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他身为英国公之子,在勋贵一系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若是由他来收拢京中勋贵,或许可以和那些不听话的文官稍加抗衡吧?连续吃了几次大亏的李圭终于成熟了点。
后日,姚平仲和秦谭胜率领着从尉州城突围的两万大军回到了京城之中,这些人和听从文官命令的五城兵马司及京营禁军形成了脆弱的平衡,京中的局势暂时安稳下来。
李圭也将郕王重新送回到郕王府之中,命人严加看管起来,他府中的太监奴婢也都齐刷刷的换了一茬啊,换成了魏士良精心挑选的亲信,但凡郕王稍有异动,各种消息都会在最短时间内传到宫中。
同时他还借着这两万禁军的支持,将御马监掌印太监换成了自己的人手,和魏士良分庭抗礼,以免宫中大权都落到他的手里。
到了这个时候李悠才有时间从宫中出来,回到自己的府上,离京多日,嘉州伯府中也有些人心惶惶,见到他回来众人方才露出喜色;在那些仆役们看来李悠这次立下了大功劳,或许陛下马上就要为他升职封赏吧?
只是李悠知道,现在还远远不是可以安心的时候,他一会到府上,顾不得打问其他人的消息,就立刻找到了呆在后院的姚广孝,准备和他商议接下来的打算。
姚广孝在夺门之后就悄然返回了嘉州伯府,每日读书诵经,府上的仆役们都以为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僧人,完全没有人想到这些天京中的剧变都是由他一手策划而成。
“多谢道衍大师,若不是大师,李某恐怕只有领兵遁逃了。”进到姚广孝的住处,李悠挥退众人,恭恭敬敬的谢道。
“既然是为主公效力,那么这些小事也是贫僧该做的。”姚广孝淡淡的说道,不等李悠继续恭维他就反问道,“主公接下来有何打算?”
“额。”李悠稍微愣了下,他的确是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只是这次来是想听听姚广孝有没有其他见解,现在却被他先问出来了,于是只好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如今京中局势错综复杂,将精力耗费在这上面得不偿失,因此我打算回嘉州去。”
“嗯,京中的确不适合继续待下去。”姚广孝点头表示赞同,“如今宝座上的那位并非明主,和杨介夫的争斗无论是胜是败对咱们都不会有太多的好处。”
若是杨介夫赢了他们这些李圭的死党肯定落不了好,而若是万一李圭侥幸赢了,以他那般寡恩的性子,恐怕就要考虑鸟尽弓藏了。
“更何况唐括部尚且在外虎视眈眈,今年和去年大魏接连丧失四十万精锐大军,军中宿将十不存一,若是明年他们再来,京城都有危险。”李悠知道在姚广孝面前没有必要隐瞒这些,因此他毫不顾忌的表达了自己对大魏的悲观情绪,“加之近些年来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如今大魏又损失了这么多兵马,或许不久之后就该有人起事了。”
“乱世就要到了。”姚广孝发出了和李悠同样的感慨,只不过不同的是李悠当时是为自己即将失去平静生活而感到惋惜,姚广孝则是因为自己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感到欣喜,“乱世之中最重要的是手上要有兵,要有地盘,而嘉州远在南方,暂时不用担心唐括部的进攻,正是主公积蓄力量的好地方。”
双方正要就这个问题详谈,忽然听到许光在外面呼喊,“小爵爷,周学士府上来人请您过府一叙。”
看来是自己的岳父岳母大人和没过门的小娘子担心了,李悠只好暂停了和姚广孝的谈论,换了身衣服带着人马向周学士府上行去。(未完待续。)( )
第203章 大明嘉靖三十九年
“侄儿拜见伯父、伯母。”进到周府之内,李悠发现周寿夫妇正在客厅等候,左右打量一番,却没有看到周南的身影。
见他这副模样,周夫人不禁抿嘴笑道,“都快要成亲的人了,怎么还叫伯父伯母?”李悠关心的周南的样子让她十分满意。
“小婿拜见岳父岳母。”李悠马上换了称呼,周夫人脸上的笑容更盛,就连一向古板的周寿也没有表现出不悦。
“文阳此次出征辛苦,能平安回来就好啊。”周寿感慨道,此次御驾亲征之时他愿意为会大胜而归,没想到却是一败涂地,三十万大军仅剩下两万多人回京,特别是英国公丘元德等勋贵殒命的消息传来,东城满是一片白色,四处可以听到哭声,这让他每天都提心吊胆的打探着李悠的消息,生怕自己老友的孩子、女儿的姑爷有什么意外。
特别是李悠被困尉州城、消息不通那些时间,周夫人整日唉声叹气,周南以泪洗面,好在许光悄悄回京才将他们安抚住;可是这仍然不能让他们放下心来,如今见到李悠回来才算是彻底放下了担忧。
“劳烦岳父岳母为我担心,小婿实在是罪过。”李悠连忙告罪,哎,也不知道周南这些日子到底哭了多少回鼻子。
“这次你既然立下了大功,那就和皇帝求个情,给你换个轻松点的官位,以后也就不用出征了。”心疼女婿的周夫人劝道,她可不想自己的女儿再为李悠担心了。
“小婿过几日就打算向陛下辞行返回嘉州去,此次前来也存了想让二位同意小婿在嘉州举办婚礼的打算。”李悠实话实说,如今是能早一日离开京城就早一日的好,目前京城的平衡十分脆弱,稍有差池就会被打破,他可不想再在这上面耽误时间了。
“好好地为什么要回嘉州去?你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陛下岂能不封官加爵?”周夫人有些不甘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嫁个有出息的人?在她看来李悠这正是要大展前途的机会,为何却要急流勇退?
