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每天学点经济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蛞桓龃笳劭邸�
  这次金融危机不但重创了美国,更是对全球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作为世界风向标的美国,打个喷嚏连全球都要跟着感冒,更不要说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对此,经济学家章玉贵说:此轮全球金融风暴在将美欧金融业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毁灭大半的同时,更有可能将全球经济周期拖人寒冷的“失落十年”。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国家级灾难——国家破产
  2008年10月6日,冰岛总理哈尔德通过电视讲话,对全体国民发出警报。“同胞们,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危险。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旋涡,结果会是国家的破产。”此时,他面对的冰岛不再是这个世界最美丽干净、金融高度发达的天堂,而是一个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的黑色乌托邦,昔日在全世界过得最幸福的冰岛人生活在国家破产、朝不保夕的恐惧中。
  冰岛人口只有32万,过去仅靠渔业支撑,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进入一个连续10余年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冰岛的银行体系此时迅速萌芽并以疯狂的速度扩张。它们在全球各地成立分行,发放了大量的贷款,银行因此成为冰岛经济的最强支柱。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克朗,约合1280亿美元。与之相比,2007年冰岛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1。3万亿克朗。
  银行资产的大量累积,让冰岛人尝到了甜头,这个小国人均GDP占到世界第四,美丽洁净的环境、优厚的福利政策让这里成为一方世人向往的“幸福乐土”。但是当金融危机袭来时,这个国家才发现他们原来正是巴菲特所说的“裸泳者”。总理哈尔德承认,由于冰岛银行产业几乎完全暴露在全球金融业震荡波中,冰岛面临“国家破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哪个公司或企业破产了,倒闭了,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会破产。但这种现象现在却真实地出现了,冰岛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严重地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边缘。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加剧,加入将要破产困境的国家越来越多。全球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布评级报告(警告),面临“国家破产”边缘的国家还有一长串。
  当然,国家破产的概念不是特别严格,从理论上说,一个经济单位,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如果资不抵债就是陷入了破产的境地。但是国家和其他单位不同,国家手上第一有苛税权,第二有发钞票的权力,第三有举债权,有这三权在就使得他不可能实际地破产。但是在西方国家这样一个已经破产的事实,可能会导致政府更迭,但是国家破产不太可能。应该这样来看,这里用国家破产这个词说当前的事,表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徐东华认为,所谓的国家破产实际上也就是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一种描述。他说:“国家破产,是说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段里的经济情况,首先,就是出现大量的财政赤字、对外贸易赤字;其次,就是出现大量外债;最后,该国家没有偿还外债的能力,同时也没有改善国内经济状况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国家要破产了。”
  面对一个个国家纷纷陷入破产危机,如何拯救它们,也同样成为追在眉睫的任务。早在200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级(IMF)的第一执行总裁克鲁格尔女士曾提出过一个解决机制,将IMF的地位放在了国家破产解决程序的核心地位,但是很明显,这一方案遭到了所有国家的反对。两年后,IMF再次提出一个改进后的方案,该条款从法律上允许债权人中的一个“绝大多数集体”(占债权人总量的60%…70%)可以进行债务重组,同时该重组须将其余的债权人包括在内,而IFM只起到监督和最后仲裁的作用。
  为了应对当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阿根廷当年的债务危机与现在所说的“国家破产”几乎相同),美国政府也提出过相应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著名专家学者曹凤岐认为,要挽救国家破产的危局,就必须从国内、国际多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和渠道:“第一,是国际求助,比如这次冰岛向俄罗斯寻求贷款:从国外获得帮助来缓解自己的压力;第二,就是通过谈判解决债务问题,比如上一次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进行国际谈判,对那些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行免除、延期等措施,这也是一种缓解危机的办法;第三,就是要发动国内民众共度难关。只有国际、国内多方面共同地努力和配合,才能真正起到挽救的效果。”
  
