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美大唐- 第3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跟叛军同等强度的火力,那么必然能对叛军也造成大量的伤亡。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已经不在于单纯的士兵人数和战术,火力的强弱已经成为更重要的一个因素。”

不过卡尔一世也同样慧眼如炬,他在信中也宽慰自己的国王道:“这并不代表普鲁士没有取胜的机会,我在战斗中发现,叛军会不计后果地发射大量弹药,而有证据表明叛军使用的精密武器都是由唐国制造的,那么他们就很难短时间内补充弹药。叛军也不可能拥有大量的弹药存量,所以我们对叛军的打击,应该集中在对后勤的破坏上,只要战争的烈度超过某一个点,那么缺少弹药补给的叛军将会暴露出所有的劣势,而面对我们训练有素的普鲁士精锐只会崩溃。”

卡尔一世话说得有一点点隐晦。但实际上意思却是很明白的,普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德军这种装备水平的,虽然普鲁士已经逐渐具备生产发射金属定装弹的栓动步枪、咖啡磨机枪以及线膛炮等等武器,不过这种生产能力只要还是集中在鲁尔区,鲁尔区现在是在德军的控制之下,反而逐步开始为德军生产这些武器了。

那么可行的方案也就一个了。那就是用人力去拼德军的火力,透支德军的火力后,胜利就自然到来了。可无论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还是卡尔一世,都不希望用普鲁士人的生命去搏,这场战争之后,如果普鲁士损伤惨重,那么对于今后欧洲局势的发言权就降低了,甚至还会遭到别的国家的觊觎。毕竟这场平叛,普鲁士损失的区域尚不算多。这主要是为诸多西德意志小邦夺回土地和重建贵族封建体制。

腓特烈威廉二世不满卡尔一世在前线的表现,但是他也知道卡尔一世也同样无能为力,更换将领也不一定能打得更好,而且卡尔一世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普鲁士的国王陛下开始想其他的主意。首先他催促利奥波德二世尽快把奥地利军队送到前线,从南方为联军打开一条通路。

奥地利军团会经过德累斯顿,直接出现在莱比锡南面,无需跨越易北河防线。所以威胁系数更大。一旦奥地利军队成功的拖住德军,那么普军就更有机会渡河成功。两厢合力,拼着比较大的损失也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其次,腓特烈威廉二世还意图将更多的欧洲盟友带入这场战争中来。他连续致信了英国国王、荷兰执政、丹麦国王、瑞典国王,出于对俄罗斯人的不信任,倒没有去找沙皇俄国,在信件中他将这场叛乱称为欧洲全体国家的重大危机。应该合力解决,并希望这些国家能够派兵援助。

北欧的丹麦和瑞典等国,对于德意志的这场革命虽然也有担心,但是认为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相反革命会削弱普鲁士等国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好处的,丹麦和瑞典都比较担心普鲁士做大。虽然德意志共和国的出现,可能对这两个国家威胁更大,然而不论是丹麦国王还是瑞典国王,都认为这就是普通的一场叛乱,最终会被平息下去,不足为惧。

荷兰的态度比较暧昧。三年前荷兰国内爆发的革命将贵族执政威廉五世赶下了宝座,是普鲁士军队帮他重拾权力的,而且双方有着姻亲关系,更加亲密一些。但是荷兰并不想这么简单地为普鲁士火中取栗,他们想要从中获得一些好处,并且荷兰拒绝单独从一个方向出兵,至少有一个军力相近的盟友辅助才行。这也是他们看到了德军的强大,而感到心虚。

荷兰人能指望出兵的,显然就是隔着海峡的英国人了。这场战争里英国人跟德意志邦国一样,有着最大的理由去镇压革命。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同样也是汉诺威的君主,汉诺威被革命者占领了,国王的尊严被挑战了,乔治三世自然有权利去收回属于自己王冕之下的领土。

实际上,不必腓特烈威廉二世的邀请,英国也有很强的作战倾向,他们在战争爆发之后,就开始做战争的准备。德军的装备水平和战术模式,都极为类似于唐军,英方也有意通过这样的作战,了解他们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大唐的真正实力。毕竟已经多年没有跟唐军正式交手,英国人也是微微有些心虚的。

经过多年工业发展和国力进步,英国人自觉自己在工业革命中取得了卓越成果,实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装备上,英军的程度可以说是欧洲最好的了,但这些装备显然跟唐军的武器还是有一定差距,军队打仗也不是完全看武器,英国人需要知道现在的自己能否跟唐人抗衡。

他们实际自己也知道,现在的大唐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可怕的强国了,上千万的人口,庞大的国土以及昌明的科技,都让英国羡慕而畏惧。

