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 第4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后世敬礼是差不多的,礼仪之邦,不是白叫的。不过陆承启更喜欢的是,先礼后兵。

“平身!”

陆承启站起了身子,缓缓地走向了林镇中,沉吟了好一会,才问道:“林卿,你老实跟朕说,若朕要和辽国开战,能否撑得住?”

“敢问陛下,要打多久?”

林镇中反问道,他耿直地看着陆承启,不怕被斥责。不是他不懂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而是他有自己的信念。文人的信念,有时候看得比皇权还重。

“战事一开,谁人能料?或许一月,或许三月,或许一年,抑或者打上十年也不奇怪……”陆承启倒是看得开,“不过,辽国是一定要打得,不把他打趴下,朕一日寝食难安!”

陆承启说这话的时候,还加上了一个女真,一个萌古部,一个倭国,至于高丽,嘿嘿,陆承启看不上眼!

林镇中觉得不能理解:“陛下为何非要同辽国打个你死我活?”

陆承启总不能说,小冰河时期就要来了吧?那会给人当成妖怪的,哪怕他是皇帝。小冰河时期一到,草原产出能有多少?在天寒地冻之下,游牧民族想不南侵都难!

这根本就是一个死循环,在粮食都不够的情况下,饿疯了的草原人,会不顾一切地进攻中原。中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粮食,就是温暖,你说他们会不会来进攻中原?看正史就明白了,为什么金国打到长江边就不打了?一是不识水性,二是他们占据了中原,已经心满意足了,三是汉人已经回过神来,也出了岳武穆这样的民族英雄,他们也快要打不过了,只能和南宋弥合。

但陆承启绝不会让历史重演的,游牧民族想生存?想要入中原?也不是不可以,但你要彻底变成大顺的一部分,被汉人融合,习汉字,说汉语,彻底融入汉民族。

只可惜这样的宏图霸业,不能被林镇中所知。对于林镇中来说,陆承启这是疯了,才想要和辽国拼个你死我活。

“陛下,请三思啊!以如今国库,最多能撑三个月,这还是把夏收之税算了进去……”林镇中试图劝谏陆承启道。

“林卿放心,估计朕就是想和辽国打,耶律洪基也不肯啊!”陆承启笑道,“要是把辽国打疼了,那女真、室韦、萌古都会蠢蠢欲动的。耶律洪基宁可同我们求和,也不肯辽国出了乱子。林卿,朕的意思,你应该懂!”

林镇中明白陆承启的意思,不过是想提升百姓依附力,聚集民心罢了。

可用几千几万人,还要花费不知道多少钱银,投入一场这么“无意义”的战争,在他看来就是一场豪赌。而且赢率太低,输的可能性太大。

“陛下,若是战事拖延超过了三个月呢?”林镇中忧心的是这个,现在已经是卯时吃寅粮了,要是再这般下去,恐怕就算是神仙来,也止不住这个财政缺口啊!

“还有皇庄!”陆承启淡淡地说道。

“陛下,若是皇庄也没钱了呢?”林镇中不依不饶地说道。

“不是还有官商吗,他们富得流油!”陆承启总算是露出獠牙了,“林卿家中,似乎也有亲属在经营罢?”

林镇中一惊:“陛下是想要征官商的商税?”

“不仅仅是商税!”陆承启冷笑道,“官绅一体纳粮纳税,本就天经地义。为何百姓纳得,官员就纳不得?朕也不是不讲情面,俸禄不入税,已经很开恩了!”

“陛下,万万不可啊,若是此举一开,恐怕……”

“恐怕什么?”见林镇中一副死了爹娘模样,陆承启没理由一阵厌恶。哪怕林镇中是真的是为了大顺着想,可他第一时间还是想着自家的生意吧?

“恐怕天下大乱啊!”林镇中苦口婆心地劝道。

陆承启不屑地说道:“笑话!民心皆在朕,岂会天下大乱?乱从何来?从你的口中来吗?还是像你家亲属一样的官商?”

林镇中哑口无言,确实,陆承启的政策太得民心了,可这是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去补贴百姓,非要闹出大事不可!

“朕也不怕乱了,反正都是想着占便宜,不想付出的家伙,朕不在意杀鸡儆猴,宰掉几个……”陆承启说这话的时候,如同夜枭,寒意渗人。

林镇中浑身颤抖,也不知道他是被吓的,还是害怕自己也成了屠刀下的亡魂。陆承启的冷血铁手,早在掌权之时就开始了。但凡有人敢染指他的权威,绝对是死路一条。再加上陆承启掌控了监察司,绝对是一逮一个准。

第九百二十九章:寒食节

想到恐怖之处,林镇中就不能不服了:“陛下……”

“朕知道你想的是什么,无非是说朕此举不合祖制。哼,祖制?要是遵循祖制,是不是皇朝更迭,也是祖制相承?”陆承启这话有点诛心,林镇中哪里敢答?“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不假,但林卿可曾还听过一句话叫做‘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朕浅显地说,官商把钱都赚走了,底层百姓都没了钱,被剥削得厉害,一旦有个天灾人祸,没有粮食果腹,后果是什么?”

