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本来就是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交易,有的时候这个交易可以通过和平地方式,有的时候则可能会通过非和平的方式,杨度无法接受后一种交易方式,这也正是他为什么不停的在南北之间奔走的主要原因。
这个国家太弱了,已经受不起任何大的内部冲突,“瓜分危局”并不只是文人们的杞人忧天,那虎视耽耽的列强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扩大在华利益的机会,而杨度所想做的正是避免给列强这个机会。
国体必须尽快确立,就算让些好处给赵北也在所不惜,况且赵北现在想要地好处确实也不多,不过就是两个督办的头衔,比起清廷封他地那个“鄂王”来,这简直就是捡芝麻丢西瓜了,杨度琢磨了几天,也没琢磨明白赵北为什么会放弃这个“世镇湖北”的好处,只是在坐火车回天津的路上才看到报纸,总司令拒绝清廷“鄂王”封赏的报道铺天盖地,直到此时,杨度才琢磨过来。
赵北此举根本就是在培养人望么,现在面对“鄂王”头衔的利诱不为所动,当初面对两路清军地夹击不为所动,这不就是古人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么?
革命者里地大丈夫啊!
这是在演戏!这是杨度对赵北的最终评价,不然地话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总司令要将那张清廷封他做“鄂王”的密旨摆到湖北议院门口展览。
这演技不比袁摄政
袁世凯自然不知道杨度正在拿他与赵北做对比,他只是保持着沉默。
其他人也不敢开口说话,赵倜倒是想开口,可看了看那四个眼观鼻、鼻观心地少壮军官,到底还是把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这石亭一时静得诡异,只有风声从屏风夹缝中穿过,哼哼唧唧,让人愁眉不展。
“路政督办不能给他。”袁世凯幽幽说道。
洋人就是看中了铁路,这也是袁世凯手中不多的王牌,他实在舍不得交给别人,而赵北又一向以鲜明的反英立场著称,不讨英国欢心,如果委他“西南路政督办”,全权处理西南地区的铁路事宜的话,英国人肯定第一个不答应,因为湖北就在英国人的势力范围里,四川也一样。
至于盐政,袁世凯也舍不得给别人,现在中国地财政收入中盐税可是大宗,怎能落入别人腰包?
不过,如果一个好处也不给,那就是杨度说的,赵北很可能转而支持“责任内阁制”,将总统架空。经过前段日子的艰苦谈判,南北双方在实行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上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现在的主要分歧集中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上,如果南方最有实力的共和军倒向“内阁制”,总统会被架空,失去了权力,袁世凯宁可选择君主立宪,可偏偏共和军是主张共和制最激烈的,所以,君主立宪谈也别谈。
两难的抉择啊。
袁世凯很想用武力解决这一分歧,但问题在于,他现在没有足够的力量。
现在北洋势力局限在长江以北,仅在江苏地区有一个立足点,南方各省要么在革命派掌握中,要么在君宪派和满清顽固派掌握中,袁世凯没有任何信心用武力解决这些实力派,至少目前不行,所以必须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办法,可拉拢满清顽固派是不可能的,他们已将袁世凯视做“篡臣”,哪里会与他走到一起?所以,唯一地盟友只剩下南方的革命派和君宪派,而共和军正是南方革命派中最有实力的一支地方武装,剿灭西南方向的满清势力还要仰仗这支力量。
如此算来,还非得给赵北些好处才是。
而且,给了赵北足够的好处,或许也可以利用他牵制一下南方的革命势力。听说同盟会准备联合其他革命党组建一个大党,袁世凯不太明白这种政党有什么作用,但直觉告诉他,一旦那个大党组建完毕,南方的各种力量很可能被整合起来,那样一来,南方的异己势力将更加难以遏制。所以,袁世凯现在很需要一位盟友,而赵总司令似乎就是这个盟友。
还没等袁世凯拿定主意,管家带着一名长随走进石亭,将手里的一张名剌递了过去。
“老爷,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派人求见,带来封信,还有一幅画。这幅画是徐制台亲手所绘,想请老爷做个题跋。”
说完,管家从那长随手里接过一根卷轴,双手呈上。
“怎么,都来请我做题跋?”
袁世凯淡淡一笑,站起身,管家与那长随将卷轴缓缓展开,亭中几人好奇之下也站起身,向那卷轴张望。
那画上地背景大雨倾盆,一片翠竹在暴雨中昂然挺立,再加上那画旁的两句“时局纷乱,望兄珍重”的小字,这画里的寓意不言自明。
“徐东海眼光厉害,已将袁公此时处境看得清清楚楚。逆流行舟,不进则退。”一旁的杨度击节赞道。
袁世凯却是苦笑,徐世昌看得清楚,他又何尝看不清楚?他袁摄政如今的处境只怕比那画里的翠竹还尴尬,一边是旗人眼里的篡臣,一边是南方革命党人嘴里的“旧式人物”,若想叫两边都闭嘴,谈何容易?
