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香艳版,比如大唐都督和契丹公主不得不说的故事,或者是肌肉猛男连御百女以致契丹男子羞惭得无地自容……
不管故事怎么流传,内容怎么不靠谱,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契丹人放弃抵抗的消息传出后,当李诚中从契丹大营中坦然而出之时,在外苦等的上万士卒立刻欢声动地,西辽泽上空爆发出了一片片激昂的高呼声。
“都督万胜!……”
“营州万胜!……”
“大唐万胜!……”
这个夜晚,李诚中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一旦李诚中解脱了内心的思想纠结,所有的谈判都变的立刻快捷起来。
李诚中决定保留契丹这一族群,给契丹人继续生活下去的道路。但是他也不能就此作罢,听凭这个民族有可能存在的第二次崛起。
李诚中的第一刀就挥向了迭剌部。
通过这几年对契丹人的苦心研究和分析,再结合后世的认知。李诚中逐渐对契丹人的崛起道路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当然。这种思路仅存在于他的内心之中,属于绝对的个人观点,因为穿越这一匪夷所思的经历是无法对人明言的。
李诚中认为,契丹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后世的大辽。是基于几个最主要的原因而行成的。
首先当然是大唐的分崩离析。其实仅就当前的形势而论,就算如今大唐藩镇林立,中原战乱不休,朝堂倾轧争斗。天子威严扫地,但大唐的兵锋仍然不是契丹人能够抗衡的。哪怕是单单与契丹控制范围接壤的卢龙、河东两镇,随便拿出一镇来,对于契丹人而言便如望高山一样仰止叹息。
李诚中的这一认知其实在那一时空的正史上也得到了证实,契丹人在崛起的前期历程里,主要征战对象都是草原各族,对于卢龙边关的作战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当中,说白了就是趁其不备抢掠一把,然后迅速逃窜,从来不敢轻缨卢龙虎须——更别提河东强镇了。关外营州的丢失。既有卢龙军不堪其扰的因素,也有卢龙军本身忙于争战河北而无力他顾的原因。
史实证明。当刘守光夺取节度之位、归附宣武之后,在卢龙获得了喘息机会的后十余年里,契丹人被刘守光打回了原形,每年都要向卢龙敬献大量财物。
所以,契丹人的崛起仰仗的其实是大唐灭亡后的分崩离析,他们真正将目光投向中原地区是在五代中后期。
契丹人崛起的第二个原因,是在大唐无力北顾的绝佳时机下,攻占了渤海和新罗。尤其是渤海,这个未经战乱立国二百年的国家,为契丹人提供了巨额的财富和庞大的人力,契丹人从渤海人这里还获得了与大唐一脉相传的文明和匠艺。由此,契丹人一夜暴发,奠定了后世大辽的坚实基础。
到了五代之末、大宋之初的时候,在中原文明最为凋零的那一段时期,大辽一直以大唐文明继承者的姿态昂然于世,虽说与很多中原士子纷纷依附脱不了关系,但其文明传承的根基,却无可辩驳的来自于渤海。
而还有一个契丹人兴盛的重要原因,则要追朔到八部联盟之中迭剌部的崛起。真要说起后世的大辽,实际上来源于迭剌部。正是基于迭剌部的强盛,两代人杰释鲁和阿保机才能迅速聚合整个契丹联盟,统一关外草原,这是追根朔源的最初原因。这样一个强大的部族显然不符合李诚中的利益,更不符合营州的利益,当先第一刀必然要挥向迭剌部。
李诚中决定将迭剌部分拆,把耶律氏和述律氏割裂出来,分别成立各自新的部族。迭剌部部众占据整个契丹联盟的一半,而耶律氏和述律氏则占据迭剌部的三分之二,不拆分是绝对不行的。拆分之后,迭剌部分为三个部族,每一个部族的实力都与联盟内其他部族相近,如此,李诚中才能高枕无忧。
严格意义上来讲,契丹人此时还没有姓氏,各部落、各家族其实是以所居地名来区别称呼的。耶律氏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个家族所居之地名曰世里,在契丹语中音译为“耶律”。述律氏的述律二字与此类同。
分拆之后的耶律氏和述律氏,李诚中打算命名为“耶律部”和“述律部”。这样的分拆让两族感激涕零,因为他们不用面对回归迭剌部后很可能到来的屈辱了。与滑哥兄弟和其他部落内各家族的尖锐冲突,让这两个家族完全没有回归扶余城直面对方的勇气。
而滑哥兄弟显然是相当不满的,但形势比人强,当时既然选择了投靠营州,如今就要做好接受营州决定的准备。对于滑哥兄弟的不满,李诚中直接选择无视。
当然,李诚中也不会完全无视扶余城亲唐派的利益,他会给予滑哥兄弟等人一些甜头,减轻因为部落分裂而带来的痛苦。
对此,阿保机和阿平两人都心情复杂,连同他们各自的族人在内,都忽然生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不知道对这位营州都督是该仇视还是该感激。
解决了这一当务之急后,李诚中抛出了重建契丹体制的计划。他不打算破坏延续了两百多年的遥辇式部落联盟体制,因为这一套体制能够保证这个民族以传统的方式传承下去而对中原没有太大的威胁。这样的八部联盟体制——此刻已经成为十部联盟,具有典型的原始民主意味,效率低下、相互制衡,让这个草原民族无法形成真正的合力。