“回嘉州也好。”这些日子京中局势的变化也让周寿心惊胆战,他知道此时的京城以锦盒之前大有不同了,李悠的话也让他萌生了退意,“老夫也打算告老还乡,既然你想回嘉州的话,老夫就亲自将女儿送过去吧。”
周寿的话让周夫人吃了一惊,但出于对丈夫的信任,她并未直接发问,反倒问起李悠这些日子的经历来;李悠挑了些轻松地事情说了即将,对于那些危险的事则一带而过,尽管如此也听得俩位老人吃惊不已。
他甚至还听见窗外传来一阵阵倒吸冷气的声音,或许周南现在正和丹青俩人在外偷听吧?两位老人倒也开明,说了一会儿话就借口困了先行退去,李悠这才有了和周南单独说话的时间。
“这些日子爹爹总是不让我出门,太平那里也少有聚会,我本以为是什么原因呢?没想到这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的门道。”周南上上下下的打量他一番,发现他并未受伤才算安心下来,忍着泪水说道,“现在你可算是平安回来了。”
见四下无人,丹青也躲到了一边,李悠连忙怜惜的将她搂到怀里安慰道,“本爵爷武艺出众、精通兵法,那是那么容易出事的。”
“嗯,悠哥哥最厉害了。”若是以前周南或许就要笑话他厚脸皮了,可此时却是一脸认真地表示赞同,她方才在外面也听到了李悠的话,能在这样不利的局势下全身而回,自己这位姑爷还真是不同凡响。
终究是还没过门,俩人不好单独待太长的时间,稍微说了几句话李悠就该回家了,临行前说道,“等过几****去向陛下辞行,然后在咱们一起去嘉州,等成亲后我带你去游览嘉州的美景。”
周南闻言红着脸小声的应了一句,显然也很期待李悠所描述的生活。
从周学士府上回到嘉州伯府,还没顾得上和姚广孝继续商议,许光就又送来了一大堆的请柬,这里面既有太平郡主这样在京城之变中出力颇多的盟友的,也有丘尚俭这样和自己并肩作战多日的,还有郑亮等国子监同窗的。。。。。。等李悠把这些看完病选出在那些不得不去的,和许光商量好行程后,已经是亥时了。
尽管已经夜深,但事情紧急李悠也不顾得其他,立刻匆匆赶到姚广孝的房间里,和他继续商量起接下来的对策。
“现在为难的就是如何说服陛下将我放行了。”李悠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最担心的问题,“如今陛下在京中并无多少可靠的人手,我算是比较得他信任的人之一,他恐怕没那么容易将我放行。”
“此事贫僧已经想好了。”姚广孝智珠在握,“如今陛下对主公是既信任又猜忌,信任是因为您多次救他与危难之间,猜忌是因为您在他这一方的人马里威望过高;您若是离京可以让他方才猜忌,所以若是有合适的李悠,他不会过于阻拦。”
接着姚广孝慢慢道出了自己的计划,李悠一边点头以便为姚广孝查漏补缺,毕竟他才来到大魏没多久,对于大魏朝堂上的各种习俗及势力分布并不全都清楚,还需要理由根据他的思路来完善计划,不过姚广孝的这个方法听起来似乎的确可行,双方一直商议到子时才算将此事确定,然后各自回房睡去。
李悠洗漱完毕躺在床上,还没合拢眼睛,虎符就再次亮了起来,“任务时间到,请宿主做好进入任务世界的准备,本次进入的世界为大明嘉靖三十九年,进入方式为肉身进入。。。。。。”
大明嘉靖三十九年?这是要参与什么战争?而且还是肉穿?这可是第一次啊,没了虎符所准备的身份,自己到底该如何来完成任务呢?还没等李悠发问结束,一道白光照射在他的身上,他眼前一黑晕了过去。(未完待续。)
第204章 倭寇(1600均加更)
“公子,公子,该起来了。”一阵急促的呼喊声将李悠从睡梦中惊醒,他睁开眼睛一看,只见一名农夫模样的男子正慌张的冲了进来。
李悠下意识的就向腰间摸去,但却摸了个空,平日里随身携带的唐刀此时毫无踪迹,不过稍倾他就冷静下来,以这名农夫的身板想要对他不利他完全应付的过来,尚不清楚自己究竟身处何地,李悠只好含糊的问道,“怎么了?”
