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专家说,我们是否可以检讨一下,当我们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什么样的批评能让我们接受,又是什么样的批评让我们接受不了?
乙太太说:对方能了解你,让你最接受得了。
丙太太说:对方没有责备你,让你最接受得了。
甲太太说:没有告诉你该怎样改进,让你最接受得了。
于是,专家总结道,在我们批评孩子这件事情上,显然,语言具有很大的力量。为了让我们的家庭气氛和谐美满,有一些不该说的话,我们最好就不要把它施加于孩子身上。
3、你怎么那么笨……
在我们的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大家都能体会到,轻蔑的形容词如同是有毒的箭,只能加诸于敌人,而不能用来对付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然而,在我们的许多家庭里,父母在责备和批评幼小的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缺乏警觉,不加分辨地就将一些有毒的言词加诸于孩子。殊不知,当你在说“这把椅子真丑”的时候,并不会对椅子发生什么作用,椅子既不会觉得侮辱,也不会觉得窘迫。它原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丝毫不在乎你怎么说它。可是,你要是说一个孩子丑、笨,或迟钝的话,那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他的身体和心灵里产生一连串的反应。他会产生愤怒、怨恨的感情,会幻想有一天要报复。同时,他又会从报复是一种罪恶的想法中,进一步产生幻想和焦虑的罪恶感,其结果很可能导致他表现出乖张的行为。
孩子在听说他迟钝的时候,最初他可能会抗辩说:“不,我不笨!”可是时间一长,由于他一再听到你说他笨,再加上他相信父母的结果,他可能就会认为他是真的迟钝。于是,他在无意中跌了一跤或被绊了一下的时候,他就会对自己说:“你真笨。”说不定从此以后,凡是需要手脚灵便的事物,他都会避开。原因是他已经相信他的手脚迟钝,没能力做好。
父母和老师一再说一个孩子笨,这个孩子就会真的相信,事情真是这个样子。起初他是承认自己不行,然后就会放弃在心智方面的努力,逃避一切的竞争和比赛,以免因为失败而遭受奚落。这样的孩子的座右铭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因此,他的安全保障就成了:“别去尝试”!
为了尽量不用污蔑性的言词伤害到孩子,父母在对孩子生气发火的时候,首先是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愤怒,并把它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因为在我们发怒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举动就可能像是一个失去了头脑的人。我们对孩子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如果是要加诸于我们的仇敌,也可能要犹豫一下,可是对我们的孩子,却毫不犹豫。我们会向孩子大叫,侮辱他们,体罚他们。等到这一场锣鼓喧天的戏唱完之后,我们又感到内疚,慎重其事地决定今后再不做这样的事。可是过不了多久,愤怒就会重新袭击我们,破坏我们原有的仁爱心,从而忘了我们再度痛责的人,正是我们为了他的幸福而愿意奉献出我们生命和幸福的人。
其次,就是对于可能会制造怨恨和愤慨的字眼与批评,我们都应该有所警觉,并尽量避免如下说话方式:
侮辱:“你给我们丢脸了,没给我们带一点荣耀回来”。
加头衔:“懒鬼,饭桶,笨蛋,小虾米!”
预言:“你早晚会犯罪,在监狱里蹲一辈子”。
威胁:“如果你再不定下心来,就别想再在我这儿拿到一分零花钱”。
指责:“总是你领头闯祸”。
呵斥:“住嘴,听我说!”
第三,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在棘手的情况下,父母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地说明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要比攻击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有效得多。
父母一旦抛开了锐利伤人的批评,开始用关爱的态度去倾听,用不带侮辱性的方式说明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在孩子的心里就会产生一连串的变化。同情的气氛有如磁铁的吸引力,拉着孩子亲近父母。他们的态度、性情、思考、礼节相应地会有显著的改变,而且效果持久。
4、你敢再顶嘴?马上给我滚出家门去!
