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最初步路子,可是性仍然养不好!要“养性”,首先就要认识“性”,也就是佛家所讲的“明心见性”。常有人说某人个性不好,个性是什么东西?还有中文把男女关系也叫做性,明心见性至高无上也用这个性。这个性究竟是什么东西?这就牵涉到中国文化的本位了。《礼记》上提出来人有“性”跟“情”两部分,所谓性情,我们老一辈子讲话,这一个孩子性情不大好呀。这个性情的性是什么东西?情又是什么东西?所以“养性”是养哪一种性?这些都是大问题。
第三“伏食”,就是成神仙。“伏食”就是在“御政”与“养性”做到之后,最后那个工夫。这个东西不从外来,是从自己生命里来。但是也不全然是从自己这个肉体生命来的,而是同宇宙有关系的。就是说有一个东西忽然会进入身体中来,但不是从嘴巴进去,而是由身体另外一个地方进去的。千古神仙不敢讲,据说讲了天打雷劈。不过我已经被天打雷劈很多次了,雷公来了我也跟他讲理。
我认为道是天下的公道,既然是天下之公道,就没有什么可秘密的一一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也不属于上帝。过去人为什么要当秘密藏起来呢?是怕人学坏了。因此把道法变成秘密,大部分是这个原因。好像一把刀一样,坏人拿刀去杀人,可是医生开刀也是靠这把刀。我素来不藏秘密,何必关起门来?不过有时候我也关门,因为我啰哩啰嗦讲了半天,公道摆在那里,你就应该懂,何必来问我?你再来问我,我就烦了。
这另外一个进入人体的地方,就是头顶。我们晓得婴儿头顶上这里“怦怦”地跳。修道修得好,这里一定开了,学密宗叫做开顶,不晓得你们诸位看过没有?我是看过的,书上看来的不算数,我碰到过这种人。过去我在四川的时候有一位老师七十几了,鹤发童颜。
鹤发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般的鹤羽毛是白色的,所以鹤发是形容银白头发;童颜是说面孔如婴儿一般。但是另一种解释说鹤发是黑的,所以暂且不做定论。讲到这位老师,他有四个特点:七十几岁子孙满堂,却不跟子孙在一起,一个人住一个小房子修道。房顶瓦漏了,他也不用楼梯,自己拿几片瓦,一跳就上了屋顶,补好了再跳下来,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
第二点,我们都晓得这个老师从不睡觉,我们年轻人顽皮都是第一流的,故意轮班和他谈话,一讲一整夜。他有一个习惯,一到了正子时,就靠在椅子上不动也不说话,无论你怎么说话他就是不答。大概要经过半个钟头,眼睛张开了,然后你刚才讲的话他都答复你,每天夜里如此,我们屡试不爽。
第三个特点,他七十几岁的老人,两个乳房一挤,同女人一样有奶水的。换一句话说,他修道到了这个程度,他的血已经变成白浆,当然不是变成什么白血球,白血球过多是毛病。
第四点,他的头顶上我们都去摸过,“怦怦”跳的,同婴儿一样。别的稀奇古怪事我们不去管他,仅这四点就很与众不同,是别人稀奇古怪不来的,也是我亲自见到的。这个所谓“伏食”,与头顶有关,到了某一个时候这个东西就进来了。
后来宋朝南宗道人张紫阳真人,他著的另外一本丹经《悟真篇》,可同《参同契》媲美。张紫阳真人既是禅宗的祖
师,又是道家神仙。他那篇《悟真篇》就提到“伏食”的道理,他说“一粒金丹吞人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那也是牛吹得很大。他说人修道到了“伏食”那个境界,一个东西就进来了。“一粒金丹吞人腹”,腹是指肚子,这可不是大家修道修的这个丹田;“始知我命不由天”,生命就可以自己做主了。这就是“伏食”的纲要。
三种丹
在这里我要再介绍道家所讲的“伏食炼丹”。在我们的甲骨文里,也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丹”字跟太阳的“日”字一样,就是一个圆圈中间一点,空空洞洞之中有一个东西。后来把这个丹字中间加了一横,有各种写法,反正是代表有个东西在一个空洞的中间。
我们晓得道家有三种丹的分类,所谓天元丹、地元丹、人元丹。我们普通一般打坐做工夫,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都是自己做工夫在身体中炼成了人元丹。现在一般练气功的人还做不到,真正炼丹成功的还只是人元丹。