结合这个时空的认知和后世的历史,李诚中知道,正是因为释鲁和阿保机这两位在契丹发展历史上先后辉映的豪杰对这一体制的彻底破坏,最终才令契丹各族融合在一起,开创出契丹人最巅峰的时代。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如果八部联盟一直沿袭下去,后世横霸东亚北方的大辽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所以,李诚中要做的就是继续沿袭这一体制,当然其中要做一些小小的变动。
弱小的乙室部应当凭借其宝贵的血缘继续担当联盟长——可汗这一角色,继续以弱者的地位履行最高领袖的职责。要加强各部落对可汗的尊敬,要不遗余力的恢复由可汗主导的各项契丹民俗和礼仪——包括契丹人最重要的柴册仪,令这一具有人事任免性质的重大仪典的权威性更高。
这一计划一旦实现,那么李诚中所要做的就比较简单了,不过是加强制度建设而已,比如对柴册仪的程序和仪式进行细化,一如后世对藏地所施行的金瓶掣签制。
由释鲁开创的大于越一职也不必取消,反而可以以大唐的名义将其固定下来。这个职位是非常重要的,说到底,这一场决定草原归属的大战之所以爆发,其很重要的一个直接因素就是对大于越这一官职的争夺。
如今草原底定,营州方面之前对滑哥兄弟的许诺也必须兑现,这是身居高位者应当具备的品行,也是官府这一政治机构想要加强威慑力和公信力所必须履行的义务。按照这一年来滑哥兄弟对营州方面不遗余力的支持,给予他大于越的官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外,李诚中也不想坐视夷里堇这一职位的平白浪费。在契丹旧有的体制中,迭剌部作为势力最强的部族,其部落俟斤按常例要出任夷里堇,也就是契丹联盟军事长官。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惯例,是因为迭剌部军事实力冠绝诸部。后来释鲁踩着这一任夷里堇的肩膀上位,自任大于越后,便将军事指挥权拿到了手中——大于越在契丹语的意思是“总知军国事”,夷里堇便成为了一个空头职位,只享尊荣而无实权。
但李诚中打算充分利用和恢复这一职权,将大于越一职的军事职能剥离,重新配置到夷里堇名下,但夷里堇必须接受营州方面的指挥。
同时,因为有怀约虞侯联席本部的存在,契丹常备兵力和最精锐的军事精华将被吸收到怀约联军之中,所以夷里堇实际上担负的军事功能将会极大弱化,更多的以地方防卫为主,并且还要以为怀约联军征募和输送青壮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中,近似于后世的地方“武装部长”。(未完待续。)
第二十五章幽州留后(二十五)
ps:抱歉抱歉,身不由己啊,短更了好几天。还是要感谢大家支持,想打要快兄弟,还有金乌兄,以及继续投月票支持我的兄弟。
李诚中对契丹权力体系的规划实际上在契丹权力分配架构上形成了一种另类意义的三权分立,即可汗为名义上的最高首领,举办和出席重大仪典;大于越为民政首领,负责契丹民治,协调各部之间的政务;夷里堇为军事首领,在营州的控制下负责契丹军务。通过这种三权并立的形式,在充分利用契丹人力、物力资源的同时,最大可能消除其潜在威胁。
在这个交通不便、没有即时通讯工具和手段的年代,军国政务处置中心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选择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该中心的权势影响和辐射区域。为了进一步加深契丹人三权分立的模式,李诚中打算从制度上设定好三个权力中心的位置。
可汗所在的王庭依然回迁到饶乐山下,这是契丹人的传统和祖制,这一设立顺理成章。大于越府将固定在扶余城中,滑哥兄弟想必也毫无疑意。李诚中打算新立夷里堇官署,官署地点就设置在怀远军城。通过将三处权力中心固定的办法,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契丹统治机构绑缚在固定地点,也能够拉大三者之间的距离,尽量避免三者趋同带来的隐患。
只要三个权力中心在营州的支持下能够独立长久地运作下去,李诚中相信,契丹联盟永远无法形成对自己的威胁。而这个联盟拥有的部落武士、牛羊牲口、优质战马及各种特产,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
除了从根本上体制方面的问题外,李诚中还给契丹人带来了庞大的民生计划。这套计划的内容着重于八个字:筑城、修路、通商、教育。
作为后世穿越者,从小就深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一套理论教育起来的现代青年。李诚中明白。政治体制框架的重新构建对于契丹的社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仅仅依靠上层的强制改革,其影响力也许能维持十年、二十年,但要更久一点,就力有不逮了。只有从民生和经济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契丹民族的劫掠习性。