在大多数的家庭里,父母因为责备子女而与子女发生的冲突总是以有规律的、可以预期的步骤进行:先是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或说错了什么话;接着便招来了父母的侮辱;而被羞辱的孩子的反应是表现得更坏;接着,父母又会以更高亢的驳斥加以威胁,甚至施以体罚;最后,就成了大家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了。
五岁的小安安正在玩一个玻璃杯子。
妈妈看见了,警告说:你会打破杯子的,你常常会打破东西。
安安不同意妈妈的警告,申辩说:我才没有呢。
正说着,杯子就掉在地上摔碎了。
妈妈这下生气了:哎呀,你看!你真笨,家里的东西都让你给破坏光了。
安安一听,毫不思索就脱口而出:你也笨。你把爸爸的电动剃须刀给弄坏了。
安安居然敢反唇相讥!这下妈妈更生气了:什么?你竟敢说你妈笨!你真是没教养!
安安毫不退让:你才没教养,是你先说我笨的。
妈妈气急败坏:你敢再顶嘴?马上给我滚出家门去!
安安显得很无所谓:随你说吧,你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
妈妈在自己的权威受到直接的挑战之后,自然是气得不得了。她怒火冲天地抓住孩子就打。安安为了躲避母亲的体罚,顺势推了母亲一把。本来就没站稳的母亲这下摔倒在沙发上,划落的手臂碰到了茶几上的玻璃花瓶,玻璃花瓶从茶几跌落到地板上,摔得粉碎。
见到妈妈平时一向珍爱的花瓶摔碎了,安安惊恐万分,他知道这下祸闯大了,急忙跑出家门,只到天色很晚后才被找到。
不用说,这样一来,全家人都闹得鸡犬不宁,又是打电话,又是上街找,又是求警察,当天晚上肯定没有一个人睡得好觉。在这种情形下,安安是否得到了不该玩空玻璃杯子的教训,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和他妈妈都得到了一个否定性的教训:在这场冲突中,他和妈妈都失败了!事后再来总结这场冲突——它是不是必须的?可不可以避免?像这一类的事情是否可以换一种较好的方式来解决?——或许便多少有点后悔的意味了。
事实上,在这个故事里,妈妈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解决办法:当刚看到儿子在玩玻璃杯的时候,妈妈完全可以给他拿走,逗他玩比较适合他玩的游戏,比如橡皮球之类的东西,这样,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事了。即使在玻璃杯摔破了的时候,妈妈也可帮儿子把碎片拣起来,同时用“这个杯子很容易摔破,而且一旦摔破了,到处都是玻璃渣”之类的话加以评论,这样,安安肯定会感到出乎意料,不知不觉便会感到内疚,并为自己的失误而向妈妈道歉了。在没有喊叫和体罚的情况下,安安的脑海里可能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玻璃杯不是拿来玩的,我今后再也不玩这个了。
5、我最讨厌你了!看看你的德性!
总结起来看,父母在责备孩子的时候,应该掌握如下一些分寸:
首先,责备要有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要依场合、时间、状况而有所差异。责备的六字真言就是“马上、当场、认真”。
第二、责备有一些禁语,做父母的一定要少用这些禁语。比如,“我最讨厌你了!”、“看看你的德性!”等等。责骂的语言一定要针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要针对孩子“本人”。这样,在责备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就能正确地传达给他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
第三、责备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个性的孩子,责备的方法应该有所差异。比如,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正处于调皮捣蛋的时期。这是小孩的成长规律所致。因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孩的调皮,稍微让他尝试一点挫折感就可以了。如果真的是必须禁止他做的事,可以重复地教导他,让他产生自我认同感,从而逐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孩子。
三到四岁的孩子正是淘气的年纪。但是他们也开始比较的“懂事”、“讲道理”。因此,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在责备他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地说出责备的理由,并且采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责备方法。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很倔强,但基本上已能感受别人的情绪。
五到六岁的孩子非常“狂妄”,神气活现。这时,单纯的责骂已很难奏效。即使你跟他讲道理,他也可能对你所讲的道理加以质疑,甚至将其推翻。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逐渐让他学会承认并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容忍差异,并独立地完成自己身边的事。
恰当的责备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它的目的不是为责备而责备,而是“交流”,“达成共识”。因此,责备之后有个如何安抚的问题。如果当妈妈的事后实在是心疼孩子,安抚最好以肢体语言来表示。可以抱住孩子告诉他:“妈妈也许是严厉了一点,但是你也有错”。这样,做妈妈的既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又不会与孩子产生情感的隔阂。肢体语言所表现的爱,可以让孩子明了,即使是自己受到责难,也不会因此受到歧视。
在安抚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对不起”。在我们一般的印象当中,对孩子说“对不起”是家庭民主的表现。但是,除非是我们错怪了孩子,在孩子被责骂后,即使孩子的心情非常郁闷,做妈妈的也不要向孩子道歉说“都是妈妈不好,对不起”,“因这么一点小事妈妈就冲你发脾气,真对不起”。如果这样做,孩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便很难判断是对是错,从而会导致孩子在价值观上的无所适从。
书中自有颜如玉 红袖添香夜读书 --蒋成钢E书制作
本书所有权属于作者。本人制作纯属爱好。联系制作人请点击
第11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敢连我的话都不听!
