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昭容这是怕夜长梦多,想要尽快形成既定事实。不过古人结婚成亲,可不像后世那般简便,去民政局登个记,便算是正式夫妻了。古人成亲,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要看门当户对,才能成双入对。这样的规矩,坑了不少苦命鸳鸯,此乃题外话,暂且不表。而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风光的,便是当朝皇帝赐婚了。这可是光宗耀祖之事,最值得散布开来,最好人尽皆知。不过,皇帝赐婚也有苦恼,万一夫妻生活不和谐,闹了矛盾,迫于皇权压力,还不能休妻。凡事都有弊有利,皇帝赐婚,也不是所有人都受用得起的。
而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烦人的是,古人娶亲讲究六礼。何谓六礼?是为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除了这个之外,不管是赐婚还是普通成亲,男方都要循礼提亲。提亲也就是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提亲过后便是议亲,也就是要下聘礼了。若是聘礼不合女方家心意,女方还有权退掉聘礼。悔婚大多是出自这里,男方若不满意,则会把聘礼弄得很寒酸,委婉地表露出悔婚的意思。若女方不满意,则借口聘礼太少,拖延时日,男方也会明白。所以说古人成亲不是件容易的事,越是高门大户,里面的规矩也就越多。好在此次乃是皇帝赐婚,抗旨那可是死罪,可以说这桩婚事已经十拿九稳了。
王韶也是过来人,这些礼数都是懂得的。只见他点着头说道:“老夫人,这些子纯都会办妥的……”
慕容昭容不高兴了:“还叫老夫人?”
王韶一时间改不过口来,但很快意识到了自己才错误:“泰水……”泰水是此时汉人对岳母的称呼,与泰山对应,显得比较庄重。若是寻常人家,也叫丈人,丈母,与后世的称呼很像。若是魏晋之前,丈人是被叫做“舅”或“妇翁”的,而丈人一般是指老年男子。朝代不同,称呼也是不同。可用上泰山、泰水,那就百分百没错了。
而此刻,最闹腾的杨怀玉起哄了:“世人皆言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又言金榜题名大登科,这洞房花烛夜可谓是小登科!王子纯今日得皇上赐婚,离小登科之日也不远了!”
杨文广哈哈大笑道:“听说王子纯可是投笔从戎的?金榜题名不了,那小登科亦是登科!”
此刻气氛喜气洋洋一片,杨闹红面皮再厚,也只敢躲在王韶身后。可她嘴角荡漾的笑意,可是骗不得人的。
恰在此时,一个家仆进来说道:“老爷,饭菜已经备好,是否入席?”
杨文广豪气地说道:“今日双喜临门,一定要喝他个不醉不归!”
众人都明白双喜临门是什么意思,一则是杨文广入枢密院,二则便是杨闹红与王韶总算是定下亲事了。这两人也算是姻缘天成,要不然王韶怎么会出现在奉圣州,又恰巧与杨闹红相遇?后面的剧情更是峰回路转,原以为各奔东西的两人,却不料因为一旨圣意,杨文广调任枢密院,真的是缘分来了,挡都挡不住!
宴席上,杨家一家大小都团团围坐。若是此刻讲究的人家,女眷是不得同桌的。但杨家乃是将门世家,可不管这个规矩。一家人其乐融融,王韶不知不觉间便融入了进去。
杨家兄弟刻意劝酒,王韶推却不掉,一杯杯地往口中倒酒,竟喝了个酩酊大醉。杨文广也有点醉眼惺忪,看着醉倒在桌上的王韶说道:“此子酒品好,老夫果真没看走眼……”(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六章:蛮力打不过计谋
杨家陷入了狂欢,陆承启却陷入了迷茫。就在不久前,飞马急报送来一则军情,完颜乌古乃居然败了!多么不可思议,女真人居然被契丹人打败了,而且还是惨败!
在陆承启的印象里,契丹人完全不是女真人的对手,不然辽国怎么会被女真灭国?可现实却狠狠甩了他一巴掌,原来女真人没有那么强,契丹人也没有那么弱。不仅不弱,契丹人还是碾压女真人的存在。从军报可以看出,完颜乌古乃是中了萧虚烈的圈套,以至于惨败如此。
“看来我是高估女真人了,看起来女真人也没有那么厉害嘛!”陆承启心中琢磨着,“是不是该减少一些对女真的援助了,怎么感觉他们有点烂泥扶不上墙?”
“陛下,你怎么了?”看见陆承启连吃饭都吃得心不在焉,皇后周芷若心疼地问道。
陆承启回过神来,放下了筷子:“没什么,就是这两日政事有些多……”
“陛下勿要弄坏了身子,政务可以先放一放,用完膳再想不迟。”周芷若柔声劝道。
陆承启突然问道:“梓童,你说契丹人是善是恶?”