谁到底是上帝的手——市场失灵
  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瑞士央行进行史无前例的紧急协同减息,以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各大央行关于降息的联合声明全文:
  为了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各国央行已进行长期紧密磋商,并已采取了提供流动性支持、减缓金融市场紧张状况等前所未有的联合行动。
  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减缓,原因是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大幅下降。通货膨胀预期已逐渐缩小,但仍对物价稳定有重要意义。最近金融危机的恶化,增大了经济成长的下行风险,同时也减小了通货膨胀的上行风险。
  因此,鉴于部分放松全球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今天共同宣布,降低基准利率。
  同时,中国央行积极响应救市.也宣布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货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全球主要央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共同挽救市场,说明全球经济面临巨大的危险。这说明市场已经失灵,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以度过危机。
  一直以来,每当市场出现危机的时候,始终充斥着关于救市还是不救市的争论。赞成救市的一方认为,市场短期出现大幅暴跌远超出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是非理性的,市场崩溃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反对的一方认为,市场有自身的运行规律,政府干预市场只能延缓危机的发生,反而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其实,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历经过无数次的危机与灾难。每一次灾难都源自人性的贪婪,但每一次人类也都用智慧与勇气战胜灾难。神奇的市场拥有超强的修复能力,往往被称做“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经济个体的行为。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存在,市场经常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当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并有可能进一步引发更大危机的时候,各国政府都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不管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还是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无一例外。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比,政府干预就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当“看不见的手”失灵的时候,通过“看得见的手”来进行矫正,当然是最有效的手段。
  从美国陷入次贷风波并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的过程来看,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停止过政府干预行为。而且,与历次金融危机的应对手段相似,美国政府依然采取了以直接向金融市场注资为主的救市举措。注资是美国走出历次金融危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干预,市场开始逐步实现自身的修复功能,并最终度过危机。
  对于如何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G30主席雅各布·弗兰克尔表示,面对金融市场失灵和信用市场失效,现在,真正的问题已不只是流动性不足或流动性定价问题,而是怎样使用流动性,解决方案则在于恢复信心和信任。
  关于如何恢复市场信心,雅各布·弗兰克尔指出,鉴于金融危机引起的问题不是某个城市、某家银行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方案实施上,一是不可单纯依靠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良我的约束力,而需加强监管体系。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大部分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不是健忘,就是“失忆”。稳健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严格约束的基础之上。二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面临革新需求。当前,经济、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相关性加强,某一市场失灵将会殃及全球市场。然而,现有的监管体系仍是各自为政,监管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基于本国国内因素和利益考虑。为保证国内利益与国际市场需求的一致,便需要国际间的协作与协调。
  
你找到工作了吗——失业现象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民生则是人民大众之生计,通俗地讲,就是养家糊口,混口饭吃。能继承祖辈基业而无须为温饱奔波的人是少数的,绝大都数人都需要在社会上寻找一个岗位,出卖劳动力换生存。生存是个沉重的话题,要生存我们必须找工作。
  可以说,就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是人民大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就业问题牵扯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牵扯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就业不论是在经济学教科书里还是在决策层案前都是一个重要课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就业,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不少国家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入展开,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更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就被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失业率的计算方法为: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100%
  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
  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做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特别是在人口过剩的情况下。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失业可分为:
  (1)摩擦性失业: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例如,年轻人在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并长期投入之前,常常会更换几次工作;或者由于居住地的变更而更换工作等。摩擦性失业最终的表现形式即求职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现在好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属于这种情况。
  一般来说,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例如,新型的计算机产业正在大力招兵买马时,炼钢工人却因为钢铁业的衰落却面临失业;同样,当繁荣的经济特区虚位待人时,而老工业区的许多工人却正在丢掉饭碗。这种因结构性失业而造成的失业者,往往要忍受长时间的失业痛苦,因为钢铁工人很难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培养成计算机程序员。
  由此可见,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例如,雪糕厂在销售淡季裁减员工,因此而造成的失业者就是季节性失业。
  对季节性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应侧重于信息服务,指导他们在淡季以灵活的形式(如非全日制工作)临时就业。
  (4)周期性失业:指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例如,你是一家空调生产厂商的职员。随着经济衰退周期的来临,人们的收入减少,买空调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这时,你们所生产的空调就会在仓库里越堆越多,老板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直到有一天,老板面色沉重地宣布:为了挨过危机,企业不得不裁员。于是,你就成了周期性失业者。而且你会发现,你周围有很多人都和你一样失业了。
  失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会有失业者。一般来说,人们都不愿失业,都认为失业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及其失业现象的存在,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比如说,现在我国大学生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但大学生失业现象对整个社会也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而只有通过自由流动,人力资源才能实现最佳配置,资源利用效率才会尽可能地提高。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学生失业现象是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结果,反过来,也为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扫除了障碍,创造了更充分的条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失业现象并非完全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人力资源最优配置。
  
收入高的人为什么多交税——累进税
  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差距。其原则是从富人那里多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