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句父母最该说与最不该说的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880句父母最该说与最不该说的话-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常的河道。如是,它必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与欢乐。


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这一目标呢?答案是长期的努力与短期的计划相配合。其中,长期努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关注孩子内心思想和感情的“潜台词”,而不只是仅关心他表露在外的不满和反抗态度。


我们怎能预知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这方面,孩子自己就给了我们一些线索。他们的感受是通过言语、音调、表情和举动而显露在外的,我们只要能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发觉。


比如,当孩子高高兴兴地独自出门玩,却一声不响,懒洋洋地拖着脚步从屋外回来的时候,我们只凭他的脚步就可断定,一定又有什么事情,使他心里不好受。这时,我们不能用带有批评意味的话开始与孩子的交流:
“什么事使你这么伤心啊?”
“你的脸怎么拉得这么长!”
“有什么事?是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理你了?”
我们应当参考如下的说话方式,以陈述代批评,表示我们对他是很了解的:
“今天又碰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今天这个日子真不好过。”
“累了。”
这样的方式要比问话好得多。问话所表现的是好奇,陈述所传达的是同情。长期在父母能“理解”自己的环境里生活,无疑,这会使孩子增加对父母的信任,减少内心情感压抑的焦虑。
3.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孩子内心隐藏的最大秘密,大多是情感性的。他们常常会因不能很好地表达或克制自己的情感,而情绪失控。但有时,他们也会表现得很“理智”,这种“理智”使他们常常陷入各种“莫名其妙”的忧虑和恐惧之中。这种忧虑和恐惧大多数做妈妈的都能警觉到,但往往却不知到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4岁的皮皮一向机灵淘气。可最近两天却表现得有些神思恍惚。妈妈问他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他的回答总是支支吾吾。于是,妈妈决定到幼儿园去走一趟,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妈妈一到幼儿园就去找马老师。马老师不在。只听得一位老师解释说:“马老师生病住院了,现在由张老师接替她的工作。”妈妈想,既然马老师不在,干脆晚上问问皮皮再说。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跟皮皮商量说:“皮皮,听说你们马老师生病了,你不去看看她吗?”
皮皮一听,感到很突然,嘟嘟嚷嚷地说:“不去。”
“为什么?”
“我怕马老师骂我。”
“无缘无故的马老师怎么会骂你呢?”
“因为……因为……,是我让马老师生病的。”


原来,前两天上午课间休息的时候,突发奇想的皮皮,趁马老师没注意的时候,将马老师的帽子藏了起来,害得马老师找了好半天。第二天马老师便生病了。于是皮皮便担心起来:“天气很冷,会不会是马老师没戴帽子才感冒的呢?要是真是这样,马老师肯定会查清楚,到时肯定不会放过我的。”
“马老师对我那么好,我真不该那样做。可是就算我跟马老师承认是我干的,她会原谅我吗?”


马老师的病自然不是由皮皮的淘气所引起的,但显然,这件事使皮皮产生了恐慌,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妈妈了解了这一点,第二天带皮皮看望了马老师。马老师很感谢皮皮,皮皮也承认了错误,内心如释重负。


事情常常就是这样,在孩子的内心中,他常常会因为违反了父母定的规则或道德标准,或担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与父母不一致,而忧虑,内疚。父母也可能会在话说多了,或作不必要的解释的时候,无意中使孩子自觉犯了错,让他深深地自责或内疚。适当的忧虑和内疚是必要的,它可以成为发泄情绪、自我矫正的机会或出口。但过分的忧虑或内疚却会使孩子产生极端的自我否定的消极情绪,直到与父母“闹别扭”。