579莱比锡战役(十一)

英国并没有贸然出兵,而是首先进行口头上的警告。,

代表英王的使臣抵达德意志共和国的首都汉堡,要求与德意志共和国的主事者见面。作为总统的马恩斯是不愿意理英国人的倨傲的,他打发了一名主管外交事务的官员去接见英国使节。

一间看上去比较简陋的三层欧式建筑,就是德意志共和国的外交部了,尽管国革得到了不少汉堡的资产,包括地皮和建筑等,但汉堡的政府机构并没有去挑那些最大最豪华的地方作为办公地点。这一点上类似于大唐国革,都是有益保持相对简朴的特征,避免走铺张和腐化的路。

英国人被领进这间“外交部”,很快他们就开始嘲笑德国人的排场,身为贵族的英国使节,用英语明目张胆地对自己身旁的随僚说道:“这些泥腿子果然是粗鄙的,这破房子寒碜得令人大笑。”

外交部中的德国人自然是有懂英语的,而这个英国使臣说话声音还那么大,自然听得到。不过似乎没有人愿意去理这个家伙,大家各自做各自的,就让这个家伙等着。

过了一个小时,英国使节开始大为不满意:“喂,你们这些缺乏礼仪的人,我要求见你们的领导者,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见到人。”

负责接待的德国官员只是冷着一张脸,不咸不淡地说道:“请耐心等待。”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具体面见的细节都没有提到。

直到又一个半小时之后,德国的外交部来了一个司长,而且他进来之后,直截了当地跟英国人说:“诸位,有什么话就跟我说罢。”

英国使臣极为不满:“你是那个马恩斯吗我们要见马恩斯”

司长根本不鸟他们的样子。回道:“总统先生没有时间接见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

英国人道:“不行,我们一定要见马恩斯”

司长不为所动,而是道:“如果没有什么要说的,那么就请你们离开汉堡吧。”

英国人简直要被气得七窍生烟,使臣音调都提高了八度。他说道:“你们的傲慢会付出代价的”

司长哦了一声,说道:“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那么这次的见面就这么结束吧,请回。”

英国人发现这些愣头青一样的德意志人好像是玩真的,使节也担待不起没有把信息传到的罪过,赶紧甩出了英国政府发出的声明,并且自己还负责给增加一点气势,“你们已经成功地激怒了不列颠,吾王是真正的汉诺威之主。你们对于汉诺威的挑衅和占领,就是对吾王王冠荣光的侮辱,这是我不列颠不能接受的。现在我正式通知你方,要求你方4小时内撤出汉诺威,并与我国协商对我国的损失进行赔偿,否则吾王的雷霆之怒将会将领,英国将会加入德意志诸侯的联军中,彻底碾灭你等。”

司长来了点兴趣。但也不意外,说道:“哦居然是下战书吗好。那我代表我国表示知道了。并且,我现在便可以代表德意志共和国向你们表态,德意志不接受任何的威胁,如果英国想要战战争,那么我们可以给你战争”

“太猖獗了,太狂妄了。你们会后悔的”英国人也同样说着硬话,但是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很快就被扭送出了这栋建筑,然后在监督之下登上了自己前来的船只。

在第二天,这位英国使臣还没返回到英格兰的时候。在伦敦的大唐公使便面见了英国外相。

英国外相利兹公爵十分讶异大唐公使的前来,对于唐人,利兹公爵还是不敢怠慢的,他询问道:“不知贵使此次过来,是有什么重要事务呢”

这位大唐公使名叫羿立,是刚刚上任不久的大唐驻英的外交官,身材不高,也其貌不扬,但是说话声音很铿锵,逻辑很清晰。

羿立说道:“外相先生,大唐在此郑重向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声明,我国已正式承认德意志共和国的合法性,并且坚持德意志问题应由德意志人自己解决的态度。任何非德意志国家的干涉,我们都会认为是有悖于法理性和正义性的。我们听闻,英国已经对德意志共和国下了最后通牒,这是我方所不能接受的。在此大唐声明,如果其他域外国家干涉德意志的内战,那么我们将认为是对战争局面的扩大化,不利于大唐的利益和世界的和平,对此我方会进行激烈的反应,在这个情况下,也就是直接出兵参战。我们希望各方能够谨守克制,避免激化事态。我方也呼吁,应该由外交和政治途径解决这场纷争,而不是简单通过暴力和战争解决。”

这段话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却将利兹公爵气得脸色发青。羿立满嘴的都是什么大道理,但是转译过来就是仨字:不要脸。这意思说得很清楚德国是我罩的小弟,你想动我的小弟,得先问过我这个大哥的意见。你真动手了,行,那么说的了,咱们也伸伸手比量一下吧。

