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满清是中华全面复兴之必要条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批判满清是中华全面复兴之必要条件-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髡街螅饫锶捶⑸司薇洹J旰蟮蔽馊鹇示颖D蛑厍旖强吹降氖钦庋环跋螅骸拌准陨淞置懿迹湎绲寄印N┟枳俜ツ荆ヒ怀棠荆怀瘫保�17)。由于川民的反抗及粮荒,顺治四年底清军不得不放弃大部分控制区向保宁集结,在撤退过程中清军竟大开杀戒“十一月,(南明军)遂复成都。清将梁一训驱残民数千,北走至绵州,又尽杀之。成都人殆尽。”(18)而其后清军在与南明军的长期相持拉锯中也常常使用类似的屠城手段:“不得已而动大兵剿之,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全城俱歼,或杀男留妇”。(19)
康熙三年清军镇压夔东十三家义军是对川民的第二次大规模杀戮。夔东十三家义军大多是原大顺军余部,自顺治八年离开广西后在川东鄂西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义军领袖们在根据地内“招徕抚集,百堵皆作,籍什一之赋而民减租,革盐法之弊而税课豁。”(20)使以夔州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人民安居乐业。比起四川其他地区,夔东一带称得上是一块“乐土”。然而康熙三年二十万清军的会剿改变了这一切,清军在击败起义军后,竟采取类似后来日军三光的方式,派出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扫穴无遗类”。(21)事后四川总督李国英上疏说“数万巨寇,……无一漏网”。(22)在这些屠夫们得意洋洋表功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无辜百姓的尸骨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康熙十二年到康熙二十年的三藩之乱是四川百姓第三次大劫难。先是吴三桂军攻入四川大肆破坏,如谭宏部“宏兵络绎不绝,勒索居民,十室九空,或涉深山穷谷人迹罕到之地,尚不得免,……生灵涂炭,怨声满路。”(23)又如何德部“征调烦苛,怨愁之气,酿成瘟疫,上南之人,死亡甚众。”(24)康熙十七年全川已是“民不堪命”的局面。康熙十九年清军的入川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川民而言并不是解放,而是更大的磨难。清军入川时即遇到了极大的粮食困难,主将赵良栋,王进宝等人不得不向清廷求援,这时被很多人称为“仁君”的玄烨却下了一道“就地打粮”的上谕:“惟蜀路运粮,最为重要,宜于所复城池,村落,遍访贼积米谷,悉行察收。”(25)实际上就是暗示入川的清军,可以随便搜掠财物,荼毒百姓。有了玄烨的纵容,入川的清军便更加肆无忌惮的抢掠财物屠杀川民。据康熙十九年富顺新任县令钱绍隆《详请禁病害文》中所载:“……路无行人,道惟荆棘,空城不闭,……里甲胥役具皆潜逃不知去向。职随出告示招抚,无如一路逃兵来牵宰耕牛,攫取鸡豚,稻米豆谷,悉皆抛散……即至极幽极深之地,无处不到。如相近内江一路,……兵丁经过,沿村扰害,人民尽逃。近泸州一路,……兵丁驾船抢掠,……一路人见此辈带刀前来,无不骨拆心惊魂胆俱丧也。又泸州,富顺交界之一山最深,其民逃避其间,庶几可持无恐。无如兵之所过,遍山搜寻。其妇女望见惊走,媳弃其姑,母弃其子,童稚不能相随者弃置山谷,越日走视,为虎所伤而死。……(妇女)被兵追及,遭其淫污而死,尸在草野,经月不收……此皆历有地方,姓名可考。……至自流井一带地方,兵马往来日于此焉托处,其灶民皆遁。至威远,荣县数十里之外,床几悉为火薪,稻谷罄于马料,灶民停煎者盖五月矣。种种毒害,惨目伤心,莫可名状。”(26)
这场浩劫一直持续到康熙二十年还未停止,清军“败兵奔驻雅州,名山两地,民间谷豆荞麦尽掠,鸡鸭牛羊尽杀,瓦屋茅舍尽毁。人民无依,悉赴川西谋生。”(27)这对四川很多地方造成的损害都是空前的(28)四年之后(康熙二十四年)官方统计四川人口降到只“一万八千零九十丁”这一历史最低值就是直接的反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张献忠“屠蜀”对四川造成的破坏是有限的,清军才是四川人口降到“一万八千零九十丁”的罪魁祸首,也正是为了掩盖这一罪恶,满清政府才指使御用文人编造种种谎言,将责任全部推给张献忠。(注释略,详见附件)

附录四: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历程纪要 