失策呀,若是当初兵谏一开始就高举“共和”大旗,领兵杀进紫禁城,只怕他袁某人现在已是共和中华的堂堂大总统了。
不过那样一来,那位第一个“推举”他做大总统地赵总司令只怕也是跳得更欢了。
说起来,这个赵振华的眼光咋就那么毒呢?就好象早就看清了他袁某人心中所思所想一般,先“推举”他做共和总统,再抛出一个“优待退位皇室”地建议,事事都走在了别人前头。
可他袁项城偏偏就着了道,朝廷也着了道,都被赵总司令拿绳索穿了鼻子,牵着到处走。
一个袁世凯,一个满清朝廷,现在两边都成了风箱里的耗子,退路已没有了,剩下的就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而已。
所以,这个大清国的“忠臣”还得继续当下去,既是将那根拴住自己鼻子的绳索解下,也是为部下做出表率,将来他袁某人坐了天下,别人也不会说他反复无常。
这天下终究还是需要忠臣地!(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33章 青黄不接
晓的鸡鸣声刚过,枪炮声又响了起来,城里城外黑烟
透过望远镜的镜头,萨镇冰看见了一面龙旗在幕府山炮台升起,但他不能判断那到底是哪一方的旗帜,直到一面黑旗也升了起来,他才肯定,北洋军第五镇已经占领了幕府山炮台,拔除了江宁(南京)城外最后一个坚固据点。
放下望远镜,萨镇冰对站在身后的汤乡茗说道:“铸新,传令,停止炮击,全队在八卦洲南岸集中,炮战中受损的舰船在岸边抛锚检修,其它的舰船继续往来游弋,擦拭炮管,没有命令,不得擅自行动。”
长江上响起几声长长的汽笛,十多艘大小军舰列队鱼贯而行,缓缓向下游驶去,全然不顾那岸边信号台上不断重复的旗语。
那信号台是北洋军建立的,专门用来与海军舰队联络,信号台上不仅有北洋陆军的军官,还有几个江防舰队的信号官和信号兵。
“军门,北洋军叫咱们炮轰城门。
”汤乡茗看了眼那组旗语,对萨镇冰小声提醒了一句。
“告诉他们,我军弹药将尽,无法再提供炮火支援。”萨镇冰冷冰冰的回了一句。
昨天乌龙山炮台和天保城已被攻克,今日雨花台和幕府山炮台也被攻克,江宁周围的重要据点现已全部落入北洋军掌握,城防突破在即,似乎用不着海军的大炮了,萨镇冰不想再搀和这事,上次海军炮击安庆,引起城内大火,延烧两昼夜方熄灭,城内军民死伤惨重,熊成基虽然被迫率军撤走,但安庆城已被炮火打成了废墟,萨提督也被租界的华文报纸封了个“萨屠”的诨号,如果不是南方革命星火燎原的话,恐怕御史弹劾他的折子已经汗牛充栋了。
现在南方革命如火如荼,北方的袁世凯也在造反,清廷实际上已是僵尸一具,要么给清廷陪葬,要么效忠袁世凯,在两难的选择中,萨镇冰犹犹豫豫的选择了后者,清廷是扶不起来地阿斗,袁世凯能成中国的救主吗?对此,萨提督并无信心,现在他所做的事情,只是尽力完成一个海军统帅的本职工作而已,内战,他已有些厌倦了,不管是谁取胜,反正“火烧安庆”那笔帐就算在他头上了。
萨镇冰是五天前才率队驶到长江下游地。之前他一直在长江中游地七里沟一带逗留。依靠九江地北洋军提供补给。之所以如此。只是为了等候“海琛”号归来。但左等右等。“海琛”号上地官兵似乎是铁了心要投靠革命阵营了。就是不肯再归队。萨镇冰派人化装上岸。潜往汉口等地秘密侦察。探子们很快传回消息。但那消息却让萨镇冰大吃一惊。直到那时。他才弄清楚。原来在“海琛”号上发动起义地根本就是几个厨子。按照他地理解。“海琛”号根本不是起义过去地。而是被人胁持到革命派那边去地。不由后悔不迭。如果当时知道开军舰地不过是几个湖南厨子和湖南会党地话。萨镇冰可能已经下令对“海琛”号实施拦截了。但他当时不知道。所以。“海琛”号就成了共和军地战利品。现在被摆在武昌江面。威慑那些列强小军舰。
萨镇冰很想派人将“海琛”号夺回来。但由于现在地“海琛”号上已由共和军炮兵部队控制舱面大炮。这些旱鸭子虽然不懂开船。但开炮却不是外行。而且“海琛”就用锚链固定在航道上。一动不动。和一个炮兵阵地差不多。陆军在上面开起炮来。准头不比海军差。巡洋舰地大炮无论如何也比炮舰犀利。和“海琛”号正面对抗。萨镇冰还没狂妄到那种地步。再加上“海琛”是现在中国仅有地四艘大舰之一。不能再损伤了。无论是共和军掌握。还是由北洋方面掌握。总归是中国人自己掌握。内战。萨镇冰已打够了。
所以。在接到袁世凯催促他东进支援“两江讨伐军”地电报之后。萨镇冰只略一犹豫。便率领全部军舰开到下游。加入了对清廷两江总督长庚地讨伐战。在海军舰炮地支援下。顿兵于坚城之下地北洋第五镇、毅军姜桂题部以及安徽巡抚朱家保部终于控制了全部地战略要地。江宁城已是北洋势力地囊中之物。取之易如反掌。已用不着海军冲在前头了。
结束了炮战后。舰队在江宁下游地八卦洲一带缓缓游弋。虽然舰尾仍然飘扬着龙旗。但是实际上它已不再为满清朝廷效力了。萨镇冰和他地舰队无法主动选择效忠地对象。海军属于大海。但大海却是那样地遥远。中国地海军或许只能依托着陆地。或者。他们只是陆军地附庸?
