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重活
作者:思考的问题
文案
这是一个平淡的穿越故事,家长里短而已。
内容标签: 种田文
搜索关键字:主角:李素,张云山 ┃ 配角:李家人,张家人 ┃ 其它:
☆、新家
林若素睁开眼,外面还是蒙蒙亮,在农村这个点估计也就五点左右,现在这个家里的这个身份的父母以及大哥大嫂、二哥都已经起来了,父亲带着大哥、二哥下田地里去了,现在正是稻子熟的时候,得加把劲赶紧收了,要是下雨损失可就大了。
母亲和大嫂一个做饭、一个担水喂猪喂鸡顺便把全家衣服洗了,母亲做完早饭后就要去田里跟着抢收。大概八点的时候这具身体的主人就会带着早食去地里,家里人忙得连早餐那点时间都不肯放过。
林若素一直到现在还有点懵,她不知道为什么会到这里,这不是她的家,虽然她家也在农村,可是现在就像是倒退了几十年,更接近是她父母年轻的那个时候了。
这具身体的本名叫李素,是家里的老幺,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中间有一个哥儿夭折了,还有一个姐姐被偷偷送人了。现在住的地方就叫李庄,村里人大多是李姓,父亲李老实、母亲郭梨花看着都是50左右;大哥李春根、大嫂郭翠儿,大哥大嫂成亲差不多10年,现在有三个小孩,大侄子李立今年9岁,上小学二年级;二侄子李满6岁、三侄女李露刚满3岁;大姐李枣、大姐夫郑力生,膝下一儿一女,老大是个姑娘,叫郑美美,6岁,老二郑威才4岁,大姐夫家也在李庄,是几个外姓人口之一;二姐李丽嫁出去才两年,二姐夫郝志学在镇上中学教数学,去年二姐才生了第一个小孩,是个儿子,说是名字叫有才;家里还有个二哥李秋田,今年20了还没成家;最小的就是本身了,今年才18岁,才读完高一,现在辍学在家,据说是家里给相了一门好亲,就等着年后出嫁了。
李素来这里快一个星期了,脑海里残留着一些记忆,加上和家里人相处慢慢的也摸索清楚了现在所处的环境,这好像是一个平行世界,同她原来的华国70年代差不多经济水平,只不过没有计划经济,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家里有三十亩田地,也够自家种了。李家的家境在这李家庄里只能算中等,这两年老天爷给脸,风调雨顺,田里庄稼收成都还不错,所以作为幺女的李素才能读到高中。一般的人家男孩子顶多就是初中毕业,姑娘家就小学毕业,李家大儿也就读了几年小学,认识几个字罢了,老二强点初中毕业。
原主的性格有点骄纵,也不算大毛病,估计是在家比较得宠,本身底子也不错,杏眼、脸小肤白、一头黑长直,个子将近一米六,在李家庄也算得上是水灵灵的大姑娘了。现在辍学在家,平时也不做什么事,家里也不压着她,只让着大嫂郭翠儿有时间带着她学点厨艺、女红之类的,毕竟还有半年就要出嫁了。
说到出嫁这件事,李素从记忆里知道三月份的时候,她大姑来就介绍了这门亲,男方是张湾的,和她婆家七拐八拐的还带着亲,也是在家闲聊的时候知道那张家的要给三儿子张罗对象,李素大姑一听男方条件还有要求,就心一动想到了李素,觉得很合适啊,第二天就会娘家来同李老实郭翠花说了,家里人也觉得这门亲不错,两相往来,这门亲事就这么成了,日子定在了腊月二十六。
李素的记忆里对她要嫁的人家也不是很清楚,只知道男方今年都23了,在外地当兵,听说都已经是军队里的一个小干部了。这年头村里有去当兵的人家还是令人羡慕的,毕竟每年招兵名额一个村就只有几个,张家老三是十八岁参军的,现在都五年了。原主心里有个偷偷喜欢的人,是她的语文老师,二十多岁,人高高瘦瘦、带个眼镜显得斯斯文文的,不过原主也知道不可能,因为语文老师已经结婚了,小孩都快两岁了。
李素能到原主身上是个意外,前几天女主去河边洗自己的贴身衣服,蹲久了站起来头晕,一下子没站住就栽倒河里了,在扑腾的时候又撞到河里突出的一块大圆石,等被救起醒过来之后就是现在的林若素了。
“小妹,起来没,赶紧麻利地,待会吃完饭就要去送饭了,回来再跟我学学做鞋垫”大嫂郭翠儿在院子里喊,郭翠儿同母亲郭梨花都是郭庄的,还带着点亲,婆媳两个相处的还不错,所以郭梨花就把教会李素针线活的事交给自己的大儿媳了。