“公子,您昨日叫小的一早就叫您起来,您忘了么?”农夫委屈的说道,“小的方才起晚了,怕耽误您的事儿就赶紧来叫你了。”
“哦,是我刚睡醒有些迷糊了。”李悠的话让他安静下来,找了借口将他哄了出去,李悠独自留在屋内研究起自己现在的装扮来,只见他一身青衫士子的打扮,怀里还有一些散碎银子和一份身份文书,上面的资料显示这是一名四处游学的秀才,名字么到依旧是李悠,应当是虎符为他提前准备好的。
再调出虎符面板观察一番,只见唐刀和震天弓都在面板之内,箭矢什么的也不缺,可以随时取用,只是李悠怕吓着方才那名农夫所以还是暂时存放在虎符面板里吧。
洗漱完毕出了屋子,李悠打量一番,这里应该是他某个靠近海洋的小村子,他向东望去,远远地可以看到大海潮起潮落。
这时候方才那名农夫也送上了饭食,李悠吃完后从怀里摸出一小锭碎银子给他,然后问起自己所在的方位来。
“这里是桃渚镇下面的村子,往西去就是台州府了。”这名农夫显然见识过一些世面,很快就给李悠指明了最近的大城市的方向。李悠点头致谢后又向他买了一些干粮,这才离开村子向台州府的方向行去,若要完成这次的任务,最好先到台州府才行。
出了村子,瞅见四下无人,李悠从虎符之中取出唐刀佩在腰间,按照大明太祖朱元璋的规定,秀才似乎可以享受佩剑周游各地的优待,但震天弓他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去处,因为他并不清楚按照大明律秀才能不能佩带弓箭,现在暂且没到必须要用的上震天弓的时候,所以并未取出,反正到时候要取用也浪费不了多长时间。
哎,为什么之前的抽奖就没有抽出一匹赤兔、乌骓这样的宝马呢?弄得现在竟然要步行走这么远的路,李悠一边吐槽一边沿着大路前行,让他有些奇怪的是一路行来似乎并没有碰到多少行人,不过他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行到一座小山的山腰处,他忽然看到几只小船靠到岸边,从上面冲下来数十名剃着阴阳头,手持长刀的海贼来,嘴里发出各种怪叫向海边的村子里冲去。
这就是倭寇啊!阴阳头、倭刀这些无比熟悉的元素让李悠很快认出了他们的身份,怪不得此处少有行人,原来是有倭寇骚扰的缘故。
不好,村子里还有人,李悠看到前方不远处的村子里袅袅升起的炊烟,顿时着急起来,若是任由这些倭寇杀到村子里,又会有多少人要丧命于倭寇之手。
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那时候打进京都的足利尊氏废黜了后醍醐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将军,设幕府于京都。后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称南朝;南北朝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因日本被称为倭国,所以这些人也就被大明称之为倭寇。
后来足利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统一了日本,为肃清南朝的残余势力,和大明进行贸易,故而积极剿灭倭寇,使得倭寇为之一清;但在足利义满死后,其子足利义持改变政策,双方勘合贸易中断,倭寇重新兴起。
日后中日勘合贸易时断时续,足利幕府日渐衰落失去了对日本的控制,一些守护大名为了争得与明朝贸易的权力,抢夺勘合,没有贸易勘合的大名便进行海盗活动,到了嘉靖年间,勘合贸易完全断绝,倭寇侵扰日益严重。
一些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同时一些大明的官员也和这些海商建立了联系,倭患愈演愈烈。
一直到嘉靖二十七年,改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朱纨到任后,封锁海面,击杀了通倭的李光头等96人。朱纨的海禁触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他们指使在朝的官僚攻击朱纨擅杀,结果朱纨被迫自杀。从那以后朝廷内外官员不敢再提海禁一事,倭寇愈加猖獗,连这数十人的小队都敢上岸劫掠。
浙商通倭寇,晋商通建奴,这大明商人的节操还真是满满啊。回忆起倭寇来历的李悠一边感慨一边飞快的向山下奔去;既然被他撞见了就绝不会坐视不理,他方才匆匆扫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