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地进行,大家都拼命地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地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地进行。
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但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出现了。
第四章 把握商品供需变化的内在规律——做生意要懂的经济学
物以稀为贵——稀缺性
近来,中国现当代艺术尤其是油画,在全球拍卖台上连创高价,最突出的例子是徐悲鸿的作品:2005年秋拍,《珍妮小姐画像》在北京保利2200万元成交;2006年春拍,《愚公移山》在北京翰海3300万元成交;2006年秋拍,《奴隶与狮》在香港佳士得5388万港元成交;2007年春拍,《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苏富比7200万港元成交。不到两年拍卖纪录涨了两倍,真可谓一季一个价,价格节节高。为什么徐悲鸿的作品会连续拍得如此天价?其实,这就牵扯到经济学上的稀缺性。
稀缺性,又称稀少性、缺乏,在经济学中特指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相对有限性。即代表“人类拥有无穷的欲望,但只拥有有限的资源”的意思,而资源的有限性促使了竞争及选择的出现。徐悲鸿在中国美术史上是有数的几个有领袖地位的艺术家,他界定了现代中国油凰,承先启后,发扬了中国美术的传统,解决了如何用中国观点、中国面貌创造中国油画的历史课题。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每个人都想拥有。可徐悲鸿的作品就只有那么多,于是就显得非常稀缺,就会出现竞价拍卖,拍出天价。
还有,我们常常会听说某个手机号或汽车牌照卖出了天价,这也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因为这种手机号或汽车牌照的数字非常独特,而且是唯一的,不会再有第二个。物以稀为贵,这样的商品人人都想购买,也就会卖出很高的价格。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前提之一。稀缺性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稀缺性。
首先,稀缺性导致了竞争和选择。也就是说,稀缺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想象一下,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而是极大富足的,那么世界会完全变样。自然界中不会有优胜劣汰,不会有厮杀,每个生物都可以得到满足。人们不用工作,不用考虑买房子了,因为土地是富足的,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一切资源都是富足的。那这样的世界就没有任何活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最终毁灭。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是有历史条件的。古代、近代、现代甚至十年以前,人们认为缺少的东西,在现在看来很多都已经很丰富了,比如粮食、生活用品等。而以前清新的空气到处都会有,而现在却由于环境污染,人们很难享受到了。还有古代的陶器,当时很多,但现在却很少,非常珍贵。
再次,资源的稀缺性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的闲人来说,时间对他是廉价的,而资本(也就是金钱)则是稀缺的;相反对于工作事业狂来说,时间对他可能是一个奢侈品,相对而言资本是富足的。对于处于正常社会中的人来说,黄金非常珍贵,但对于一个困在岛上生存面临威胁的人来说,则一块馒头比黄金珍贵得多。
最后,稀缺资源可以通过交换来实现再分配。从经济学上来说,资源的分配不均必然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婚姻就是一个最实际的例子。比如对于一个身材相貌不如意而事业有成的男人来说,先天的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对他来说,可能高个子和帅哥脸这辈子都无法实现了,那么他会把希望寄予婚姻,希望他的另一半能够满足他的这些期望,因为相貌对于他来说是稀缺资源,相比较而言,事业和资本可能他不是很看重,因为这些对于他是富足的。人们总是希望利用自己富足的资源去交换他稀缺的资源。
可见,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性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和观察,就会明白好多事理。
为什么她的水果店生意最好——边际效用
在一个集贸市场里,刘小姐经营的水果店生意最好。人们都去她的店买水果,大多是回头客。旁边店里的王先生非常困惑:我的水果质量不比她的差,价格也和她的一样,服务态度也很好,为什么我的店生意没有她的好?
