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1月),页40—47。要不就是些老掉牙的观点:什么年纪越轻、身体越壮,攻击欲就越强等等。W。伯奇特,《温盖特的鬼军》(孟买,1944),页36及杰克·马汉、乔治·克伦,“海军陆战队战斗力的经度预测”,《社会心理学刊》,83期(1971),页45—54。卫生干事会设计测试项目,看谁“事故率”最高,这样的人据说最适于当突击队员,类似如少年犯、蹲过监狱的、“伦敦东区土生土长的”等也是合适人选。佛兰德斯·邓巴博士,“工业部队及武装部队中事故和失误的医学研究”,《战争医学》,4卷2期(1943年8月),页161—175及希拉里·桑德斯,《绿色贝雷帽:突击队的传奇故事1940—1945》(伦敦,1949),页39。婚姻会削弱男人的战斗力,因为“在关键时刻”,有家小的男人“会想到自己牺牲后家里孤儿寡母的情形——虽是不由自主的想法,却是自然流露,但这会使他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W。伯奇特,《温盖特的鬼军》(孟买,1944),页36。另见海军陆战队约翰·麦克恩里瑞上校,《一名海军陆战队俯冲轰炸机驾驶员在瓜达卡纳岛》(亚拉巴马,1987),页89。这一论点与塞缪尔·斯托弗的研究相抵触,后者证明已婚男士打起仗来比单身汉更英勇:斯托弗等,《美国大兵:战时与战后,卷二》(普林斯顿,1949),页35。最镇定的杀手据说应是运动健将(像一位知名的澳大利亚板球运动员,一战时就因用投球的那只手臂放倒了47个土耳其人而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戴维·法伦上尉,《决战(加里波利至索姆河)》(伦敦,1918),页81—82。最富攻击性的士兵莫过于生在辈出运动健将和勇猛士兵的家族的人。有两位研究人员在1945年曾这样说:“因为认同”父亲的作为,儿子会“努力重现父亲当年的神勇,也许会青胜于蓝”。罗伊·格林克、约翰·斯皮格尔,《千钧重担》(伦敦,1945),页41—42。
第四部分:英雄背后英雄背后 3
个别行业的雇员颇受青睐。比如矿工,就被认为擅长“肉搏”。R。汤普森,《人在枪林》(伦敦,1946),页126。另见查尔斯查尔斯·麦凯罗上尉,“日记书信集”,1915年11月11日写的信,帝国战争博物馆藏。相反,尽管有诗人齐格弗里德·萨松的阵前嘉勇,美术家、音乐家之类是绝不可能成为英雄的。新闻简报摘自《早间顾问报》,1936年7月4日,收伦敦档案局PIN15/2503。主修英语、哲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生较多质疑命令,不太可能使用核武器。彼得·卡斯坦以此来论述军队需要这样的人:卡斯坦,“‘职业’和‘公民’军官:军校和美国后备军官训练队军官候选人的比较”,收查尔斯·莫斯考斯(编),《舆论与军方》(贝弗利山,1971),页55。还有一些观点前后不一致。比如有人认为,农村来的兵打仗更勇猛,因为他们能吃苦,而且熟悉林中生活,如辨路、打猎等。应把他们分散到各个连队,并分派难度大的巡逻任务,这是澳大利亚武装部队的麦锡森中校1943年发表的观点。(澳大利亚武装部队)马瑟森中校,“丛林战笔记”,1943年2月28日,页11,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藏。另见亨利·德齐斯,其访谈收埃里克·伯哲鲁德,《触火:南太平洋的地面战》(纽约,1996),页219。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城里人才是当兵的料,因为他们“不太会因现代战争的嘈杂而心绪不宁”。陆军雷考克上校,“中东的突击队训练”,1942年,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藏。有时也有这样的论调,说最好的士兵是那种刻板、顽强型的,罗伯特·麦凯纳,《透过帐门看去》,1919年首版(伦敦,1930),页65—66及菲利普·卡普托,《战争流言》(伦敦,1977),页85。而力气、机敏、胆量、凶狠等特性是可以通过选择性交配和“对症下药”来提升的。诺里斯·霍尔,“科学与战争”,收霍尔、小泽卡赖亚·查菲、曼利·哈得孙(编),《下一场战争》(剑桥,1925),页26。厉害的士兵自有其培养的途径,是当时非常普遍的看法。熟稔战史的将官都赞同卡莱尔的著名论断,英雄在世,冥冥中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应有敏锐的洞察力、精准的方向感和一往直前、追求真理的勇气。英国陆军元帅韦弗尔伯爵1945年时曾这样说,“坚强半是遗传,半靠训练,我看……还是遗传更重要些”。陆军战地元帅韦弗尔伯爵,“好兵”,《泰晤士报周日刊》,1945年8月19日,后收其《好兵》(伦敦,1948),页43。下面这封信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这些想法,信是前线打仗的哥哥写给同处战壕的弟弟的:
