随意过来应付一下。

不然,他怎么还带着朱寿这个不着调的混小子。而且一进顺天府衙门就只顾着和孟洋攀谈闲聊,看起来好象也不着急的模样。

不过,这事也可以理解,毕竟同苏木也没任何厉害关系。

至于孟大人,本就是读书人出身,估计也不回冒着得罪天下读书人的风险使用霹雳手段处置此事。对于他来说,只要士子们不冲进衙门,怎么着都好。

也因为这样,从早晨到现在,顺天府衙门都大门紧闭。

孟大人最大可能是继续拖下去,拖到最后,再将锦衣卫抛出来顶缸。

时间紧迫,必须在事情闹大之前解决此事,一想到这里,他就有些着急了,忍不住悄悄踢了胡进学一脚。

胡进学忙叫道:“子乔,你究竟有主张没有,外面的人是越聚越多了。”

孟洋这才停了下来:“子乔,刚才本府只顾和你说话,倒忘记正事了,你可有主张,快说快说,这事须拖延不得。”

苏木摸了摸下巴,看着胡顺:“此事既然朝廷责成锦衣卫处置,自然就得由胡百户来拿主意。”

胡顺一张脸气得通红:“子乔……”

苏木微微一笑:“不过,既然我是胡百户的师爷,这个主意自然得我来出。”

胡顺被苏木戏耍,本要发怒,可听到苏木应许,却是一喜:“子乔快说,子乔快说,只要过得这一关,你说什么都好。看到我女儿的份上,看到你我差点做了翁婿的份上……”

他也是急眼了。

话刚说出口,胡顺才意识到当着孟大人的面对自己名义上师爷如此低声下气,却是一件怪事,顿时大为尴尬。

“翁婿?”朱厚照“咦”一声,急问:“子乔,怎么回事,快说说,快说说。”

苏木也是不好意思:“说正事了,此事如何解决,我却有些眉目,不过,最后还得问一句,那林文六岳家还有什么人,各自都是什么性子?”

孟大人身边一个书办回答说:“晚生同这个林举人倒是有过一面之缘分,此人以山人自居,在这一带也有些名气。他岳家除了岳父,还有个小舅子。他泰山人倒是不错,是个爱面子之人。林举人住在他家白吃白喝,虽然家里人不太乐意,可他岳父却以这个女婿为荣。至于小舅子,却对林举人好象很不满意。毕竟,林举人的花消颇大,所需要银子可都得他掏腰包。”

苏木听完,点点头:或许,可以在这上面做做文章。

他端起茶杯,看着那一碗绿色的茶汤,整个人都好象定住了一样。

这个肢势保持了半天,苏木就将杯子轻轻地放在桌上:“有了。”

屋中众人同是问:“如何?”

苏木看了看朱厚照,心道:这事还真得这小子去干。

第一百三十八章千钧一发

林文六站在顺天府衙门的大门口,看着身后山呼海啸的同道们,心中越来越得意,嘴角也带着一丝冷笑。

他今年已经四十岁了,早在十年中了举人之后,就寄居在京城老丈人家里,备考。可一晃眼三界会试过去,却次次名落孙山。他也看得明白,自己就没有做官的命。

当年在保定的时候,他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名士,院试的成绩也很不错,后来进京参加乡试,也顺利中了举人。当初的他也是踌躇满志,决定自己是个一等一的人才。

可一旦参加会试,同天下读书人竞争,他才明白,其实,放在全国,自己也不过是中等偏下的成色,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以自己的学问,就算再考一百年,也一样落选。

理想是如此丰满,显示却这样骨感。

科举之途破灭之后,按说他应该花些银子去吏部打点,怎么着也能弄个从七品的官做做,举人可是有做官资格的。

无奈他在林家也不过是一个旁系子弟,家族根本不会出这笔钱。而他,早已经穷得只能靠在丈人家混饭吃的地步。

不过,这两年以山人自居之后,他也渐渐地有了些名气,被人看成有才的隐士。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在丈人家当了这么多年寄生虫,丈人还好说。就是小舅子的脸色一天天黑下去,说的话一天比一天难听。毕竟,他在外面行走应酬,都需要不少钱。而这钱都要着落到丈人身上,今日多用一分,将来落到舅子手头的就少一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林文六相当于寄生在小舅子身上。

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非常不好,好在最近丈人家的房屋正好碰到顺天府征地拆迁,这给了林文六一个机会。

按照顺天府的补偿标准,衙门要陪丈人家一百多两白银。

当是丈人一家还是很满意的,这个补偿标准很高不说,得了钱,还能另起一座新宅子,不用一大家人再挤在一百多年的老屋里憋屈。

问题是这一拆迁,家里人就会在外面另外租一套院子暂住。依小舅子一家的脾性,肯定会把他林举人给赶出去的。

林文六心中一急,立即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同丈人沟通了半天,决定由他出面和官府理论,看能不能狠狠地敲顺天府一笔。得到银子,除了那一百多两补偿款,剩余部分就由他拿去买官。

林举人想得美好,他现在开出两千两的天价,又纠集了一大群读书人闹事。这一百人可都是有功名在身的,扔出去一块石头,一不小心就能砸中一个举人老爷,最差的也是一个秀才相公。

这可是明王朝的统治基础,直接掌握着社会舆论风向。

只要这一百多书生把顺天府衙门一围,事情就算是闹大了。如今满朝的文官可都是读书人出身,天下读书人本是一家,真论起来理来,御使和言官们肯定会站在自己一边。

到时候,顺天府不大出血,就别想平息这一事件。

此事对他林文六有两大好处。

首先这几年在京城混迹,开销极大,他早就穷得厉害。这笔巨款一到手,可解燃眉之急。到时候,花上钱去走门子,未必不能谋上一个好差使,若是运作得当,弄个从七品实缺都是有可能的。

这年都买官卖官可都有明鞍标价的,而且钱也值钱。

一省的督抚夏冬两季给内阁阁老所送的冰敬和炭火也不过三千两,两千两银子一出手,弄不好就能整个江浙富庶之地的县丞,干上一任,两本带利都回来了。

关键是当官过瘾啊!

读书人十年寒窗,不都是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吗?

再则,此事一旦弄大,他林文六的名声可就算是响彻全国了,妥妥一个大名士,清流中间的名气到手。这年头,文风鼎盛,名声就是钱啊!

于是,琢磨了几日,在说服丈人和小舅子之后,林文六就将帖子如雪片一样发出去,说顺天府勾结厂卫*力拆迁,残害百姓。致使堂堂举人即将露宿街头,这是对读书种子的极大挑衅,望在京城的正人君子们与他一道共倡义举,找顺天府要个说法。

明朝有功名的读书人早已经变成了一个特权阶层,这群人无论是在家种田还是做生意,都不需要交纳任何赋税。而且,这些人大多充任地方的族长、里保、衙门书办,地方但有事,只要不是命案,他们可以自行解决。

大明政权不下县,基础组织基本掌握在这群读书人手里。

而且,士子们自视甚高,作为人上人,自然不能和普通百姓一样。这次差遣,普通百姓赔偿一百两,咱们怎么说得翻是十倍才不算是玷污了读书人的身份。

因此,林文六的帖子一发出来,与他相熟的几个秀才举人就出离的愤怒了。

于是,这几人又发出帖子,传播正义的呼声。

正能量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