人元丹是根据道家的《高上玉皇胎息经》来的。这本经讲到上药三品,就是人本身的精、气、神,我们后世一般打坐修道做工夫都在搞这个东西。这个就又要扯到明朝的大儒王阳明了,他同朱熹对中国文化影响都非常之大。不过他同朱熹的路线相反,是走陆象山这个学派的路线,而且佛道两家他都学过。在他传记里都有,能够未卜先知,不过后来他放弃了。为什么放弃?也就是书读多了,官做大了,“道”就不容易修成功了。王阳明虽然最后放弃了学道,可是也吹了一句大话,依我们现在观念看来是逃避的心态,他说道家也不必修,在那里练气功打坐,上通下来,下通上去,一天时间都浪费了,王阳明认为那是“搬弄精神”。
但是我们再仔细看看王阳明这一句话,他承认人的生命里有一个东西叫做精神,他至少承认这一点。我们常常听到有恭维人精神不死——精神是什么东西?精神是不是一个真东西?这是个问题!如果是真东西的话,就可以把握回来,把握回来就叫做人元丹。王阳明后来为什么能够搬弄精神而不搬了?我们休息一下再作报告。
第二讲
想成仙的大人物们
龙门派与成吉思汗
乾坤门户章第一
十二辟卦
天文历律气节
《易经》的八卦与文字
想成仙的大人物们
刚才讲到王阳明这个理学家,他也学过佛,学过道,打坐工夫很好。学佛走的是天台宗止观这个路线,修道家走的是哪一派的丹法没有资料可查。有一点在他的传记里记载,当时有一个道人叫蔡蓬头,蓬头是外号。因为修道的人把名利巳经看得不值钱了,所以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没有关系。这人道行很高,王阳明曾经专门去山中的道观拜访他。蔡蓬头站在道观的山门外面,王阳明老远就跪下向他磕头。这个蔡蓬头居然拂袖而去,袖子一甩进山门去了,王阳明赶快站起来,跟他走进道观大殿。
道家的大殿供的是“三清”,是太上老君的一气化三清,据说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摇身一变变出来的——这些宗教的事情,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这个三清是“上清、太清、玉清”,如果我们做比较宗教研究,这有可能是从佛家来的。佛教大庙子的正殿供的三尊佛,代表了“法、报、化”三身;如果我们用道家的观念来讲就是“精、气、神”——“精”是“化身”,生生不已;“神”是“法身”;“气”是“报身”。
这个蔡蓬头当时走进大殿,在“三清”前面一站,不理这个王阳明。王阳明一上大殿,又跪下来磕头,蔡蓬头又拂袖而去,向后面上了一个假山上的亭子,王阳明跟到亭子上,又磕头。蔡蓬头回头看看他,对他说,你呀!前庭后堂拜了我三次,“礼虽隆”,你这个礼貌很隆重了,“终不离官气”,他说你不能修道,功名还有份,将来官做得大,事业好。
我们读书看道书,看到这个地方不要轻易放过去。一个人的习气是很难变的,修道的人自然有修道人的习气。这一点我们讲两句古人的诗,大家听了不要灰心。古人说“此身未有神仙骨”,这个身体上没有神仙的骨格,“纵遇真仙莫浪求”,就是看到神仙你也不必拜了,方法懂了也不能成功。可见仙佛是生来就有种子的。“莫浪求”就是不要乱求,你求了有什么用?王阳明虽前庭后堂三拜紧跟,蔡蓬头接着掉头又走,王阳明又在后面跟,但却找不到人了。
我们再看汉武帝,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和英雄,尤其是中国帝王、名士都喜欢学神仙,其实就是人性心中欲望的扩充。一个人到了事业地位的最高处,一切都满足以后,唯一要求的是如何能不死。所以秦始皇、汉武帝都求神仙之术。汉武帝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雄才大略,这个称誉,他当之无愧。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一个政治环境很复杂的情形下,登基做了几十年皇帝,开创了一个盛世,真不容易。可是到了晚年就喜欢学神仙,他求神仙花的本钱太多了,甚至把自己的公主都嫁给一个骗子道士。像这样荒唐的事情,他都干得出来,明知道做了错事还不承认,后来不能自圆其说。
汉武帝旁边有两个大臣,一个是汲黯,一个是东方朔。汉武帝是何等难伺候的帝王,在他左右的人讲话就很难了,高明的意见很难提出来,因为他太螅髁恕5俏颐强蠢罚何涞塾行矶啻我蛭腥朔噶舜蟠恚鸵比耍龀“谄降亩际嵌剿贰4巳俗ɑ崴敌埃何鞫壕桶押何涞鄱盒α耍缓笫虑榫妥靼樟恕K匝芯孔鋈说牡览恚嗔粢獾兰业木瘛@献拥幕啊扒蛉保患虑樽咧毕哂惺焙蚴遣恍械摹R桓隽斓季龆ǖ氖拢髦谴淼模裘魉稻霾哂形侍猓蔷驮懔耍∪耸怯懈鲂缘模窭献樱∧闼涤形侍猓移桑∷岳献铀怠扒蛉保桓鐾洌飧鍪虑榫驮猜恕6剿纷叩氖乔叩穆罚院何涞叟錾虾芏嗟奈侍猓剿芬焕矗推鹆俗饔茫汛砦缶龆ㄅぷ础�
汉武帝身旁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走直线的汲黯。我们大概可以想象这个人脸应该是方方的,一天到晚不带笑容,讲话是仁义道德,连汉武帝都怕他。汉武帝当时见那些大将军、“总司令”,常常很随便,跟他的祖父汉高祖一样,在宫女帮他洗脚时也叫大臣进来报告,很不礼貌。但是汉武帝听到汲黯一来,赶快更衣戴帽才敢见他。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读历史要注意,一个人自己的人品、人格养成到真正高尚正直的时候,任谁都要尊敬他的。连汉武帝这么一个严君,对于大臣要杀就杀,但是却尊敬这个部下汲黯,自己衣冠不整还不敢见他。所以汲黯是以敢批评汉武帝出名的,换了别人讲话,汉武帝非杀他不可,比如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汉武帝一气就罚司马迁受宫刑。
汲黯批评汉武帝很直率的,汲黯讲:“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就是说你武帝内心欲望太重,外面好像做好事,内心却心机重重,如此怎么能效法远古的圣王之治呢?这虽然是在批评武帝的政治表现,但也间接指出武帝要学仙道是不会有成就的。一个人连人都没有做好,还妄想做什么神仙!“内多欲”,是说思想里欲望太多了,什么都要,钱也要,寿命也要,名利也要,儿女也要,反正好的都要。其实每人都是这样“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所以求神仙,做得到吗?
这种话在朋友之间讲都很刺耳了,对皇帝讲更不得了。历史上记载武帝听了当然很不高兴,不答复他,但也没有对他不礼貌,可是汲黯的官运也就到此为止了。有趣的是,汉武帝临死的时候吩咐子孙,在我死了以后,为了太子的安全,还是要找汲黯这样的人来护国才可。
我们引用王阳明跟汉武帝这两段故事说明,是告诉大家我们研究神仙之道可以,却不要轻易想当神仙。这个神仙很不容易做的,是要放弃了一切,这个一切就包括很多了,我们放弃不了的。换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内多欲”,但并不见得能“外施仁义”,这样岂能成佛成仙呢?这个话要自己提出来警告自己。
龙门派与成吉思汗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研究的这个《参同契》,是采用清代朱云阳道士所注的版本,尊重他一点可以称他为真人。我们认为在所有的《参同契》注解中,他的最正统。朱道士是道家北宗龙门派的传人。龙门派在道教里是元朝以后开始的,创派的祖师就是跟成吉思汗非常要好的道士丘处机,又名丘长春真人。丘长春真人有一本书叫《西游记》,不是孙悟空那个《西游记》,这一段故事在我们历史上也很特别。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个特别事件,一个是在南北朝时,为了争取一个外国学者法师鸩摩罗什到中国来,派了几十万大军消灭西域两个国家。这个历史是外国所没有的。
另一个就在元朝成吉思汗西征,打到印度时,他得知中国山东有一个有道的道人丘长春,就派大使到山东把丘长春请到印度边境上见面。所以丘长春由山东到北京,由北京到新疆,一直到了天山南面跟成吉思汗见面。成吉思汗要拜他为师求道,丘长春告诉他少杀人,将来自然一统天下。丘长春早就知道,中国免不了一场灾难,所以与他约定,万一你打到中国来的时候,不要杀人。成吉思汗答应了,所以给他铜符铁券,就是两个入定了契约,两块铁上面盖了印。后来蒙古人打到中国北方的时候,每家门口只要有这个符牌一贴,元朝兵就不进来,保存了多少人的生命财产。这个在历史上也是一段奇迹。
现在北京的白云观,是有名的道教丛林,就属北宗龙门派,这一派是出名的绝对清修派。南宗修道的人,许多道士是有家庭、有太太有孩子的。后世道教里的道士,也大部分是北派丘长春的传承。我们手边拿的这本《参同契》,是朱云阳注解的,他就是北派的巨子,不过他也通南派的各种修法。他的注解实在很好,那是正统道家修炼神仙的学理,我劝大家自己多看才好。
现在我们翻开《参同契》的本文第一章,就是“乾坤门户章第一”。下面低一格的字就是朱云阳真人的注解,文字顶头的就是《参同契》的原文。
乾坤门户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
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御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
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
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