李诚中抛出来的民生计划,说穿了,就是要将契丹人纳入营州民生和经济体系。
从这两年的实践来看,在原来的契丹八部之中。品部作为最早依附营州的部族,短短两年内,便已经彻底融入了营州。
在榆关作战、白狼山作战以及柳城政变等一系列重大挫折之后,这个部族的传统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巨大损失,尤其是柳城政变,对于契丹顽固分子的严重打击尤甚,对这个部族的转变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如今的品部与过去而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底层部民们加入到营州的生产生活当中,为营州培养战马、放牧牛羊,加入各个工坊中从事劳动。他们逐渐摆脱了对中上层贵族的人身依附,家庭的观念深入人心。真正的开始有了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辛勤努力的机会和意愿。
中上层贵族也将自己的利益和营州的利益牢牢的绑在了一起,他们在营州的政治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品部小郎君已经成为了营州官场的风云人物,他的读书活动非常成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转变尤其巨大,因为其特殊身份,他与方方面面的交游相当广阔。过去的兀里、现在的李怠墨身兼数职,不仅是统战处从事之一,而且是渤海国的鸿胪寺卿,除此之外,他还继续担任着由早期“筹款委员会”演变而成的“社会民生福利发展基金会”主席,掌控着来自各方面“捐献”汇集而成的庞大资金。
就在三个月之前,李诚中终于点头,同意品部召开部族长老大会,李怠墨正式成为了品部俟斤。但当李怠墨如愿以偿的那一刻,他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如何欣喜,过去魂牵梦绕的这个头衔对于如今的他来说,似乎已经有些鸡肋了。
品部另一个头面人物是大长老完失明,他对于大唐文化的热情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在他就任燕郡令的这一年里,以极为谦逊的姿态敞开胸怀,竭力延揽来自各方的读书人,筹办起了白坡书院、雅山书院和燕郡书院。除了积极办学外,他还在燕郡连续召开了多场诗会、雅乐会及歌舞头评大会,一时之间,燕郡隐隐有成为关外营州文化中心的趋势。尤其是六月间举办的燕雅集游诗会更是盛况空前,连著名大诗人、渤海国大相裴頲也压下了一应繁琐的政务,亲自前来参逢。
有可靠消息言称,完失明即将卸任燕郡令一职,加入最新筹办起来的营州文教署,担任文教署少监,而正监一职,则由冯长史亲自兼任。
同时,品部的长老和贵人们还从营州的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大量利益。这些品部的中上层贵族们,因为当年李诚中稳定柳城时局的考虑而躲过一劫,家中拥有巨额财富,其后在小郎君李怠墨或软或硬的动员下,不得不将财富投入到了作坊和商铺之中,成为营州工商业阶层的第一批股东。
在营州工商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这批当年不情不愿的股东们忽然发现,自己坐拥家中不动分毫,居然就可以让财富源源而入,而随着营州军在军事上连续获得的重大胜利,他们的财富也如滚雪球一般暴涨起来。于是,这些品部贵族们成为了营州发展起来后的第一批食利阶层,他们的利益已经牢牢的捆绑在营州这辆无往不利的战车之上。
李怠墨早期建立起来的“筹款委员会”已经改组为“营州社会民生发展福利基金”,这些品部贵族们在当年成立这个具有浓郁官方色彩的民办组织之时,曾经做出过巨大贡献,因此也在这个组织中担任着各种理事、主任。他们通过基金会这一平台,逐渐学会了运用“政治献金”这一工具,在营州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军事发展上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营州军入关这一当前最重大的事务上,基金会就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经济和政治,品部在军事上的融入更加显眼。这个总人口只有一万多的小部族,在营州军事体系中却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成年男丁从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品部男丁加入的不是怀约联军,而是正正经经的营州军!其中尤以古思、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