于是,王先生注意观察刘小姐的生意是怎么做的。过了一段时间,王先生终于发现了刘小姐经营的秘密。原来,刘小姐总是额外送顾客一些水果。比如,一位老大妈花了15元买了5斤苹果。刘小姐在给老大妈装袋子的时候,会从苹果筐里拿起一个苹果送给她。这样,老大妈就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以后还会再来刘小姐的水果店。
在这个小故事中,刘小姐的经营秘诀看起来简简单单,其实,里面蕴涵着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她充分地利用了边际效用原理。
边际效用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物品都有用,人们消费物品后获得效用。每多消费一个单位量的物品,都能多获得一些额外效用,这些额外效用就叫做边际效用。刘小姐给顾客的那个额外苹果就是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在应用的过程中,有一个递减的作用,叫做边际效用递减。比如,一个很饿的人,第一碗饭对他的价值很高,给他的快乐可能是100单位;第二碗饭他已经不那么饿了,所以价值是50单位;第三碗饭他已经差不多饱了,价值剩10单位;到了第四碗饭,价值是0;第五碗饭他已经很饱了,价值是负的,如果要他吃,还要给他钱才行。
所以,当他还没吃饭时,一碗饭的边际效用是100;吃了一碗饭时,一碗饭(也就是第二碗)的边际效用是50;吃了两碗饭时,一碗饭的边际效用是10;吃了三碗饭时,一碗饭的边际效用是0;吃了四碗饭时,一碗饭的边际效用是一10……以此类推。
大部分的时候,边际效用都是越来越小的,包括钱也是。想想看,如果某人有一千元,他的第一个一百元,会去买对他来说最有价值的东西;第二个一百元,次之;第三个一百元,再次之。同样是10万元,对普通打工者的效用比对比尔·盖茨的效用大多了。因为普通打工者的10万元是第一个10万元,而比尔·盖茨的10万元是第N个10万元。
这种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工作,为什么新人的干劲很大,而过几年大家都意志消沉、尽显沧桑了?这就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以内一直做同样的工作,那么工作带给他的新鲜感和满足度是一直边际递减的。所以如果在长时间内一个人的工作得不到可以晋升或者变化的机会,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因此而离职。这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我们看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前提是,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有这个规律,所以我们可以打破这个前提。这个变化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内容的变化,公司对员工关心度的加强,薪水的提高等这也对每个公司的管理者有借鉴的意义,是不是你手下的员工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做毫无挑战的工作?是不是他们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心?如果是的话,这就需要管理者好好考虑一下了。
还有在婚姻中,之所以会有喜新厌旧的说法,就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缘故。一般来说,结婚头三年都是很幸福的,而到了后来夫妻双方习惯了家庭生活之后,每个人从婚姻获得的效用都是边际递减的,婚姻不再有新鲜感和刺激感,更多的是安稳和平静。那么对于生性喜欢追求刺激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太没有挑战意义,那么婚姻中的他很有可能通过外在异性的获得来填充这种需求。所以,保持婚姻持久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婚姻的新鲜度,让感情常新。
还有在旅游中,也是如此。例如2005年“十一黄金周”收场后,不少省份关于本次黄金周的统计数字也纷纷“出笼”,大都与2004年持平或略有增长。以北京为例,“十一”接待游客增加近5%,旅游总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上海接待观光游客与2004年同期相比减少2。84%。这一方面表明,黄金周消费更趋理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度过15个黄金周之后,黄金周的边际效用在逐步递减。
对于人们来说,第一个、第二个黄金周带来的是兴奋与便利,效用极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用逐渐减低。比如外出旅行,刚开始实施时兴奋难耐,第一次外出旅行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冲动性消费带来的效用为100;第二次外出旅行的时候,效用为90;第三次外出旅行的时候,效用为70。从第一次到第二次外出旅行效用减少了10,第三次外出旅行的边际效用比第二次则减少了20。
总之,边际效用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就要尽量利用边际效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和阻止边际效用递减。
玉米凭什么比小麦贵——均衡价格
在人们的印象中,小麦属于“细粮”,玉米属于“粗粮”,小麦的价格一直比玉米贵。可是从2006年以来,“粗粮”玉米的价格却不断上涨,甚至超过了小麦。到2007年时陕西宝鸡地区玉米的工业收购价达到1。66元/公斤,而每公斤小麦的市场价格仅为1;44元左右。人们不禁感到疑惑:经济困难时期让人们吃得难受的玉米,如今怎么又值钱了呢?而且还都比小麦贵了?