“就起了”李素回了一嗓子,望了望窗外,估摸着也就六点半左右吧,她伤的不重,休息两三天就差不多了,这几天跟着大嫂做中饭和晚饭,再学着做点针线活。
做饭还好,原主本身也会帮着打下手,李素自己也是会做饭的,针线活就比较困难了,不管是原主还是她平常顶多也就缝补个衣裳。而她大嫂教的针线活是要自己做鞋垫、鞋子、衣服等,还要会绣几个简单图案,农村里的妇女基本上都会做些,只是手艺好坏的区别罢了,虽然也能去镇上买,但是价钱不划算,营业部里一件衣服的价格买布料自己做都能做四五件了,再说布料也不结实,干农活不方便,只有那镇上的人讲究的才会买来穿。
李素从最简单的白鞋垫开始,已经能做个大致的模子出来了,只是不好看,接下来要学着绣花上去,男人的鞋垫就更简单了,只要厚实透气就行。
大嫂说过几天要做千层底,出嫁的时候要给男方做两双千层底布鞋、两双袜子、两套衣服,两幅被子面,这还不算,还得给自己做套喜服、袜子鞋子什么的也不能少。剩下不到半年时间,李素这个新手是压力山大,除此之外要给男方家里人每人准备一双拖鞋,不过这个是娘家人提供,可以让李素的娘和大嫂一起帮着做。
原主之前一直拖着不肯学,要么就老是抱怨绣花针扎手,现在到了李素就没有这诸多抱怨了,反倒觉得挺有趣的,这要是在现在那就是纯手工制作啊,现代人还有几个会做针线活的。
李素吃完饭歇了会子后同大侄子阿立一道出了门,一个去田里送饭,一个去学校上学。村里有个小学,大概有两百多个孩子,五个年级,基本上都是本村的小孩,中学的话要去镇上,镇上有一个初中、一个高中。
李素到了自家田地,招呼了一声,爹娘大哥二哥就都过来了,田里的稻子已经割了三分之一了,金灿灿稻穗随风一吹,简直就像是一幅油画,美不胜收。
“小妹,今天怎么样,头还疼不?”李秋田一手端碗,一手拿煎饼,吃几口饼呼啦啦一口粥下去。
“已经好多了,昨天一天都没有疼哩,”家里人都觉得小妹醒来后性子好多了,不像之前动不动的生气,说话也温柔多了。
“对了,昨个你大姑带话来说云山中秋不回家,军队里有事,你们就先不见面了”郭梨花说道。
“哦”李素愣了下才反应过来,云山就是她那未婚夫,他家里之前写了信过去说了定亲的事,要他中秋回趟家两个人见见面,现在不见面那就只能等到结婚的时候了。李素对这门亲事也没有太大反感,反正都是过日子,怎么不是过,再说这人也不是太差劲。
作者有话要说:
☆、上街
李素回去的时候日头已经升高了,温度也上来了,大嫂这个点应该在菜园子里,李素在房间里休息了会,桌上一旁放了几本高中的课本,拿起来随手翻了翻,这个时候的课本内容真是简单,有些问题现代的小学生估计都能答出来。要不要参加高考呢,李素想了想就放弃了,前后反差太大,别说村里,就是镇上这几年能考上大学的都不超过五个。村里很多人都有些迷信,村东头李丰收大伯家的婆娘就是个神婆,到时别被她当成妖怪宣传了,再说自己要嫁人了,婆家估计也不肯。
想了一会就出门朝后院走去,后院是家里的菜园子,种些常吃的蔬菜以及大蒜头、小葱之类的。李家的菜园种了黄瓜、苦瓜、茄子、辣椒、番茄、葫芦、架豆,还有一些空心菜和大白菜,边上几畦是大葱、大蒜和小葱,这时节田地里还有几亩地种了有花生、红薯、玉米、黄豆之类的,刨去自家吃的其它的也能卖些钱。所以说在农村的日子也还是不错的,空气新鲜,食材新鲜,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压力。
李素帮着大嫂把菜地整完顺便把中午要吃的菜摘了,然后就开始在大嫂的指导下学针线活,今天要开始绣花。大嫂郭翠拿了针线篮子,在院子里坐下,院子正中晒的是前两天割下来的稻谷,晒两小时翻个面,注意别让鸡靠近就行了。李素在郭翠旁边坐下,手里拿着一块白布,先是绣花草枝叶,要学着怎么分线、捻线、配色,用什么针法,这都有学问。李素对这很有兴趣,因此学得快,就是下针不够利索,不过大嫂说绣的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这样过了半个月,家里的稻子割得差不多了,剩下来只用翻晒以及打靶脱粒就行了,郭梨花仍旧每天都去地里,捡那些掉在田里的稻穗,一天下来也能捡不少。等到所有活计都干完,家里人总算能腾出点时间休息的时候已经临近中秋了,因为张云山没有回来,李家也没得什么要特别准备的,只中秋那天称上两斤猪肉、买点月饼就算过节了,大女儿就在村里住着,肯定是要来吃顿饭的,二女在镇上,也不知道有时间回娘家不。
