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不是什么精贵的身子,单我一个人吃不自在,大嫂二弟妹,娘,我们一起吃。”
说着也不管刘氏等人劝阻,还是将蛋羹分出去了很多,又拿了个馍啃起来,吃一口馍,吸一小口蛋羹,然后喝口水,将就着吃了顿早饭。
要说这伙食的确不算好。馍馍又粗,水又没味,唯一的一道鸡蛋羹也吃不过瘾,比起前世的味儿来差多了。但李家人对李欣好,她要是吃独食才叫诛心呢。
饭后李欣帮着刘氏和江氏刷碗拾掇灶间,张氏收拾收拾像是要出门。李欣问她去哪,张氏笑道:“去接你侄子回来。”
李大郎和张氏成亲近五年,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小名山子,今年四岁,小儿子小名小兜,今年两岁。因为要去接李欣以及收拾家中一应物件,张氏把他们送回娘家去待了两天。现在尘埃落定,也该去把孩子接回来了。
李欣那个激动啊!前辈子她就特喜欢孩子,她一个十分要好的姐们儿就是个幼师,跟她碰头的时候特别喜欢聊育儿经。听得多了,对孩子的兴趣也就更大。
人家都说喜欢孩子是女人的天性,李欣一听张氏的话就赶紧让她回去把孩子接回来,张氏笑着应了,背了个箩兜就出去了。
刘氏笑道:“你还不知道你大嫂有两个娃吧?也是你大嫂能生养,两个娃都乖,看着就喜庆。”说着朝一边涮锅的江氏道:“你也抓紧着点儿,这肚子还没动静呐?”
江氏羞红了脸,在大姑子面前也不好说什么,呐呐地说了声“没”,便把头低了下去,恨不得扎进那涮锅水里。
刘氏表情有点儿不满,心想着,这二儿媳妇进门也四个月了,怎么肚子还没动静呢……
李欣不懂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但也知道在农村里,媳妇儿的功能之一就是传宗接代。看刘氏不怎么高兴,笑着说道:“那也得看缘分,其实越是强求越是不能如人意。娘,现在两个小孙子都让你忙不过来了吧,别催二弟妹。只要二弟和二弟妹夫妻感情好,孙子啊,迟早都会有的。”
一席话说得刘氏笑不拢嘴,心想,可不是嘛,都两个大孙子了呢!
但二儿媳妇这边也不能松懈,“话虽如此,你还是要抓紧。”刘氏对江氏道:“山子和小兜是老大家的,老二家的还没信儿呢!”
江氏点点头,把涮锅水倒了,笑着对李欣道:“大姐累不?去堂屋歇会儿吧。”
李欣觉得身体不怎么累,但也承她的情,慢悠悠地走到堂屋去休息。
中午江氏把饭带去地里给忙活着的大郎二郎,顺便也在那儿吃,家里只剩刘氏和李欣母女俩。吃了饭后喝了药,李欣正打算寻点儿事做,刘氏趁着家里没别人便跟她说话。
“闺女,今后有个什么章程,你可想好了?”
李欣一听就知道刘氏在问她对今后的打算。在这个时代,对女子来说,好的归宿就是嫁人生子,然后相夫教子。她虽然心里排斥,但真到了那个地步也不会反抗就是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规矩,她才不会做那种打破常规的出头鸟呢。
不过她的情况太特殊了。被卖在窑子里,不是寡妇不是和离过的妇人更不是黄花大闺女,说起来她的地位和名声都低得很。如果刘氏是想问她想不想嫁人的话,她可以斩钉截铁地回答她说:“不想!”
但是要她在李家待一辈子,又不是那么现实的事情。
刘氏老两口在还好,爱女的父母嘛,养女儿一辈子也是愿意的,只要她不惹是生非不好吃懒做,相信爹娘也不会撇了她不管。但刘氏老两口总有走的一天,一旦他们去了,自家兄弟三个肯定会分家。到时候她的去处才叫做难安排。
李欣本身也不是个愿意麻烦别人的人。起初她觉得自己穿越过来要不了多久就又要去见阎王了,谁知听郎中说的一番话,现在这病竟然又能好了。她自己有手有脚,身体好了以后能做家务能干活,不白吃饭,靠着一双手也能养自己。
但自己这个岁数还待在爹娘家,说出去总是不太好的。
当然,嫁人更是不好嫁就是了。
所以李欣低了头,不答刘氏的话。刘氏急了,生怕闺女以后就生无可恋了,毕竟经过那些事儿,又要面对别人的指指点点,心里肯定不好受。拉了她的手,刘氏急切地说:“闺女啊,你心里有什么话一定要跟娘说啊!娘养得起你,就是养你一辈子都没问题。可是女儿家,总得要嫁人……”
越不想什么越来什么,李欣就不想听刘氏提这茬,见她娘声音都尖了,这才无奈地开口,“娘,谁家愿意娶我这样的……但凡是注重名声清白的人家,宁愿去娶个寡妇也不会乐意要我这样的人。”
“怎……怎么会!”刘氏心里更沉,知道昨晚老头子没说假话,但她就是不愿信,“你等着,娘一定帮你寻门好亲!”
