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秩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新秩序- 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促成流水线生产方式,商贸科在采购的时候,在采购清单中增加了许多半成品。比如一杆长枪,商贸科除了收购成品外,还附列清单,同时收购枪柄、枪头、漆油,甚至砍伐刨光后的榆木也列入了采购清单。许多小的作坊没有能力生产长枪成品,便趁此机会全力生产专门的部件,或是专门伐木刨光,或是专门打造枪头等等。当这些小作坊逐渐成熟后,能够生产成品的大作坊忽然发现,从这些小作坊直接购买半成品的部件也是个极好的法子,既省工序又省人力,何乐而不为?因此,柳城和燕郡的小作坊更加众多,大作坊也开始转型,逐渐向整体配套组装的方向发展。于是,流水线生产开始走上正轨。。。)

第一卷燕赵多悲歌第五章西京变(五)

平州刺史张在吉是第一个品尝到战胜者福利的非营州官员,随着营州对各种物资的极大需求,张在吉的平州终于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平州上下,从官员至百姓,从行商到工匠,都在努力的忙碌着,只为了满足营州的巨大采购。粮食、布匹、农具、瓷器,能够自己出产的,平州就用自产物品输往营州,各种制造生活器具的作坊不断设立着,平州城内一个最普通的工匠都开到了月俸一贯的高价,就连那些学徒,也都有了每月百文的零花。对于那些不能自产的物资,平州方面就进行代购,开展大额转手贸易。

由幽州至平州,再由平州出榆关而至柳城、燕郡的线路已经被大车辗出了一条天然的平道,张在吉组织人手稍加整饰,位于平州境内的这条商路就成为了正式官道,至于出榆关后至柳城、再由柳城至燕郡的路线,张在吉也正准备组织人手平整,为此,李诚中答允支付平州方面的修路费用达到总价三万贯。

之所以如此,无他,唯缺人力耳!营州地盘虽大,近三倍于平州,人丁却只有平州的一半。尤其是新纳入掌控的燕郡和怀远军城,人丁远远达不到预期设想。燕郡丁口不过万余,而怀远作为典型的军城,城内是不住百姓的,只有城畿附近有几千百姓。目前为止,连上柳城、燕郡、怀远军城及位于小凌河与五股河流域新设的锦县,统计出来的人丁刚过十七万之数。而且其中近半为各族胡人。胡人擅长征战、擅长畜牧,也可以干些重体力的活,比如到柳城东山采矿,但让他们进入工坊中劳作。却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按照李诚中的建军思想,营州军常备军比例为三十比一,也就是说,什么都不干,整天只是训练和待命的军队人数上限应为五千四百人。目前营州军一线部队共计两千七百人,在训的三个预备营为七百五十人,加上已经筹备完毕并开展训练的一千怀约联军,总计达到了四千四百五十人。这么多精壮男丁的日常所需要靠营州来负担。让本就不多的营州丁口更显得捉襟见肘。好在按照怀远密约的规定,怀约联军的军费由契丹迭剌部和乌隗部承担,也算是缓解了营州的燃眉之急。

截止九月底,随着柳城和燕郡作坊的搬迁调整完毕。营州军的冬季常服、甲胄以及兵刃产量都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至十月上旬,五千套冬季常服生产完毕,并立刻配发全军,包括营州军主力和预备营,乃至怀约联军都穿上了新的军服。除了保暖、便于作战外。整个军伍的阵容焕然一新,列阵之时更多了几分肃杀之气。

按照李诚中的授意,除了手套、皮靴、腰带、毡帽之外,每名官兵都配发了两条肩章。一条缝在军服之上,一条缝在皮甲之上。肩章上用锦线缝制了横杠和三角星,以标明官兵的级别。当肩章下发的时候。同时也意味着营州军的军衔制度开始实行,更意味着营州军向正规化进程的建设更近了一步。

经过改良后的营州军军衔制度与这个时代官阶不同,这个时代的军职衔级太过繁琐,从最低级的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到最高级的正一品天策上将,足足有四十级,其繁复和琐碎,令人头痛不已。按照不同的衔级当然要配以高低不等的待遇,光是分出四十档不同层次的军饷,就足以让所有掌管后勤辎重的军官头晕脑胀。更别提其中很多属于相同衔级不同职务的情况,更有一些则光有衔级没有职务,这样的不匹配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所以在这个时代,官阶与本职并没有天然的联系,最好的例子就是柳城事变中的主谋者之一赵横,他在幽州时的官阶是昭武校尉,比李诚中还要大好多级,可手下没有一兵一卒,比起李诚中这个当时的宣节校尉差得没边了。

李诚中设定的军衔制度就是要尽量将官阶和职务匹配起来,在方便后勤记饷的同时,也真正使这些官阶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成为官兵们认可的一种真正荣誉,而非随手可弃的山芋。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在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减化阶别,二是阶别匹配军职。