跟唐军作战,英国人还是多少有些虚的。之前唐西战争中,大唐海军直接堵在了西班牙的海岸家门口,而且大唐经常干那种跨海调动数万大军作战然后取胜的事情。英国的商贸要比西班牙繁荣,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很强,但是对付大唐的大西洋舰队也是很没把握的事情。其实是英国还掌握着情报,大唐正在大力增强自己的大西洋舰队。如果到时候开战,唐军不必跟英国陆军交手,仅仅是靠着海军封锁航线和港口,就够英国人喝一壶的了。英国的经济强烈依靠对外贸易,所以受不起这个损失。

于是,英国人变得骑虎难下了。之前他们牛气地装了一个小b,然后回头立马就被扇了两个耳光。他们也根本不清楚,这番言论实际上是大唐的恫吓。因为白南也没有做好准备此时大规模地介入欧洲局势,他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远征欧洲。

580莱比锡战役(十二)

雷声大雨点小,这就是英国人的写照。本来十分凶悍地跑去汉堡威胁德意志共和国,但是随即当大唐说可能介入之后,英国人就偃旗息鼓了。英国人当然对挑战大唐有些跃跃欲试,但是从国王乔治三世到首相小威廉皮特,都不认为现在是恰当的时机与大唐共和国开战。而且一个让英国觉得也有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是,根据他们在汉诺威的探子发回来的情报,汉诺威的平民已经彻底被国革给煽动了起来,他们驱逐着所有的贵族,并且自觉在国革组织下,参与到各种行动中。很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有些市民则自发地戴上袖标维持秩序,甚至国革成员领导下,很多地方还恢复了生产,而且爆发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

汉诺威人现在讨厌贵族、更讨厌英国人,英国政府不由担心,即便他们能够成功收复汉诺威,这里可能会持续性的动乱,给英国带来更多麻烦。实质英国和汉诺威严格而言并不是一个国家,它们只是拥有一个共同的君主,而在具体的政治上他们有各自的倾向。而本身汉诺威人也并不乐意为了英国的利益,来牺牲自己或者为其卖命。乔治三世也是汉诺威王朝第一个母语是英语、生在英国的汉诺威君王,对英国的臣民来说,增进了亲近感,可是对汉诺威人来说却增加了疏离。所以很多汉诺威人,并不承认乔治三世的地位,在有了新的选择后,立即就抛弃了乔治三世。

愤懑于唐人的霸道和干涉,不过英国人也随后给自己找了安慰的理由,英国同样不希望看见特别强大的奥地利和普鲁士,这场革命之后。不管最终胜利者是德意志国革还是普奥一方,普鲁士和奥地利都将蒙受巨大的损失。而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在削弱着法国的国力,之前西班牙还惨败于大唐丢失了几乎所有的殖民地,沙俄又距离太远,那么英国独霸欧洲的局面将会越来越明显。

不管怎样,英国最终选择止步这场战争。所以战争仍是德意志人的内战。

在易北河初步挫败了普鲁士人的攻势之后,德军加紧补充自己的军力,大量的热血革命群众愿意加入到战斗中来,受到革命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鼓舞,德军的势头很高。在易北河战斗之后的五天时间中,德军的四个师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上人力的补充,最吃紧的第二师和第三师的兵力分别提高到了9000人和7000人;第一师则基本完成了满编,现为500人左右;回师的第四师也在莱茵鲁尔补充了新的兵力,成长到了000人左右。是几支部队中人数增长最大的。

不过这种兵力的扩充也是存在问题的,那就是绝大多数加入军队的志愿兵,都没有经过完整的军事训练,很多人甚至不怎么特别会打枪。而且新一批加入德军部队的士兵,已经没有足够的唐制武器去装备他们,所以他们使用的大都是本土制造的武器,从纸壳弹的线膛后装枪甚至到燧发枪都有。这无疑增加了德军的后勤压力,也使得其作战能力变得层次不齐。早期成立的、有德意志兵团老兵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而新组建的部队。几乎就是乌合之众。

为了维持有效的战斗力,所以德军部队中,有一些单位是以德意志兵团老兵辅以比较有战力、经过训练的士兵组成的主力部队,而有些则是以老兵们为种子,带领一群新兵组成的新部队,这样的组合之下既能够保证德军能够打硬仗。冲杀得起来,也能够比较快地培养新部队,增强部队的战力。

不过,虽然德军的兵力获得了提升,但很快他们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奥地利军团五万大军从南方而来。已经越过德累斯顿,逐渐接近了莱比锡战场。德军在东方有易北河天然的防线,然而在南方德伯尔恩附近,也依靠着弗赖贝格穆尔德河与ja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