周芷若一愣,脱口而出道:“陛下怎么如此问?契丹人掳我百姓,杀我将士,与大顺不共戴天!”
陆承启不得不佩服,连一个女子都知道,辽国与大顺乃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可笑朝中那群大臣,却有着避战的思想。要是如此忘乎所以,不懂居安思危,就算陆承启中兴了一代,日后还不是一样?“看来是要想办法把辽国灭了,不然游牧民族还是会入主中原的……”
“那依梓童所见,朕该如何对辽国?”陆承启很想听听,周芷若是什么看法。
周芷若愣了一下,吞吞吐吐地说道:“陛下,后宫不得涉政,此乃祖制也。臣妾妄言,不合礼制。”
陆承启笑道:“此间无人,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周芷若犹豫了一下,才缓缓地说道:“既然陛下要听,那臣妾就妄言了。契丹人性情凶狠,异于汉人。辽国毗邻大顺,犹如一头猛虎在旁潜卧。一旦边防空虚,契丹人便会趁虚而入。前事之鉴,后事之师。陛下亲政以来,整顿军备,则外患无忧,此乃万万百姓之幸事也。”
陆承启摇了摇头,说道:“这不是梓童的心里话吧,朕不想听满朝文武胡言乱语,怎么梓童也学了他们的语调?”
周芷若低着头,说道:“臣妾若是实话实说,陛下可不得责怪?”
“朕绝不责怪,梓童但说无妨。”
“陛下,臣妾心里话,若能将契丹人斩尽杀绝,那是最好不过。可契丹人毕竟以武立国,难以征服。陛下不见,汉朝倾全国之力,驱逐匈奴,又能如何?其后鲜卑、乌桓、羯、羌、氐、突厥……这些草原人还是层出不穷。归根究底,我们汉人不懂得在草原上讨生活,如若不然,以汉人的人口,如何能比草原人差了?”
陆承启闻言,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良久方道:“梓童一言,已然胜过满朝文武!”
周芷若嗔道:“陛下莫要折杀臣妾,此言满朝文武,哪个不知哪个不晓?只是以史为鉴,汉武帝倾全国之力征讨匈奴,固然大胜得归。可汉朝就此由盛转衰,不然怎么会被王莽篡汉?穷兵黩武,终归不是治国上策……”
陆承启点了点头,周芷若的基调,大多来源于其父周延华。周延华其人,虽不擅言语,可比常人看得更远。周芷若受其影响,识得大局也算是有其父必有其女。估计元绶帝就是看重这个,才给他“调皮”的儿子找的好媳妇。要是儿子不行,起码还有皇后顶住。要是生出个孙子来,好好调教,也算是完成了社稷交接的重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先前的倒霉鬼陆承启“失足”,一缕幽魂已散。这个陆承启,不过是借了躯壳,灵魂却是来自后世。
陆承启的看法,又有不同:“梓童所言,不无道理。可一山不容二虎,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大顺与辽国,注定是以一方灭国而告终,此乃两国基调。只是这个时日,不知要到何年何月罢了。朕亲政之时,颇有雄心,要将草原并于大顺版图之内。可听梓童这般一说,确实有些疏漏。汉人不懂放牧,不懂逐水草而居,确实是不易调节。若是没有万全把握,看来还是不能再图北上啊!”
周芷若听后,拍了拍胸脯道:“陛下还有这等打算?谢天谢地,臣妾总归是做了件好事!”
陆承启忧心忡忡地说道:“可北面的形势,不容乐观啊!适才有飞马急报,女真败给了萧虚烈。女真乃是朕一直暗中扶持的,梓童也清楚。这一败,不知何年何月方能恢复元气。少了一个掣肘,辽国腾出手来,灭掉耶律重元后,下一个便是大顺了……”
周芷若总算明白,陆承启为何心不在焉了,原来是这样。明白了前因后果,周芷若劝道:“陛下无需着恼,女真人憨直,不及契丹人也在意料之中。臣妾掌管皇庄,从女真手中赚来的钱银,竟比辽国还多!如此憨直,如何是萧虚烈的对手?犹记前年,就是这厮领兵南犯,可恶得很!”
陆承启知道,周芷若不过是偏见罢了。若是按狡猾程度,完颜乌古乃和萧虚烈都是两只老狐狸,老奸巨猾得很。只是萧虚烈所领兵马,比完颜乌古乃好得多。手上的牌都不同,敌方将领水平又是差不多,这不败才有假。
“最近的形势不太妙,看来要赶紧扫荡完那些水寇蟊贼,整顿厢军了。不然的话,要是打起来,说不定要吃亏。兵力不足啊!”
