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语,高峰 指最高级会议,边缘指战争边缘。——译者。因此他丝毫没有放松,而且是加倍努 力 进行维也纳会谈的准备工作。有人告诉他,苏联主席认为艾森豪威尔两次在和他进行最高级 会谈之前都缺乏充分准备,因而对他很看不起。艾克每遇到一些困难问题总要问他的助手怎 么回答。于是肯尼迪决定,一切重要会谈都只由他们两人和一位译员参加。 赫鲁晓夫同肯尼迪一样,也受到国内强硬路线派,即斯大林主义分子的压力,他们认为,要 想从对方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惟一办法就是硬索强夺,咒骂恐吓。赫鲁晓夫本人就很善于 搞这一手。斯大林对他这一手是赞赏的,正因如此,他显得具有一种原始的力量似的。前年 秋天,他就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作了一次令人难忘的表演。这几年来,刚果使得许多地理政治 学家的名誉扫地了。由于U…2事件的出现,同艾森豪威尔举行日内瓦最高级会议的流产,美 苏缓和的希望的破灭,赫鲁晓夫早已不痛快了,现在加丹加省的新的耻辱更使他气急败坏。 他原 来一直责怪达格?哈马舍尔德,说他是殖民国家的工具。他要求废除联合国秘书长一职,提 议由一个三人组成的执行机构来代替,以代表西方、共产主义和中立国家三个国家集团。他 根据俄国的一种三马并拉的车子,把这种安排叫做“troika”(三驾马车)。他当时脱下鞋子 在桌上有节奏地敲了几下以示强调,使联合国大会为之哗然,主持大会的一位爱尔兰人为了 恢复秩序,把木槌都敲断了。这样混乱使那位苏联主席很高兴,回到莫斯科后还扬扬得意 地说:“联合国虚弱极了,眼看要完蛋。” 1961年1月6日,赫鲁晓夫为了反击美国自由派对不发达国家的政策——经济援助和必要 时 进行军事干预的双管齐下计划——提出了共产主义在整个60年代的巨大挑战:“无限支持为 求解放而斗争的民族”的“正义”战争。六个星期后,他的刚果同盟者帕特里斯?卢蒙巴在 加丹加省被谋杀。于是这位狂怒的俄国人就称这一谋杀事件为“哈马舍尔德罪恶活动的最高 成就”,再次要求立即撤销他的联合国秘书长的职务。 俄国的右派力量还有其他一些不满也由赫鲁晓夫表示出来了。原先眼看就要投入他们怀抱的 老挝,现在却正在转向中立道路。红军中的强硬派要求恢复苏联在1958年秋季暂停的核试验 ;他们现在已经有了2000万吨、3000万吨、5000万吨和1亿吨级的武器,急于要加以 试验。 这些冷战症候每天不断刺激人们,使外交气候保持寒冷,但又不致酿成世界危机。但是对他 们来说,还有一个盖过一切的关键问题。赫鲁晓夫有时称它为“卡在喉咙里的骨头”,有时 称它为“需要割除的一种毒瘤”,或可能导致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这个问题就 是柏林的分裂。 15年来,俄国人一直把西方驻扎在前德意志首都一事看做是眼中钉。1948年斯大林力图逐 出盟国军队,但被大规模的空运活动所挫败。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抬高了苏联的身价的时 候,赫鲁晓夫抓住机会,要求使柏林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他当时给盟国六个月的 期限,后来由于艾森豪威尔把延长期限作为邀请赫鲁晓夫访美的一个条件,才加以延长了。 艾克曾经作了若干让步。他同意柏林形势是“不正常的”,提出可以就西方在该地卫戍部队 的规模,以及西德利用该市作为宣传和情报活动基地的限度问题,进行商谈。   txt小说上传分享
27。美国的一代新人(7)
现在赫鲁晓夫又利用这一问题来偷袭肯尼迪了。他在关于解放战争的演说中大做文章,公开 威吓肯尼迪。他说,如果“帝国主义者”拒不“正视实际存在的形势”,苏联就将“采取坚 定措施”,“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签订和约”。这样,肯尼迪现在又面对着艾森豪威尔曾经 驱除过的恶魔了。赫鲁晓夫明确宣称,这样一个协议要包括下述保证:任何对东德边界的“ 侵犯”都将认为是对华沙条约所有成员国的“侵略行动”——实际就是要西方或则放弃柏林 ,或则准备打仗。他真是要这样吗?夏尔?戴高乐表示怀疑。他劝总统坚决顶住(“要吃得住 这一棍子”)。他说,如果肯尼迪坚决顶住并计划新的空运,那位部长会议主席就会退缩的 。艾夫里尔?哈里曼一心只惦记着维也纳会议,便表示赞同这意见,不过建议采用另一策略 。