等到了中秋那天,郭梨花让大嫂一大早去镇上称肉买月饼,过节人多去晚了说不定就卖完了。李素听着了连忙从床上穿衣起来,这一个多月都没出过门,实在是想去镇上看看,“大嫂等等我,我和你一起去镇上”。
郭梨花一听自家闺女也去,想了下就转身进自己屋,一会出来手上拿了十块钱递给郭翠儿,“拿着,一会上镇上买点鞋底子,再扯点布,好不容易松快些,得赶紧把素丫出嫁要用的拖鞋做起来。”
“知道了,娘,小妹跟着我学了有一个多月了,做鞋子已经不成问题了,绣花也凑合,要不要再多扯点布,现在教他做衣服,这个学的时间长。”郭翠儿借过自家婆婆递过来的钱,放进贴身衣服里面的小荷包里,那个时候的十块钱可相当于现在的两百来块钱。
“行吧,你带着素丫看看”,郭梨花摆手道。
临西镇包含了李家庄在内的八个村,从李家庄走到镇上速度快的话不要两个小时,也算不上很远,郭翠儿带着李素七点从家里出发,到底镇上转两个小时回来正好赶上准备中饭。一到镇上郭翠儿就往猪肉铺去,准备先买肉再去称月饼,李素不想去肉摊就和大嫂约好了一会在针线铺碰头。
李素在街上转着,这个年代的镇上也不繁华,基本都是些小摊小贩,李素拐了个弯看到了临西高中,学校没什么人,就一个老头守在校门口,学校旁边有一家书店,门面不大,老板估计是小屋里待着嫌热,拿了个大蒲扇在书店门口摆了张竹椅。李素走进书店随手翻了翻,也没有多少书,不过看到了一本毛衣针织大全,还有点兴趣,询问老板价钱后买了下来,接下来也没得什么好逛的就去针线铺等大嫂了。
针线铺里也有几个年轻的姑娘媳妇在里面,李素张望了下发现大嫂还没到就自个儿先看起来。天气热,李素想买点布给自己做件连衣裙,刚刚在镇上注意到了,虽然大部分女的都是穿着长袖长裤,但还是有几个年轻姑娘穿着从营业部买来的裙子,样式不咋地,直筒式的也不修身,但是是中袖、裙摆到小腿左右,看着确实凉快不少,而且年轻女孩子穿着裙子的确漂亮很多。她刚刚买了本书,身上钱不多了,觉着要不就扯点麻布做裙子,有了想法就好办了,刚刚进来的几个女孩子让老板拿了不少布匹在柜台上,看完后就出去了,老板还没有摆回去,李素就凑过去瞧了瞧,最后选定了一种淡牛仔蓝色的麻布匹,问了下老板做件裙子需要多少布后就让老板裁了布。
这时,大嫂也买好东西来了,“小妹,这是你买的啊,这个麻布做衣裳可不好穿啊,你咋买了这个颜色啊,怎么也该买这种小碎花的棉布啊,那个好,衬你”郭翠儿指着柜台上一匹蓝底带着红黄小花的布说道,“再不济也要挑这种水红色的棉布啊”。
李素不好说她在现代很爱穿那种亚麻裙,淡蓝色看着多么小清新,说了大嫂也不会赞同,于是什么都没说,就让大嫂以为自己不会买布,反正老板把布都裁好了,不买也得买了。
郭翠儿估计也是知道不能反悔,接下来也不说了,买了四十双鞋底、藏蓝和深灰色两种厚棉布做鞋面子和里子、白布锁边,剩下的钱不多了,想着还要教小姑子做衣服,就把剩下的钱都买了一种轻薄的深蓝色棉布,刚好够给大儿子裁一套长袖长裤,等过了十一就可以穿了,给大孙子做衣服想来婆婆也不会说什么的。
作者有话要说:
☆、姐妹闲话
等郭翠儿和李素拎着大包小包到家,家里还没开始做午饭。大姐李枣、大姐夫郑立生带着两个小孩都来了,没想到二姐也抱着有才回来了,二姐夫说是学校有事来不了。大姐带了一只鸡、外加一个大西瓜过来,二姐称了点肉过来。
中饭是郭梨花带着大姐和大嫂做的,炒了好几个菜,有荤有素,李老实心情还不错,把泡的药酒拿出来,和两个儿子一个女婿对饮。
吃完饭,大姐夫就回家去了,留下了两个孩子在外婆家同大哥家的三个小孩一起玩,反正都是一个村子,小孩玩累了自然就会回去。李素她爹同大哥二哥也都出门去了,就剩下几个女人在屋子坐着,小孩子在院子里疯玩也不用管,二姐的小孩有才一岁正是爱睡的时候,郭梨花把他抱到自己房里,搭个小被子。
郭梨花把上午郭翠儿买的那些鞋底鞋面的都拿出来,这会正好,家里女人都在,可以帮着把样子都剪出来,后面一双双做起来就快了。
“娘,不是说小妹中秋要同男方见面的吗,咋没去啊”二女李丽拿着刀子利索地裁着布,手上不空,嘴巴也不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