林镇中心中说道:“造反……”

“百姓就会起来反抗‘暴政’!到时候,第一个杀死的,就是你们这些官商!劫富济贫嘛!”陆承启冷笑道,“然后朕的江山,也是要易主了。要是恰好草原人强大,入主中原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到时候被铁骑践踏,中华文明不复往日盛况,就是你们这些文人想要见到的?”

林镇中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以对。皆因陆承启说的,都是基于事实的推断,甚至他不知道,这就是正史,只不过是另一个时空的历史罢了。

顿了一下,陆承启继续说道:“税收,其实就是一个劫富济贫的过程。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此乃真理,要想顺应天道,则须劫富济贫。税收,其实是让收入多的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没收入的,这个国家才能继续存在下去。如果一味剥削,厉行苛政,百姓苦不堪言,结果自然是朝代更迭了。林卿,朕希望你好好想想,想通了,那就好;想不通的话,朕觉得你这个户部尚书,做得也没什么意思了……”

言下之意,自然就是:你要是不和我踩同一条船,那你还是趁早滚蛋吧,我有的是人顶替你的位置。如果你敢对外说出半个字,诛九族都不解恨,恐怕还得夷十族!

林镇中沉吟了良久,仔细权衡了利弊之后,才低声说道:“臣愿奉陛下旨意!”

陆承启自信地笑道:“林卿,终有一日,你会觉得这是你做过最正确的事情!”

林镇中苦笑,心道:“上了贼船,还能下去么?只是日后,我就要成同僚口诛笔伐的对象了……”

文人的党同伐异,林镇中早就领教到了。要么像李然一样做个孤臣,深得皇上信任;要么就得圆滑世故,处事滴水不漏。

可要是触动了大部分文官们的利益,那绝对是要落得一身骂名,绝无幸理可言。

林镇中终于体会到当初他座师徐崇光的痛苦了,也不知道徐崇光那些年是怎么在杨太师的手底下撑过来的。

辞出垂拱殿后,林镇中一副闷闷不乐的模样,他真想去请教一番徐崇光,只可惜徐崇光早就返回乡下,连京城的宅子都卖了出去,想请教都找不到人了。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

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下,大顺上下都知道了要打仗,气氛一时间紧张了起来。

各种平日里不起眼的应急事物,都卖到脱销。因为百姓对战争,都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战乱年代的痛苦,并没有随着盛世繁华而忘却。甚至很多从边境逃回中原的百姓,都在宣扬契丹人怎么凶恶,让很多人心头都蒙上了阴影。

传闻,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非常不满,磨刀霍霍的,似乎也要同大顺见个高低。

这样一来,恐慌性的情绪更甚。

最直接的体现,便是粮食的价格了。百姓都在加紧囤粮,哪怕是明知道有常平仓后,他们还是觉得不太保险。粮食本来是够的,但买的人一多,价格自然蹭蹭地往上涨。不仅仅是粮食,各类棉衣、干粮等等,价格都水涨船高,甚至离奇的是,铁匠铺的生意都好了许多。

原来,有钱人都怕死,央求铁匠铺打制护心镜、铁剑之类,求一时心安。

打制甲胄和制式兵刃,那是要判为造反,要株连九族的。可护心镜和剑,则不在这范围内。

剑,是自古传下来的兵器,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只要剑身不超过三尺(即后世一米多长),都不算是制式兵器。又因为常常被当作一种高贵的装饰品。从皇帝到文人都喜欢佩剑以显示身份。此外,剑也被当作一种仪式道具,比如在道教中,剑常常被作为一种降伏妖魔的法器。

作为君子之器,剑乃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只是自大顺立朝以来,多禁武,是以为释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

再加上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於佩剑者。但这次民间因惧怕契丹人,而纷纷去铁匠铺打制铁剑,也算得上是唤醒了百姓的血勇之气。

至于大顺官员,也是惴惴不安。

他们是最怕打仗的人之一,甚于商贾。

商贾还能在战乱的时候大发国难财,可这些官员一旦改朝换代了,他们的命运就不知道要怎么走了。所以这几个月以来,陆承启的案头上,每每都堆满了劝谏的奏折,但却如同石沉大海,全都留中不发。