《四库全书》,根据中华书局影印杭州木刻版《四库全书总目》的统计,共收书3461种,存目6793种。《四库全书》号称“全书”,实际并不全,因为它只收入了3461种书,与中国原有的书种(约7千种左右)相比,它只收入了一半。那么,还有那3千多种书那里去了?原来都被乾隆爷给焚毁了。另外,就在那收进《四库全书》的3461种书里,也有不少是经过删改的,已不是原来面目,凡是皇上认为要禁忌的字、句、义,都要删除或修改,以免“谬种流传,贻害后代”。
曾经有人吹捧乾隆爷编纂《四库全书》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事实却完全相反,这是中国文化的一次大劫难,自古流传下来的各种书籍,在这次劫难中被消灭了一半。乾隆爷真是“好样”的,他比秦始皇要“英明”得多。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乾隆是如何来完成他的历史任务吧。
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乾隆下诏征集图书,说是为了“访求遗书”,“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一开始,还比较客气,如明确规定,凡是从书店或私人家里收集来的图书,要“量为给价”。如系手抄本,则“缮录副本,仍将原本给还”。还下旨意:“毋使吏胥籍端滋扰”。但诏书下达后一年过去了,竟没有收集到一本书。
你别着急,专制独裁者有的是办法。敬酒你不吃,那么,等着你的,是另外一种酒,或者说是另外一种手段。
话又说回来,皇上下诏求书,天下为何竟无一人献书呢?这就得归咎于文字狱了。自从满清入关,征服了汉民族以后,建立了大清王朝。先是以武力征服,这一点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比较顺利。接下来则是文化征服,除了在服装及头发的式样上作了硬性规定(不服从的就杀),还必须在思想上统一,思想上统一首先要文字上统一,于是就有了文字狱。凡是看了不该看的书,写了不该写的字,说了不该说的话,就是犯了杀头之罪。对于文化上的征服,清朝统治者感到比较困难,因为他们也明白,汉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远比满族的文化要先进得多,要在文化上征服汉族,谈何容易?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禁”和“杀”。不该看的书,不该写的字(文),都在“禁”之列,谁犯了“禁”,轻则本人杀头,重则满门抄斩。至于什么书属于不该看,什么字属于不该写,当然由清朝统治者来决定。从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文字狱一直在实行,而且也确实收到了效果,读书人附首贴耳了,诚惶诚恐、心悦诚服了。但是,正由于如此,他们不敢把家中的藏书缴出来,生怕万一书中有什么违禁的字或文,岂不大祸临头?
乾隆在朝廷上对大臣们说:“下面不肯上缴藏书,恐怕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官的怕麻烦,宁肯少收,不愿多收。二是藏书的人怕上缴的书中有问题,害怕因此引火上身,惹事生非。今天特向大家说明,只要是自愿上缴的书,书中哪怕有违禁的字和文,也无关紧要,这书都是前人写的,与今人有何关系?朕办事光明正大,可以共信于天下,决不会出尔反尔,于上缴的书中找岔寻疵,追究藏书之人。大家完全可以放心。”但是,他话锋一转,又说:“你们把我上面讲的话要明明白白的向下面传达。如果藏书者依旧不肯上缴或少缴,将来一旦发现,那后果要由其自负了。”什么“后果”?官员们心中都明白。
乾隆征书的重点是江南,而重中之重则是江浙两省,这两个省也正是文字狱多发之地。而对东北(清王朝的发祥地),则下令“风俗淳朴,不必征书”,可见乾隆征书虽然名义上是向全国,实际上是有的放矢,有明确的目标。
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乾隆下了一道圣旨,下令各地总督、巡抚,限期半年之内办妥征书之事,如逾期没完成,则“唯该督抚是问”。过了几天,乾隆又下了第二道圣旨,这道圣旨是专门发给两江总督高晋和江苏、浙江巡抚萨载、三宝的,圣旨中具体到指名道姓,指出什么地方什么人的藏书丰富……圣旨中说:“藏书最富之家,如昆山徐氏的传是楼,常熟钱氏之述古堂,嘉兴项氏之天籁阁,朱氏之爆书亭,杭州趙氏之小山堂,宁波范氏之天一阁,都是著名的藏书之家,还有不少,不胜枚举……或有散传民间各处,亦须一一查找,自不至湮没人间。”正是细致具体,面面俱到。圣旨中所例举的藏书大家,果然都在江浙两省。
一再摧逼之下,当然收到了效果。两江总督从盐商马裕家中拿到了185种书,但皇上嫌少,指示要“多多益善”。浙江巡抚也从鲍士恭等人家中拿到书1900余种,天一阁后人范懋柱也表示“愿意献书”。一些官吏也纷纷献书,到了次年(1774年),各省收到书籍已有一万多种。
