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色经-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讲完“八益”、“七损”之后,顺理成章的便是开始讨论*的体位了,共分为“十势”;而整个*过程分十个步骤,名之为“十修”;而每次*插入的角度、深浅和*频率又名之为“八道”。“十势”、“十修”、“八道”统称为“接形”。
    以上这些描述的视角是从男方的角度出发的,那么在整个*的过程,女方的反应又如何呢?下文则描述了女性性兴奋的八种动作,称之为“八动”;五种女性性兴奋的声音,称之为“五音”。总而言之,本书指出,如果女性不达到性高潮便不能被称为一次美满的*。
    要而言之,这七本书字数不多,但却是中华性学之发凡,内容之间的理论要素也趋于统一,都是通过天道来演述人道,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性的历程 第一章:上古王权时代的性文化(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 仪制(1)
    就*体位姿势拟名而言,《合阴阳》上的“十节”——一曰虎游,二曰蝉附,三曰尺蠖,四曰囷角,五曰蝗磔,六曰猿据,七曰蟾诸,八曰兔骛,九曰蜻蛉,十曰鱼嘬,和《天下至道谈》的“十势”基本上是重叠的。而许多沿用至今的术语已经在两千多年之前定型,比如阴门、*、精等等。而另外一些术语则在演进过程中,慢慢消失,如玉策(阳具)、琴弦(阴道口)等等。
    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孔孟对同性恋的态度
    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孔子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个说法一直受到后世质疑,不过《论语》记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孔子即便没有删诗,对改订诗经错乱散失的音律也作出了贡献。
    《诗经》中有不少诗歌是歌颂同性恋的,更有意思的是《郑风·女曰鸡鸣》这一篇,歌颂一个贤女劝夫勤劳并交良友,不过他丈夫的这个良友么,很有点同性恋的味道,但是显然这位贤女一点也不介意,甚至代夫殷勤致意: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知你对他勤眷恋,我解佩玉表奉献。知你对他很体贴,我解佩玉表慰问。知你对他很爱好,我解佩玉以报答。
    呵呵,是不是有点像《红楼梦》里头的贾宝玉赠给蒋玉函玉带的情形。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既然同性恋能入诗,可见在他老人家的眼中,同性恋算得上是很纯正的感情了。这倒不是他老人家开通,而是在当时,同性恋并不被视为变态。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昭公之子公叔务人有一个宠爱的娈童(嬖僮),叫做汪锜。当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公叔务人和汪锜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拼杀,一同战死,一同停殡。鲁国人因汪锜年幼,就打算以殇礼葬之,殇礼就是没成年就死去的人之葬礼,礼仪上来说自然比成年人的葬礼低一些。孔子当时位列大夫,掌礼仪司法、施教化,他发表意见:“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意思是说:汪锜能拿着武器因保卫国家而战死,没什么成年不成年(葬礼)的区分,而对于二人之情事则不置一词,可见当时人是将同性恋视为常态的感情。


    《诗经·山有扶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个“子都”乃是众多郑国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大名叫做公孙阏,不仅相貌生得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
    子都就是因为貌美而受到郑庄公宠爱的。郑国在决定*许国的时候,组织了一次祭天的仪式,在仪式上顺带检阅部队,并提供一辆战车作为战争前鼓舞士气的竞赛奖品。大夫颍考叔乃是一位不服老的将军,他抢了就跑,子都怎么追也追不上,气得直跳脚。兵临许国城下的时候,颍考叔不愧为郑国第一勇士,擎着郑庄公的大旗一下子攻上了城墙,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得意,城下的子都想起争车之恨,越看越不顺眼,在城下抽出一枝箭照着他后心就射了上去,颍考叔顿时一命呜呼。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吓得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由于子都深受郑庄公的宠爱,在国君的庇护下,居然逃过了罪责。
    孟老夫子精通历史,不可能不知道子都暗箭伤人的事情,但是当他提到子都时,却也忍不住赞叹道:“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不知道子都长得漂亮的人,是不生眼睛的。
    孟夫子整天养浩然之气,对很多养他的国君都舍不得说几句好话,总是夹枪带棒的,可以一提起子都,完全是悠然神往的表情,可见孟夫子的审美观真的很*很*啊。
性的历程 第一章:上古王权时代的性文化(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 仪制(2)
    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上古时代的抢劫婚