其实陆承启知道,这些官员之所以这么着紧,不过是看重自己贪渎来的股份罢了。

别以为陆承启不知道,现在官商勾结得厉害,一些奸商为了打通市场,宁愿将干股送与当地官员。因手段“隐蔽”,又不算直接送钱,这些官员也收得心安理得。殊不知早就被监察司发觉,报给了陆承启。陆承启就等着一个机会将这些败类铲除出去,现在他就是在酝酿。

这一日,冬去春来,草长莺飞,一路烟霞而柳絮纷飞。算一算时日,已经是寒食节了。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国晋文公,为了迫介子推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这一日,苏轼正文兴大发,写下《寒食帖》,却突闻宫中内侍来诏,传入宫中。

第九百三十章:讨辽檄文

苏轼不敢怠慢,连忙换上官服,准备入宫面圣。

寒食节到清明,这是大顺法定的放假时间,原本可以在家休息的。但天子召唤,苏轼不敢不从啊!

寒食节气,皇宫内也是一片冷清。

若非听得后、宫之中传来铃铛般的笑声,苏轼还道皇宫内没人了。

询问内侍之下,才知道陆承启挺人性化,宫中侍女内侍,若家在京兆府的,皆可放回家中过节,祭祖,直到清明过后,再回皇宫也可。

苏轼大叹此乃仁道也,对陆承启又一次倾服。

说起来,自从陆承启亲政以来,大顺百姓的观念已经一再转变了。不说对商贾,对工匠的态度如何,就是对于女子的尊重,也比历代更甚。现在很多百姓家里,女子赚到的薪资,比男子还高,真正顶起了半边天。到皇宫做宫女,则是女子最为荣耀的一个职位了。因为只有在皇宫内,女子才得以为官。俸禄也是照着品秩发放的,并不比男官少。甚至因为是皇家近臣,赏赐比男子做官还要多。

等到嫁人了,皇后周芷若还会给她们准备丰厚的嫁妆,比历代公主也不输多少。有这样的“东家”,谁不想入宫服侍?但凡出自皇宫的宫女,在夫家都是极有地位的。若是夫家再出人头地,弄个诰命夫人当当,也不是不可。

只是选秀太严,若非貌美、性情温和、才华出众之辈,都难以入宫。

至于内侍,陆承启早就下旨不再招募了。服侍上有宫女就行,就算搬搬抬抬,也有健硕的宫女。

有官员上奏说宫内阴盛阳衰,实为不利。陆承启淡淡反驳说御前侍卫都过千了,宫女才几百个,怎么算得上阴盛阳衰?

其实陆承启有感于宦官干政,为祸甚大,才废除宦官的。宫女方面,有周芷若在管理,一般来说不会出什么乱子。收买宫女,比收买内侍的成本高太多了,甚至都收买不了。宫女只要做到二十四五岁,就能领取一大笔丰厚的嫁妆,为何要被你收买?

杜绝了从宫内传出消息的途径,陆承启才算彻底安心。要不是恻隐宫内仅存的百多个内侍生活没什么着落,陆承启早就遣返他们回家了。

其实别看太监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但身体上的缺陷,是他们最为自卑的根源。太监一般心理都不怎么健康,要是权柄落到他们手上,天下还不得大乱?武人乱国,不过割据一方;文官乱国,则改朝换代;宦官乱国,危害也不轻。东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密谋,诛杀窦宪,开东汉宦官参政的恶例。此后宦官“十常侍”,更是臭名昭著。

用文武能治国,平衡既可;用宦官,则是自断根基!陆承启深感于此,遂废宦官。

旁人不知道是不是口是心非,但苏轼是极为赞同的。

对于这个皇上,苏轼很多观点都不谋而同,甚至密谈时,陆承启说过“外王内圣”,被苏轼引为经典,甘愿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只是不知道今日陆承启传召他,有什么要事?

怀揣着忐忑,苏轼来到了垂拱殿外。

待得内侍进入禀报后,苏轼才得以准许面圣。

行了一个长揖礼,苏轼恭敬地说道:“臣苏轼,参见陛下!”

“免礼平身!”陆承启笑道,“给苏卿赐坐!”

此时的垂拱殿,已经设有椅子茶几,不需要再搬动椅子了。只需端上香茗,内侍就可退下。苏轼坐了半张椅子,才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陛下召臣来此,有何要事?”

也难怪苏轼会这么问,清明节的皇家祭祖,有礼部操心,轮不到他这个刑部尚书管啊?“难道是出征辽国一事?”苏轼是个极为聪明的人,立即想到了这一点。

“朕欲伐辽,欲让苏卿拟一篇讨辽檄文。”陆承启开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