我注意到来信里说别人想你一定做梦都想着与敌人搏斗云云。我也注意到了同样情形。这年头有种的没几个,所以卑鄙、危险的活儿总是推给他们。你要是总借口想找死,别人乐得做好人。这世道!有些人的胆子跟虱子一般大,有的跟兔子的有一拼,有的根本就是狗胆,只有极少数人才长着人胆。弗斯布鲁克及格罗夫纳·克拉克,“书信集”,弗斯布鲁克·克拉克信件,1917年6月12日,利德尔收藏。
或者就看弗兰克·马卡姆的母亲1917年时是如何训示她在前线胆小如鼠的儿子的:“至于说你是懦夫,孩子,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凭什么偏你没那点血性呢,听我说,孩子,别以为我在责怪你,我只是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锡德尼·马卡姆爵士,“书信文件集”,母亲来信,1917年3月10日,帝国战争博物馆藏。
但部队需要的是更精确的指向标。毕竟,靠父母、兄弟、女友是不可能客观评价其所爱的人的“胆量”的;另外由于兵力方面的限制,把城乡士兵分开来对待也不现实。只招募少年犯肯定不够数(是否红发姑且不论),结了婚的也得招。军官们希望有对“战斗力的科学量度”,要快,要准,还要便宜。一战时,战斗力的高下似乎写在士兵身上。用卫生干事罗伯特·威廉·麦凯纳的话说就是:
毫无疑问,在一个人的体质和他的胆量之间是有确定的对应关系的。只要不是懦夫,一个强壮的人总该比瘦弱的人更为勇敢;灵魂和身体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罗伯特·麦凯纳,《透过帐门看去》,1919年首版(伦敦,1930),页64—65。
第四部分:英雄背后英雄背后 4
所以在1914—1918年间,征兵时要进行体检,以淘汰过于瘦小、不适于打仗的人,也是为了甄别两种人,一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表现最佳,另一种则更适合在后方工作。当时的新兵被分为四等。分属哪个级别,主要看体形:身高、胸围、体重是主要判断依据。把新兵按降状况分为四类,既是因为认识到阳刚气和战斗力之间存在正相关,也是基于身体降的医学标准。相关讨论见乔安娜·伯克,《肢解男性:男人的身体、英国和一次大战》(伦敦及芝加哥,1996),页172—173。有评论人员认为,军方没有采取足够努力来寻求对“战斗力的科学计量”。查尔斯·伯德和G。斯坦利·霍尔(两人都执教于麻仕拉克大学)是颇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俩不约而同地建议军方采用法国盛行的形态学,把人分为四种身体类型(肠胃的、呼吸的、肌肉的、大脑的),每种都对战斗力大小有重要影响。“肌肉型”的人——一般是四方脸,长得有横有竖,四肢发达,身材匀称——应派往最危险的前线。“肠胃型”——平顶金字塔的头,消化器官较常人大,躯干粗壮,四肢短小,胸腔也小——适于防守,要是有人敢打补给品的主意,他们是会出手的。骑兵和飞行员应当从“呼吸型”里挑选:他们胸肌发达,脸也大,最宽是在鼻子那条水平线。“大脑型”的人虽然矮小,却有很大的韧劲;尽管情绪容易失控,却是很好的将才。查尔斯·伯德,“离家上阵:士兵心理研究”,《美国心理学杂志》,28卷3期(1917年7月),页323—324;A。谢卢、利昂·麦克奥利弗,《医疗形态学:四种身体形态研究》(巴黎,1912);G。霍尔,“顺应战争而发展的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教学研究季刊》,26卷(1919),页83—84。这样的四分法与早先黏液质、多血质、胆汁质、神经质的划分不无相似之处。
这种大而化之的分类虽然一战后就销声匿迹,但该理论并没有完全被唾弃。直到上世纪20年代,勇武还是靠体格来衡量的。所以才会有新西兰医疗队的A。D。卡贝里中校在1927年澳洲医务工作者大会上提出下面的标准,作为是否应吸收某人入伍的依据:
第二性征也应在考察之列:生殖器的发育情况,体毛的分布,尤其是上荫毛的轮廓怎样,头皮、眉毛怎样,骨盆的大小,还有脂肪在全身的分布等等。盆腔过小,体毛、脂肪分布近于女性的或第二性征发育不完全的男性,一般不会成为好士兵。陆军A。卡贝里中校,“招募新兵的医学考虑”,《澳洲医务工作者大会会刊(英国医学会)之第二次会议记录:达尼丁,1927年2月3日—10日》,1927年11月12日,页369。