他预言,赫鲁晓夫一定会凶相毕露,大肆恐吓这位年轻的总统的。最好的对付办法就是不 理睬他的话,但态度却要温和。而且,肯尼迪绝不要把他的对手估计过高。哈里曼说,赫鲁 晓夫本人也一定神经挺紧张。那位主席惟一的另一次西方之行已经失败了,而美国的克里姆 林宫学家还一致认为,赫鲁晓夫对自己出身卑微始终放心不下。维也纳会议上不可避免会出 现紧张情况的。他一定会很无礼,因为他只会这一套。哈里曼建议,遇到这种情况,总统就 必须不为所动,而付之一笑。 肯尼迪飞奥前夕在巴黎收到了哈里曼这个建议。巴黎的这一段行程对年轻的第一夫人来说, 是首尝胜利。11年前,她是巴黎大学的一名学生,现在却带着两卡车行李,满身珠光宝气 ,随员成群(包括欧洲头等的理发师),来到了这里。戴高乐几乎目不转睛地瞧着她。法国报 纸惊呼她是如何“动人”、“迷人”、“艳若天仙”!总统在走进一次记者招待会的会场时 说:“我想我应该自我介绍一下。我就是陪杰奎琳?肯尼迪到巴黎来的那个男人。” 维也纳却不一样了。肯尼迪夫人也曾跟赫鲁晓夫开过玩笑,例如说:“哦,主席先生,请不 要拿统计数字来烦我了。”但是阴森气氛过于沉重,甚至连她也无法付之一笑。自赫鲁晓夫 的俄造黑色海鸥牌汽车一穿过铁丝网,进了美国驻奥大使馆那座石砌和拉毛水泥面的巨大建 筑物,整个气氛就和当时的天气一样恶劣起来。肯尼迪对助手说,他的对手是个“滑稽其外 ”、“ 凶恶其中”的人。在两天的会谈中,他的凶恶也形之于外了。经过最后一次交锋,詹姆斯? 赖斯顿要求访问总统。那天,肯尼迪一走进赖斯顿等着他的那间屋子,就一屁股坐到沙发上 ,把帽子往下一拉,长叹一声。赖斯顿感到他似乎处于半震荡状态。他问总统:“很难对付 吧?”肯尼迪回答说:“我一辈子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难对付的事。” 后来,赖斯顿写道: 他(总统)走进美国大使馆一间阴暗的屋子,神色沮丧,怒气冲冲。他在同 赫 鲁晓夫对谈时,像平常一样力持冷静,极力想同对方讲道理,要他明确表示苏联准备干什么 和不准备干什么,而赫鲁晓夫却恫吓他,在柏林问题上拿战争对他进行威胁……肯尼迪在 那间屋子里所说的话,使我完全相信如下事实: 赫鲁晓夫已经研究过猪湾事件。如果肯尼迪当初不去碰卡斯特罗,或干脆把他搞掉,赫鲁晓 夫倒都能够理解。但是肯尼迪动手打古巴时很轻率,却又没有胆量打到底,这就使赫鲁晓夫 感到,同他打交道的是一个缺乏经验的年轻领袖,他大可对他威吓讹诈一番。 肯尼迪告诉赖斯顿:赫鲁晓夫非常粗暴、野蛮,有时简直像要向肯尼迪冲过来。只在一个问 题上他还讲点道理,那就是他认为无足重轻的老挝问题。讨论任何其他问题时,他始终表现 出一副凶恶的、冷嘲热讽的态度。他坚决要求,哈马舍尔德必须撤换,代之以三驾马车。美 苏之间的任何裁军协议,也都需要由代表世界上三大政治阵营的三方委员来监督执行。肯尼 迪对他说,这种安排必然会由于一方使用否决权而陷于无效(“即使俄国的三驾马车,也只 有一个赶车的嘛!”),但也无济于事。赫鲁晓夫在柏林问题上发出了最后通牒,说:这根骨 头必须从苏联的喉咙里去掉,不管同美国能不能达成协议,他在今年年底以前一定要同东德 签订和约。如果美国要在这个问题上打仗,那他也没有办法。对付企图发动战争的疯人,只 能给他穿上紧身衣。 在肯尼迪的要求下,他们举行了最后一次密谈。总统竭力劝阻赫鲁晓夫不要采取这样莽撞的 步骤。赫鲁晓夫断然拒绝,说:“我要和平,但如果你要战争,那是你的事。”他签订和约 的决心是不可改变的,他要在12月签订这个条约。他们分手时,肯尼迪说:“今年冬天想必 会很冷的。”在《赫鲁晓夫回忆录》中,这位主席评论说:“……对于我们在维也 纳的会晤,我从心里感到高兴。尽管我们没有达成什么具体协议,我看得出来,他对于寻求 世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是感兴趣的……他是一个讲理的人,而且我认为,他知道在柏林问题 上发动一次新战争是毫无道理的。” 肯尼迪对赖斯顿说:“我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弄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干,而且采取 这样敌对的方式;二是弄清楚我们能有什么对付办法。我认为,第一个问题是很容易解释的 ,他这样干,是由于猪湾事件。我想,他认为一个这样年轻无经验,公然给自己惹下大祸的 人,是可以吓得住的;任何一个陷入这类麻烦而又不能坚持到底的人,是没有胆量的。于是 他便狠狠地打击我。