其实,任何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价格一直比小麦低的玉米突然值钱了,比小麦贵了,这种价格的变化,说明它们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这里就有一个均衡价格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均衡价格就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如果供需不平衡,则价格就会波动,即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会上升;需求小于供给,价格就会下降。也就是说,市场的供求是围绕均衡价格上下震荡调节的。
通过对均衡价格的理解分析,我们就不会对玉米比小麦贵的现象感到奇怪了。2007年宝鸡市玉米种植面积仅为232万亩,与往年相比,面积有所减少。在风起云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潮中,许多乡镇和粮农压缩了玉米的种植面积,改种了如苹果、西瓜等收益高、见效快的经济型作物,导致了玉米总体产量的下降。尽管科技不断发展,玉米单产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面积小了,全市玉米年产量不但没有明显增长,而且有些年份还比过去少一些。
虽然产量减少了,但现实中需求量却在不断上升。其一,猪肉价格的疯涨调动了广大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养殖业使玉米饲料消费量大增。其二,随着技术的创新,玉米在现代人的眼中已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主食了,通过工业深加工可以制造出多种产品,如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和燃料乙醇等。这使得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强劲增长。这样一来,玉米的供给严重小于需求,导致价格失去了平衡,这时价格必然要大幅上涨,以达到平衡。
而小麦的功用比较单一,需求没有大的变化,且产量稳定,供需基本平衡,价格也就不会上升。这样一来,玉米价格比小麦价格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均衡价格,我们还可以演唱会门票为例进行说明。
假设某文化公司邀请一名著名歌手举办演唱会。如果主办方将演唱会门票价格定得很高,并找很大的场地或增加演出的场次,以容纳更多入场观众,就可以获取更多的门票收入。因此,对主办方来说,票价越高,总观众人数(供给量)也越多,价格与供给量呈现正向变动的关系。另一方面,以歌迷对门票的需求而言,票价越低,当然购买的意愿(需求量)就会提高,价格与需求量呈现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但是歌迷要求的票价过低,主办方会因收入太低甚至亏损而不愿意举办演唱会;相对地,如果主办方票价定得过高,大多数的歌迷会不愿意购买,主办方的收入反而有限,因此,歌迷为了满足看演唱会的需求,主办方也为了吸引更多歌迷来买票,在需求及供给之间必须找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与数量,因而形成了演唱会门票的均衡价格(这里假设均衡价格是280元)。
如果演唱会票价比均衡价格更贵或更便宜,结果会如何呢?假设票价降为180元,此时因为价格偏低,消费者需求的数量远超过主办方提供的数量,形成供不应求的现象,因而造成价格的上涨。这时没买到票的人为了一睹偶像风采,不得不花高于180元的价钱去买黄牛票。直到消费者因价格提高使需求量逐渐减少,或者主办方为了满足原先买不到票的观众而增加门票供给量,使得最后仍会趋向均衡价格。
反之。当票价定为400元的高价,会使表演场地出现大量空位,由于供过于求,主办方不得不降价出售,或以打折、赠送纪念品的方式来吸引观众,避免“存货累积”。观众也因为感觉门票变便宜了而增加需求量,借由如此调整使供需间的差额逐步缩小,趋向最后的均衡价格。
总之,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取决于供需双方。均衡是市场的必然趋势,也是市场的正常状态。而脱离均衡点的价格必然形成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由于市场中供求双方竞争力量的作用,存在着自我调节的机制,失衡将趋于均衡。
粮价开放与食盐专营——需求弹性
从人们生活的角度讲,粮食比盐对生命更重要。历史上就有“手中无粮心中慌”、“一日无粮千兵散”的说法。可我国粮食却在10多年前就逐步放开了,而食盐到现在仍继续实行专营,并且不光是我国,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盐都控制得很严。例如,美国号称市场经济的典范,什么商品的生产销售都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可对食盐却控制得特别严格。美国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