为此,营州军将阶别减少了一半,即去掉其中“上”和“下”的区别,只保留本阶官名。比如九品军阶分正九品上任勇校尉、正九品下任勇副尉、从九品上陪戎校尉、从九品下陪戎副尉,新的营州军军衔则只保留正九品仁勇校尉、从九品陪戎校尉。

同时,军衔还将职务联系到了一起,比如从九品陪戎校尉即为伍长,正九品仁勇校尉即为伙长。当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匹配,毕竟同样的军职并不代表同样的资历。比如同为伙长,甲伙长任职三年,乙伙长则从伍长刚刚晋升,则甲伙长应为正九品仁勇校尉,乙伙长则为从九品陪戎校尉,在作战的时候,乙伙长则应遵从甲伙长的命令。若甲伙长连续服役六年仍然达不到晋升队正的条件,为了鼓励他的劳苦,也可晋升其为从八品御侮校尉,但本职仍为伙长。

有了可佩戴的军衔肩章,除了日常后勤、训练等方面得以理顺之外,最大的好处还在于,当部队处于分散状态之时,士兵们可凭肩章上标明的军衔自动聚拢,组成新的战斗序列,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主官一死,全军崩溃的可能性,为军队的持续作战提供了极大的臂助。

除了军服外,营州军的甲胄也已经为主力部队配齐。在营州军主力部队中,步卒三营(弓箭手)和骑兵营全营配发轻甲,步卒二营(刀盾手)和步卒一营(长枪兵)也全员配发重甲,中军营的护军都、警备都、后勤都及斥候都则依据其兵种性质配发不同的甲胄。

值得一提的是,虞候司后勤处兵器装备科终于将铁甲定型。铁甲是为了满足一线枪兵当面临阵的铠甲,甲片以大块组成,镶嵌于皮甲之上,在士兵前身形成上自脖颈,下至脚踝的覆盖型明光铁铠,腰部和颈部以厚重的铁圈缠绕,尤其以后腰和后脖为重,保护身体要害的同时,起着平衡重心的作用,头盔则为整体铁片所铸,向下护住双耳,内衬皮毛以适宜套戴。面部则有可活动的面具,平时转向脑后,战时则垂下遮护脸颊。

穿上铁甲之后,士兵等于披挂了三层甲胄,内层为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士兵常服,中层则为全身皮甲,皮甲之外则为铁甲,尤其是正面,几乎相当于一面人形铁盾,看上去十分骇人。这样的甲胄防护力十分可观,百步之外以强弓劲射也穿不透外层铁铠,五十步处则只能穿透到中间的皮甲,在三十步时,箭头也只到内层军服之上便力道尽去。李诚中试穿一回,掂量出整套甲胄的分量,约为后世三十斤左右,穿戴之后确实有着行进困难的问题,但一想到大队铁甲枪兵列阵向前的威势,这些问题在战场上便都不是问题了。

只不过如此一来,便需要更多的后勤士兵和大车随军前行,这倒是个不小的问题,为此,李诚中将后勤都从中营里单独分立出来,成立了专门的后勤营,人员也有原先的二百扩充至五百,除了装备的五十驾大车外,他还与张老匠一起设计出了独轮手推车,也就是后世鸡公车的样子,并提出为后勤营装备一百驾的要求。

按照张老匠的预计,到十月底可为两都枪兵配齐铁甲,十一月底则可为枪兵营五都全部配齐。因此,李诚中开始从全营抽选一百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组建直属中营的陌刀队和重斧队,他离“如墙而进”又近了一步。

随着李诚中的军工大生产运动,除了平州刺史张在吉从中获得巨大利益之外,高家、李家和王家也分别收益。

高家的参与主要是在海船上,第一宗贸易的收益则来自于江淮地区输送的流民。自四月起,在六个月的时间里,高家船队向江淮地区跑了三趟,一共拉回六千余流民,这些流民都被安置在了小凌河流域,开垦当地的未耕之地。李家主要获得的是盐的收益,他们据有河北大地上最好的盐池,李承约本人就是盐城守捉使,营州的用盐主要来自于李家的供给。王家主要向营州提供丝麻和绸缎,李诚中的冬季常服所用的大量布帛都来自于他们的输送。

但营州毕竟只有一州之地,人丁也才十七万上下,当最初的疯狂采购渐渐平息之后,三户豪门不约而同的找上了李诚中,希望能够开启新的贸易渠道。李诚中在幽州的时候曾经答允过这些豪门,将来在营州开出东南西北四条商道。如今向西经平州、蓟州而至幽州的商道已经成熟,向南方的海路也已经为高家独有,现在是到了开辟北部和东部商路的时候了。