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过分的内疚或自责心理,父母在面对此类情况时,采取一个好技工修烂汽车的方式,将是必要的:不羞辱汽车的主人,只指出什么地方必须修理;也不责骂汽车所发出来的破烂声响,只利用这些破烂声响作为探察病源的线索——“这个毛病的根源可能在哪儿呢?”
使孩子内心感到他们可以真正自由地思想、高兴怎么想就怎么想,不用担心会因此而失掉父母的爱和赞许的适当说法,可参考的有:
“你有你的感觉,可是我有另一种感觉。我们两个对这件事的感觉不同。”
“你的意见对你来说是对的。我的意见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我有我的看法,但你的观点也没什么错。”
“事情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担心。”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将是孩子最大的安慰与幸福。



  
书中自有颜如玉          红袖添香夜读书 --蒋成钢E书制作
本书所有权属于作者。本人制作纯属爱好。联系制作人请点击



 



  



 
 第4节:最该说的话


1、你的微笑真美。
我曾经读到过作家毕淑敏所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的一个国家去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这位女士送给她中国礼物,小女孩很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可是,这位女士的赞美却没有得到教授的首肯。等女儿退走之后,教授严肃地对她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女士非常吃惊。教授于是向她解释: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此外,你还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会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引导。不过你也不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可以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解释。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赞美”方面有关中西文化冲突的例子。对于这位中国女士来讲,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中国妈妈来讲,看着孩子如天使般的成长,我们便忍不住要感谢上苍的赐予,忍不住要将诸多美好的言辞加之于孩子本身。而且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而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就会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然而,当经历过这个小事件之后,当这位女士正式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谦,并赞美了她的礼貌之后,每当她看到美丽的孩子,她都会对自己说: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因此,对孩子的赞美不是没有原则的。这一原则的核心秘密就是:赞美孩子的时候,应该只赞美他的努力和成就,不应该赞美他的品格。而即使是努力和成就,赞美也要尽量具体。因为赞美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而一些泛泛的赞美如“你真乖”、“你真聪明”、“你总是想得真周到”、“你是一个第一流的孩子”、“你真了不起”等,虽然暂时能起到提高孩子自信心的作用,但由于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那里,为什么受到赞美,很容易养成虚骄的坏习气。
2、非常感谢你……
虽然赞美要具体,要注意个性,但这并不是说,绝对不可以赞美孩子的品格。因为好的
赞美虽然很具体,但通过对语言的适当安排和选择,它能使孩子自行从赞美中演绎出他的品格。


因此,赞美可以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赞美的话,另一部分是孩子们的演绎。我们的话必须能清晰地表达出我们是在赞赏孩子的努力、工作、成就、帮助、思考或创造,同时要加以适当地处理,使孩子听了我们的赞美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品格得到一个真正的结论。我们的话必须要像是一块具有魔力的画布,孩子在这一块画布上画他自己的时候,没办法画成别样,只能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以下的一些例子可以说明这一道理:
有益的赞美:妈妈非常感谢你今天替我洗碟子。
可能的演绎:我很有用。
有益的赞美:谢谢你告诉妈妈多给了你钱。妈妈很感谢你。
可能的演绎:我很诚实。
有益的赞美:你的作文给了我许多新的思想。
可能的演绎:我能够写作。
有益的赞美:谢谢你帮爸爸洗车。这样一来我的车子就像新的一样。
可能的演绎:我做得很好。我的工作得到了赞美。
有益的赞美:妈妈喜欢你的这张贺卡。这张卡片很漂亮,写的话也很有意思。
可能的演绎:我的欣赏能力不错。我可以凭我的欣赏能力来选择。
有益的赞美:你做的书架很好看。
可能的演绎:我能做事。
有益的赞美:你的信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可能的演绎:我能使父母快乐。
有益的赞美:你的小诗说中了妈妈的心。
可能的演绎:我很高兴我会写诗。


像这一类正确的赞美方式和孩子正确的结论,是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孩子从这些话里得到的结论,在以后会默默地萦绕在心里。真实而正确的意念在孩子内心重复的结果,又会使他对于自己所得到的好形象加以强化,从而进一步形成更健全的心理。



  
书中自有颜如玉          红袖添香夜读书 --蒋成钢E书制作
本书所有权属于作者。本人制作纯属爱好。联系制作人请点击



 