李欣叹口气,也不阻止她娘。反正碰了壁以后她娘就会知道这种事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自古入了那行的女子想要从良,只有为妾那么一条路。晚景好些的,就如那燕妈妈,退居幕后当了领头人,管一个怡园的妓子。差点的,沦为烧火婆子也算有个归宿。更有那遁入空门的,在佛门清净之地也可能招受登徒子的骚扰。
总之,从良二字,难呐。
第五章全家团圆
下晌李二爷从镇上回来了,怀里揣着小布巾子包着的一根人参须。刘氏接过来问他花了多少银子,李厚仲磕巴了下才回她,“一两半钱。藏墙根儿的银子都掏出来了,没动闺女给的钱。”
听得刘氏牙疼,狠狠捏了他胳膊一把,宝贝似的去整治这根不算粗壮的人参须了。
李大郎和李二郎也扛着锄头回来了,李大郎一边抹汗一边埋怨:“这天儿什么时候下场雨啊,要这样下去,我们得去河里担水浇地了,那可费工夫。”
李二郎骂道:“杨家把水都截到他们那田里去了,丝毫不管我们这些人的死活,咒死他们家地颗粒无收!”
李家村里有条河经过,一般来说老天作美,灌溉之类的事情单下雨就足够了。但遇上干旱的时节,还是得靠这条河。杨家主母是李家村的村民,但整个杨家却是李家村的一个外来户,财大气粗,在李家村置办了百多亩的田地,请了长工帮他们打理,算得上是李家村头一号的地主了。
一直以来那河就是李家村人默认的公用河,有时庄稼吃水不够要从河里取,田地挨着的乡里乡亲都乐意挖条沟让水过去,基本都能照顾到有田的人家。可自从杨家来了以后,因他家田挨着河近些,生生就把从他家田地那儿过的沟给填了堵了,让李家村其他村民恨得不行。
大家去里正那儿说过,里正也出面和杨家交涉过,不过人家一句“地理位置不行怪不得别人”就把里正给堵了,毕竟规矩和律法上没说遇上这样的情况就一定要杨家让水。杨家还说,挖了那条沟废了地,会让他们少种多少多少粮食。真是越是有钱越是一毛不拔。
李欣在一边静静听着,也知道自己插不上话。虽然她小时候在农村待过,家务活不错,但种地那些事她不是很懂。
李家父子三人正说着,张氏带着孩子回来了。
山子一个人走着,小兜被张氏抱在怀里,睁大了眼睛看着迎上来的李欣。山子看上去憨憨的,小兜嘴里吐着泡泡,见李欣望向他,便把手指塞进了嘴里吸着,困惑地冲张氏叫,“娘。”
张氏笑着放下小兜蹲下身,两手各牵一个,跟他们介绍说:“这就是娘跟你们说的姑姑。快叫人啊。”
李欣朝前一步摸了摸山子的头,又摸了摸小兜的头,被这两个虎头虎脑的孩子都逗笑了,“我是姑姑,你们好啊。”
山子眨了眨眼,才怯怯地喊了声“姑”。小兜见哥哥叫了人,也傻傻地跟着喊了“姑”。
李欣回来时没见着家里有小孩子,便忽略了这茬,以为家中没娃,便把贵重的私房都给分了。午晌得知张氏要去接孩子才知道大哥大嫂已经有孩子了,下午才准备了小玩意,这时正好派上用场。
伸手从怀里摸出两个银镙子分别递给两个小孩儿,笑着说:“姑姑给你们的见面礼,买点儿零嘴什么的去吃。”悄悄凑近他们说:“不要傻傻地交给娘哦。”
山子点头,乐呵呵地把银镙子小心地收在兜里。小兜跟着哥哥依样画葫芦。
李欣又拿出两个线团娃娃,是她下午的时候做的,拿竹篾子和线裹在一起缠的,不值钱,但算是个稀罕的玩意儿。分别把两个线团娃娃分给小家伙,又帮着山子给他系在侧腰上,笑问他:“好看不?”
“好看。”山子奶声奶气的。李欣又逗他,“再叫我声儿。”
“姑姑。”
“姑姑……”小兜在一边可怜兮兮地跟着哥哥叫,“我,我也要……”
李欣笑着给他系上,“小兜喜欢吗?”
“嗯,喜欢哦。”
小兜稚气地摸娃娃的头,咧开嘴冲着自己侧腰那处傻笑。张氏抱起他又拍了拍他哥哥的头,“快进屋去了,等三叔回来了我们就吃饭了。”
说着又朝李欣道:“哪有你这样疼孩子的。”
“我侄子嘛。”
李欣光是笑,眼珠子不落地看着两个小家伙。张氏看在眼里心里一叹。
听说那种地方为了不让女子怀孕,都会给灌药的。妹妹在那待那么久,吃那种药时日长了,会不会把身体也给弄垮了,甚至于是难有孩子了?