我面临着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他认为我既无经验又无勇气,那么除非 我们能改变他的想法,我们同他就不可能谈出结果来。因此我们必须行动。” 赫鲁晓夫的话到底算不算数,人们拭目以待,这一点他自己也知道。他一回莫斯科,就下令 公开发表他交给总统的关于核试验和柏林问题的两件备忘录。国务院目光敏锐的人马上看出 ,他对柏林已不再提期限问题,但这一点现在关系已经不大。全世界都知道了俄国的最后通 牒。自此以后,赫鲁晓夫使苏联的军事预算提高了亿卢布,并发表了一系列沙文主义 的演说。 肯尼迪也随着赫鲁晓夫逐步升级。6月25日,他对美国人民发表电视演说,“倘若战争 爆发 ,那一定是从莫斯科发动的,不是从柏林发动的……只有苏联政府才会利用柏林边界作 为发动战争的借口。”他要求国会批准他给五角大楼拨款亿元,召集预备 役,提高征兵额两倍,提高战斗部队的最高限额,并修整启用封存中的飞机和船舰。迪安? 艾奇逊要他宣布紧急状态,副总统林登?约翰逊也表示同意。但是肯尼迪主张让谈判的大门 继续开着。他不敢冒失进行原子讹诈,因为对方有可能逼你摊牌。他对《纽约邮报》的一位 编辑说,他主要担心的是那位主席“存心要欺侮我”,如果真是那样,那就“什么都完了” 。 双方的领导人都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免得柏林的德国人担心被遗弃,肯尼迪派遣他的 副总统同过去的空运英雄克莱将军一起访问柏林。赫鲁晓夫向全世界提出警告,说苏联现在 已经能够制造爆炸力相当于1亿吨烈性炸药的核弹,已经拥有能够运送这种核弹的火箭。他 似乎为了证实这一点,果然把苏联一个宇宙航行员送入了轨道。美国国内情绪日趋紧张,肯 尼迪敦促美国人修筑防空掩体。与此同时,柏林也是一片混乱。7月,有30444名难民流入 柏林西部。8月的头十天中,又有万名越界过来。单在12日这一天, 越界人数就有4000人之多,其中大部分是医生、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他们都是东德共产 党第一书记瓦尔特?乌布利希的五年计划所必需的人。 8月13日午夜过后半小时,黑暗无人的大街上警笛狂鸣,矮墩墩的T…34和T…54型坦克带 领着满载德国军队的卡车直开东西柏林之间25英里(约40千米)长的边界线。头戴钢盔的东柏 林警察乘卡 车前往主要通道站岗。士兵从车上卸下木马、铁丝网、水泥桩柱、石块、镐头、铁锹。四小 时后日出之时,一堵墙的墙基已经形成了。四天以后,墙就完全建起来了,当时仍然留在东 柏林的德国人便从此被禁锢起来。 这件事使西方国家冷不提防。肯尼迪当时不在华盛顿,国务院过了四天才向莫斯科提出正式 抗议。接着,9月1日,赫鲁晓夫把螺丝又拧紧了一点。美国的地震仪记录到无可置疑的证据 ,表明俄国人又恢复核试验了。肯尼迪和麦克米伦呼吁苏联主席停止试验,指出了新的放射 性微尘的扩散程度和毒性。赫鲁晓夫对他们的呼吁置之不理,侦察设备记录到了第二次试验 ,接着又是第三次试验。在其后的那一个月里,苏联一共爆炸了30个较大的装置,几乎全 部是在大气层进行的。到这一系列试验结束时,俄国放射到空气中的放射性毒物,已经比美 、英、法三国加起来还要多了。他还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宣布,很快就要爆炸一枚 5000万吨级的核弹——等于过去扔在广岛的原子弹的2500倍,等于历史上一切 战争所使 用的全部烈性炸药的五倍。第二次会议上,他告诉代表们说,爆炸结果“证明它比科学家们 原来估计的5000万吨还要大一点”,但他们自然决不会因为这个计算“差错”而受到处罚 。这引起了代表们的哄堂大笑。  
27。美国的一代新人(8)
肯尼迪决定,如果这就是赫鲁晓夫对西方国家关于禁止大气层试验建议的惟一答复,那他也 不得不批准美国恢复试验了,虽然他仍只批准恢复不会产生放射性微尘的地下试验。他说, 鉴于苏联政府的行为,“我们现在必须采取即使谨慎的人也会感到必要采取的那些步骤”。 这天是9月8日,危机达到了顶点。柏林墙已经建成,一道由砖石和水泥组成的栅栏,穿破柏 林的中心。自8月22日以后,除了一处以外,所有的通道口都不容盟国部队通行。那惟一可 行之处,也有东柏林警察检查盟军士兵的证件。边界100米以内的地方禁止接近 。还给巴黎、波恩和华盛顿发出照会,正式要求禁止西德领导人坐飞机进入柏林。但西方态 度在这一点上很强硬。赫鲁晓夫在9月8日坚持西德进入柏林的飞行应受监督,遭到了西方的 断然拒绝。十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