    出嫁时候坐轿,蒙上红盖头的措施,是为了不让来抢亲的人轻易看到新娘子的容颜。
    《礼记》上说:“昏礼不用乐。”
    “昏礼”就是婚礼,不用乐,就是不张扬,偷偷摸摸地进行。为什么要偷偷摸摸地进行呢?因为会有人来抢婚。所以《*通义·嫁娶》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当女人被视为财产之后,自然成了你争我抢的事物,谁的力气大,谁就夺了去。
    比如舜有个亲弟弟叫做象,一心想霸占自己哥哥的财产,他同父母亲一起商量,设下陷阱要将舜置于死地。当舜掉下陷阱之后,象得意洋洋地对自己父母亲说:“谋害舜大体上是我的功劳。那么,牛、羊、仓库都归父母亲吧,至于武器、乐器还有两位漂亮嫂子,就都归我吧。”
    象说得这么露骨明白,是因为当时的观念认为妇女是可以继承和瓜分的遗产。《史记·匈奴列传》谈到:“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便是这一遗风的延续。
    《周易》的卜辞就非常形象:
    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
    描写的是一个成年男子,骑着高头大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前往女方家中,将看中的漂亮女人抢回来结婚。大伙儿都惊动了,出来看的时候,才知道是男方过来抢婚。不过这属于假劫真婚。所以爻辞明言——“匪(非)寇,婚媾”。
    卜辞又接着描写道: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上六)
    虽然是演戏,但是女方还是配合做了全套,真的伤心地哭泣起来。
    《礼记·曾子问》云:“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理由倒是冠冕堂皇的,说白了,女家不熄灯,是怕家中女子被人夺走;男家不举乐,是怕女家来犯而保守秘密。
    既然有假劫婚,自然就有真劫婚。《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国一个小商贩在去晋国途中,遇见一起迎亲的,他看见新娘长得漂亮,就动了歹心,凭借武力、体力抢走女子,强行成婚。
    可见当时的抢劫婚已经司空见惯。这一习俗演进到后世,女方为了防备抢亲的出现,则有了出嫁时候坐轿,蒙上红盖头的措施,这些都是为了不让来抢亲的人轻易看到新娘子的容颜。而男欢女爱的新房,居然被称为“洞房”,更显示出迎亲的男方不敢让女方待在家里,而是躲在山洞过夜的情形。
    妾
    ——一夫一妻制的补充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清朝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大错特错。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性的历程 第一章:上古王权时代的性文化(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 仪制(3)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韩非子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阳数奇,阴数偶也。乃太和之气到也。……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七去”与“三不去”
    ——中国古代的婚姻法
    以前的离婚也像今天的离婚大战一样,也要有外遇啊感情不和啊夫妻生活不和谐之类的理由,不过这些理由都是为男同胞考虑的。
    《后汉书·应奉传》的附注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叫邓元义的人,他的父亲邓伯考是朝中的尚书仆射。邓元义先回了老家,他的妻子就留下来伺候婆婆,虽然非常孝顺,却不被婆婆所喜欢。婆婆整天把她锁在空房里头不说,还不给她足够的饮食,以至于邓元义的妻子身体一天比一天羸弱,但是她一点怨言也没有。有一天公公邓伯考感到奇怪,就问原因,他的孙子邓朗已经长大,懂事了,就告诉自己的爷爷,母亲没有病,就是一直吃不饱。邓伯考忍不住哭了,说道:“没想到婆婆对媳妇居然这么不好。”因此把邓元义的妻子遣送回家,劝其改嫁,后来邓元义的妻子嫁给了将做大匠(官名)的华仲。邓元义回来之后,有一次在路上看见坐车出游的妻子,告诉周围的人,这是我原来的老婆,不是她不好,而是我的母亲对她太残酷了。
性的历程 第一章:上古王权时代的性文化(夏商周三代与春秋战国) 掌故(1)
    以前的离婚也像今天的离婚大战一样,也要有外遇啊感情不和啊夫妻生活不和谐之类的理由,不过这些理由都是为男同胞考虑的(做一个古代的男人就是幸福哇),《大戴礼记·本命》记载:
    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翻译成白话:第一条是不孝顺父母,第二条是不能生育出男孩子,第三是乱搞男女关系,第四条就是嫉妒,第五条就是身染重病(因为这会增加男方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形象),第六条是多嘴多舌,第七条是盗窃。
    不过最常见的离婚理由主要是第一条和第二条。
    第一条所谓的不孝顺父母,往往是婆媳不和。曾经有首歌曲很流行,叫做《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堪称婆媳大战中媳妇的心声。
    《礼记·内则》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可见“出妻”不是决定于丈夫,而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