过不了多久李三郎也回来了,全家团圆,和和美美地吃了晚饭。
这算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团圆饭,一家十口人都上了桌。张氏抱着山子,李欣执意抱了小兜,看着怀里孩子粉粉嫩嫩的,心里说不出的喜悦。
刘氏特意整治了一桌好吃的,杀了家里的一只老母鸡给炖了汤,李厚仲从镇上专门买了新鲜的肥猪肉,刘氏好好地烧了一碗红烧肉。又炒了蛋撒了葱花,三大主菜全是大荤,李家人上次吃那么讲究还是江氏进门,这都隔了四个月了,只觉得今天的晚饭让人只想流口水。
李欣却是不耐这样吃的。不说营养,单就是看着那油她也是下不了嘴的。
刘氏招呼着大伙儿吃,李欣拿了筷子只夹青菜,就着糙米饭吃得津津有味。李厚仲专门夹了鸡腿给她,李欣接过来后皱了皱眉,但看着李厚仲一脸期望地看着她,便强迫着自己吃了下去。
李大郎和李二郎在田里劳作了一整天,吃得呼哧呼哧的,见妹子不吃红烧肉,以为是见他们吃得欢不想与他们争,顿了筷子给她夹。
“别,大哥,二弟,我不喜欢吃肉……太腻了,我肠胃不好吃了不舒服。你们吃。”李欣又夹回给他们,又夹给桌上其他人,特别是两个不怎么动筷子的媳妇,“大嫂二弟妹,你们吃,我喝点儿鸡汤就好了,郎中应该也说过让我吃清淡些的,别浪费了,剩多了搁久了,味道可就不好了。”
张氏和江氏赶紧笑着接了,刘氏这才信了她不吃肉是因为郎中吩咐过,而不是省着给家里其他人吃,便给她舀了碗鸡汤看着她喝。
山子眼巴巴地看着炖鸡里另外一条鸡腿,李欣看见了,夹到他碗里笑着问他:“山子,你是哥哥,弟弟也想吃呢,怎么办?”
山子舔了舔嘴巴,犹豫了好久才握了小拳头,像是下定决心,“那给弟弟吃吧!”
小兜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搞不清楚状况。全家人的筷子都慢慢停了下来。李欣鼓励而赞扬地对他点点头,“山子是个好哥哥,那么大个鸡腿弟弟也吃不了,你分一些给弟弟就可以了。兄弟两个要相亲相爱的,知道吗?”
山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老母鸡的肉炖得够久,很容易就从鸡腿上撇了些肉下来。李欣很仔细地喂着小兜吃,还哄着他喝了小半碗鸡汤,见他肚子圆圆的了才放他下了桌,让他在附近走走好消食。
吃过饭,天色也已经黑了。初夏季节晚间天气很凉快,一家人搬了凳子围坐在院子里,小兜乖乖地倚在李欣怀里,小脑袋一点一点的。听着家里人说些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李欣只觉得现在的生活很是快乐。
除了没有汽车飞机,电脑电视,人们之间的感情却丝毫不比那时的差。前世她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如今便是老天爷让她要好好歇歇吧。温馨的乡村生活也是不错的。
第六章为富不仁
李家人很忙,李大郎和李二郎要忙着地里的事,庄稼缺水,即使无奈他们也只能去河里挑水来浇地。张氏和江氏这时候也顶得上半个劳动力,挑水的事情李家兄弟去做,浇地的事情她们包圆。
李三郎仍旧在学堂读书。他启蒙晚,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上学,尽管他聪明,可基础没夯实也不行。学堂里先生很看好他,十二岁的年纪,已经可以下场去考一考童生试了,李三郎也更加努力,想着至少要考一个秀才回来,免了他的赋税不说,还能提升些李家的地位,如果姐姐要说亲,对她也是件好事。
家里的家务全部都担在了刘氏身上,李厚仲那年赌虽然没有留下一只手,却也是伤着了身体,腰部被赌场的打手踹了几脚,下不得地。农忙的时候就只能在一边看着,这些日子见儿子媳妇们辛苦,也不好闲着,让大郎砍了些竹子扛回家来编一些家用的簸箕、箩兜、背篓什么的,有富余的话赶集的时候拿出去卖也是家里的一个进项。
所以全家算下来,最闲的就是养病的李欣了。
说是养病,其实她自己有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好多了。她不想当闲人,刘氏却当她是个纸糊的,不愿意她下地,拘着她在家里待着休息,好吃好喝地尽紧着她,不让她忙活。药每每都是煎好了温着的时候拿给她喝,喝了药后还会给她一颗蜜饯。
蜜饯这东西李家平时是没有的,这也是李厚仲上次去镇上买人参须的时候一时心起买的。想着小时候这唯一的女儿想要吃糖他都没惯过,李厚仲心里就觉得愧疚,买来补偿她。最后这些蜜饯都被李欣拿给家里的两个小家伙了,她除了第一天吃了一颗却看到山子水汪汪的眼睛后,便再也没吃过。
山子和小兜被自己大哥大嫂教育地很好,小小年纪也不会因为没吃到好东西而哭闹。李欣把蜜饯给他们吃,山子总是腼腆地接过这个甜甜的干果子,微微低下小脑袋,不好意思地跟她说“谢谢”,小兜总是会看自己哥哥的表现然后依样画葫芦。这兄弟俩的憨态总是把李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