站在舰桥上。扶着那冰冷地围杆。萨镇冰重重地叹了口气。向前望望。再向后望望。那喷着滚滚黑烟地队里竟没有一艘军舰是中国人自己造地。当年洋务派苦心经营地福州船政局到了现在已是破败不堪。连商船都没有造了。又怎么可能造出合格地军舰?漫步在
凄凄地船政局。谁又会想到。这个废墟一般地地方当造过第一艘国产装甲舰“平远”号地?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乃至远东地区地第一艘鱼雷快船也是在那里诞生地?鱼雷快船。那种船被西方列强称之为“驱逐舰”。现在已成了海军弱国装备地首选对象……可以说。在当时。中国地造船人是一直在紧随世界潮流地。他们也有着与外国同行一样地梦想。如果给他们机会。谁敢说当年曾下西洋地龙地传人地后裔竟会造不出自己地军舰?如果当年朝廷多拨些银子。如果当年地甲午战争没有失败。如果……如果……
但是没有如果,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随着那二万万两白银的对日赔款的支付,中国造船人就不得与他们的梦想洒泪挥别了,福州船政局的船坞就此沉寂下来,而且一沉寂就是十多年,只有那些发霉的烂木头、锈迹斑斑的碎铁块还在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虽然那种辉煌在列强看来是不值一提的,但确确实实是这个古老国家在近代化上走出的一大步,它已成了历史,烙印在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
萨镇冰毕业于福州船政局,也是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和他同期的三十多人,有的阵殁于甲午,有的改了行,现在还活着并留在海军里地人已不多了,眼看着海军的老一辈即将凋谢,可新一代却还未成长起来,所谓“青黄不接”,难道中国海军的前途竟是如此的黯淡么?
“军门,外头风大,回舱室歇息吧。”汤乡茗打断了萨镇冰的思绪。
“兵~们又鼓噪了么?”萨镇冰问道。他不是旗人,但也不是汉人,这个特殊身份使他受到清廷重用,但同时也使他孤立于海军多数官兵之外,整个舰队里几乎没有几个可以值得他信赖地军官。所以,自从得知袁世凯在北方的举动后,官兵们群情汹汹,不仅赶走了那些旗人舰长,而且叫嚷着要赶走萨镇冰,还打算自行推举一个汉官做统帅,若非萨镇冰极力弹压,袁世凯又派亲信赶来说和,恐怕这支舰队已经四分五裂了,不过,袁世凯虽没明说,但还是在电报里暗示过萨镇冰,建议他自动隐退,袁世凯可以给他一个闲职,到北方就任。
汤乡茗迟道:“其实,军门不必担心,有军官们弹压,那些兵痞也闹腾不起来,军舰比陆地,闹兵变不是说闹就闹的,弹药、粮饷、煤炭、机器,这些东西必须靠岸上供给,就算有人敢闹兵变,也闹不了多久,毕竟,袁摄政不想看到舰队四分五裂。
”
萨镇冰看了汤乡茗一眼,淡淡说道:“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非你我可以阻挡。我已决定,正午之前就离开军舰,这海军提督一职,你暂时署理。”
“军门,你要去哪里?”
“当然是去北边了,袁项城答应给我一个闲职,严几道(严复)又在京师大学堂做总办,我就去做个教习吧。庚子年地时候,北洋水师学堂毁于战火,我与严几道都是海军留学生,交情还不错,两人携手,好歹把海军的事情好好理一理,若能重建北洋水师学堂,也不枉当年去英国走一遭。”
汤乡茗说道:“军门,由我署理提督一职,似有不妥啊,卑职才回国没几天,人微言轻,又无威望,恐难以服众。为何不让程军门署理?”这倒不是谦虚,他是去年刚从英国回国的,直接被调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