  



 
第6节:最该说的话


1、亲爱的宝贝,是我创造了你。


我们在生物界见到过许多“母亲”呵护“孩子”成长的动人故事。人类世界更是如此。可以说,离开了对孩子的呵护,孩子也就丧失了成长的空间与可能。因此,呵护孩子便成了做母亲的本能或崇高的天职,许多伟大的母爱便由此而生。


但是,与生物界不同的是,人类对孩子的呵护超越了单纯的生物本能,而具有了“合目的”的价值目标和理性指引。因此,人类对孩子的呵护,就不单纯是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相关的事,同时也是与心理、精神、灵魂的健康成长紧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后者才是人类呵护孩子成长的真正实质。


做母亲的该如何呵护孩子的心理、精神的成长呢?经验表明,除了安全感之外,呵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将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品质和成就的根本动力。


孩子们的好奇心表现得很早,基本上从三岁开始,做父母的就开始感到难以招架孩子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是超越了父母的知识面,不能回答;就是超过了孩子的理解力,不知道如何回答。而还有一类问题,则让所有的父母都感到难以启齿,这一类问题就是有关孩子是从哪里来的,男孩和女孩的区别,以及与性相关的问题,等等。


几乎所有的孩子对这些问题都感到好奇,而且觉得非常神秘。因此,当父母们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一方面不能拒绝回答,以免伤害了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感觉更加困惑;另一方面,又不能回答得过于“真实”。这时,做父母的究竟该如何说才好呢?


有些父母采取的策略是“撒谎”,或暂时应付过去。比如,他们会对孩子说,他是爸爸妈妈从医生的皮包、或医院、市场、商店里拣来的,或是送子娘娘送来的,种子里长出来的,等等。这一类说法要不让孩子感到你明显在说谎,要不就会引导孩子往错误的答案方向发展,从而伤害他的求知品质。
正确的做法是启发孩子,让孩子若有所悟,自己回答自己。比如,一位中国妈妈就是这样做的:


当我3岁的女儿向我提出“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时,着实让我为难了一阵子。最后我想了一想,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在妈妈的肚子里,有座很温暖很舒适的宫殿,因为它是给爸爸妈妈的孩子住的,所以叫子宫。当爸爸把一颗种子播种到这个宫殿的时候,这颗种子就和妈妈宫殿里的种子结合在一起,成了一个胚胎。妈妈每天都把丰富的营养供到这个宫殿里,这个胚胎就一天天地长大,等到三个月的时候就长出了小小的手和脚,长出了一点点大的眼睛、鼻子、嘴巴,就成了一个小宝宝。这个小宝宝越长越大,有时候还在妈妈肚子里伸伸懒腰,有时候还翻跟斗。等他长到十个月的时候,宫殿快装不下了,就通知这个宝宝说,你可以离开妈妈的怀抱自己生长了。然后这个小宝宝就走出了宫殿,经过一个长长的黑黑的叫阴道的走廊,离开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可他一出来,外面那么冷,光线那么刺眼,他就使劲地哭“太冷了!太冷了!太刺眼了!太刺眼了!”好了,一个宝宝就出生了。
女儿听得半天才回过神说:“那你又说我是从你肚子上开刀拿出来的呢?”我说:“因为你再不出来妈妈的肚子就要给你撑破了,医生阿姨只好在妈妈的肚子上开一刀,把你抱出来!”
“那开刀疼吗?”
“当然疼,还要流很多血呢!”
女儿听了若有所思地一边摸着我肚子上的刀疤,一边说:“要是我知道你开刀很疼,我就会自己出来,不让妈妈那么疼!”
而另一位外国妈妈的回答同样机智有趣:
“妈妈,”4岁的玛丽突然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对此,玛丽感到很费解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亲爱的宝贝,上我创造了你。”妈妈的回答迅速而又简短。玛丽似乎若有所悟,立刻安静了下来。
这样的回答非常有效,值得做妈妈的效法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