在如何管教孩子这个问题上,传统方式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诉诸父母的权威。这种管教方式习惯于制止父母不希望有的行动,但是却常常忽略导致这些行为的原因。他们把管教的重点放在孩子即将犯错误的中途,所用的语言不但不会制止孩子的行为,相反多半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意欲。
用权威来管教孩子的一个典型情景,就是我们常听见一些父母在斥责孩子时说:“难道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了?”或者,“你敢不听?”这样的话当然是父母对不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但是这是一句强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如果孩子很小,他可能会真有些害怕,也会屈从。但是,若经常对孩子讲这样的话,对孩子的思想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
“连父母说的话你都敢不听!”这句话的背后的潜台词是:父母所说的话绝对正确,你必须服从,不容讨价还价。这种恐吓行为可以使孩子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使孩子对自己绝对服从。但是这种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形成,使他们有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的人。
因为孩子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话中的道理。这时,父母就要耐心地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让孩子认同父母的道理,进而知道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不对。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便能养成自己的判断能力。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释,不做耐心的说服,只是说:“难道你连妈妈说的话也不听吗?”这样强迫孩子服从,只会使孩子盲目地服从,而并不知道父母在什么地方对,自己在什么地方错。
事实上,在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宣泄的时候,这时去管教孩子,也正是孩子最听不进的时候。它的结果也多半是对抗性的,直至以暴力镇压的方式结束。
传统的管教孩子的方式有许多弊端,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流行方式就完全正确。事实上,传统的方式也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这就是:即使父母知道自己错了,也会毫不犹豫地坚持到底,决不松口。而现在的父母由于受了媒体上过多的有关“问题儿童”的可怕后果的宣染的影响,也由于太爱护孩子的缘故,使得自己在管教孩子时,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这一极端就是:即使我们对了,我们也处于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之中。
现在的父母在管教孩子是之所以会犹豫不决,充满内疚,其原因除了怕过于严厉的管教给孩子带来心理疾患之外,担心失去孩子的爱,也是比较主要的。为了怕失去孩子的爱,有些父母就再也不敢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感到父母对他的爱的饥渴,就会毫不留情地加以利用。结果,不是父母在家里成为权威,而是孩子成了家里的“霸主”。
很多孩子都知道如何利用收回爱的方式,来威胁他的父母。他们的勒索手段很直爽:“如果你不……,我就不爱你了”,“如果你不……,我就不喜欢你了”。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不在于孩子对父母造成了威胁,而在于父母感到了有这样的威胁。对于这样的父母来讲,不妨把自己对于孩子的回报看得淡然一些:虽然我们必须无条件地爱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不需要渴求着在一天里,孩子每时每刻都必须爱我门自己。事实上,这也是孩子不可能办到的事。
2、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
我们已经明白了在管教孩子时坚持原则、说一不二的作用。因此,从孩子一出生起,做父母的就应该以一定的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比如,定时喂奶,定点睡觉等。从小就让孩子懂得规则就是规则,如果他们不遵守,他们就要承受他们所不喜欢的后果。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原则,那就不能怪孩子破坏规则。
鉴于孩子容易忘记预先的约定,也没有成熟到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父母就需要不时地提醒孩子,以帮助孩子记住规则。但是,提醒归提醒,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就要按照规矩来办事。一是一,二是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必须让孩子懂得他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知道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马虎,从而形成什么事都认真的习惯,直至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然而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