陆承启也想大举增兵,可这个年头,尚有许多人食不果腹,要六十个百姓养一个兵,如何能征兵百万?更何况,大顺的军制就是职业军人制度,不是前朝那种府兵制,边种地边打仗的。要自给自足,也很困难。
心中有了计较,陆承启才稍稍安了心。一直以来,他都有种迫切感。别人不知道为什么,陆承启却是知道的。要是按照正史的轨道,再过得五六十年,北宋就该亡了。陆承启现在才十八,过得五六十年,要是命好的话,说不定还能见到那一日。谁想做亡国之君?看看李煜,看看宋徽宗,宋钦宗,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啊!想到这,陆承启禁不住打了个寒颤,连拿着筷子的手都抖了一下。
“陛下,你没事吧?”周芷若见陆承启似乎在担惊受怕,不明所以地问道。
“朕没事,快吃吧,饭菜都凉了……”掩饰过去后,陆承启还是有点心惊胆战……(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七章:又闹腾
一夜时光似水,陆承启却睡得不算安稳,毕竟有心事。一大早,他便自己醒了过来,在宫女的服侍下,更换了龙袍,准备上例朝了。
与往常一样,用过早膳后,卯时便到了。在一片奏乐声中,陆承启缓缓越过列队站好的文武百官,登上了高高的龙椅。
“参见陛下!”
奏乐声一停,文武百官便唱喏道。
“众卿免礼。”陆承启用缓慢,而中气十足的声音说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罢。”
他的话音刚落,便有一人出列说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陆承启一看,原来是监察御史贺礼曾。“御史台消停了这么些时日,难道又要冒头了?”陆承启心中的念头一闪而过,淡淡地说道:“准奏!”
那贺礼曾端着朝笏,躬身说道:“陛下,应天府传来消息,有士子打砸应天府衙门,已被应天府尹下令扣押在牢。”
陆承启心中一惊,脸上不动声色地说道:“所为何事?”
“回禀陛下,士子不满新政,曾联名上书应天府衙门。可应天府尹柯垨桧,不仅不受,反而斥责他们,不以读书为重。这些士子没有听从劝告,当夜翻墙而入,打砸应天府衙门……”
陆承启冷眼地看着贺礼曾,心知肚明他到底是受了谁的蛊惑。从这件事看来,已经很明确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故意推动整件事的发展,以达到废除十品官制的目的。要不然贺礼曾,怎么会比监察司还快一步得到消息?而这幕后之人,肯定也是权高位重之人,到底是谁?陆承启暂时判断不出来,但只要顺藤摸瓜,抽丝剥茧,肯定能把这人揪出来。
陆承启扫视了一眼下面神态各异的文武百官,缓缓地说道:“众卿对此事怎么看?”
这时候,左谏议大夫云枫又跳出来了:“陛下,应天府尹柯垨桧尸位素餐,该贬谪边陲!”
刑部侍郎罗韫出列说道:“云大夫此言差矣,此事非柯府尹之过。陛下早有明旨,任何人上书新政,皆一律不受。应天府士子,不看书报,只凭好恶便联名上书,此乃其罪一也。其罪二,身为士子,该安心备考秋闱,却蔽夜打砸衙门,何等恶劣?陛下,此事该严惩打砸衙门士子,便是削其功名,亦是情有可原!”
到底是刑部的官员懂法,陆承启也没料到罗韫会出来说这话。其实他下过的口谕,连自个都忘了有多少了,前后矛盾的情况也出现过不少次。听得有人为自己打圆场,陆承启连忙说道:“罗侍郎此言在理,士子乃是读书人,这般有辱斯文,实乃大罪大恶也。罗侍郎,你给朕说说,按《大顺律》,此事该如此处置?”
罗韫端着朝笏说道:“《大顺律》第二百五十八条,不顾官威,打砸衙门者,杖刑二十,牢刑三年,游街示众。”
到底是专业人士,连在哪一条都说得清清楚楚。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量刑尚可,朕亦无话可说……”
尚未说完,另一个监察御史皇甫亶出列说道:“陛下,此事决不可如此处置,如若不然,天下士子之心将不再归附矣!”
陆承启皱眉道:“朕的新政,乃是从全局着想,若这些士子自顾自己,朕又何必要用他们为官?便是为官了,也不过是尸位素餐,不懂为民着想!”
皇甫亶力谏道:“陛下此举,过于强硬。天下士子,已然怨词颇多。如果此事这般处置,天下士子岂能不离心离德?世间人云亦云之人多,远甚明了是非之人。陛下此举,是为不当也。”
陆承启更是不屑,说道:“如此士子,朕要之何用?”
这句话一出,满朝皆惊。说实话,满朝文武里面,又有哪个不是按部就班地办事,何曾有过自己的办事方法?在中国,特立独行之人,总是显得很出众。心理素质差一点,甚至受不了世俗的眼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