北部商路如今已经不是问题,怀远条约的签订,让李诚中可以将触手深入北部契丹人控制的草原,但已经被营州初期大采购提升了胃口的这些豪门显然目的不止于此,他们对于向东的商路抱有更大的期望——当然,这也符合李诚中本人的期望。从怀远军城的缴获来看,东方就像个不着寸缕的美人一样,正对他张开怀抱,这样的诱惑,谁又能真正抵挡得住?。。)

第一卷燕赵多悲歌第六章西京变(六)

十月初九,小雪。

李诚中对这个时代的历法越来越敬服于心,因为其对农时的估算和对天气变化的预测到了相当精准的地步!节气中的小雪天刚至,营州的第一场雪就从阴霾的天空中降了下来,飘飘洒洒的铺上了柳城的城墙和街道。

柳城的东门刚刚开启,十驾大车便鱼贯而出,沿着这几个月被日渐增多的行商和路人们踩踏出来的道路,向燕郡而行。

雪天出行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打算,但高明博却顾及不了那么多,除了尽早展开营州军总部调查统计局的站点铺设外,他还想早日见见自己那个不受宠熟悉的街巷,回味一下猪皮冻的滋味。同时,他更有一种想向母亲证明自己的冲动,证明自己的人生有了巨大的转变,证明自己努力过后取得了可喜的荣耀,虽然这种荣耀就好似锦衣夜行一般不能全部展现,但至少,新的军衔制度实施之后,他正八品宣节校尉的身份已经可以显摆一番了,更何况还有一个总部虞候司统战处从事的身份可以摆摆谱。要知道,这可是正二八经的大唐官身,可不像渤海国那些官阶一样满身的土腥气!

这是营州军总部和长史府联合开展的一次特别行动,由长史府出面召集和组建商队,由营州军总部调查统计局派人挂名总办,向东打开渤海国的商路,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渤海国内成立以商铺为掩盖的秘密情报站。出身渤海国的高明博自然成为了“总办”当仁不让的选择,带领着这支由三家行商、五十人构成的商队向东进发。

三驾大车装载着关内运来的白瓷、两驾大车上是满满的丝帛。还有四驾大车堆积着各种中原所产的笔墨纸砚,高明博对渤海人的喜好门儿清,知道这些大唐所产的货物,是渤海国贵族和官员们的最爱。其实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是从大唐运过去的,都会成为渤海国上流权贵们追逐的目标。这是一种时尚,这种时尚主导了这个时代大唐周边诸蕃的生活风气,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就连高明博自己,他也说不清到底是怎么想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渤海人,一个豪门出生的庶族子弟,高明博幼时与身边的同伴们都深受这种风气影响,以用大唐之物为荣、会说大唐话为骄傲。当然,其中也伴随着许多嫉妒的心思。高明博和他认识的年轻人一起,都曾经一起鄙薄唾骂过来自大唐的行商,为那些唐人的傲慢而记恨于心。但谁也说不清楚,其中究竟有几分是出于自卑,有几分是出于艳羡。

就好像现在,他一旦真正成为了大唐的官员,就立刻由衷升起一种自豪感。完全的认同了渤海人其实也是大唐人这一朴素的观点。对于高明博来说,这一点他现在已经越来越肯定了,既然每一代渤海大王就要接受大唐天子的册封,既然渤海事大唐为宗主。既然大唐以羁糜州之例待渤海,为什么渤海人不是大唐人?

究其本因。可能之前的他便如同所有渤海人一样,其实以不能生为大唐人而感到沮丧吧。可是今天。当高明博成为了一名大唐的官员,成为了深受李将军欣赏和器重的心腹时,他已经有些忍耐不住了,他迫切的想要告诉自己的母亲,告诉那些看不起自己的家人和那个对自己冷眼以待的父亲,同时也告诉自己的朋友,他高明博经过自己的努力,是的,完完全全依靠自己,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唐人,而不是尊奉大唐为主藩国人。

哦,不,他觉得自己更应该告诉他们,正如李将军所言,藩国人也是唐人,是大唐的子民,渤海国与契丹、奚、室韦一样,与大唐的关系就好比卢龙、魏博、成德之于大唐,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高明博一路上思绪万千,带着商队在天色濛濛的商道上行进,每踏出一步,都感觉到一阵轻快和期盼。感谢精准的历法,小雪天的确是小雪,而非大雪,行到黄昏时分,雪住了,道路也未见多少泥泞。

自从上个月营州方面与平州达成协议,由平州组织人力平整柳城至燕郡的道路之后,这条路上便多了几处驿站,高明博一行刚好来到一处,就此卸车住宿。当晚,吃上饱饭之后,行商们督促车夫检查大车的车辕等处,目前情况尚好,只有一处车辕受了轻微破损,需要更换。十驾大车里有两驾都是携带大车的备用部件,是以倒无需发愁。当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