但是,乾隆爷并不满意。在上朝时他对官员们说:“这次收来的书中,竟无一本违禁之书,这怎么可能?要知道,明朝末年野史甚多,各种传闻邪说,其中有不少是对我大清的毁谤污小衲苋纹淞鞔空庵治ソ笆椋懔绞∽疃啵鳌⒑痢⒚龉愕鹊乜峙乱灿小k薇鞠氤么舜握骷煜虏厥橹潮阆傥ソ笆椋绽吹氖橹芯刮抟槐拘笆椋癫黄嬲撸俊币虼耍∠铝罴绦魇椋姨乇鸸卣眨杂凇耙於诵八怠薄ⅰ摆俦境敝椋圆荒芊殴槐荆欢ㄒ辖沙ⅰW跃跎辖烧卟蛔肪渴榈闹魅耍绮皇亲约褐鞫辖桑潜凰巡槌隼吹模唤鲆肪渴橹鞯淖铮挂肪恐靼旃俚淖铩G≌魇榈恼媸狄馔迹恼婺浚链丝晌酵记钬笆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从各种历史档案上,可以看到乾隆从开始的征集天下的奇书珍本,此时已转移到搜查违禁书籍上来。其实,后者才是乾隆的真正目标。他要编纂一部其中没有任何他所认为的违禁文字的全书,以使大清王朝在思想上能永远占据统治地位,从而能永远奴役所有的中国老百姓,他真是一位“小心驶得万年船”的皇帝。
公元1776年,江西巡抚海成向乾隆递了一个奏本,奏本上说:“搜买及民间缴呈应毁应禁书有八千余部之多,……恳清能展限时日,以便继续搜求。”海成的卖力搏得了乾隆爷的欢心。但乾隆是个“英明”的皇帝,他知道民间各种藏书还有的是,他是下了决心要把所有违禁之书挖净掏尽的。因此,一次趁上早朝之际,他对大臣们说:“看来查办遗书一事,还是江西巡抚最为积极……而江浙两省虽然也上缴了一些书,但其中竟无一本禁书,而江西一次就上缴八千多部禁书,这说明什么?说明江浙两省的督、抚办事不力。从今日起,江、浙的督、抚及其下属官员,应雷厉风行,严加查访,务必使一切违禁书籍上缴,若再拖延,或有隐慝不缴者,不但要惩罚书主,且要追究督、抚及其下属官员的责任。就怕到时你们担不起这个责任呵。”到此时,乾隆也不再有所顾忌,干脆把征求藏书说成是“查办遗书”了。而且话中充满恫嚇之语,他可是说得出也做得到的。
过了一年,这个被表扬的江西巡抚海成,则又成了阶下囚,原因是:有人告发江西人王锡侯所著《字贯》一书诋毁《康熙字典》,“狂妄悖逆”。海成审查后,认为“狂妄”或许有之,但说成“悖逆”,有点太过,因为王锡侯的《字贯》中只是指出了《康熙字典》中的一些错误之处,而这些错误也确实存在。其实,《康熙字典》不过是以明代的《字典》为基礎,装饰加工之作,其中的错误当然也不少。因此,海成建议革去王锡候举人之职,其他不予追究。乾隆得知后,“龙颜大怒”,他抓住《字贯》凡例中不避庙讳这一点死死不放,说是“大逆不法”,硬是下令将王锡候斩首示众,子、孙七人斩监侯,妻、媳等充入功臣家中为奴。好端端一个举人之家,就为了指出《康熙字典》中的一些错处,就被暴君杀的杀,关的关,为奴的为奴,弄得个烟消云散,家破人亡。海成也被处以斩监侯,秋后处决(但后来未杀),乾隆责他“居然说它(指《字贯》)没有悖逆之词,真是天良泯灭,毫无尊君敬上之礼也!”其他一些相关的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等,也受到革职处分。
经过这一次镇压行动之后,乾隆把搜书运动推向了高潮。
这一年以后,乾隆每年都要催逼搜缴禁书。搜查期间,全国共搜缴了多少禁书,并无一个精确的记录。但据浙江巡抚报告,从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五年,仅浙江一地所搜缴到的禁书就有568种,15866部。
搜查禁书运动始终贯穿于编纂《四库全书》的整个过程之中。直到《四库全书》编纂完毕,全体参加编纂的人员解散,这场搜查禁书的运动才算结束。在整个搜缴禁书过程中,每年都有一、二起文字狱发生,也就是说,每年都要杀一、二次人,株连的人也不少。可以说,《四库全书》浸透了人血。
乾隆又是如何处理那些搜缴到的禁书的呢?他可还是用的老办法,那就是:烧!禁书烧书,这是中国历代专制独裁者的看家本领,护身法宝。康熙至雍正两代,全国著名的文字狱有庄氏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钱名世案、查嗣庭案、吕留良案……,在这些案件中所搜缴到的禁书,都被康熙和雍正烧毁了。大清朝后继有人,乾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掀起的全国性的焚书狂飙,其规模之大,其声势之盛,可谓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两代。乾隆三十九年,他给各省督抚下达旨意:“凡能搜缴到的书籍,一律送到指定地点。凡书中有违禁之字或文,一律查出书名登记上报。凡有违禁之字或文的书籍,一律就地焚毁。若能切实做到以上三点者,才算办事有方。”同时,他又要求“办理四库全书处”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