到二战时又增添了个性考察和简单的降检查作为补充。研究人员又设计出了通过“观察体格来判断阳刚气”作为挑选士兵的办法。按这种办法,“正常人”(也就是没有内分泌失调的男性)可以按是否具备“男性气质”分为高、中、低、差四级。“阳刚气十足”的人应很精瘦,臀部比肩窄,胸腹部要平,股间要有空隙,“腿肚内收明显”,荫毛应向肚脐聚拢。这些人应立刻派上前线。男性气质低的一般外形绵圆,肌肉不多,臀比肩宽,胸部浑圆,“腹部像女性一样隆起”,两股距离近,“腿肚外凸”,荫毛向两侧偏聚。与“真汉子”不同,他们的手臂总是屈着(过度放松)。这样的人打仗不会很厉害。1943年,英国皇家军官训练队测试了该理论。在那些“阳刚气十足”的人中,41%被列为优秀军官候选人;男性气质一般的人中这一比例是11%;在低、差的人中,竟没有人可选。克拉克·希思、W。伍兹、L。布鲁哈、C。泽尔策、A。博克,“选人:战斗人员挑选速法”,《内科年报》,19期(1943),页415—426。另见克拉克·希思,《什么是人:正常青年男子研究》(马萨诸塞,1946)。这样,战斗力高低便与体格挂上了钩。
但实际情况却表明,从人的身体看他是否骁勇实在不可靠。二战开始后,新一代的军事研究人员突然造访各训练营,不是捣鼓数字,就是找人谈话,再就是附会关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S。L。A。马歇尔和塞缪尔·A。斯托弗。尽管后来发现马歇尔的数据极不可靠,但他的战斗力应以集体而非个人论、因此训练必须贯穿群体动力学原理的观点,彻底变革了英、美、澳三国的训练体制。斯托弗和他的同事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超过12000人样本的基础上,他们认为不仅“初级群体”要重视,愉悦感也不能忽视。好战士在战前总会有强烈的杀人欲。这有数字为证:日后表现突出的士兵中有48%说杀日本人是种享受,表现中规中矩的士兵有此观点的占44%,而不擅打仗的人持此观点的只占38%。塞缪尔·斯托弗等,《美国大兵:战时与战后,卷二》(普林斯顿,1949),页34—35。因此,二战时重点放在了人的性格上,与之相关的“群体性格”地位甚至更高。只有那些对有战斗力的群体高度依赖,受其保护,并视集体利益为自身利益的人才可能成长为最优秀的战士。陆军马丁·施泰因上尉,“神经官能症和集体诱因”,《美国陆军医疗部简报》,7卷3期(1947年3月),页318。到1942年,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已不是个人品质加上/或者几个人的功劳,而成了团队所表现出的素质;战争影片记录了这一变化。珍妮·贝辛格,《二战电影:一个题材的解剖》(纽约,1986),页36—37。当然,传统的战争英雄还是有他的地位,但他现在成了群体的产物,不再被视作“天生”的战神,血液里(或胆里?)流淌着所有的理想因子。
精神病、同性恋:英雄的料?
第四部分:英雄背后英雄背后 5
寻求“战斗力的科学度量”的努力并非一帆风顺。有些精神病学家直言不讳,精神病人甚至同性恋倒可能是当兵的好材料。这让心系军人名声的士官很尴尬,因为这一结论的逻辑推衍就是,征兵时就不该把这些人排除在外,对正在服役的也不该开除——至少在正缺人手的紧急关头是不对的。
军人,包括值得、也广受尊敬的J。F。C。富勒上尉,有如下言论不足为奇。富勒就说
劳动力市场的失意者,甚至有犯罪污点的人,倒常常有股与生俱来的“蛮”劲,战场上的表现要好过他们温良的战友。陆军J。富勒上尉,《本土防卫步兵训练津指:从招录到训练》(伦敦,1913),页2—3。
这让很多军官不知该如何处理,H。W。威尔斯医生就遇到过这样的事。一战时他是第四军的一名神经病专家,曾收到一个短笺,询问该如何处理一名酗酒的士兵。短笺说这名士兵
突然跑到通讯战壕里,嘴里不停地咕哝着“该死的东西”。到了前线,他突然翻过胸墙。我们都以为他会用机关枪,可没过多久就听他不知道在怪谁鸡奸。然后露出头来,揪着一个德国军官的后领,一面还踢他。接着就掉下堑壕来,嘟哝了一句“在弹坑里找到这家伙的,正鸡奸呢”,就晕了过去。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也不知道是该推选他拿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呢,还是该把他送上军事法庭。所以才把他带到您这儿来。H。威尔斯博士,“医学史脚注……一般方面:炮弹休克”,第1条,页6,利德尔收藏。
心理学家约翰·T。麦克迪在一战结束时曾说,好士兵“应该多少天生是个屠夫,谁比他傻听谁的”。约翰·麦克迪,《战争恐惧症》(剑桥,1918),页129。从二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